产教融合视角下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实施路径与保障机制研究

2023-10-07 19:07周禄江刘开强王平
大学·研究与管理 2023年8期
关键词:保障机制实施路径劳动教育

周禄江 刘开强 王平

摘  要:为推动大学生劳动教育体系满足新时代发展需求,文章从产教融合视角分析了大学生劳动教育与产教融合的契合性,提出了产教融合视角下大学生劳动教育实施的路径和保障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劳动教育与产教融合在教育目标、教育过程、教育结果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契合性。构建大学生劳动教育实施路径的过程中,高校需要从文化引领、需求导向、平台驱动、价值目标四个层面整体推进。健全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保障机制、劳动教育师资保障机制、劳动教育安全保障机制、劳动教育资金保障机制,是促进大学生劳动教育与产教融合协同发展的保证。

关键词:劳动教育;产教融合;实施路径;保障机制

中图分类号:G40-0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22-0073-04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意见》中强调:“坚持立德树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高等学校要注重围绕创新创业,结合学科和专业积极开展实习实训、专业服务、社会实践、勤工助学等,重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应用,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指出,“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面向产业和区域发展需求,完善教育资源布局”。文章将基于产教融合视角,构建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体系,完善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保障机制。

一、大学生劳动教育与产教融合教育的契合性

(一)教育目标具有内在一致性

从教育目标来看,产教融合教育和高校劳动教育都是为了创新教育理念、改变教育模式、更新教育内容,解决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需求不匹配等问题[1]。推动劳动教育与产教融合教育融合,要引导学生在产教融合教育中体验“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培育“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二)教育过程具有交互共通性

从过程来看,大学生劳动教育和产教融合教育都是培养大学生思想品质和综合素养的途径,都是“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检验真知”的方法论[2]。劳动教育不是实现“功利性目标”的一种手段,劳动不是目的,其内涵是学生通过劳动能够提升和实现个人价值,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3]。劳动教育和产教融合教育均强调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和辩证思维、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教育结果具有高度统一性

产教融合教育不是纸上谈兵,《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指出,高校要“健全高等学校与行业骨干企业、中小微创业型企业紧密协同的创新生态系统”,其本质上强调的是实干兴邦,只有让大学生真正接触到产业前沿,才能促使获得真实思考和创新想法[4]。这与劳动教育强调的“知行合一”具有高度一致性[5]。

二、产教融合视角下大学生劳动教育实施路径

(一)以文化为引领,紧抓思政劳育“主心骨”

产教融合背景下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持续推进的根本动力在于大学生“劳创”意识和“劳创”观念的培养,把握育人目标导向,营造“劳创”文化氛围,传输“劳创”理念,浸润“劳创”思想,激发“劳创”意识。一是要充分运用新媒体平台,结合学科发展和产业特色,创建“劳创育人”网络文化品牌。二是要利用“五一”劳动节等节日,融入专业特色,策划“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等“劳创”文化专题活动。三是邀请院士专家、劳动模范、大国工匠等新时代劳动精英进校园宣讲,增进大学生对劳动的思想认同、情感认同、价值认同,让科学家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和创新创业精神为青春注入鲜亮底色。

(二)以需求为导向,打出课程劳育“组合拳”

基于产业需求搭建大学生劳动教育教学共同体,是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诉求,是培育大学生劳动素养和劳动品质的重要方式。一是融合劳动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即在专业课程中设置劳动精神教育和操作技能训练模板。二是探索产学协同教育路径,构建分专业、分年级、校内校外结合的劳动实践教学模式,将劳动教育与认知实习、生产实习、工程实训、毕业设计等紧密结合。三是建立以实践为导向的评价体系,将劳动创新素养、劳动创新成果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制订相应评价标准。

(三)以平台为驱动,绘制专业劳育“工笔画”

产教融合是高校“学术理论”与企业“实践功能”互动融合的过程,高校要充分吸收企业在人才资源、实践场所、技术创新等方面的资源,把企业的人才、技术、文化应用到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践中,为大学生劳动意志、劳动技术和劳动技能的培养搭建平台,形成专业劳育新形态。一是梳理专业课程蕴含的劳动教育元素,结合企业生产和技术创新,完善教学设计,改善教学方法,有序推进“劳动+”,专业生产實习、实训与实践,组织学生前往产学研合作基地进行顶岗实习,使学生在实习单位的实际劳动工作中锻炼动手能力,增加对企业生产运营的认识。二是按照“一课二课结合”的原则,采取“分散劳动、对接到项”的方式,跨专业年级组织开展劳动技能和劳动成果展示、劳动竞赛与制作等活动,提升学生创新性专业劳动技能,从而“以劳促创、以创育劳”,在增进学生劳动体验的过程中提升专业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

(四)以价值为目标,吹响实践劳育“集结号”

贯穿学校、企业、社会,发挥劳动实践锻炼与教育渠道的作用,激励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开展创新性劳动、生产性劳动和职业化劳动,把产教融合创新成果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一是号召“劳动+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参加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以“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实践活动为契机,搭建大学生服务国家和社会的实践平台,培养青年学子“敢担当、能吃苦、会劳动”,深入培养学生劳动素养、劳动技能、劳动创新。二是强化专业性与职业化劳动实践,与专业领域知名企业共建符合学生就业、创业特点的实习实训基地,设计“职前研习营”项目,让学生在实际工作岗位或模拟情境中参加劳动见习、实习锻炼,体认职业角色,提升生涯规划能力。设立“企业开放日”,让学生走进企业劳动一线与工人一起出力流汗,与企业家一起创新实践。

三、产教融合视角下大学生劳动教育保障机制

(一)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保障

学校主导与社会参与并举。学校要围绕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建立社会教育资源与校内教育资源有机融合的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一方面,学校要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制订大学生劳动教育基地建设发展规划,选择与学科专业特色相关的、具有产业技术优势的、愿意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单位共同建设实践基地。聘请实践基地所在单位的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劳动教育实践活动指导教师。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在育人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专业能力提升功能、创新就业指导功能、创新能力培育功能和社会知识丰富功能,吸纳政府资源、行业资源和企业资源参与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

体制保障与机制创新并行。面对新时代人才培养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聚焦育人目标,建立政府引领推动、社会参与支持、学校教育主导的常态化结对机制,发挥好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的育人作用。一是要加强组织领导,完善体制保障。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的管理涉及政府、高校、基地所在单位等,运行过程中需明确各方领导管理责任。政府要制定支持政策,完善法律法规,明确指导方针,加强监督考核。实践基地所在单位要提供劳动实践基本条件,配备专门的管理人员和指导人员,保障基地的正常运行。学校要负责协调统筹组织学生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制订有效可行的活动计划,创新实践活动内容和形式。二是要健全制度体系,创新运行机制。围绕实践基地工作任务、队伍建设、人员管理等,建立监督考核制度、激励约束制度、安全管理制度等,做到制度体系长效化、规范化、信息化。建立政府、高校、基地所在单位多方协同合作机制,推动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与学生需要、基地特色有效结合,实现多元主体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特色打造与内涵发展并重。从学生需求层面、专业特色层面、国家需要层面出发,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导向,以校地企合作、产学协同育人为抓手,打造就业实习类、创新创业类、志愿服务类等特色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促进大学生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一方面要按照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发挥专业优势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利用基地特色加强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想劳动、能劳动、会劳动、爱劳动”。另一方面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要走产学融合发展的道路,鼓励大学生利用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的平台参与技术创新、技术交流、技术转化和社会服务等,充分调动校地、校企共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的积极性,推动实践基地内涵式发展。

(二)大学生劳动教育师资保障

加强师资培训培养。大学生劳动教育是一门融思想性、知识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课程,要求指导教师不仅要掌握多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应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和实践经验。目前,大学生劳动教育主要依托学工队伍来具体实施,指导老师大多由辅导员兼任。虽然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但在大学生劳动教育方面,因缺乏学生所在专业的学科背景,在指导大学生劳动教育的过程中难以将学生所学专业知识融入其中。高校要积极为教师提供大学生劳动教育师资培训平台。一是做好教师培养体系设计,根据学生需求、教师情况、学校资源有针对性、有计划性地开展培训工作。二是拓展培训渠道,通过校企合作、定岗培养的方式,依托校外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搭建教师培养和培训基地。

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坚持“产学协同、资源共享”原则,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有效对接社会资源,实现校地企资源的融合,全力构建一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大学生劳动教育师资队伍。一是聘请劳动模范、能工巧匠、技术能手等担任大学生劳动教育兼职教师,指导学生参与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确保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施质量。二是立足校内,挖掘人才资源,培养“双师型”教师,定期组织校内劳动教育指导教师到社会组织和企业中参与培训,提升教师的劳动实践能力和实践经验。

建立教师评价机制。教师评价对教师成长和发展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建立科学、规范的大学生劳动教育教师评价机制,对保障大学生劳动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受多种因素影响,当前大部分高校没有专门针对大学生劳动教育课程教师的评价制度。根据大学生劳动教育课程的特点,应建立“两级、双线、全过程”评价机制。“两级”是指学校层面统筹协调评价机制和制度设计,院系层面根据学科专业情况进一步细化评价考核标准并做好具体实施工作。“双线”是指学校和实践基地对教师指导学生参与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的情况进行评价考核。“全过程”是指对教师从组织学生、制订实践活动计划等准备阶段,到具体开展实践活动的过程阶段,再到总结、推广实践成果的过程性评价。

(三)大学生劳动教育安全保障

完善安全保障机制。按照学校统筹、院系主体的原则,构建大学生劳动教育安全保障机制。一是要制訂大学生劳动教育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大学生劳动教育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做到劳动教育安全管理有据可依,确保劳动教育安全保障落实到位。二是要协同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针对劳动教育中可能出现的安全情况,共同制订有针对性的安全预案和处置措施。一旦学生出现突发情况,校地、校企双方能够同时启动应急预案,共同协商处理方案,确保出现的问题能够妥善处理。三是要明确安全责任: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组织院系对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的安全工作负总体责任;指导老师是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安全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参与学生必须遵守法律法规、校纪校规和劳动教育实践中的各项规定,了解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常见的安全问题,明确因为个人不注意安全引发的事故而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和后果。

做好实践安全教育。开展劳动实践安全教育是学校的基本责任和义务,学校应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教师和学生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的培训。一是学校和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要组织校内外指导教师开展安全教育专题学习,增强指导教师的安全责任意识,提升指导教师的安全防范教育指导能力。二是劳动实践开始前指导教师要开展安全教育大会,组织学生学习安全手册,强化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增强学生自我保护能力。三是进入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后,校外指导教师要组织学生学习相关安全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等。

加强实践安全保障。劳动教育实践过程从离开学校前往校外实践基地开始,到实践完成带领学生回到学校结束,这一过程的安全保障十分重要。一是校内指导教师必须全程指导学生完成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强调安全组织纪律,关注学生的身心状态和思想情况,保证学生参与劳动教育实践的安全。二是劳动教育实践过程中校内、校外指导教师要做好活动实施过程监督,及时纠正学生的违规行为,避免安全事故发生。一旦发生安全事故,要按照安全應急预案的要求及时处置和报告。三是劳动教育实践安全工作领导小组要加强与校外社会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的联系,并联合实践基地所在单位对校外实践活动进行巡查督导,了解学生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开展情况,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

(四)大学生劳动教育资金保障

建立资金管理长效机制。学校可制订大学生劳动教育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成立大学生劳动教育资金支持和保障工作小组,明晰责任、细化任务、聚焦重点。结合学校情况,优化经费支出结构,加大对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师资培养的支持力度。设立大学生劳动教育活动开展基金,重点资助校园反响和社会意义俱佳的劳动实践活动。

完善社会资金引入机制。学校应完善大学生劳动教育社会资金引入机制,鼓励社会组织、公益团体和企事业单位设立大学生劳动教育基金,以多种形式支持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开展。加强与企业的交流联系,引入企业资助基金,推进校企合作劳动教育实践项目的开展。

参考文献:

[1] 燕晓飞,赵鑫全,赵明霏.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与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路径分析[J]. 北京教育:德育,2019(04):89-92.

[2] 张黎. 高校劳动教育与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路径分析[J]. 现代职业教育,2022(06):67-69.

[3] 班建武. “新”劳动教育的内涵特征与实践路径[J]. 教育研究,2019,40(01):21-26.

[4] 施永川. 劳动教育如何融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1(07):38-45.

[5] 杨天姣,简朴,居占杰. “知行合一”理念在高校劳动教育中的应用探究[J]. 大学,2022(13):117-120.

(责任编辑:胡甜甜)

基金项目:2022年四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项目“基于需求导向的高校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双向融合研究”(项目编号:CSZ22034);2021年成都市鼓励校地校企合作培养产业发展人才项目“太阳能产业高素质应用型复合人才校企联合培养”(项目编号:成财制[2021]2号);四川省2021—2023年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能源特色材料学科一流专业建设与实践”(项目编号:JG2021-547)。

作者简介:周禄江(1991—),男,硕士,西南石油大学新能源与材料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刘开强(1991—),男,博士,西南石油大学新能源与材料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固井先进材料研究与应用;王平(1982—),男,博士,西南石油大学新能源与材料学院副院长,教授,研究方向为能源材料表面工程技术。

猜你喜欢
保障机制实施路径劳动教育
关于完善事业单位财政保障机制的探讨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高校纪检监察工作实施“三转”的思考
一项必须做好的育人工程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禁止令适用保障机制和程序的完善
建立大病保障机制正当其时
完善刑事辩护权保障机制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