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剧与“第二个结合”

2023-10-07 23:04薛长绪
时代报告 2023年8期
关键词:基本原理戏剧中华

薛长绪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对“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进行了系统论述,强调“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中国戏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实践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理应在推进“第二个结合”中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

中国戏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国戏剧的演进发展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规律性内涵

中国戏剧尤其是中国戏曲是民族文化的瑰宝、民族智慧的结晶、民族情感的纽带、民族艺术的名片,是中华民族最有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中国戏剧的演进发展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规律性内涵。劳动创造美,是马克思主义的美学观念。源远流长的中国戏剧,恰恰是在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不断发展的结果。老百姓有句俗话:“世上有的戏里就有。”戏剧表现的内容非常丰富,涵盖大千世界,网罗方方面面,戏剧作品中凝结艺术家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情感,凝聚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内涵,传递着中华民族的社会道德和价值观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等,在戏剧的一招一式、唱念做打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无论是传统四大南戏“荆刘拜杀”(《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还是现代戏、新编历史剧,如《傅山进京》《程婴救孤》《花儿声声》《焦裕禄》等,这些优秀的戏剧作品,无不彰显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蓬勃的精神张力和旺盛的生命活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为中国戏剧的蓬勃发展提供了丰厚沃土,同时也滋养了独特而丰富的中国戏剧。中国戏剧尤其是中国戏曲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便是因为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强大的内在涵养与支撑。同时,它之所以能够在新时代迸发出新的更大活力,又与它能够紧跟时代步伐,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息息相关,从而实现以戏剧的形式展现时代风貌、推动社会发展、服务人民大众,体现了戏剧文化多样性和与时俱进的特点。

中国戏剧现代化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

中国戏剧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有两个很重要的表现。一是积极梳理和总结传统戏曲的审美积累和实践经验,提出向戏曲学习和话剧、歌剧民族化的课题,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情感方式和审美表达,衔接历史联系,彰显传统魅力。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延安以“旧瓶装新酒”的形式排演的《三打祝家庄》《逼上梁山》和新中国成立后的新编京剧《白蛇传》等作品,以及话剧《茶馆》、歌剧《白毛女》等,就是很好的例子。在戏曲传承发展的政策方针中,整理改编传统戏始终被作为戏曲艺术改革“三并举”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时代发展中不断得到延续和更新,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历史辩证法。二是积极关注和反映现实生活,用进步的思想观念、审美趣味推动戏剧改良改革和持续现代化。这不仅体现在革命战争年代通过戏剧作品来发动群众、动员群众,也彰显着戏剧作品新的价值观念、新的审美形态和舞台技术进步的内涵。从早期文明戏初探到积极倡导现代戏,从袁雪芬等进行的越剧改革到新中国成立后的“戏改”,从原先缺乏规范科学的创演体制机制到引入“斯氏体系”和导演体制,中国戏剧在推陈出新、百花齐放中不断取得进步,这正是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并与中国具体实际、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指导和推动戏剧创作的结果。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也是传统戏曲现代化、外来话剧和歌剧民族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以革命历史题材为内容的感人故事,表现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伟大实践的戏剧作品,都充分体现了戏剧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吸纳融合,体现了对戏剧精神内涵和形式创造的不断拓展。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时,中国戏剧家协会推出了十卷本的《百部优秀剧作典藏》,收录了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优秀戏剧作品,这些戏剧作品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土壤,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与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追求、立场观点、方式方法等通过戏剧的方式进行了很好的艺术性的表达,展现了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昂扬的时代精神,让人在观剧的同时受到思想的触动、艺术的熏陶、灵魂的洗礼、审美的升华,真正实现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统一,是中国戏剧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结合的典型代表,系统展示了戏剧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推进“第二个结合”的历史过程。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戏剧界围绕重大时间节点,在全国范围内推出了一大批优秀剧目,是中国戏剧在推进“第二个结合”上的集中亮相、集体展示。现象级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用舞蹈的方式致敬永不褪色的爱与信念;话剧《共产党宣言》在向观众展示舞台艺术魅力的同时,也让我们见证了信仰的方向和力量;《一个人的长征》则通过很多人还不熟悉的赣南采茶戏的形式,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普通人在艰难时刻的坚守以及中华民族精神的崛起。这些戏剧作品催人奋进、鼓舞人心、使人震撼、给人力量,充分展现了中国戏剧在推动“第二个结合”上的独特优势和深厚底蕴。

中国戏剧应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发挥更大积极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个持续推进的历史过程,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为我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文化创新空间。在这一历史过程和文化创新空间中,文化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应该发挥历史主动精神,积极作为。

加强对戏剧创作的引导。继续坚持“三并举”原则,关注现实题材的戏剧创作,从火热的社会实践中汲取营养,注重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资源,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通过戏剧的形式提炼出来、展示出来,并赋予其时代内涵、当代审美,用现代舞台艺术的意境之美、思想之美、形式之美来打动观众,引起观众的共情和共鸣,从而永葆戏剧艺术旺盛的生命力。

要加强戏剧基础理论研究。在推进“第二个结合”过程中不能唯题材论、唯内容论,凡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导,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戏剧创作,都应该鼓励和欢迎,当前最重要的是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来指导和推动戏剧创作,真正实现中华戏剧百花园百花齐放、姹紫嫣红。要注重研究和把握互联网时代戏剧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新规律,根据不断发展的舞台艺术实践推进戏剧理论创新。尤其是近几年的线上演出为戏剧人搭建了“第二舞台”,5G、VR、MR等数字技术的应用,突破了演出地域、时间、观众规模的限制,让线上观众获得了更加真实的“现场感”体验,赋予了“现场”新的内涵和外延。北京人艺的话剧《茶馆》线上直播观众达5000万人次,舞剧《醒·狮》线上直播一场收益达200多万元,这些都是传统的线下演出无法比拟的。在推进“第二个结合”中,戏剧界应该对线上演出给予更多关注,努力引领和打造更符合线上观众审美的戏剧演出形态。

要培养和推出一大批优秀剧作家。优秀的剧作家往往能够以笔为舌、以文言志,通过自己手中的笔,展现中华大地上正在发生的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展现普通老百姓五彩斑斓的生活。戏剧要在推进“第二个结合”中发挥更大作用,就要培养和推出一批优秀剧作家。剧作家既要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具有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储备,又要有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熟练掌握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對文艺与时代、文艺与人民、文艺与市场、文艺与社会、传承与创新等一系列重大关系有深刻认识和把握,同时又能熟练掌握运用艺术规律,熟悉新媒体时代的文艺传播规律,做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会贯通。

要大力推进戏剧艺术创新。注重把创新精神贯穿创作的全过程,在创新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结合。要注重不断借鉴其他艺术形式的特长,充分吸收借鉴现代科技成果,推动艺术要素和技术要素相融合,胸怀和创意相对接,从丰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从各个艺术门类的创新成就中汲取营养,不断丰富戏剧表达的形式和手段,不断增强戏剧表达的精神内涵,不断提升戏剧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

猜你喜欢
基本原理戏剧中华
有趣的戏剧课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发展经济学基本原理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人脸识别技术的基本原理与应用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戏剧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