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建石
仙门山我已到过多次,这次是去参加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和河南省散文学会年会。得知消息后,我无比激动,因为很快便能见到文学界的众多老师,可以聆听专家学者对文学创作的真知灼见,和文友们共话文学真谛。
一
仙门山的路。
从渑池县城出发,通往仙门山的路有两条,一条是沿南闫公路直接抵达,一条是走渑垣高速到段村乡折返至仙门山。
我对南闫公路有着很深的感情,它北到渑池南村,南到嵩县闫庄,修成于20世纪90年代,是北部山区通往县城的交通要道。
我家住南村乡,去县城要翻越连绵群山,沿盘旋的公路走出。至今,我仍记得修建南闫公路的情景,人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铆定一股劲,誓将公路修通。当时,我们每天在教室上课,都能听到震耳欲聋的炮声,那是人们用炸药破山开石的声音,人们在山腰挖开一道口子,使公路具备雏形。我和小伙伴们都充满了期待,路修通后,便可看到山外的世界。
仙门山通往县城的路最难修,要对山石进行技术爆破,还要在山体上贯通三座隧道。勤劳智慧的渑池人民,肩扛车拉,使蓝天低头,青山让路,在崇山峻岭间劈开一条盘山公路,让山里人过上幸福生活。
车行在蜿蜒起伏的南闫公路上,你会顿感劳动人民的伟大,卫星导航图上清晰地看到公路全貌,在群山间盘旋十几道弯,然后驶向仙门山景区。道路边写着的“公路人汗洒大地,定叫崎岖变坦途”的标语已有20多年,一直震撼着从此走出的山里人的心灵。
2021年通车的渑垣高速,它的落成具有划时代意义,大大缩短了人们到縣城的时间,将渑垣高速并入全国交通网后,人们驶入幸福生活的快车道。渑垣高速通车仪式举行当天,各大媒体纷纷前往报道,各类新闻冲击着人们眼球。彼时,我心中也倍感欣慰和鼓舞。当看到渑池县作协主席吴天敏写的《高速驶过利津渡》后,儿时熟悉的生活场景扑面而来,我知道,此刻山里人出行愈加方便,人们将奔赴美好灿烂的明天。
二
仙门山的山。
经常听说一句话:山外有山。仅从字面理解,来形容仙门山和附近群山再合适不过。
渑池山区属秦岭余脉崤山段,有大山约87座,山头2270个。主要分南北两干:南干西崤山,自陕州区火石山入界,东西走向,以土山丘陵为主,面积约300平方公里。渑池北部山区有韶山、仙门山、三架山、青山、香炉山、黄顶山、五朵山、万古山等。它们形成一道道天然屏障,连绵起伏,云蒸霞蔚。夕阳落山时,远眺古铜色黄河从群山间奔涌而来,雄浑豪迈之感油然而生。
我言,南方山和北方山不同。南方的山温婉、娴静,地面上隆起一个小土包,细腻雅致。抑或是一道青翠险峻的大山,矗立大地,充满阴柔美,加上南方文化的浸润,整座山更有灵性。北方的山则不同,纵横交错地出现在河谷,上面长满荆棘和崖柏,沉积岩堆叠在一起,中间一层层缝隙,像父亲额头上的皱纹,带着沧桑与豪迈,任凌厉的风从树梢掠过。北方的山,以它独有的厚重,深情注视着这片土地上劳作的农民。
车行南闫公路,远眺仙门山和白云相融,天空靛蓝,白云如烟,青山似黛,加上清潭中的倒影,构成一幅绝美的立体画。晴天看山,我爱看云,如果说水是山的灵魂,云便是山的双眸。云山交织,整个天空澄澈明净许多。雨天到仙门山,听雨时,我在看雾。雨声滴答,敲打着玻璃窗,将人的愁绪拉长。眺望窗外的仙门山,让雨淋得透湿,山间的树翠绿,青雾氤氲,如梦似幻,恍若人间仙境。
天放晴时,仙门山的雾或萦山巅,或穿山腰,或横山脚。让人时刻充满惊喜和意外,雾像一位多情少女,和山紧紧依偎,含情脉脉,彼此凝望。等到太阳冲破云层,将金光洒向大地,她悄然隐去,无影无踪。
仙门山的云雾,去留无意,在山间潇洒往来,静待诗意的眼睛发现,幻化成天空最美的一道景色。
三
仙门山的景。
仙门山景色很美,它将山水文化、黄河文化、仰韶文化、酿酒文化融为一体,文化的魅力使景区意境顿开。
仙门山景区以独有的石英砂地貌著称,是集旅游观光、文化展示、餐饮住宿、休闲度假、科普研学、康体养生、会议交流为一体的4A级大型综合旅游景区。每到节假日,会策划大型活动:仰韶二十四节气、仙食记、音乐节、仙门婚礼、端午奇妙游。游客每个季节到来,都能领略到别样的美。
沿着景区往里,“窖藏洞天”4个大字映入眼帘,酒香扑面。进入洞内,高大的酒缸整齐排列,红布封坛,场面壮观。越往里走,越觉清凉,仿佛饮一坛千年陈酿,让人浑身上下无不舒畅。
坐上观光车,聆听“仙门小仙”讲述动人传说,欣赏道路两边美景,如临仙境。迎面的瀑布似白练从山顶冲刺而下,跌落深潭,溅起的水雾在阳光下折射出彩虹色泽,引得车上女人和孩子一片尖叫。沿途河道里,乘着橡皮艇漂流的人群,三三两两,挥动船桨,顺流而下,自由惬意。
沿着小道,这里景色迥异,树木干净整齐,自然规整,树皮泛着亮光,似乎被很多人摸过或抱过,台阶上的石头也被磨得锃亮。道路两边开着不知名的小花,在风中晃动。接着便看到几个雅致的亭子,旁边围着石桌石凳,游客们坐着闲聊。孩子们在旁边水池戏耍,构成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的图景。
随着熙熙攘攘的人群,越往上走道路越险,穿急流,越怪石,过栈道,便到一线天。石缝中只能看到窄窄的天空,这里有365个台阶,爬上去寓意着走过四季。经过近一个小时攀登,我们终于到达山顶。
站在山巅,双腿还在打颤,再回首,一切都那么渺小。行走在玻璃天桥,蓝天离头顶很近,白云悠然飘过,悬崖上倒挂苍松翠柏,虬枝刚劲,展现着生命张力。站在观景台,景色尽收眼底,山脚的流水,山路的人群,山顶呐喊的游客,成了美好风景的每一帧。
走过玻璃天桥,不久行至滑道。买好票后,工作人员给每人发放裤子和手套,这种裤子是特制的,下面有厚厚的垫子,穿好后朝玻璃滑道上一坐,缓缓向前,坡度越大,速度越快。我们抓紧滑道边,随着摩擦力增大,身体匀速下滑,整个人穿行在绿色林海,欣赏着无限美景。
随后来到名副其实的水滑,穿上防水雨衣,坐上橡皮艇出发,水滑玻璃通道架在半空,弯度较大,橡皮艇下滑时溅起的水花,把脸和手全部打湿,雨衣上沾满水珠,凉意沁入肌肤,让人感受独有的清新和浪漫。
走出水滑,便到了兒童乐园,脚踏水车上小孩子玩得正嗨,秋千上、溪水边、沙滩旁都有孩子们自由玩乐的身影。不远处的各色美食,让饥肠辘辘的游客大快朵颐,此时,我深深感受到世间唯有美食与美景不可辜负。
四
仙门山的人。
雨天的仙门山聚集着一批人,他们不单为写景,更是为写人而来,他们用笔讴歌这片土地上的人民。
作家们深入山区,感悟着这片土地上人们的热情,农民持锄头在田间劳作,告别了老牛木犁疙瘩绳的耕种时代,当高大的犁耙机轰鸣声声,雪亮的犁铧在黄土地上划出深深的印痕,大型联合收割机在滚滚麦浪中来回穿梭,金灿灿的庄稼颗粒归仓,昭示一个崭新时代的来临。作家们讴歌新时代的劳动者,为他们的坚毅、勇敢、勤劳、善良书写精彩华章。
召开年会当天,云开雾散,天气放晴,我们看到了久违的阳光,仙门山明亮了起来。来自全省各地的作家纷纷发言,分享文学创作经验,使我受益匪浅。
王剑冰老师讲:“今天,我们来到仙门山,打开了一扇门,文学创作之门。”并勉励大家,只要文章写得好,走遍天下都不怕。同时,王剑冰老师还讲述了当年在渑池山区下乡的经历,以及后来到陕州区三道塬上创作的情形,引起了在场听众的强烈共鸣。
因工作关系,我多年前认识王剑冰老师,他每次到陕州区都由杨振宇部长和我陪同,至今还清晰记得:为了写出好文章,他曾在地坑院住过一晚,感悟、深思,最终完成了《陕州地坑院》,2016年刊发在《人民日报》上,全文现碑刻于景区。随后我多次陪同王剑冰老师深入三道塬走访,澄泥砚古窑遗址、陕州银锭窑址、官寨头窑洞、剪纸艺人家中、农家烧火做饭现场,都留有他的脚印。曾经为弄明白水咕咕鸟的叫声和一朵小蓝花的名字,他多次询问塬上的人们。这种坚持不懈、精益求精的精神,让人敬佩不已。
王剑冰老师《塬上》出版后,陕州区作协召开作品研讨会,参加活动的作家、教师、民俗专家、考古学者畅所欲言,从不同角度和领域,对王剑冰老师的作品进行讨论,大家一致认为,文学创作要深入基层,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才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会议结束后,作家纷纷合影留念,这时,我担当摄影师角色,主动为大家拍照,让每位作家老师记得这里的山水,记得山里这片土地上辛勤的人民,记得深深眷恋这片土地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