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初中语文深度阅读策略探究
——以统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阿长与〈山海经〉》为例

2023-10-07 06:05李红梅
辽宁教育 2023年17期
关键词:阿长山海经鲁迅

李红梅

(葫芦岛市兴城教师进修学校)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通称“新课标”)指出: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而深度阅读则是基于核心素养的阅读方法,是在与作者、作品之间深层对话的基础上,通过对作品的思考、感悟、内化、归纳、创新,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它立足于新课标,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下面,笔者以统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阿长与〈山海经〉》为例,探索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初中语文深度阅读策略。

一、立足语言本位,创设情境,引发深度阅读

目前,单篇课文的阅读教学仍然是阅读教学的主要形式。教师只有让学生真正沉浸在作者的语言之中,设计出多种语文体验活动,学生才能在分析、揣摩与感悟中品味文章表达的精妙,从而深化阅读体验,增强阅读兴趣,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建立文化自信。例如,《阿长与〈山海经〉》一课,教师可将“探究语言特点”作为核心问题,找到符合学情的语言训练场,让学生走进深度阅读。

(一)比照分析,体会简笔与繁笔的巨大反差

鲁迅的文章语言简洁精炼,张弛有度,柔中带刚,遒劲有力。简笔处惜墨如金,繁笔处从容不迫。教师可引导学生以比照的方法体会这一反差,从而感受作者语言的魅力。

文章的开篇仅用“长妈妈,已经说过,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说得阔气一点,就是我的保姆”这句极简的语言,交代了人物的身份。

与之相反的是,作者在介绍“阿长”这一称谓时却颇费一番笔墨。三种称呼——“阿妈”是幼年鲁迅对保姆的昵称,“长妈妈”是同辈人“略带客气”的称呼,“阿长”是长辈对她的称呼。之所以称她为“阿长”,这里固然有指代上的考虑,但更多的是因为对中年的鲁迅而言,这样称呼她虽带有调侃的意味,但显得更亲切。第二自然段,作者更是不厌其烦地介绍了“阿长”名字的渊源。“长”既不是阿长的姓氏,也不是她的体貌特征,更不是她名字中的任何一个字,而是周家对先前一位“身材生得很高大”的女工的称呼,大家叫惯了,后来的女工便“继承”了这个名字。

这就不得不让我们联想到鲁迅笔下的各色小人物的名字:被人从描红纸上“上大人孔乙己”中取绰号嘲弄的孔乙己,被赵太爷认为不配姓赵的阿Q,被以前夫之名相称的祥林嫂……这些底层小人物,何曾有人在意他们的名和姓?

经历这样的学习之后,学生不难发现,鲁迅详细描写之处,更深的用意在于暗示阿长地位的卑微,她的所有粗俗愚钝皆是因为这样的卑微。有了这样的伏笔,她后来赢得作者敬重的行为才显得那样弥足珍贵。

(二)精选提炼,体会精妙词语的背后情意

“我”对阿长的感情变化是教学的难点。如何突破这一难点?从语言这一最基本的文章要素切入,不失为一个好的方法。此举既能培养学生在繁杂的文字当中准确提炼有用信息的能力,也能让学生体会鲁迅的语言特点,更能锻炼学生透过词语走进文本深层的思维能力。

比如,童年的鲁迅对阿长的态度,“憎恶”“不大佩服”“讨厌”“疑心”“无法可想”“不耐烦”“烦琐之至”等,这些饱含贬义的词语,探其原因,随着小鲁迅皱着眉头的感受,阿长的形象就生动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烤得那么热。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这样的细节,刻画出那样随意且很纯真的阿长;“恭喜恭喜!大家恭喜!真聪明!恭喜恭喜!”个性化的语言,刻画出那样容易满足的、爱孩子的阿长……当中年鲁迅以这些调侃的词语追述童年的记忆时,这里的感情就发生了变化,那不只是可憎,还有可怜,甚至还有可爱。

再来看,全文情感的高潮在阿长那一声高叫:“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这个没有文化的甚至是迷信愚昧的妇女,以她对孩童那颗滚烫的心,叩开了小鲁迅的心门。此处,学生不难找到“霹雳”“震悚”“伟大”“神力”,最终划归为“敬意”。这些惯常用在大场合、大人物身上的词语,却因为一本粗糙的小书而用在了阿长身上,这就是“大词小用”。其背后,是一个孩子对自然、对自由的“渴慕”,是周遭的亲人、学者、老师对孩子愿望的忽视,是作者无法可想的惊喜。而这个惊喜,是由一个最想不到的人带来的——只有她,用与生俱来的良善和爱,正视了一个孩子的心愿。“别人不肯做,或不愿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这样的人“确有伟大的神力”,作者满腔的情感在这一刻喷薄而出,唯有这样的词语才足以表达他的敬意与感激。

通过深度解读以上关键词句,作者的感情变化自然呈现,学生也学会了欲扬先抑的手法。这样立足于课文语言,积极创设学习环境,让学生与文本有效对话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对文本意义进行探索与思考,生成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从而使学生走向深度阅读。

二、聚焦单元主题,找准目标,演绎深度论证

表现“人”,是文学永恒的主题。本单元选编的课文讲述的都是小人物的故事,他们身上没有传奇的经历、伟大的创举,也没有渊博的学识、豪迈的语言,却能带给人们平实、真切、直达心底的感动,其原因是这些人物身上的良与善。

教师可以“善”作为单元教学的核心线索,将《阿长与〈山海经〉》《老王》《台阶》进行群文阅读,设置单元教学主题:如何做人。在此主题下,教师完成任务群的设计并形成问题链:三个人物的“善”,分别体现在哪里?作者是如何体现的?

我们知道,塑造人物的方法有很多,鲁迅在《阿长与〈山海经〉》中也运用了细节描写、欲扬先抑的手法等,但给读者更多触动的是文章的语言,那些繁笔简笔的配合、调侃意味的词语、大词小用的描写等,更能透视人物的内心,因此我们选择“透析关键词句”作为这一课的语用目标。

再看《老王》这篇散文,杨绛的文学语言沉静简洁,在叙述中又带有隐性的抒情意味。这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理解起来并不容易。教师可把语用目标设定为:解读典型事件,即从学生容易接受的叙述入手,让学生概括并提炼表现老王善良品质的事件,再一点点完成深层解读。通过阅读,学生会找到捎带送冰,费用减半;送默存去医院,不肯要钱;临终前,送鸡蛋和香油;在车上加护栏,让乘客更安全等事件。其中,典型事件就是老王送鸡蛋和香油,如何理解这种行为?作者究竟做了什么事,特别值得老王临终前送“大礼”呢?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下,学生再回到文本,联系时代背景,从细节中探究,我们就会明白,老王临终前送鸡蛋和香油的行为,不只是他善良的体现,也不仅是在表达谢意,还表现了他对这个世界最温情的留恋。正因如此,才引发了杨绛深刻的自我反省。

《台阶》的作者李森祥曾经说:“每个人都有一个稳固的父亲形象,可我心中终极的父亲形象究竟在哪里呢?我必须寻找。”因为有了这样的寻找,才塑造出了《台阶》中的父亲。我们就跟着作者捕捉父亲生活中的细节,如一个摄影师一般,聚焦有关父亲的镜头。教师可将本课的语用目标设定为:聚焦细节描写。如正面镜头:坐在台阶洗脚的父亲,在秋晨露水中踩黄泥的父亲,背几百斤石板的父亲,挑水上台阶的父亲,热天里挑谷子的父亲,坐在台阶上边抽烟边望高台阶人家的父亲,疲惫脱草鞋的父亲,半夜干活的父亲,在鞭炮声中不自在的父亲,给新台阶每天浇水的父亲,在新台阶上磕烟灰的父亲,挑水闪着腰的父亲,坐门槛上埋着头的父亲等。侧面镜头:满盆泥浆的洗脚水、塞角票的黑瓦罐、零碎的砖瓦卵石等。一位勤劳一生、奋斗一生、非常要强、老实厚道、有着坚韧不拔的意志且精神觉醒的农民父亲就站在了读者面前(见图1)。

图1 分析课文中塑造人物的方法

这样,我们就将学生阅读时对内容的概括、形象的提炼、手法的运用有机结合在一起。各篇的手法有所侧重,不必面面俱到,教师在设计上应懂得取舍,使学生做到一课一得。唯有一课一得,方能读懂、读透。

三、迁移课外阅读,体验异同,发展深度思维

统编版语文教材以“教读课文”为主,“自读课文”为辅,“课外阅读”为拓展,这样“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实现了阅读从课内到课外的全面铺开,让阅读在学生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阿长与〈山海经〉》如同《朝花夕拾》中的其他篇章一样,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鲁迅“夕拾”朝花,“反顾”往事,这本散文集中写鲁迅童年到青年的记忆,不只是一篇文章写到阿长。教学时,教师可以将单篇阅读与整本书阅读结合,以“阿长”为核心,选择相关篇目重新组合,对人物进行全面解读。

核心任务:走近鲁迅笔下的阿长

任务一:阅读整本书《朝花夕拾》,找出与阿长相关的篇目。

任务二:对篇目中有关阿长的段落进行阅读批注,写出自己的理解与思考。

任务三:通过分析、比照、归纳,完成对阿长的整体认识,体会人物形象与作者的情感。

任务四:多种形式汇报自主阅读心得。

任务五:拓展写作——那些留在我生命中的人。

在这里,教师可链接没有出现在教材中的《二十四孝图》,关于阿长的片段是这样的——“我所看的那些阴间的图画,都是家藏的老书,并非我所专有。我所收得的最先的画图本子,是一位长辈的赠品:《二十四孝图》。这虽然不过薄薄的一本书,但是下图上说,鬼少人多,又为我一人所独有,使我高兴极了。那里面的故事,似乎是谁都知道的;便是不识字的人,例如阿长,也只要一看图画便能够滔滔地讲出这一段的事迹。”

这里提到的关于画图的书,自然会想到儿时的鲁迅所接触到的那些枯燥的、内容索然无味的书,而《二十四孝图》《山海经》这样的书就是他醉心于阅读和收集的图画书。这里也提到阿长不识字,却也能够说图,除了为阿长给鲁迅买来“有画的三哼经”做了伏笔,也暗含着阿长孩子般的纯真。

再来看《狗·猫·鼠》的相关描写——“长妈妈,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也许是以为我等得太苦了罢,轻轻地来告诉我一句话。这即刻使我愤怒而且悲哀,决心和猫们为敌。她说:隐鼠是昨天晚上被猫吃去了!……但许多天之后,也许是已经经过了大半年,我竟偶然得到一个意外的消息:那隐鼠其实并非被猫所害,倒是它缘着长妈妈的腿要爬上去,被她一脚踏死了。”

在这篇散文中,阿长撒了谎,还踏死了鲁迅喜爱的隐鼠,这真是“不可原谅”的行为。这里的叙述,如同《阿长与〈山海经〉》中的语言一样,带着一个孩子的愤怒,也带着成年人的调侃,对阿长怀着童年的怨、童年的敬,到成年后的感激与怀念,一切又都在情理之中。

因此,才会有《阿长与〈山海经〉》中结尾的神来之笔:“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这样的祈愿,前面一定是铺垫了无数感情的。我们知道鲁迅曾说过母爱是伟大的,但他从未写过自己的母亲,他留给我们的就是写给同样给过他爱的保姆的文字,《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狗·猫·鼠》《二十四孝图》等文章中多次提到阿长,可见阿长在他心中的地位。我们透过《朝花夕拾》的整本书阅读,也终于明白,鲁迅最后的祈愿饱含强烈的爱——对他的养育者的爱以及对社会底层不幸人民的爱。

阅读中,学生通过多个角度互动碰撞、多个篇章的思辨对比,实现了对文本从语言到人物再到情感的深度体验。因此,整本书阅读无疑是深度阅读的重要载体。

综上,教师以《阿长与〈山海经〉》的深度阅读为例,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促进学生高阶思维的养成,从而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是阅读教学对核心素养的践行,也是我们所期待学生达成的全身心投入、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学习状态。

猜你喜欢
阿长山海经鲁迅
高铁阿长过生日
鲁迅,好可爱一爹
山海经里说了什么
山海经夫诸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案例
阿长买《山海经》
鲁迅《自嘲》句
怪力乱神才是《山海经》的正确打开方式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
鲁迅《阿长与》的真情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