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春玲 谭 艳
(辽宁教育学院,丹东市第十二中学)
随着《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通称“新课标”)的颁布,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过程中,核心素养已成为学科创新的重要方向。教师如何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全面审视当前教学工作存在的问题,不断优化备课思路与学科教学方法,进而探索有效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路径,不断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成为每一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必须关注与重视的问题。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落实新课标进行备课时,应积极推动学科教学的创新调整,致力于提高学科教学的综合成效。
新课标聚焦培养时代新人的新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和责任意识等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的提出,为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对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而言,不仅意味着进一步明确了课堂责任,也代表教师的育人任务细致化、常态化。由此可以看出,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目的、教学手段低阶的课堂教学设计已不再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
落实新课标,需要教师重视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要上好一节课,备课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备课是教师通过钻研新课标、教材,研究学生,掌握教学的目的、内容和方法,以保证教学质量,是上好课的关键和前提。新课标背景下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教师应该用怎样的新思路进行备课,教师应该采用哪些不同于以往的备课方式,才能将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进行全面融合,确保核心素养真正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备课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优化创新策略。
大单元教学是以单元为学习单位的,对比以往的单纯课时教学,更关注整个单元的教学内容。按照并体现新课标的要求,以培养核心素养为目标,侧重主题教学,教师要采用以单元内的综合任务作为驱动,将课时知识进行梳理与整合,实现单元教学内容结构化、体系化和情境化的教学策略。大单元教学要求教师站在更高的维度上,厘清单元教学内容的底层逻辑,将课程目标、内容、双边活动设计、教学情境等要素有效整合,实现课堂转型,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大单元教学可以有效促进教学内容的结构化,构建教学的整体意识。教师围绕单元学习主题进行备课,首先要厘清本单元教学内容与逻辑关系,从单元全局角度创设自主性、合作性和探究性的活动,提升学生课堂学习的深度。其次,要精准把握单元的核心与主干知识,充分分析并把握好主要问题,构建原因到条件到结果之间的关联性,使学生的单元知识结构乃至学科知识结构更有层次性,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建立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知识体系,进而能够实现学科知识的迁移。
一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首先要清楚地知道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与目标要求,知道各单元教学目标与任务,能够将单元教学任务进行有效分解,设置成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层层递进的子任务。二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基于单元内容设计有单元教学主题的活动内容与教学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价值观念等内容,不仅要了解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也要关注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以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青春时光”为例,本单元共三课,第一课是“青春的邀约”,主要内容是进入青春期,学生的身体和心理都发生了变化;第二课是“青春的心弦”,主要内容是正确认识并学会对待男生女生不同的性别特征,知道怎样实现男生女生优势互补,了解青春期萌动的表现,理解并掌握异性交往的意义,知道对异性的欣赏和向往并不是真正的爱情,了解爱情观的基本内容;第三课是“青春的证明”,引导学生明确自信和自强对人的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从而建立自信心和培养自强精神。教师在这一单元备课时,要明确新课标对本单元的要求体现在健全人格部分,即“正确认识自己,能够自我反思,不断完善自我,保持乐观的态度,学会合作,树立团队意识”“养成自尊自信的人生态度,在生活中磨炼意志,形成良好的抗挫折能力”“认识青春期的身心特征,建立同学间的友谊,把握与异性交往的尺度”等。根据单元教学目标要求,教师可结合教材中“学会独立思考”“培养批判精神”这两部分内容,先创设“畅想青春”这一项目式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先根据教材中A、B、C、D 等字母的形象设计,感悟并畅想青春;然后,启发学生从其他字母的外形出发设计创作青春感悟,促进学生积极地进行思考与交流,完成相应的项目设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进行合理分组,让不同特质的学生组合,引导学生切身体验独立思考与批判精神,体会不同性格特质的学生、不同性别的学生在思维方式、语言表达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这一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学生核心素养得到进一步提升。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个性化班级名片设计,进一步强化本单元教学内容。
在以往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在课堂导入及新授的各个环节中更注重知识的传授,却往往忽略了情境的创设、情感的共鸣,时间久了,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影响学生形成较强的学科思维与能力,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学科学习。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备课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用情境不断深化学生的核心素养,将个性化问题有机嵌入教学情境中,引导学生实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促进学生用独立思维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形成勇于探索新知的学习习惯,敢于质疑,从而进一步提高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有效性。
情境创设可以深化学生在学习中的投入程度,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在情境学习中理解和掌握知识点,更容易地进行知识迁移,提高学习质量。教师可以不受时间限制,结合单元及课时教学任务,灵活调整教学进度,可以在课前导入、课中分享或课后引申相关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信息化手段等方式,创设问题情境、角色情境、生活情境等。
例如,在七年级下册“青春飞扬”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备课中搜集我国平均年龄不到35 周岁的年轻人团队托举神舟、遥控“嫦娥”、牵引“玉兔”、驾驶“祝融”的事迹,了解他们以九天揽月的雄心壮志和精测妙控的过硬本领,连续取得22 次重大航天任务全胜的重大贡献。教师通过展示他们的青春之歌,引导学生感受到自信者的风采。此外,教师还可以为学生讲述年仅28 周岁的“北京明白”(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调度团队成员高健)等人物背后的故事,引导学生感受到自信与自强的关系,了解到实现自强的途径等内容。
再如,在七年级下册“揭开情绪的面纱”第二课时“情绪的管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谈一谈自己平时在生活中遇到的跟情绪调节有关的事例,可以是课前搜集到的一些小视频,同学之间相互分享感受,以此引导学生认识到情绪管理对于自己和他人的重要性。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一起探讨管理情绪的有效方法。个性鲜明是许多初中生的显著特点,这些学生情绪不太稳定,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和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相处时很容易发生冲突。 因此,教师可以在情境设置中考虑引入一些贴近初中生活的案例,尤其是初中生容易情绪失控的相关案例。教师通过问题设计,引导学生认识到管理自己情绪的重要性,启发学生探讨、交流如何化解并有效管理情绪。通过这些生活中生动的案例,不仅可以使课堂教学更具有吸引力,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也能够落实教学目标要求,培养学生管理情绪的能力。
在情境创设上,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尤其要以时事热点为纽带,激发课堂活力。时事热点和道德与法治学科知识往往是相生相伴的。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知识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各方面,并且会不断地与时俱进。同样,具有时效性的时事热点一定要体现时代性。教师在备课中要借着时事热点材料的多样性,将社会生活鲜活的一面真实地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课堂设计将学生置于多元情境之中,促进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提升;要保持更理想的课堂效率,坚持以生活化模式参与教学,使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保持更高的活力。
例如,在教学九年级上册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知道我国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国自信等知识内容,教师可以在备课中结合全国和美乡村篮球大赛(“村BA”)的火爆这一时事热点引发学生思考。两支由农民组成的篮球队,利用比赛间隙还展示了村里的农产品、美食,进行了乡村啦啦队表演,这不仅吸引了广大村民、游客到现场加油助威,更是引发了众多网民的关注。“村BA”因其所展现浓郁的农趣、农味儿和让农民从观众变成了主角而火爆,让更多的老百姓看到了新时代农民自信、团结、拼搏的精神风貌。新时代的农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表现在对文化体育生活不再只满足于“有没有”,而是转变为更加注重“好不好”,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在转化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推动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这一时事热点的插入,将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教材中的相关问题,增强对国情、社情的了解,有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再如,关于“一老一小”问题,在社区适老化改造硬件设施方面,建成便民食堂、提升社区公园环境、引入养老机构、开展健康讲堂、爱心义诊、精准帮扶,让老人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在服务内容上,开展书画摄影、太极晨练、乐器戏曲等多种活动,丰富老年人的生活;多种渠道解决托幼问题,“一公里便民生活圈”等这些时事热点,对于学生理解我国人口特点、政府的宗旨、党的初心和使命、党始终坚持的发展思想等问题都具有重要意义。在创新社区治理方式和手段上,发动社区自治力量组建社区议事厅、村民议事厅等,又有利于学生理解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
当然,这就要求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不能只“照本宣科”,必须具有较强的专业分析能力和解读能力,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功底与备课能力,在课堂上积极运用时事热点材料。教师关于时事热点的态度将直接或间接影响学生的态度。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养,才能保证时事热点材料运用得当。同时,教师根据时事热点材料的特点,能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增强课堂教学内容的时效性。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备课时要落实新课标要求,必须注重学生学科实践能力的培养,设计适当的学科活动,引导学生将学科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从而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学科思维与能力,有效提升学科知识掌握水平。教师在设计具体实践活动时,要从初中生实际情况出发,与课堂教学内容紧密联系,保证学科实践活动具有可行性。
例如,在进行七年级下册“共同建设集体”这节课的备课时,教师可以设计探究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深入到社区、街道等公共场所,让学生对公共设施有更直接的认识;然后,引导学生反思自己是否也存在破坏公共设施的情况,这种行为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等,感受自己或者个人对于集体的重要性。通过这样肯定并放大学生的责任,引导学生遵守集体规则,感受道德与法治的底线,做一个爱集体、为集体发展贡献力量,并且对国家建设有用的人。
再如,在八年级上册“承担社会责任”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在备课环节可以设计主题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服务和奉献社会,如设置道路交通协管员、社区志愿者等角色,让学生在角色体验中了解自身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服务和奉献社会的意义,以及如何服务和奉献社会。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其实就是增强情感体验与感悟的过程,有利于实现知行合一。
新课标给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带来了新挑战,构建与新课标相匹配的新教学模式,聚焦学生关键能力的提升,着力于学生必备品格的培养,真正使课程核心素养落地生根,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备课的核心价值追求。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必须以新课改的挑战为机遇,认真学习并努力落实新课标要求,积极更新教育理念,帮助学生构建更加完整而扎实的学科知识体系,不断强化深度学习、深度思考,打造有思维深度的高效课堂,注重实践,最终落实新课标提出的核心素养培养目标。
综上所述,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备课,于教师而言,不仅是备新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与学法,更多的其实是一种将自身的教学理念、方式与新课标的有机融合,是一种“致广大而尽精微”的方法论,站位高一点,看得远一点,想得多一点,抓得实一点,内容新一点,形式活一点……或许我们的道德与法治课就会上得更好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