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实践育人,厚植核心素养

2023-10-07 19:05郭珂言
教育科学论坛 2023年28期
关键词:场域育人情境

●郭珂言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 年版)》强调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根本路径是实践育人,可见实践育人在义务教育课程教学改革中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本文在实践育人诞生背景、内涵特征、实施原则分析基础上,重点展开实践育人的策略探索,并就当下实践育人的三大重难点进行了分析,为探索实施实践育人拓展了视界和思路。

一、实践育人的诞生背景

(一)实践育人是落实义务教育“双新”政策的需要

国家义务教育新课程方案和新课程标准出台,旨在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开启素养导向、课程融合、实践育人的课程改革新时代。这次改革的一个重大突破是推进融合性课程建构和综合性育人,把实践育人作为课程实施的根本途径,强调通过学科实践、生活实践、综合实践,推进“五育”融合的课程内容有机浸润、滋养生命成长。通过实践育人促进“五育”融合,促进生命素质发展、潜能开发、创造力激发和个性发展,就是通过实践育人实现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目标。

(二)实践育人是实现“五育”融合的需要

2019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加快推进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至此,“五育”融合成为践行党和国家教育方针,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战略性任务。五育融合不是简单的知识的相加和积累,也不是各学科能力的相加与积累,而是基于发现、提出、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1],即在运用知识解决实践性问题的过程中实现各育融合发展,培养核心素养[2]。学科性实践、生活性实践、生产性实践、创造性实践成为实现五育融合的主要途径[3]。

(三)实践育人是实现“三个强国”战略的需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一体化战略,强调“三个强国”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支撑[4]。贯穿“三个强国”的一条主线是实践育人。当下素养导向的教育转型,就是要从知识育人转向实践育人,把实践育人作为教育的根本途径,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支撑[5];科技强国关键是通过创新性实践培养国家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实现高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强国则是通过实践育人培养出具备强大创新性实践能力的人。由此可知,实践育人是贯穿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战略的一条主线,实践育人是教育强国的基础,是科技创新的动力与能力支撑,是高科技人才产生的必由之路。

(四)实践育人是中国教育改革重要经验的总结

中国教育发展史是知识教育与实践教育交相推进的历史。

例如春秋战国时代的教育,就是以实践教育为主导。如在农业实践教育中,学生通过参与农田耕作、种植和收割,学习农业技术与知识;在工艺实践教育中,学生通过亲自制作陶瓷、纺织品等手工艺品,培养技巧和创造力;在社会实践教育中,学生参与宗族仪式、礼仪活动和军事训练,培养社会意识和行为准则;在军事实践教育中,学生接受基本的军事训练,学习战争技能和战略战术;在医药实践教育中,学生学习基础的医药知识,观察、实践草药的采集和制作。通过实践教育活动,培养学生农业、手工艺、社会、学术、军事和医药等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实践教育在古代中国教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对后世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期的《孙子兵法》、孔子游学也是实践教育的著名例证。其后的科举制时期,实践教育转向了知识教育,中国教育从此在相当长时间内陷入低谷。

历史走进近代社会,民国建成、五四运动兴起,基础教育模式逐步从知识教育转向实践教育,如西南联大重视实践教育实现了人才辈出,虽是昙花一现,却为中国教育做出了重大贡献。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学习苏联教育经验,又回到知识教育主渠道上。2001 年国家启动新课程改革,开始把实践教育请回教育主渠道。党的二十大和义务教育“双新”政策,强调变革育人方式,把实践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战略性主题,把实践育人作为基础教育的根本途径而不断强化。

二、实践育人的内涵特征及原则

(一)实践育人的内涵

实践育人是一种育人方式和途径,要求学科教学、跨学科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要以问题发现、提出、解决为主要过程,即以问题牵引、主题统领,引导学生投入发现、解决问题的真实情境,进行知识建构与运用、并解决问题,实现能力发展和素养生长。

(二)实践育人的原则

1.全面育人

指向人的素质全面发展。人是在发现、提出、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各种素质发展的,包括知识、能力、道德、情感、审美素养的发展[6]。实践育人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方式与途径,全面发展是实践育人的目标。

2.主题统领

实践育人离不开价值导向、问题牵引、任务驱动三个关键因素,实践主题是将问题、价值观、任务统一起来的要素。这里要尤其强调,实践育人是在价值导向下进行的,实践育人中的主题首先是价值导向,因为所有的育人途径都要回答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育人价值实现问题,这也是长期以来基础教育的软肋,因此主题统领中的价值导向是实践育人的根本要求。

3.真实情境

实践育人中的真实情境具有三大特点:真实性,实践育人中的情境是融入学生学习成长真问题的教育情境;过程性和情节性,实践育人中的情境是一种动态发展过程,也是矛盾交替、起伏波澜的情节展开过程;关联性,实践育人中的情境强调知识与学生生活、实践的有机关联与融通[7]。

4.深度体验

深度体验区别于浅层次的实践活动,实践育人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全面深度参与,经历问题发现、解决的过程,尤其是自主思考、探索求解的过程,从而实现思维、情感、价值观念的有机生长,获得关键能力、价值观念、必备品格的真实发展。

5.多元交互

一个完整的实践育人模态一定是多元交互的,即实现人、课程、环境、技术四大要素的充分交互[8]。首先是人即师生、生生的多元交互,这种交互的高效充分把人的思维引向精准、深刻、多元、跨界,实现关键能力以及情感、价值观生长。二是人与课程的多元交互。如人与知识的多元交互,要求师生不仅要把握知识的内涵与含义,还要把握知识背后的价值与意义,找到知识运用的场域并灵活运用于问题解决,还要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实现知识创生,使课堂不仅成为知识传授的场域,也是知识生产的场域。三是人与环境的多元交互。可从四个角度展开:人与物质环境的交互,即人与有形的、具体的环境交互;人与虚拟环境的交互;人与变换的环境交互,如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变换环境场,容易带来思维激活与多元创生,获得兴趣与情感的满足;人与人际关系环境的交互,从某种意义上人际关系决定着课堂质量与效能,积极的人际环境产生积极的作用。学生的成长需要物质场域与精神场域支持,实践育人是基于环境场域的育人,必须创造适合生命成长的环境场域。四个环境场域整体设计、相互融合、交替推进,是教师教育智力的体现。四是人与技术的交互。实践育人离不开技术支撑,课堂技术支撑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硬技术,如硬件设置、人工智能机器、网络环境、课堂管理机制等,具有刚性、规范性与强制性特点,属于底线控制,可变性小;一类是软技术,如人际关系调控、实践方法运用、路径选择等,具有灵活性、可变性特点,考验着教师的教育智慧,也促进着师生智慧生长。

三、实践育人的策略探讨

遵循实践育人原则,展开实践育人途径,攻克实践育人难题,是教育智慧的体现,也是教育策略的创造性实践和教育智慧发展的过程。

(一)主题统领策略

把握实践育人主题,需要抓住价值取向、核心问题、主要任务三要素。其中价值取向的确立需要对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价值,包括自强不息的精神、效法自然的哲学观、和谐共生的价值取向、诚信友爱的人格品质等。如都江堰某校开展关于桥的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活动,主题命名为“桥生心智,融通天地”,将有地方特质的桥文化有机融入语文教学,突出语文铸魂育人、启智润心的育人价值,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培育文化自信,开启心智潜能,通过从家乡文化吸取和发展智慧,培育审美创造素养,促进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的语文实践教育。其次,实践育人核心问题的确立,需要从教学内容和资源中寻找,需要对接核心素养提取。如某小学开展数学综合实践教育活动,源于学校周边较为突出的交通障碍问题,并将问题转化为数学核心问题: 如何在解决道路交通问题中培养数学思维、拓展数学情怀? 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从时间、空间等多角度看待和解决数学问题,获得了数学思维能力和情感发展。

(二)情境创生策略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的教学建议,强调情境设计与问题提出对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重要价值。实践育人中的情境创生应突出如下特征:

第一,注重育人性。《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将正确价值观培养置于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前,强调了教育教学的价值体认[9]。如下面两个情境对比:(1)商店购买了一些大米和面粉,面粉的质量是大米的5/8,大米的质量比面粉多24 千克,商店购买的大米和面粉各有多少千克?(2)在义卖活动中,6.1 班的义卖收入是6.1 班的5/8,6.2 班比6.1班多收入240 元,6.1 班和6.2 班义卖收入各是多少元?这两个情境的数量关系类似,但承载的情境不一样,其中情境二更具育人价值。

第二,突出具身性。“具身性是指知觉、理智等精神现象与具象与身体密切相关,人的认知以具体的身体结构和身体活动为基础。”如举行“测量校园面积”“估算校园树木数量”等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性活动,学生能全情投入,有助于发展核心素养。

第三,强调驱动性。驱动性问题是主题式实践学习的核心要素,因为驱动性问题能使整个主题实践活动保持持续性、一致性,学生的主题式实践学习是通过驱动性问题黏合在一起的[10]。主题式实践学习是系统的学习设计,涉及五个主要环节:明确任务、制定方案、实施方案、成果交流与自评完善。如在义卖活动中,以“设计和介绍各年级展位方案”作为驱动性问题,首先让学生围绕问题“明确任务”,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思考;其次“制定方案”,设计一份展位图,包括需要考虑哪些因素、小组合作怎么分工等内容;然后是“实施方案”,学生根据各小组设计图到实地现场体验,结合现场感受对设计进行完善;再是“成果交流”,各组展示“设计图”,学生进行“欣赏+建议”互评;最后是“自评完善”,对照自评表进行自我反思、完善方案。这样紧紧围绕驱动性问题,学生经历完整的主题式实践学习过程,思考能持续跟进,情感也在不断深化。

第四,把握应用性。《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谈到,应用意识有助于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习惯,发展实践能力。我们应注重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创设真实情境能帮助学生感悟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强调情境的应用性,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三)体验导学策略

实施体验导学策略,关键在于提供机会场景并相机点拨,让学生体悟知识之美、方法之美、情感之美、价值之美,实现从了解知识到获得方法论启示,并进一步生长人文精神。

首先是体验知识之美。深度体验首先是在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中进行知识体验,即体验知识的价值、情趣与魅力。其次是体验方法之美,有两方面含义:一是学生带着问题走向实践,通过探索、思考、互动与教师点拨,获得问题解决的智慧享受,这个过程是发现、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即赢得思维发展;二是在大问题牵引下,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产生新问题,并再次赢得新问题解决方法和能力提升,获得体验之美。再次是体验情感之美。学生在实践中的情感体验会经历多重变化,从开始遇到困难的焦虑到解决问题的亢奋,到再次投入的痛苦、渐次获得解决的喜悦,学生都在获得情感素养生长。最后是体验价值之美。学生在经历实践问题、任务完成过程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成果会产生成功的价值感,尤其是在过程中赢得多元潜能开启的价值,在发现潜能中获得生命自信,找到发展的方向与着力点,获得再生性价值。

(四)多元交互策略

实践育人是在一定的人际关系场域中展开的,帮助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实现实践育人价值的着力点。在实践育人过程中,学生不仅要独立解决问题,也要协同解决问题。学生经历协同解决问题的过程,才能切身体会到团结奉献、互动交往、情感表达等素养和能力的重要性,并自觉修炼交往人格,建立维护良好人际关系。总之,良好人际关系是在群体教育实践中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素养生长也是在实践体验中实现的。过去的人际关系教育往往停留于知识教育,学生缺乏实践体验,难以有效培养人际关系素养。学生的优势发挥抑或缺点发现,常常是在实践过程中实现的,人际关系素养培养往往是在以实践为途径、以解决问题为动力、以唤起自我觉醒为价值诉求中实现的。在实践育人中教师要主动建立人际关系,成为人际关系的楷模。教师有示范引领、人格感召,加上良好人际关系交往能力,才会带出一群人际关系素养高的学生。教师人际关系感召魅力是在引导学生完成任务、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中通过启发与感悟实现的,并非靠知识灌输说教实现的。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建立人际关系素养的智慧,如真诚的表达、友善的态度、广泛的兴趣、助人为乐的精神、自我修复的反思等,以导引学生人际关系素养良性发展。

在实践育人多元交互中,要引导学生进行多元环境交互。教师要善于运用直接、有形的环境,有意识地对接现有资源[11];要根据实际活动需要创生变化的场域,以增大教育的选择性、多元激发性、教育丰富性[12]。比如在班级实践学习过程中,可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小组组合,小组组合方式的改变意味着场域改变,小组之间结构关系的改变也带来实践场域的变化。要根据实践学习主题和任务需要,采用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弧形的小组学习场域结构,以实现实践育人的多场域、多交互。

四、“实践育人”亟待突破三大重难点

实践育人是当下十分重要而具挑战性的育人思想、育人方式、育人途径,找准并突破实践育人的重难点,是实现实践育人的现实要求和当务之急。目前我们仍然面临着实践育人的以下重难点问题。

(一)重难点之一:课程设置与实践结合的困境

实践育人需要实际操作与理论知识结合,但是当下的基础教育普遍存在着课程运行与实践结合的困境[13]。目前大部分学校仍过于依赖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重视理论知识与考试能力教育,缺乏实践活动的探索拓展,学生缺乏充分的实践体验机会与时空,难以将学科知识方法应用到实际问题解决过程中,难以真正培养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二)重难点二:师资队伍能力和素质不足的挑战

只有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师,才能真正设计、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提供实践育人的有力指导[14]。当下部分中小学教师还缺乏实践育人知识和能力,难以有效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而且不少教师在实践育人态度和方法上观念固化、方法简单,缺乏创新精神和人文情怀。

(三)重难点三:评价导引与支持乏力的瓶颈

实践育人需要科学有效的评价,对学生实践学习过程、成果、能力进行富于质效的评价反馈。当下中小学评价多数还是以考试成绩评价为主,忽视实践能力和创享精神评价,导致学生过于注重应试技巧和死记硬背,忽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突破评价导引与支持乏力的瓶颈,必须建立完善与实践育人相适应的学生核心素养评价体系。

猜你喜欢
场域育人情境
不同情境中的水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民主论辩场域中的法律修辞应用与反思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百年党史场域下山东统战工作的“齐鲁特色”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中国武术发展需要多维舆论场域
护患情境会话
组织场域研究脉络梳理与未来展望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