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润泽与养成:艺术公共化与少儿审美培养的关系探研

2023-10-04 15:49张智夏玉清
新楚文化 2023年10期
关键词:介入润泽养成

张智 夏玉清

【摘要】随着社会物质发展水平的提高,群众的审美需求也越来越多元化,在新时代背景下,艺术公共化带来了文化资源的开放与共享,这为少儿接受更好的艺术熏陶和审美培养提供了有利条件。本文从艺术公共化对少儿审美培养的介入、社会公共文化熏陶对少儿审美培养的促进、新媒体技术应用与少儿审美能力的养成三个层面探讨艺术公共化与少儿审美能力培养的关系,并以贵州美术馆的公共艺术活动为例,探讨新时期艺术公共化在推进少儿美术审美培养中的重要性和具体实践。

【关键词】少儿审美培养;艺术公共化;介入;润泽;养成

【中图分类号】J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3)10-0060-04

少儿审美能力的培养与公共文化熏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往往少儿时期对审美的启发、施教能较大提高他们以后对公共文化的参与、欣赏水平。艺术的认知和审美发展在儿童时期就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由此可以看出,更早的让儿童接受艺术的认知和美育浸润,更有助于培养孩子对艺术领域的理解和热爱。在孩童时期,让他们接受绘画、雕塑、摄影等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并以此激发孩子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能力,培养孩子的审美感知和艺术表现能力,借此来养成艺术审美领域的基本素养。少儿对艺术的认知和审美是在日积月累的接触学习之中逐渐形成的。

一、介入:艺术生活化的选择

(一)文化生活化与艺术公共化

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中万事万物都具有艺术性。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曾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1]由此可见,艺术并不是少数人的专属,艺术具有多元化和包容性特点,每个人都有发现美和表达美的可能性。我们应该重视群众文化的艺术创造性,让它成为艺术公共化的重要基础。

在多元化的公共文化生活方面,我们应鼓励社区、艺术机构和文化中心等提供多样化的艺术学习和体验机会。通过组织艺术展览、艺术工作坊、艺术夏令营等活动,让少儿有机会接触和参与各种艺术形式。这样可以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发展创造力,并丰富他们的艺术体验。“艺术是人的生活的一部分,艺术以创造美好生活和增进大众福利为目标。”[2]艺术作为大众文化生活的组成部分,也逐渐成为人们创造美好生活、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

(二)美术馆公共文化熏陶是培养少儿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公共文化教育是美术馆的基本功能,也是美术馆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公共文化教育作为藏品、作品和公眾之间的重要桥梁,在美术馆的整体工作中越来越显得必要。比起专门的教育机构,美术馆的公共教育具有普及性、长期性和针对性的特点,旨在提升社会审美水平和文化认知,参与构建社会精神文明。”[3]在贵州美术馆举办的“变废为宝——弃物再造艺术课堂”中,艺术家老师通过提问、展示大量用生活中的弃物重新制作的精美饰品等方式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和创作兴趣,然后让孩子们各自挑选自己感兴趣的生活材料、图片等,跟随老师一起动手制作“艺术品”。在孩子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的驱动下,二十余组家庭完成了各自创作。“弃物再造”不仅让孩子们重新去思考“弃物”的价值,感受到手作的魅力,还启发孩子们去关注生活,并在这种弃物再利用的艺术氛围中去体会环境保护的意义,从而养成生活中自觉节约资源的意识。将艺术带入普罗公共的生活当中,去感受艺术、接受艺术,并对生活产生新的认识。

(三)创造公共艺术氛围是培养少儿审美能力的重要方式

我们应在社会中创造鼓励和支持艺术创作的环境。这可以通过在公共空间展示艺术作品、组织文化艺术活动、支持艺术家的创作等方式实现。比如在展览展期中,让孩子们跟着策展人和画家老师一起,走进展厅、欣赏艺术。在专职画家老师讲解中,去亲身体验艺术带来的视觉感受。

在贵州美术馆主题为“朝圣敦煌”的展览中,老师向小朋友们介绍展览的目的是致敬敦煌艺术,进而帮助孩子们去理解作品的形式语言和思想内容。在导赏结束后,老师引导小朋友在展品前坐下,各自拿出携带的速写本,临摹各自喜爱的作品,揣摩作品中的情感变化,并将各自的理解呈现在作品上。在遇到思绪不畅时,试着停下来去思考,或者去请教老师,在得到更多的作品信息后,继续创作,直到作品“完成”。而职业艺术家的创作、展览和公共文化艺术活动的开展也有助于形成活跃的公共艺术氛围,这种带有研创性质的学习、体验过程,对审美能力的培养是深刻而长远的。

二、润泽:艺术养成的归宿

(一)美育与社会艺术熏陶的互动

艺术的普及可以从社会公共文化熏陶和学校美育等多方面入手。除了在学校开展艺术的讨论活动以及美术比赛,在活动中发现艺术,使每位学生接触到艺术并对艺术产生了解外,社会公共服务也应多多开展艺术活动,如社区、美术馆、文化馆等场所,应提供艺术资源,使更多的孩童参与、接触艺术。社区也需多多开展艺术活动,使社区文化的形式丰富多彩,也使普罗大众提高对艺术的鉴赏能力,陶冶生活情操。将艺术更早地带入孩子学习中去,从小培养他们的鉴赏能力与艺术实践能力,发展少儿的发散性思维,让孩子们将这种思维与能力带入现实生活中去,有助于孩子的身心全面发展。并且可以开展一些社区创文活动,积极带动社区群众的艺术热情,对优秀作品设立展区,创作的作品不仅能美化社区环境,还能带动其他孩童的参与度,使更多的儿童有机会接触和参与艺术,借此达到艺术公共化。

(二)多种形式艺术表达的美育浸润

孩童时期的艺术培养,可以围绕着多种形式的艺术表达展开。例如雕塑、摄影、绘画、动漫、装置、手工制品等形式,用不同形式的艺术表达方式,激发孩子们的兴趣,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以及艺术鉴赏的能力。在贵州美术馆举办的“仲夏印迹——青少年版画体验活动”中,画家李丰和小朋友们一起开展了为期六天的版画创作体验活动,通过观看版画原作、体验制作过程、拓印版画等步骤用刻刀记录下这个夏天最美好的回忆。活动中,在画家李丰的带领下,孩子们感受大自然,寻找创作灵感。除了室外采风写生活动,还要带孩子们去其他美术机构参观,如中天美术馆、萤火虫艺术中心等多个场地,进一步观赏其他艺术原作。在整个过程中,孩子们可以看到许多以前没有注意到的艺术原作的细节,在欣赏中感受艺术家创作的微妙变化。等到他们有了较为充足的艺术经验,启发他们尝试利用手中的刻刀,刻制属于自己艺术感悟的版画作品。

除了版画,还可以通过黏土去塑造孩子们眼中具有时代特征的艺术形象。贵州美术馆在“匠心童趣——超轻黏土手工体验”活动中,带领现场的小朋友们进行奥运吉祥物冰墩墩的制作,并在活动过程中给孩子们讲奥运的故事,启发孩子们认识、了解冰墩墩这个可爱的吉祥物的外在特征。

最后,孩子们顺利完成了自己心目中冰墩墩的创作,他们不仅抓住了冰墩墩的身体特征和颜色搭配,而且感受到了手工的魅力,也进一步学习了2022年北京冬奥会精神,在暖暖的夏日里感受到了一丝凉爽。此外,还可以通过具有地方特色的面具制作,激发小朋友们对传统民俗艺术的兴趣,拓展孩子们的文化视野。在“独特的装扮——神秘的面具艺术”活动中,贵州美术馆邀请孩子们一起制作面具。面具特殊的材质、造型和色彩,给孩子们带来了全新的体验,小朋友们充分发挥想象,将自己喜欢的图案和颜色涂抹在空白的面具上,让一个个空白的面具瞬间被赋予多姿多彩的生命,在面具的制作中表现出鲜明的个人特色。

三、养成:新媒体技术应用与少儿审美开启

(一)新媒体技术与少儿审美培养

要实现艺术的公共化,必定离不开人民公共艺术观念的养成。艺术观念的养成可以借助通过多种媒体媒介来实现。“互联网时代开启了传播的大交互,所谓全媒体,就是信息的发出与接受的密度增加。”[4]通过网络对艺术作品进行鉴赏,并以此实现多看、多想、多悟,由此提高人们对各种艺术观念的理解能力。各地美术馆、公共空间、艺术小作坊等开展的艺术活动,使普通群众近距离接触到艺术,营造充满艺术的环境氛围,从而提高群众对艺术的理解与欣赏能力。

在推进艺术公共化的过程中,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也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这也是未来的发展趋势。通过利用数字绘画软件、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等,可以为少儿提供创作和体验艺术的新方式。这不仅可以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还可以提高他们对艺术的兴趣和参与度。同时,新技术的应用还可以创造出更具互动性和参与性的艺术形式,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其中。

随着社会物质水平的发展,艺术的形式也不再像以往那么单一,艺术的媒介也越来越多元化。艺术创作的技术也越来越新。在推进艺术公共化的过程之中,我们应掌握新兴技术,利用AI数字绘画,VR虚拟技术、电影技术,对艺术进行一个新形式的再创造,“文化研究者注意到,许多虚拟的艺术形象,如孙悟空、嫦娥、超人、蝙蝠侠等等,随着电影技术的日趋发达而越来越‘真实生动”[5]。

新媒体技术的应用能更好地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艺术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精神生活,陶冶审美情操,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整合新技术与艺术也是推进艺术公共化的重要途径。这种创新形式的结合吸引了年轻一代的兴趣和参与,丰富了艺术表达的手段。在公共艺术培养的群体之中,对少儿艺术审美的熏陶也非常重要。通过多元化艺术的熏陶,推动自我的表达、艺术观念的养成以及新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在一些当代艺术展览中,可通过举办少儿公教活动,带孩子们参观其中的摄影、装置、综合、多媒体艺术。由于这些艺术带有明显的视听属性,这能给孩子们带来极具吸引力的视听感知,使他们能够接触、了解到新时代艺术的特色,打破他们对于传统艺术边界的惯性认知,养成开放、活泼、好奇的心理状态,更好地适应快节奏的现代生活。

(二)公共艺术活动中育人因素的融入

公共艺术活动不仅能提高孩子们的鉴赏能力与美术实践能力,而且能给孩子们不同于课堂的体验。如现在很火的艺术夏令营、艺术小作坊、艺术手工日,都是鼓励号召亲子与家长参与活动。在与孩子互动中发现孩子的艺术天赋,并鼓励孩子的成长,促进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互知。如在贵州美术馆举办的“父爱如‘衫——父亲节的礼物”主题活动中,通过T恤绘画教学活动,让孩子们在启发互动中去追忆父亲在家庭中的角色,感受父亲的“父爱如山(衫)”。通过回想父亲对孩子爱的表现、父亲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难以忘怀的瞬间,提取感动和记忆瞬间作为设计元素。接下来,将提取的元素进行艺术加工,在T恤衫的正面和背面进行图案设计。再进行起稿、上色、装饰,最后调整完成一件父亲节礼物——父爱如“衫”。通过活动鼓励孩子亲手为爸爸准备一份惊喜,为孩子创造表达爱的仪式感。通过这种有趣的互动、启发式艺术活动,让孩子们在轻松愉悦的情景中感受手工的乐趣,感知父爱的责任、重量,也让父亲更好地融入家庭生活中,最后使孩子和家长们在艺术参与、养成中去珍视生活中的互动瞬间。

(三)公共空间的艺术展示与少儿公共文化意识培养

各式各样的艺术活动营造了良好的艺术氛围,培养孩子审美鉴赏能力和艺术创造力,使之体验到艺术所带来的人文精神和乐趣。在学校或者社区公共区域,对优秀的作品予以展示,不仅推广了少儿美术的影响力,也是对参与者艺术才能的一种肯定,更能让少儿美术进入公共视野,实现艺术的公共化。邀请媒体进行宣传,提高艺术影响力,吸引一些新青年来参与艺术实践,使用多元的艺术媒介以及创作手法使艺术的趣味性得到大大的提升。让孩童在这些实践中不仅体验到了艺术带给他们自身的乐趣,也为少儿提供了更加创新的艺术思维平台。

如贵州美术馆组织、筹划的“回响 回想·贵州省儿童美术作品展”,展览中的“小艺术家”坦言正是艺术,让他们找到了学习之外的乐趣,伴随他们整个童年的绘画,带给他们自信、满足与成就感。通过这些多样的艺术活动,引导儿童發挥自己的艺术才能,展示少儿对生活、生态、环保、安全等现实问题的关注、关心与行动,作品形式多样、内涵丰富,不仅有纸面绘图,还有拼贴作品、集体创作等。其中,《我们的故事》由576名儿童创作的作品剪裁后拼贴组合而成;《不破不立》由287名学习书法的小朋友用特殊材料刻上甲骨文后,再用版画形式印制而成。

展览氛围的营造,不仅能给少儿的艺术审美作品提供展示的机会,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公共空间的文化传播带给孩子们强烈的实现感、参与感、成就感,为他们公共文化意识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四、总结

总之,想要实现艺术公共化,应重视少儿美术所扮演的角色。在孩童时期加强对其审美能力的培养,激发孩子的兴趣,启迪他们的心智。让孩子在接受艺术实践时,培养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与实践能力。通过多元化的艺术活动、创造艺术氛围、整合新技术与艺术等方面的深入探讨和实践,我们可以推进艺术公共化,并促进少儿美术审美和公共文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罗丹,口述.葛塞尔,记.罗丹艺术论[M]. 沈琪,译.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78:62.

[2]王洪义.公共艺术概论[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7:33.

[3]米雅,范迪安.公共文化教育将继续成为美术馆工作的重点——范迪安专访[J].美术观察,2011(01):10.

[4]邹文.众筹:艺术公共化对“个体中心”的消解[J].中国文艺评论,2016(05):108.

[5]邹文.美术社会观——当代美术与公共文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54.

猜你喜欢
介入润泽养成
An Interesting Class:贾润泽
RF magnetron sputtering induced the perpendicular magnetic anisotropy modification in Pt/Co based multilayers∗
郑润泽作品
书香诗韵 润泽童心
农村“剩男”问题与社会工作介入
正确感悟文章主题的金钥匙
浅谈舞蹈演员良好个人修养的养成
分析素描训练与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养成
小学生养成教育之我见
航母舰员安全意识养成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