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斌 张霞
[摘要]农村职业教育服务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运行逻辑是扶智、扶技、扶业。面向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农村职业教育服务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体现了增强农业产业链韧性、推进技能乡村建设和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的价值意蕴。据此提出农村职业教育服务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践方略:完善人才链,即强化供给侧改革,筑就技能人才培养“压舱石”;提升价值链,即深化技术创新,打造科技成果转化“助推器”;服务产业链,即优化专业结构,把牢产业效益增值“定盘星”。
[关键词]农村职业教育;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新型职业农民
[作者简介]王斌(1981- ),男,陕西榆林人,榆林学院管理学院,讲师,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在读博士;张霞(1984- ),女,陕西延安人,榆林学院,副教授,硕士。(陕西 榆林 719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榆林市社科联“榆林经济转型的文旅路径探索研究”(项目编号:YLSKGH2019-20)和2020年榆林高新区管委会“西沟桃园里生态产业园文旅开发研究”(项目编号:CXY-2020-3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3)19-0099-07
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任务之一,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打造智能化农业生产模式、健全高效化农业经营体系、完善专业化农业基础设施、塑造高端化农业产业格局的关键表征,对实现农业强国建设目标具有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始终以解决“三农”问题为核心,持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促使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尤其是中国式现代化概念提出以来,我国深耕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理念,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为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夯实基础。据《2023中国农业农村发展趋势报告》数据显示,预计2023年农业增加值增速为9.8%,农产品贸易额达到3874.5亿美元。这表征我国农业经济增长快、规模大的基本面依然不变,为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筑牢行动框架。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取得卓越成就的同时也应注意,部分乡村地区受农民技能素养低下、文化涵养缺失等因素影响,仍面临发展基础薄弱、产业韧性不足等现实挑战。为此,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以解决这一现实问题。
2020年1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要“培育高素质农民,组织参加技能评价、学历教育,设立专门面向农民的技能大赛”。2022年8月,《职教中国》发表《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农人”培养的职教方案》,表示“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类型优势,重新整合原有专业布局,优化专业群设置,采取多样化的培养培训模式,培养‘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乡村振兴‘新农人”,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贡献职教力量。2023年1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大力发展面向乡村振兴的职业教育”“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发挥农村职业教育在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叠加政策利好下,农村职业教育迎来飞速发展机遇,彰显出显著的头部效益。农村职业教育是指培养建设农村和为农村社会服务的经营管理、技术人员的教育。事实上,农村职业教育有助于打造集约化、组织化、专业化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队伍,高度契合智慧农业、数字农业发展趋势,能够解决乡村新型工匠培养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助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但不容忽视的是,农村职业教育服务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尚未形成基本共识。因此,深入剖析农村职业教育服务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逻辑理路,厘清这一服务过程的价值意蕴,并据此提出可行性实践方略,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农村职业教育服务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运行逻辑
(一)扶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为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智力支撑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作为乡村人才振兴和文化振兴的重要支柱,农村职业教育肩负着形塑终身教育理念、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时代重任,有助于建设学习型农村,为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智力支撑。
第一,农村职业教育通过打造“学科+专业+品牌”育人模式,培育专业化新型职业农民。2023年5月,《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23年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的通知》强调“依托职业院校、农广校探索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与职业教育贯通衔接”。在此形势下,农村职业教育通过优化专业布局、搭建科创平台、共建实训基地、组建科技支农团队等方式,打造“学科+专业+品牌”育人模式,培育高素质、专业化新型职业农民。例如,作为山东省乡村振兴示范性职业院校,莱芜职业技术学院推动中药制药技术、电子商务等7大专业跨界融合,打造“雁埠”“秦菊”等6个农产品品牌,优化新兴农科專业群,为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输送专业人才。
第二,农村职业教育通过打造“产业+企业+农户”育人模式,培育规模化新型职业农民。2022年1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表示“支持办好涉农高等学校和职业教育”,并提出“大力发展县域富民产业”“加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创业”。这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有益探索,为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智力保障。例如,河北省涉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作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院校,立足县域产业发展实际,创新“产业+企业+农户”育人模式,批量化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从这一角度而言,农村职业教育可结合现代职业教育与现代农业经济发展需求,打造“产业+企业+农户”育人模式,培育规模化新型职业农民,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
(二)扶技:推动农业科技自立自强,为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技术支撑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在“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章节明确表示,要“坚持产业需求导向,构建梯次分明、分工协作、适度竞争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前沿技术突破”“推动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当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暴露出基础薄弱、技术定位不明、层级化研发体系缺失等问题,难以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效助益。农村职业教育作为面向农业农村的类型教育,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人才、技术优势,推动农业科技自立自强,为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技术支撑。
第一,聚焦技术教育位优势,夯实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之基。农村职业教育坚守以农立校办学定位,充分发挥自身技术教育位优势,培养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农村职业教育以促进乡村振兴为旨归,紧跟农业产业升级和技术变革趋势,加强涉农专业及专业群建设,推进农科类、经营服务类技术创新。例如,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立足自身技术教育位优势,以送教下乡、智力进村、技能到户为导向,对全疆814个县市34个乡镇40个村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帮助1万余户农牧民实现增收。
第二,聚焦技术文化位优势,筑牢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之桥。農村职业教育牢记强农兴农使命担当,切实发挥自身技术文化位优势,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筑牢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之桥。提供技术文化位支撑,强化技能培训以发挥文化传承与创新职能,是农村职业教育服务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应然要义。在技能型社会建设进程中,农村职业教育通过传授技术知识、培养技术技能、形塑技术精神厚植农民的爱农情怀,练就农民的兴农本领。例如,基于乡村振兴理念,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近10年来共计立项241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培育37个新品种农作物,获得46项农业类重大科技成果。实践经验表明,农村职业教育立足“技术势能—动能—赋能”的文化位优势,可以有效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助力技能乡村建设。
(三)扶业:促进乡村产业振兴,为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产业支撑
2023年2月,《农业农村部关于落实党中央国务院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部署的实施意见》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打下坚实基础”。农村职业教育可充分利用人才、知识等优势,推动产业集聚、产业联动和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乡村产业振兴。
第一,形成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拓展乡村产业发展空间。要“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作为强农惠农的关键枢纽,农村职业教育不断适应社会变化和科技进步,有机结合产业园区建设、特色小镇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方略,形成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拓展乡村产业发展空间,为实现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助力。例如,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启动100余项科技研发项目,帮助滨海县陈涛镇实施白鹅养殖项目,实现产值1.5亿元,帮扶农民增产增收2000余万元。这一实践数据表明,农村职业教育以县城为重要载体,推动产城融合发展,有助于形成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立足于乡村振兴目标,农村职业教育精准研判城乡产业链变化趋势,增设农村电子商务、休闲生态农业等新专业,加强城乡职业教育资源统筹与协调发展。
第二,完善利益联结机制,集聚乡村产业发展动能。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时强调,“要探索建立更加有效、更加长效的利益联结机制”。这一重要论断为乡村产业振兴指明了前进方向,是探索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的行动指南。农村职业教育持续深化校企合作、校地合作,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为核心,助力学生实践技能水平提升、乡村产业振兴。例如,河南省依托夏邑县西瓜产业开设中职班,总计种植优质西瓜高达17万亩,在切实培养实用型技能人才的基础上带动西瓜产业高质量发展。这一实践数据表明,农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当地主导产业、特色产业有机衔接,可以融合实训与生产环节,同步学习周期与生产周期,完善校企、校地利益联结机制,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农村职业教育服务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价值意蕴
2023年1月,首届中国乡村振兴北京论坛指出“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是稳大局、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和农民现代化多维交织的有机整体,以面向全体人民、服务全产业链、贯穿全生命周期为核心,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高度契合乡村振兴战略。农村职业教育能够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推动农业科技自立自强、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是实现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根本支柱。面向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农村职业教育服务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体现了增强农业产业链韧性、推进技能乡村建设和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的价值意蕴。
(一)农业现代化:增强农业产业链韧性的时代呼应
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作为社会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产业也需着力提升韧性水平,全面赋能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推动农村职业教育服务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是精准匹配产业需求的有力举措,也是增强农业产业链韧性的时代呼应。
第一,农村职业教育服务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有助于增强农业产业链复原韧性。农村职业教育服务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能够拓展知识传输渠道,强化技术扩散与转移转化,打破传统产业技术知识界限,形塑新理念、新技术、新业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防范化解风险的能力水平,增强农业产业链复原韧性。2022年8月,教育部发布《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白皮书》,数据显示,15%的高职院校年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超5000人/日,培养了大批“土专家”“田秀才”“乡创客”“致富带头人”,为提高农业产业链抗风险能力、增强农业产业链复原韧性提供保障。这充分证明,农村职业教育在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二,农村职业教育服务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有助于增强农业产业链功能韧性。职业教育在服务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中承担着基础性支撑者的角色。通过发挥农业产业链各主体的比较优势,构建“在地化”乡村产业体系,打造特色化、差异化、品牌化农业产业链,增强农业科技创新驱动力,增强农业产业链功能韧性。
(二)农村现代化:推进技能乡村建设的切实响应
技能乡村建设旨在提升村域技能水平,推动农村劳动价值增值,是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根本表征。推动农村职业教育服务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有利于消除社会对农业农村的刻板印象,实施多元化格局推进农业农村发展,助力技能乡村建设。
第一,农村职业教育服务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有助于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农村职业教育服务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可精准对接现代乡村发展需求,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针对性培养乡村技能人才,为建设技能乡村提供技术服务与智力支撑。例如,2021年2月,教育部为精准服务乡村振兴,印发《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在现行高职、中职专业目录中分别设置53个和34个农业类专业,形成定位清晰、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农业职业教育专业目录体系。这充分证明,农村职业教育服务中国式農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需全面分析农业领域新技术、新产业和新职业,一体化设计中职、高职专科、高职本科专业,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
第二,农村职业教育服务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有助于优化农民素质技能结构。2023年全国两会上,湖南省教育厅副厅长王仁祥向大会提交《关于职业教育服务技能乡村的提案》并表示,“打造技能乡村,建设有利于农村人口技能形成的乡村社会技能形成体系,而职业教育在其中大有可为”。农村职业教育服务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提升农村劳动力技能水平最根本和最重要的路径。据教育部公开数据显示,2019—2021年职业教育逐步扩大招生规模,对退役军人和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新型职业农民展开技能培训,使得接受农业技能培训人员占比由79.43%提升至92.67%。这表明,农村职业教育服务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能够显著优化农民素质技能结构,加速推进技能乡村建设。
(三)农民现代化: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的现实回应
作为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任务之一,农民共同富裕是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根本所在。农村职业教育具有公共服务属性,能够提高农民职业素养与就业创业水平,有效促进农民共同富裕。推动农村职业教育服务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一定意义上阻断了农村贫困代际传递,放大了教育富民惠民效应,为实现农民共同富裕奠定了基础。
第一,农村职业教育服务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能够推动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服务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有助于提升农民的认知力、适应力和创新力,激发农民增收致富潜能,提高农村经济效益,营造小农经济高质量发展环境。例如,莱芜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对接农业农村及涉农企业,先后为20余家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助力“鲁赢”“山歌”等品牌提升知名度,创造的经济效益高达7000余万元。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农村职业教育服务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能够充实农民教育资源,以驱动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基础,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积累外生性与内生性资源优势,赋能农民共同富裕。
第二,农村职业教育服务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可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农村职业教育服务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通过推行农民能力提升行动、组建农技驻村推广队伍,构建“造血式”帮扶体系,释放农民发展潜能,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中国高等职业院校精准扶贫报告(2013—2020年)》的数据显示,近8年高职院校对口帮扶9586个贫困村,实现驻村脱贫57.6万人。这一数据表明,作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核心腹地,农村职业教育服务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能够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为实现农民共同富裕提供不竭动力。
三、农村职业教育服务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践方略
“农业现代化关键要靠科技现代化,要加强农业与科技融合,加强农业基地和科研院所的合作。”作为面向农业农村的科技教育主体,农村职业教育持续深化供给侧改革,在服务技能乡村建设、助力农民共同富裕和增强农业产业链韧性进程中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一)完善人才链:强化供给侧改革,筑就技能人才培养“压舱石”
2022年5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指出,“推进职业教育改革”“支持举办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组织开展农业技能培训、返乡创业就业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培养高素质乡村振兴人才”。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分支,农村职业教育需以完善人才链为内核,强化供给侧改革,筑就技能人才培养“压舱石”。
第一,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技能人才培养制度体系。为加快提升农村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契合市场需求的技能人才,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应加强合作,完善技能人才培养制度体系,并多措并举提供资金、场地等全方位扶持。在此过程中,农村职业教育作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有效载体,需面向发展方式转变、技术优化升级、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加强统筹部署安排教育教学,制定技能人才培养标准与培训制度。
第二,开展农情调研,完善技能人才职业培训体系。涉农职业院校可协同农业农村厅、乡村企业等主体,因时因地开展农情调研,深挖技能人才需求,从农业技术、特色种养殖、农村电商、乡村旅游、农创客等角度出发,设计精准化、个性化技能人才职业培训体系。同时,农村职业教育应积极推广“田间课堂”,依据产业类别、规模大小、培训需求等信息,分层分类制订技能人才职业培训方案。
第三,深化多元合作,完善技能人才资源配置体系。农村职业教育应以乡村振兴学院建设为靶标,与政府、科研机构和乡村企业协同共建实习基地、技术服务平台、实践考察平台、创业指导服务平台等,完善技能人才资源配置体系。
第四,聚力数字赋能,完善技能人才考核评价体系。农村职业教育需以教育评价改革为抓手,结合数字化转型优势,探索构建智慧考核评价体系,协同第三方评价机构、乡村企业研制评价指标,对技能人才培训效果进行追踪和反馈,以强化供给侧改革,厚植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物质基础。
(二)提升价值链:深化技術创新,打造科技成果转化“助推器”
所谓农业技术价值链,是由农业企业、地方政府、科研机构与涉农职业院校等多元化主体协同组成的科技链条集合体,覆盖科技研发构想、技术孵化与应用等科技成果转化全过程。具体来看,涉农职业院校应联合乡村企业、科研机构、农业科技集团及学生等主体,以深化技术创新为核心,提升农业价值链,推动农业科技成果惠及农业、农村与农民。
第一,塑造“涉农职业院校+乡村企业+学生”价值链。农村职业教育应立足现代农业技术发展趋势,通过调研区域农业科技应用水平,结合国内外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经验,塑造科研创新和技术转化的“乡村职业院校+乡村企业+学生”价值链。在此基础上,农村职业教育应集聚乡村企业、行业技术专家等多方优质资源,搭建集人才培养、科技攻关、技术服务于一体的技术创新平台,加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产学研一体化引领现代农业发展,助力区域农业科技创新水平显著提升。
第二,塑造“涉农职业院校+科研机构+学生”价值链。农村职业教育需紧跟农业产业升级和技术变革趋势,构建“科教融汇”的办学模式,及时将农业前沿技术等融入技术攻关项目或课程内容,为实现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培育更多创新型、技能型高素质人才。基于此,涉农职业院校可联合科研机构、学生等主体,构建一体化农业技术推广与应用价值链,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把科技创新植入乡村振兴沃土。
第三,塑造“涉农职业院校+农业科技集团+学生”价值链。涉农职业院校应深化与农业科技集团、学生之间的合作,将科技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让农业科技成为乡村振兴的有力助推器。借此方式,涉农职业院校可联合乡村企业、科研机构、农民及学生等主体,打造科研技术创新与转化攻关团队,创新农业科技成果创新与转化的合作模式,增强农业科技供给能力,为乡村振兴提供技术保障。
(三)服务产业链:优化专业结构,把牢产业效益增值“定盘星”
2023年6月,《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指出要“鼓励学校开设更多紧缺的、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形成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这一论述表明,推动专业建设与产业需求同频共振,是现阶段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深入到农村领域,农村职业教育应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优化专业结构,助力实现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
第一,开设新兴专业。涉农职业院校应围绕乡村产业链开展区域农业产业调研,面向粮食安全、乡村发展、智慧农业、生态文明等领域,设置新农科专业,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具体来看,涉农职业院校可聚焦乡村产业发展,定期深入一线调查研究,科学预测乡村产业发展趋势,分析岗位需求及职业能力要求,有针对性地开设新兴专业,推动乡村产业提质增效。
第二,改造升级传统专业。教育部门遵循学科专业发展规律,完善专业与产业联结机制,建立专业随产业转型升级动态调整制度,指导涉农职业院校传统专业升级改造,培养高素质农业技能人才。以此为基础,涉农职业院校要主动对接产业链重点企业,对标产业发展前沿,开展专业数字化改造,打造“智慧农业+”专业,推进农业全产业链发展。
第三,撤并淘汰落后专业。涉农职业院校应对接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要求,淘汰供给过剩、就业率低、职业岗位消失的专业,通过优化专业布局结构,转变人才培养理念,创新人才培养路径,加大力度推进农业科技现代化。同时,涉农职业院校可基于乡村产业需求进行工作领域拆分和关键能力重构,结合产业变化撤销或停招办学条件不足、教学内容陈旧的专业,打造具有科学性、创新性特征的人才培养体系。
第四,建设品牌特色专业。涉农职业院校应基于三产融合理念,按照“种养结合、农旅融合”思路,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建设服务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特色专业群,建设品牌特色专业,发挥学校优势,最大限度提升产业效益,助力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张红杰,张旭.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探索历程、基本逻辑和发展趋势[J].经济纵横,2023(2):14-22.
[2]董梅,祝成林.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政策的变迁与展望——基于历史制度主义视角[J].教育与职业,2023(7):13-20.
[3]唐华俊,吴永常,陈学渊.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演进特征、问题挑战与政策建议[J].农业经济问题,2023(4):4-13.
[4]葛笑如.20世纪上半叶关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思想论争及其对当代的启示[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1-10.
[5]梁宁森.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的困境、机遇与优化路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4):157-162.
[6]王思瑶,马秀峰.逻辑与理路:乡村振兴背景下职业教育赋能高素质农民技术能力[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15):47-54.
[7]张红延.学习型社会建设视角下农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融合发展研究——以河南省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20(3):60-64.
[8]郭华,史佳林,李瑾,等.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评估分析[J].新疆农业科学,2022(1):242-250.
[9]钱兴成.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的时代意蕴、现实审视和实践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3(10):59-64.
[10]孙红霞.农村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内在机理、现实困境及具体策略[J].农业经济,2021(11):128-129.
[11]高原.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理论意涵[J].农业经济问题,2023(4):28-40.
[12]林俊.共同富裕视域下农村职业教育阻断农民贫困代际传递的实现机制[J].职业技术教育,2022(25):60-65.
[13]何亚莉,杨肃昌.“双循环”场景下农业产业链韧性锻铸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21(10):78-89.
[14]黄凤萍,梁晨.技能型乡村建设赋能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向[J].教育与职业,2023(9):13-20.
[15]董芩,阿木古楞.西部农村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逻辑、困境与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3(9):21-26.
[16]刘亚西,陈沛酉.职业教育助力乡村发展的实践回溯与愿景前瞻[J].教育与职业,2022(1):5-12.
[17]刘璐琳.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 做优做强乡村产业[J].红旗文稿,2023(3):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