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大学京江学院 卢芳
硬笔书法“三部曲”教学法,由“读帖、临摹、运用”构成,三部分既相互独立又有机统一,其遵循书法学习的课程论教学原理和学生的身心规律。笔者经过多年研究和实践,将硬笔书法“三部曲”教学法进行总结和阐释,以期该教学法在硬笔书法教学实践中得以广泛推行和准确应用,从而培养出更多书法艺术人才。
读帖,是通过观察和思考,去发现和把握范本的特点及规律。硬笔书法技能训练是一个眼、脑、手共同作用的过程,眼睛的观察是基础,眼睛看不到问题所在,手的表现就会缺乏针对性,就会流于盲目和浮泛。古人说“察之者尚精”,即是对读帖功夫的强调和要求。
读帖方式有两种:其一,课前读帖。即在平时就养成读帖的良好习惯,逐渐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和思维力,那些能借助智慧、通过“读”的方式去把握和解决的问题,就无须通过反复消磨时间的“临”的方式去把握和解决。常读一些经典碑帖,心里常装着一些精妙绝伦的字象,会对书写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其二,课堂读帖。课堂读帖无疑具有“示范”效应,它使“读什么”“怎么读”等基本问题逐渐变得清晰起来。课堂读帖的开展,须先确定典型字例,这些字例应在同类字中具有代表性,从而掌握它即可闻一知十、触类旁通;这些字例在形式构成上,应具有足够的技术含量,从而能够耐人寻味、引人入胜。显然,选择经典碑帖的经典字例,更能满足上述要求。课堂读帖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及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应充当观察、思考、交流、争鸣、感悟、发现等角色,教师应充当组织、引导、启发、鼓励、总结、评价等角色。
读帖方法的探究是读帖教学的重要内容。在这个问题上,教师应更多地从共性角度加以引导,因为教师对硬笔书法的形式构成、艺术表现等规律更为熟悉,如在“根本大法”上,教师应时常提醒学生,要使劲把自己的眼光和水平“拎”至经典作品的高度,与前贤形成“思维共振”,而不是把经典作品强拉硬扯于自己的现有水准,那无异于“栽赃”“诬陷”;在具体方法上,教师应教会学生熟练运用“比较”这一有力工具,对硬笔书法中的诸多“关系”予以重点关注和把握,如结构的整体与局部、构件与构件、要点与细节、形质与神采、构架与气脉、常态与变异等关系,在比较中即可获得更好地把握。学生应更多地从个性角度进行探寻,因为“所知”会影响“所见”,学生知识储备的差异,会导致其观看之道的差异,因此,鼓励学生在读帖方法上展开个性化的探索,进行互补性的交流,做出归纳性的总结,很有必要。在读帖方法上,我们还鼓励和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如以“硬笔书法艺术的观看之道”“读帖方法研究综述”“读帖与读画之比较”“读帖与读书之比较”等为题,让学生开展课题研究及论文撰写。
临摹,其表象是模仿,其本质是学习,它要解决“来由所自”的问题,因此成为硬笔书法学习的核心。在“临”的问题上,以下两个方面需要重点关注。
首先,临的价值。在硬笔书法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不少学生并不能认识到“临”的重要性,他们写字全凭小聪明,喜欢我写我字,“自成一体”,或者表面在“临帖”,实际在“抄书”,其结果是恶习益顽,积重难返。其实,“临”是硬笔书法学习最基本、最重要的手段,舍此而别无他途。这一点硬笔书法不同于绘画,在绘画学习上,还有比临摹更重要的手段,那就是写生。硬笔书法的学习与“写生”已毫不相关。“临”在硬笔书法学习中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通过转益多师的临摹,学书者可以超越自我的局限,站在历史的高峰向灿若繁星的大师们学习,在学习中充实和壮大自己。在具体的临摹实践中,从“不像”到“像”是一个必经的过程,“不像”会使我们看到差距,并从反面印证经典作品的高胜及魅力,从而使我们越发心生向往、孜孜以求;“像”会使我们感到欣慰,并对经典作品产生由衷的认同,形成内化于心与外践于行的良性互动。
其次,临的方法。基本方法有实临和意临两种。其一,实临。实临的目标是“形似”,是写客观所见,以此求得古人的规矩格法。它要求尊重并再现原作,就像作战中找情报,最忌讳、最可怕的是主观臆测及歪曲篡改。形似之“似”,力求全面,既求静态相似,亦求动态相似;既求宏观相似,亦求微观相似;既求关系相似,亦求关系项相似。衡量实临“好不好”的标准,实际上已转化为“像不像”的标准。为提高“抓形”的能力,达到实临的目标,从古到今,人们探索了很多办法,运用了很多手段。如通过勾廓、描红的方式准确地还原字帖,通过借助各种辅助格的办法来写准字形,通过对汉字加以分类,并依据各类特点来逐类把握汉字,等等。其二,意临。意临的目标是“神似”,是写主观所感,它要求精神、意气的宛肖与洽通。真正得“意”之临作,它绝不似“过路客人”,甚至也不似“廉外美人”,而似“对面相公”,谈笑风生,神采飞扬。意临通常运用于学书的高级阶段,此时不少硬笔书法家在形貌上会有意识地拉开与原作的距离,追求“形不似而神似”的艺术效果。要实现意临目标,就要训练和提高“摄神”能力,其中最重要、最有效的手段是对原作特征的巧妙捕捉及适度夸张。这类似于漫画高手画人物肖像,尽管极尽扭曲变形之能事,但欲辨认其描绘对象是谁,依然让人一目了然,这正是漫画家具备高超的“摄神”能力之所致。
运用,是把临帖所得运用于具体的书写,以使所学得以巩固、检验、修正和提高。学以致用正是这一教学环节所要着力践行的准则。衡量一个人是否真正掌握一门技艺,最重要的不是看他对这门技艺知道多少,而是看他对这门技艺运用得如何。根据我们的观察,在通常的硬笔书法教学中,“临”的环节最受重视,“用”的环节最受忽视。“用”很少被纳入教学内容,很少安排教学时间,也罕见有考核方面的要求。这种状况使硬笔书法教学实际上已畸变为单纯的临摹教学,其消极影响日渐显露:学生缺乏“用”的环节的检验,他们对自己“临”的真正成效就会心中无数,他们对自己“临”所存在的问题就难以及时察觉和纠正。更为严峻的是,缺少“用”的环节的训练,学生不可能把古人的东西内化于己,转变为自身的本领。因此,硬笔书法教学不能缺少“用”的环节,否则它就是残缺的,不完整的。
“用”在硬笔书法教学中的具体实施,可重点关注两个方面:其一,拓展运用的渠道。“用”的渠道很多,大致可概括为实用和艺术两大类。常见的实用渠道有写作业、写日记、做读书卡片、整理课堂笔记等。在人们的学习和生活越发依赖于电脑的现时代,特别需要学书者拿出决心和毅力,主动创造一些机会,运用临帖所得去书写一些东西,才有可能更好地把握所学范本。艺术性渠道主要是指把临帖所得运用于硬笔书法创作。这种“用”,其层次显然要高于实用性书写,其要求当然也随之提高,不可草率从事。为增加这种“用”的机会,可鼓励学生多参与各种书赛活动,在参赛中激发动力,发现不足,提升水平。其二,破解运用的难题。在“用”的过程中,关键是要善于发现和解决问题。这就需要学书者学会在自作与原作之间进行科学的比较,学会在比较中发现问题,在比较中分析问题,在比较中寻求对策。譬如,在“用”的环节,我们常常会发现存在问题不止一个,而是多个,这时就需要学书者“临证察机”,学会分析哪些是主要问题,哪些是次要问题,先突破什么问题以使自己的书写获得根本性改观,而不可“对病欲愈”,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有些时候,貌似细节的问题,其能量却不可小觑,正可谓“纤微向背,毫发死生”。
综上所述,硬笔书法“三部曲”教学法在实践中还应注意,“三部曲”是彼此相关、多向互动的,其螺旋式循环往复,推动教学成效不断提升。把“三部曲”教学割裂开来,一味强调必先完美走好前一步方可迈开后一步的做法,是违背规律和不切实际的。“读帖”是基础,“临摹”是核心,“运用”是旨归。“三部曲”教学法的有机统一,并不否定各步的相对独立性,它们在硬笔书法学习的不同阶段,可以有所侧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