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可春/整理
谢无量《昔年曾访北周碑》诗云:“昔年曾访北周碑,何必南朝数戴逵。造像满岩寻不见,栖霞伯仲至今疑。”诗后跋云:“龙潜驿(潜为泉之误)《北周文王碑》旁造像满岩,均有题记,不在栖霞之下,今驰道已改,未寻得也。戊子新春,无量。”
谢无量《题圣教序》云:“右军风格最清真,貌似如何领得神。浪比俗书趁姿媚,古今皮相几多人。”
谢无量《题郑文公碑》:“河朔贞刚见古风,北书无过郑文公。南人姿媚徒相趁,变隶何妨有二宗。”其诗后自注云:“《北史·文苑传序》谓南士贵乎轻绮,河溯重乎气质,匪唯文章则然,书法亦可以此例之。北书固不及南人之轻绮,而贞刚之气,犹存隶势。故楷之初变,不当专以钟王为正宗也。”
谢无量题《广武将军碑》:“广武本来存篆法,史官掘出新发蒙。开张气贯千钧弩,疏秀春回二月风。投鞭猛气正开张,气势犹堪启晋唐。百载草深埋古碣,世人伪本竞商量。”诗后跋云:“近人书法源流论称《好大王》与《广武将军》,如双峰并峙,吾友夏竺生云:‘《好大王》本□,有定法,有定势。《广武将军》本籀,纵笔为之,变更部位,错落天然,其妙不可方物,拟之为草篆。此碑在民国九年(1920)始发现于秦中白水县史官山麓仓圣庙前,极不易得。新出本字锋完整,始悟从前皆复刻伪本。碑中多西羌部落之名。或完以大王,可补史之缺。’”
谢无量《题张猛龙碑》:“或大或小,或抑或欹,藏棱蓄势,发为奇貌。虽存隶法,亦挟草情,美媲《中岳》,兼嗣《兰序》,神行乃妙,皮袭为下,旧拓可珍,敢告知者。”
谢无量孙女谢德晶回忆,他(谢无量)常教育子女不要只限于临帖,这样是不足取的。他告诉后人,不要只限于纸上练字,什么地方,什么时间都能练习,比如在衣服上、腿上、桌子上……用手指做笔画练习。他特别强调要“读帖”“读碑”,仔细熟记每个字的笔画,反复认真揣摩,学会练心、练眼、练手,三者融会贯通。眼一闭,字的轮廓都出现在脑海里,才能做到得心应手,心悟手从。谢无量还告诫说,写字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日积月累,刻苦钻研,要有十年面壁、视虱如轮的功夫。
于右任说:“四川谢无量先生笔挟元气,风骨苍润,韵余于笔,我自愧弗如。”又说谢无量的书法是“干柴体”,笔笔挺拔,别有一种韵味,是受宋朝朱熹的影响。
沈尹默赞誉说:“无量书法,上溯魏晋之雅健,下启一代之雄风,笔力扛鼎,奇丽清新……株守者岂能望其项背也。”两位大书家评议甚确,说他“笔挟元气”“韵余于笔”都点到其最根本处。
著名书法家林思进评价谢无量的书法为康南海后第一人。他说:“近代书法,以康南海为第一;南海而后,断推无量。”掌故大家郑逸梅说:“他(谢无量)工书法,往往纵其笔势,气充神旺。有时故作稚拙,如出孩儿之手,但是别有一种风格。”
谢无量的故交、曾任四川省书协副主席的余中英评论道:“无量之字,好就好在随意挥毫,无意求工,纯任自然。一经落墨,便涉笔成趣,别有风致,不能以点画苛求之。”
老报人邓穆卿说:“无量书法,世称‘孩儿体’。初看偏偏倒倒,以信手涂鸦;再看,在其偏偏倒倒中透出一股天真灵气,单个字苍劲挺秀,列阵成篇则绰约多姿;如再细细玩味,更会见出许多妙处,令人称绝:既有汉魏碑之刚健,又含晋唐帖之秀媚,严谨处似真楷,流走处直若行草,雍容凝重者如颜,瘦劲峭拔者复似柳……一言以蔽之,无量那支出神入化之笔直熔各家之长于一炉,而运于指腕,发诸毫端又不露痕迹。难怪无量墨迹极为人所珍爱,东瀛友人亦不少专力研究无量之字,对之更是推崇。”
老报人车辐在《车辐叙旧》中回忆道:“20 世纪30 年代,我在成都会府一家古玩玉器商店看到谢无量先生为其题匾,书碗大的颜鲁公字体,气度雄俊,苍润沉淡,可见先生功底厚,来路不凡,有人评为:‘行草为一代之冠’。”又回忆说:“抗战中借居成都,书法综南北,碑帖并取,法度端严,妙造深微,一变而为有创造性的‘孩儿体’,以其对当时浑浊社会,走笔作书,大而化之,不择笔墨,不用浓墨,不盖图章,但必取润格。”
学者郭君穆称谢无量书法:“南北兼收,碑帖并取,筋骨不露,锋芒尽韬,苍润沉雄,如幽燕老俊逸潇洒,达到一种超然孤秀的艺术境界。”
著名的书法家、诗人吴丈蜀评述谢无量的书法艺术:“由于他博古通今,含蕴深厚,兼之具有诗人气质,襟怀旷达,所以表现在书法上就超逸不凡,形成了他独特的风格,在书坛独树一帜。从他的手迹中可以看出他对魏晋六朝的碑帖曾下过相当的工夫。从行笔来看,受钟繇、二王及《张黑女墓志》的影响极为明显。从结体来看,则可窥见《瘗鹤铭》以及其他六朝造像的迹象。尽管他师承这些碑帖,但决不做它们的奴隶,而能融会贯通,博采众长,创造出自己的书体,在中国书史上确立了自己的流派。显然,谢氏是书法界中的革新派,是书法创新的先驱。”
谢无量书
谢无量书
谢无量书
谢无量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