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静
《风娃娃》作为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的最后一篇课文,是一篇趣味十足、浅显易懂的童话故事。课文中风娃娃帮助别人做事的叙事结构相似,适合学生讲述。这正是课后练习第2题安排学生根据提示讲故事的原因所在。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根据课后练习的提示引导学生讲好课文故事呢?
在课后练习第2题中,编者给出了三句讲故事的提示语,依次是“风娃娃来到田野”“风娃娃来到河边”和“风娃娃来到广场”。我们研读这三句提示语,从中可以获得以下理解:一是突出了故事中的主角都是风娃娃,他是主动来到了不同的地方;二是交代了风娃娃活动的地点有田野、河边、广场。对于故事来说,人物和地点都属于主要因素;按照这样的理解,课文中还出现了风娃娃“东吹吹,西吹吹”的情形,教师可以让学生仿照提示中的句式写出“风娃娃来到_________”,为后面扩展讲故事作铺垫。
学生讲述课文故事,不能停留在提示语的简单表述中,需要把风娃娃来到某一个地方所做的具体事情说清楚。这就要求教师延伸研读提示内容,即风娃娃来到某个地方后,他做了什么事,是怎样做的,他最喜欢的动作是什么,他的想法是什么。经过这样的研读,教师可以拓展出学生讲故事的新提示:一是以风娃娃的动作做提示,即“风娃娃吹_________”;二是风娃娃的想法,即“风娃娃帮__________”。学生按照这样的范式,就能根据课文内容把讲故事的提示补充完整。
上述对课后练习的研读,形成了三种讲故事的提示,教师让学生先选择自己喜欢的提示在小组中讲故事,比一比谁讲的故事很清楚,思考讲得很清楚是不是与选择的提示有关;然后换一种提示再讲讲故事,思考用哪种提示讲故事最合适。通过交流、讨论与评价,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帮”在文本表达中是关键词,能够体现文本的主旨,所以用含“帮”的提示语来讲课文故事更合适。
上述研读中延伸拓展的提示语,只是从关键词上进行了改变,实际上三句提示语在课文写作中的顺序不可改变。这也是值得教师重视和探究的问题,涉及整体把握课文与初步感受文本结构之妙。
首先是二年级学生自身水平决定的。二年级上册讲述课文故事是初步学习阶段,学生还不具备理解文本结构的能力,只能依照文本的表达顺序去讲;如果随意改变讲述顺序,以学生的表达能力与水平,是无法完成故事内容之间的衔接、过渡的,故事就变得不可理解甚至不成样子了。其次是要体会作者安排写作顺序的目的。课文中先写风娃娃帮助风车抽水和帮助船工吹帆是做好事,得到了称赞,后面写的吹跑了孩子们的风筝属于做了不好的事情;整体上说风娃娃是乐于热情帮助别人的,尽管吹跑风筝的结果不好,但风娃娃的想法不坏,属于好心办了坏事。如果在讲故事时把吹跑风筝放到前面,就难以体现风娃娃乐于热心助人的初心了。再次是写作中需要体现详略之分。作者在表达上有详有略,风娃娃做过的两件好事都是详写的,做过的三件不好的事情中有两件都是一句话带过的,让人们感觉到风娃娃还是一个乐于助人的好孩子。
课后练習中的提示对于学生讲故事来说只是一个支架,要讲好课文故事,教师还需要进一步细化,即抓住每件事中的关键词语作抓手,努力把具体事情讲连贯、讲具体,使每件事的过程都能够清楚地呈现。
以第一句提示语“风娃娃来到田野”为例,田野对于风娃娃来说,是一个可以大显身手的舞台,如果没有进一步的提示或限制,接下来讲什么学生会觉得茫然;所以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研读课文中写风娃娃来到田野这一部分的内容,梳理出具体的支架帮助学生讲故事:“风娃娃来到_____,看见风车抽水____,他就用力______,风车________,抽上来的水很快流进__________,秧苗喝足了水后__________。”之后,教师让学生仿照这样的支架,自己研读课文中描写风娃娃来到河边和广场上的情形,梳理出可用于讲故事的具体支架。有了三个具体支架的帮助,学生才能根据课文给出的提示讲好故事。
总之,在《风娃娃》一课的教学中,教师不能只是简单地让学生按照课后练习要求去讲故事,而需要根据学情研读出完善的要求和讲述的具体支架,才能让学生讲好课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