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教学方略

2023-09-28 08:16瞿佳俊
语文世界(小学版) 2023年10期
关键词:起因课后练习要素

瞿佳俊

在统编教材中,编者将“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安排为多个单元的语文要素进行学习,形成了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系列训练目标。在教学实践中,教師要明确编者意图,关注教学梯度,扎扎实实指导学生通过多种训练,形成必备的阅读核心能力。

一、解读“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单元目标

一是整体观照学习梯次。“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在不同单元中承载着不同的学习目标,而在单元内部的不同板块、课文学习中,同样需要分清楚具体的学习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围绕“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对单元内容进行全面、深入的解读,找到各自的重点和相互连接的关键,形成整体观照,在从精读课文学习、略读课文尝试运用、课外拓展迁移的基本模式中,循序渐进地推进学习。

如教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这是一个神话文体学习单元,也是教材中第一次提出“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一单元语文要素学习目标,所以教师需要以此作为该系列语文要素的真正学习起点,明确编者提供的“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这一“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学习方法和途径,在单元内安排的《盘古开天地》《精卫填海》《普罗米修斯》《女娲补天》教学中有序落实。这种有序落实就是要进一步解读每篇课文承载的语文要素学习要求,理清编者对“初步学习”的安排,这可以从精读课文的课后练习和略读课文的阅读提示中提出的训练要求进行解读。《盘古开天地》课后练习2提出“从课文中找出你认为神奇的地方,说说盘古开天地的过程”的学习要求,“过程”即经过,没有涉及故事的起因和结果,在“初步学习”上是以重点内容(过程)的把握来体现的。《精卫填海》是一篇文言文,篇幅短小,而且是节选的内容,课后练习2提出“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讲精卫填海的故事”,没有明确要求分清楚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只是在讲故事中自然体现基本的因素,显然也属于“初步学习”的一种方式。《普罗米修斯》是本单元最后一篇精读课文,课后练习2非常明确地提出了“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讲一讲普罗米修斯‘盗火的故事”,将“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细化在“讲故事”这一支架中。《女娲补天》作为这一单元的略读课文,课前的阅读提示提出了“默读课文,说说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的学习要求,是让学生运用精读课文中学习的“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从故事的角度进行自主学习。不难看出,编者在“初步学习”上的安排适合第二学段学生的阅读水平,体现为小步前进、稳扎稳打、步步为营。

二是重视勾连不同方法。“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作为系列性的语文要素学习目标,在“初步学习”阶段主要是以故事等叙事性文本为载体开展训练。实际上“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是阅读活动的基本要求,适用于多种文体,这从第三学段按照不同文体进行相关表述就能够看得很清楚。值得注意的是,在其他文体中,不再是以“起因、经过、结果”为抓手进行把握,通常是以提取、整合信息来完成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把握,另外在主要内容名称的表述上有时也有变化,如说明性文章中是“内容要点”,议论性文章中是“主要观点”等。因此,在学习以其他语文要素为目标的阅读活动中,“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一要求仍然需要适当体现在相关学习过程中,达到互相勾连、互相促进的效果。

如教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这是一个习作单元,安排学习的语文要素学习目标是“了解课文按一定顺序写景的方法”,安排了两篇精读课文承载单元语文要素学习目标:第一篇精读课文《海上日出》是按照事物发展变化的顺序描写景物的,也就是太阳从海面升起的过程,体现的是观察地点不变,观察的景物变化;第二篇精读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是按照游览地点变换的顺序描写景物的,也就是经常说的“移步换景”。在两篇精读课文教学中,学生在表述课文按顺序描写的景物中,已经把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样表述出来了,二者具有高度的趋同性。足见,事情发展顺序和地点变换顺序也是“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方法之一,可以迁移运用到类似文本的阅读活动中。以此类推,“了解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把事情写清楚的”“抓住关键语句”“梳理主要信息”等语文要素中指向方法的表述,也是“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有效抓手。

二、组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学习活动

一是在单元专项训练中扎实学习。在统编教材中,尽管有些学习内容是贯穿在整个小学阶段的,但是编者在安排单元语文要素学习目标时,还是有很清晰的阶段性目标的;也就是说,一个单元中只有一个主要方面的语文要素学习目标,属于这个单元的重点目标。这就决定了教师在单元具体教学中,可以用语文要素学习目标作为专项学习内容加以落实。“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一语文要素学习目标是在多个单元呈系列安排的,但每个具体单元中都有自成一体的学习目标,也就是专项训练要求。

如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语文要素学习目标“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进行“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具体训练方法。教师在这一单元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抓住主要人物和事件,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首先,从整体上解读单元教材内容,把诗歌类课文《古诗三首》《延安,我把你追寻》排除在这一方法学习之外,需要在精读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学习相关方法,把这一方法迁移运用在略读课文《梅兰芳蓄须》的自主学习中。其次,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习中,围绕课后练习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哪几件事,再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指引学生扎实开展训练。学生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能够梳理出课文主要表达的三件事:一是周恩来在修身课上提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二是周恩来听伯父谈不能随便走动的要求与原因,三是周恩来在租界亲眼见到中华不振的情形。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主要人物,通过比较,明确周恩来是课文表达的主要人物,再用周恩来这一主要人物把三件事按照因果关系联系起来,就是:之所以周恩来立志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因为少年时代的他在沈阳读书的时候,亲眼目睹“中华不振”。再次,在《梅兰芳蓄须》一课中,自主学习,抓住主要人物梅兰芳,再关注主要事件,然后用主要人物把主要事件连起来说出课文主要内容。

二是借关联迁移进行融合学习。正因为“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在统编教材中是系列安排的,所以教师在涉及相关内容的教学中,需要理清不同“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方法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如初步学习阶段的“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就是为了以后学习“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打下基础,而“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对接“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的学习要求又处在基础上;一级一级互为基础,各层级之间在学习要求上呈现上升趋势。同时,在不同文体之间,把握主要内容是基础,把握内容要点、主要观点是指向这一语文要素目标学习的新发展,需要根据文本内容的变化而变化。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其他语文要素学习,也可以用来帮助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总之,对于“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一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的系列化学习目标,教师既要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内容与任务,又要在每个相关单元中扎扎实实地开展训练,使学生逐渐练成阅读的关键能力。

猜你喜欢
起因课后练习要素
课后练习中语文要素落实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一起船舶火灾事故起因分析及防范对策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部编语文教材课后练习特点及教学建议——以部编本语文七年级上册为例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初中语文教材课后练习设计与使用问题的研究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也谈做人的要素
小学音乐教材课后练习使用方法之管见
津海关事件起因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