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低俗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养成的负面影响及抵御之策

2023-09-28 07:10:16姜慧娟邹佰峰
教育传媒研究 2023年5期
关键词:大学生

姜慧娟?邹佰峰

【内容摘要】网络低俗文化作为网络文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异化形态,本质上是社会文化的一种失范。网络低俗文化主要表现在网络肆意恶搞、网络暴力、网络色情、网络谣言等方面,严重影响到互联网的生态环境,影响着大学生价值观养成。有效解决网络低俗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养成产生的负面影响需要多方面的努力,通过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新风尚、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建设、提高大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健全网络文化治理主体多元化机制等路径,有利于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为大学生的价值观养成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文化环境。

【关键词】网络低俗文化;大学生;价值观养成

伴随着我国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网络信息传播速度进一步加快,网络文化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主流趋势,逐渐占据人们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的方方面面,给人们带来了许多便利。作为以网络物质创造发展为基础的网络精神创造,网络文化更是一把双刃剑,在互联网这个纷繁复杂大环境下生成的网络文化不免会滋生不健康、不文明现象,所以网络文化在给人们带来精神愉悦的同时,也传递了一些消极负面的内容,这些消极负面内容就是网络低俗文化的表现。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养成的关键阶段,需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引导,而网络低俗文化完全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相背离,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更不利于社会文化的蓬勃发展。在国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今天,抵御网络低俗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养成的负面影响显得尤为迫切。

一、网络低俗文化的一般表现

网络低俗文化作为网络亚文化的组成部分,正以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在互联网飞速传播。网络低俗文化的日益常态化已经严重影响到互联网的生态环境,影响着大学生价值观养成。一般来说,网络低俗文化主要表现为网络恶搞、网絡暴力、网络色情、网络谣言等类型,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实践中滋生蔓延。

(一)网络恶搞

网络恶搞文化主要是指将一些主题严肃的情节重新解构,构建具有喜剧效果或讽刺效果的胡闹娱乐文化,其本质就是打乱正常的逻辑思维和价值观念,以夸张、搞怪、讽刺等风格来反映现实问题,表达自己的内心需求。恶搞是当代流行文化中十分常见的一种现象,最普遍的形式就是将一些已经成形的话题或情节等,通过二次改编,以突破传统的方式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网络恶搞文化的流行与当今社会主流文化传递真善美、弘扬正能量的价值伦理背道而驰,它凸显的更多是网络时代的文化空虚与低迷。网络恶搞文化在供人们消遣娱乐的过程中也暴露出各种失真失德失范等现象,给人们带来精神快感的同时也在侵蚀着整个网络空间的文化生活,逐渐走向“负文化”的深渊。对主流价值的颠覆与扭曲在网络世界随处可见,众多知名文集、画作、歌曲被随意改编,红色经典作品被粗俗化,名人名著被恶意调侃,这种种现象表明,网络恶搞文化已经愈演愈烈,这种对名人、名事、名物进行拼凑、割裂、颠覆的现象,是对受众的极大误导。在金钱为主要追求的网络时代下,网络恶搞文化逐渐变得庸俗、低俗、媚俗,不断突破法律道德底线,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二)网络暴力

网络暴力文化是暴力文化在互联网的衍生和发展,它不同于现实生活中双方甚至多方动手动脚、拳打脚踢、血肉相搏的暴力行为,而是利用互联网这个虚拟的网络平台,在网上发表具有攻击性、侮辱性的不当言论进行人身攻击,严重影响他人的正常生活,更有甚者将他人隐私公布于众,严重侵犯其隐私权。这种以文字语言甚至图画形式的网络暴力在网络空间已经屡见不鲜了,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成为网络暴力的始作俑者或者受害者,对于成长关键期、价值观养成重要阶段的大学生而言,网络暴力严重影响了其道德价值观的养成。纷繁复杂的网络空间充斥着各种各样的网络暴力事件,原本符合常理、符合道德的价值观念在网络暴力的影响下被扭曲,过于坚持和偏向某一方的观点,不允许有不同观点的侵入,坚决不承认错误所在。网络暴力正肆无忌惮地以其特有的方式扰乱着网络空间秩序、破坏着网络生态环境,整治网络暴力文化刻不容缓。在这个虚拟的网络世界中,每个人都可以自由随意地发表言论,不像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规制,言论的随意性和不真实性也大大增加,随处可见的低俗话语和自以为是的谩骂充斥着整个网络空间。网络暴力文化虽然满足了人们情绪宣泄的需求,但是这种情绪所产生的负能量对社会的影响是十分严重的。不管是“上海女孩找外卖员为父亲送菜遭网曝事件”“杭州取快递女子被造谣出轨案”,还是“寻亲男孩刘学州事件”,这种种现象无一不表明,“暗键伤人”让人防不胜防。随着网络暴力问题的愈加凸显,其造成的行为后果也越来越严重,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下一个受害者。

(三)网络色情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深入发展、大众传媒的迅速普及与某些人不断涌现的原始欲望的共谋,网络色情开始在网络空间越发猖狂。网络色情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深入发展而逐渐泛化的,主要以色情图片、文字、视频、电影等形式在网络传播,色情文字和色情图片在网络上几乎随处可见,虽然不像那些专门的情色网站一样毫无底线地传播赤裸裸的色情,但基本都是以打擦边球的行为诱惑网民。无论是在手机还是电脑上,当人们浏览一些网站的时候,经常会被页面上各种形形色色的夸张标题或图片所吸引,甚至会下意识地点击浏览,而弹出来的广告页面却让人大跌眼镜,这些网站利用极其暴露的色情图片或赤裸裸的文字描述引起玩家的欲望,这种诱人的幌子实际上更可能是情色交易。在泛色情的互联网环境下,出现了越来越多利用网络漏洞谋取利益的行为,他们利用互联网传播淫秽色情信息,更有甚者通过各种手机软件以及网站等进行诈骗、赌博和售卖违禁品等违法犯罪活动。淫秽色情以及各种低俗信息等网络“害虫”,不仅严重影响着青年一代的身心健康,还对整个社会的文化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必须严厉查处、依法打击。面对形形色色的网络诱惑,低级趣味的网络色情文化并不具备教育价值,但随处可见的色情信息却层出不穷,这种通过详尽描述性行为、一味表现性欲望的赤裸裸的描写,刺激着网民的生理欲望使其不能自拔,非常容易导致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严重阻碍了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污染了网络生态环境,扭曲了大学生的性观念、性道德以及性行为,产生了极大的不良导向。

(四)网络谣言

网络谣言主要是指通过微信、微博、论坛、社交网站等各网络介质进行传播的没有事实性依据却带有目的性、攻击性的话语,因其具有突发性和传播速度极快的特点,很容易对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破坏。在全媒体时代,互联网的时效性提高了网络谣言的传播速度,尤其是在传播主体多元化,内容信息繁杂的网络时代,谣言更容易滋生和传播。在突发的公共事件中,有的网络账号故意蹭热度,随意扭曲事实、恶意炒作,谋取私利,给社会带来了十分恶劣的影响。尤其是在疫情期间,部分人杜撰传播疫情防控不实信息,严重干扰了国家的疫情防控工作,引起人们的恐慌。除此之外,偷换概念、以偏概全,食品谣言更是让人防不胜防,人们本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理接受并加速了其传播,使得造谣传谣插上了快捷的“翅膀”。对于涉及安全生产、自然灾害、交通事故等突发事件,尤其是事关疫情灾情的虚假信息,严重扰乱了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纷繁复杂的网络空间充斥着各式各样的信息,混迹其中的网络谣言形态多样,让人难辨真假。网络谣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几乎涉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安全稳定。作为一种未经证实的,没有依据却在互联网广为传播的信息,网络谣言不仅使正常的社会秩序遭到破坏,甚至会颠覆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尤其是对处于价值观养成的大学生而言,他们与互联网的关系极为密切,网络世界真真假假的信息严重影响着他们的认知。可互联网从来就不是法外之地,人们在享受网络带来的便利的同时必须要严格遵守网络规则。

二、网络低俗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养成的负面影响

大学生作为中国网民的一个群体,在享受网络文化带来的精神欢愉、自由体验的同时,也受到低俗内容的侵蚀和摧残。正处在成长关键期的大学生,思想观念和心理状况很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和干扰,网络低俗文化在调侃与麻痹中逐渐腐蚀着大学生群体,对其价值观养成带来诸多负面影响。

(一)消解意志品质

大学生作为担负历史重任的时代新人,必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意志品質,才能积极投身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丢掉幻想、勇于斗争,在原则问题上寸步不让、寸土不让,以前所未有的意志品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①意志品质在国家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人的意志品质是克服种种困难挑战,完成各项活动的重要条件,尤其是对于成长关键期的大学生而言,意志品质直接影响着他们现实行为目标的确立、自我修养的完善、学习成就的获得以及个人长远的发展。但是,在日益现代化的今天、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无时无刻不在接受着网络世界庞大的信息轰炸,各种低俗、粗暴、负能量的信息冲击着人们的视野,网络低俗文化在网络空间肆意横行。大学生的意志品质极易受到网络低俗文化的冲击和消解。作为网络空间的主要受众群体,大学生每天游走在各个平台,浏览各式各样的信息,没有教育意义的娱乐八卦、不经意间弹出的低俗色情广告以及没有事实依据却随意传播的网络谣言等,都会对当代大学生意志品质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尤其是对其自觉性和自制性的消解。网络低俗文化在网络世界可以说是所无不在、无孔不入,其短暂的娱乐性特征更是让这些年轻的大学生沉迷其中,各种迷信、色情信息过度刺激着他们的感官欲望,没有外界的约束和管制,他们很难克制自己的行为,其自制力明显下降。与此同时,网络低俗文化的发展降低了当代大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各种丧失道德底线的行为、无视法律法规的现象在网络空间随处可见,缺乏事实依据的网络谣言更是随意传播,这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了极大的冲击。

(二)降低理性判断能力

网络逐渐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资源更加公开化、透明化的同时,网络低俗文化也有了自己的发展空间。网络恶搞、网络暴力、网络色情、网络谣言等事件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并产生较大影响,甚至成为部分群体所追求的时尚潮流,这样一种与社会主流文化发展相背离的网络低俗文化,其传播的及时性和迅速性更是其他文化形态所不能比拟的,同时它所产生的社会影响也更为广泛,尤其是对大学生的影响最为明显。对于正处于价值观养成关键期的大学生而言,网络低俗文化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他们的理性判断能力。作为新一代的年轻人,在这个手机不离身的时代,他们几乎大部分时间都在与网络打交道。网络低俗文化十分偏向于图像化、故事化、情景化的叙事方式,这种利用直观形式传播信息的方式是当代大学生极为乐意接受的,他们往往较少去考虑和判断内容的对错,更多的是接受、了解和认可,缺失了对内容的深度考虑和判断。除此之外,网络世界充斥着大量良莠不齐的信息,处于价值观养成关键期的大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并不充足,在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中很容易迷失自我。信息漩涡中的他们,每天面对各种各样的信息轰炸,低俗的花边新闻和娱乐八卦、不良标题的垃圾推文等充斥着他们的视野,作为网络空间的主要参与者,在自身分析力和判断力较弱的关键时期,均可能受到不同程度的消极影响。网络恶搞、网络暴力、网络谣言等接连不断地涌现,大学生缺少必要的社会阅历,心理不成熟、知识结构不健全以及个人的认知观念的偏差等都会导致其辨别信息的能力较弱,无法准确判断网络信息的正确与否,尤其是在形形色色的以各种形式出现的网络低俗文化面前,更是降低了其理性判断能力。

(三)价值取向趋向功利化

大学生是网络文化的主力军,有着活跃的思想,喜欢接受新鲜事物,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作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主力军,其价值取向对整个社会至关重要。但正处于价值观养成期的大学生,没有充足的辨别是非的能力,缺乏应有的判断力和鉴别能力,很容易盲目跟风,网络低俗文化的侵蚀和泛滥势必会对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价值观念产生强烈的冲击。网络低俗文化完全脱离了社会主流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背道而驰,与社会道德相脱离,是一种非常态化现象,它所追求的是满足受众的恶趣味心理、娱乐大众,迎合他们所需要的猎奇、媚俗、炒作和追求感官刺激等。而大学生生活在这个充斥着各种杂乱信息的网络世界中,不免会受到其影响,久而久之,不仅兴趣爱好、个人追求、思想观念等会发生变化,其价值观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整日沉溺于网络低俗文化之中,热衷于各种恶搞信息、恶趣味笑话、低俗性话语等,对个人学业置若罔闻,对他人他事漠不关心,缺失一定的社会责任感。除此之外,网络低俗文化还极度倡导个人主义,有着非常严重的功利思想,导致大学生的价值观日益功利化。近年来,各种网络直播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在网络世界掀起一股极大的浪潮,因其入行门槛低、获利高等特点吸引了大批人前往,更有甚者为了人气和流量不惜触碰行业底线,打擦边球,致使传统社会的美感、道德感遭到破坏。面对网络世界中这种对物质的疯狂追求,甚至不惜丧失自己人格尊严的低俗现象,大学生的认知能力以及理性判断能力都是十分有限的,这种低俗文化现象助长了部分学生追名逐利、重感官享受的浮躁风气,弱化其道德意识,甚至对文明和文化的价值判断出现偏差。

(四)淡化社会责任感

低俗的网络文化与传递真善美、弘扬正能量的社会主义文化背道而驰。作为网络文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异化形态,网络低俗文化的滋生使得整个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网络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当代大学生基本都是“90后”和“00后”,他们从小接受现代化教育,深受互联网的影响。尤其是在当今的社会背景下,大学生与互联网的关系更为密切,网络世界形形色色、良莠不齐的信息都会影响其价值观念。越来越多的人通过互联网谋取利益,部分网络平台为吸引流量一味利用低俗文化信息引流,导致各种不文明不健康信息在网络空间肆意传播,严重污染了网络育人环境。大学生长期沉浸于低俗、暴力的网络文化环境中,很容易对一些不良行为习以为常,诱发道德失范。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大学生摆脱了现实生活中的约束,极易做出一些不负责任、违背道德的行为,如随意发表不负责任或带有低俗、侮辱性的言论,沉溺于浏览不健康网站,热衷于网络交友等。受网络低俗文化的影响,大学生的行为习惯、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部分学生开始追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浮躁风气盛行,导致大学生性格偏执、极端,审美趣味低级、庸俗,在很大程度上,网络低俗文化的存在弱化了大学生的道德意识。除此之外,大学生接触大量的网络低俗文化,在不具备完全充足的判断力和选择力的条件下,会不自觉地效仿、学习一些不健康的低俗内容并在生活中加以实践,甚至传递给身边的其他同伴,彼此之间相互影响。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成长,大学生很容易迷失自我,缺失应有的社会责任感。

三、网络低俗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养成负面影响的抵御之策

网络低俗之风的蔓延和扩散,严重败坏社会风气、污染网络环境,不利于青年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有效抵制网络低俗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养成带来的负面影响,需要从多方面综合治理,才能为大学生营造一个健康有益的网络文化环境。

(一)打造大学生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新风尚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滋养人心、滋养社会,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②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环境,清除不健康、不文明信息,是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迫切需要。

审视当前网络文化发展现状,网络低俗文化现象正愈演愈烈,严重冲击着社会主流文化形态。更有别有用心之人恶意诋毁红色经典、颠覆伟人形象,以恶搞心态随意破坏传统文化。当代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养成的关键期,网络低俗文化对其产生的负面影响极为恶劣,改善网络文化环境正当其时。充分发挥互联网传播优势,加强网络空间文化培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和滋养网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力,才能更好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提供良好的道德滋养和精神动力。一方面利用网络传播特性,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运用各类文化形式,积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当代大学生日常接触最多的网络游戏、网络直播、网络小说等网络文化作品的形成和创作中,用栩栩如生的作品形象向大学生展示网络文化的真正意义所在。另一方面要加快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专题网站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渗透其中,同时加大对于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个人和具有影响力、代表性的事迹的宣传力度。广大青年,尤其是当代大学生,更要勤学、修德、明辨、笃实,身体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除此之外,要积极开展网络伦理教育,传递真善美,传播正能量。重点打造红色文化网站,向用户精准推送各种文化赛事资讯、文化服务等特色信息,不断提供和更新健康向上的内容,并通过技术干预,对于网络上各种失真失实言论、淫秽色情信息、恶搞低俗内容等及时屏蔽和删除。适度炒作有价值且真实可信的正能量网络新闻,植入中华优秀美感文化,摒弃网络信息的低俗性,营造以美为荣、以俗为耻的网络氛围。

(二)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建设

网络信息化时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养成越来越受到新媒体的影響和冲击。当前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的不断发展变化不仅对主流媒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开拓创新而言也是一个新挑战。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养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传统教育模式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也要因时而进。利用新媒体搭建思想政治教育新平台,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互联网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发展。当前网络空间已经成为各类社会思潮的集散地,充斥着大量良莠不齐的信息,其中不乏存在消极、负面、低俗的内容,只有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建设,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才能逐渐消解网络低俗文化对其产生的负面影响。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具有信息传播速度快、互动性强、受限小等特点,十分迎合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因此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建设,不仅顺应了时代发展要求,使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形式更加灵活多样,也极大地激励了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成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从学生的需求和实际出发,及时更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利用网络平台不断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渠道。首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更注重教师与学生的双向沟通,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准确把握好大学生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定位,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设置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栏目和内容。正值青春年少的大学生好奇心强、思想丰富,很容易被新鲜事物吸引,在对他们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把握这一特点,选择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内容,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亲和力。其次,不断拓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更重要的是用先进文化开拓新的思想阵地。在全媒体时代,网络低俗文化日渐多发,致使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网络生态遭到破坏。因此,要充分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运用大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方法,加强与各大教育平台的交流合作,不断开拓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从多方面遏制网络低俗文化的发展。最后,要建设好集思想、知识、趣味于一体的主题教育网站。从多方面积极开展生动有趣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将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真正实现寓教于乐。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建设是当前信息化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同时也为大学生提供了良好的精神家园。

(三)提高大学生自我约束能力

低俗文化之所以能在网络如此盛行,而且深受当代大学生的欢迎,一方面是因其具有娱乐消遣的特性,另一方面还在于大学生缺乏对现实社会和网络空间信息的正确价值判断和道德认知。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在根据和决定因素,所以防范网络低俗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养成的负面影响,必须从大学生自身这个内在因素出发,从个人层面提高对网络低俗文化的抵抗力。一方面,大学生要充分认识网络低俗文化的危害。不管是哪一种形式的网络低俗文化,都是娱乐的“附庸”。注重感官刺激、过度商业包装、借助娱乐外壳的文化产品在青年群体中大肆传播,导致青年群体沉迷于泛娱乐化庸俗化的文化漩涡中,出现精神虚无、责任意识缺乏、理想信念淡化、自我认知缺乏、目标导向不清晰等状况,逐渐侵蚀着青年一代的价值信仰。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要坚持正确导向,积极应对网络低俗文化对自身价值观养成带来的挑战和冲击,自觉抵制网络低俗文化对个人价值观的影响和侵蚀。另一方面,强化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把树立正确的理想、坚定的信念作为立身之本,努力成长为党、国家和人民所期盼的有志青年。”④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只有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才能勇担时代重任。在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中,要抓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实现各专业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强化大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习,满足其精神追求。对于大学生自身而言,更要严于律己,不断提高自我修养。网络低俗文化虽能带来一时的欢愉,却容易让人深陷泥潭无法自拔。大学生应该学会走出“舒适圈”,勤于学习、主动求知,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高自我管理水平和思想觉悟。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是网络空间的主要参与者和建设者,必须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加强网络素养,不浏览不良信息,坚持文明上网,自觉抵制网络低俗文化。

(四)健全网络文化治理主体多元化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络文明是新形势下社会文明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网络强国的重要领域”。⑤随着网络时代的飞速发展,人们在享受网络带来的各种便利的同时,也伴随受网络暴力、网络恶搞、网络色情等低俗文化的影响。網络低俗文化对网民特别是大学生的价值观念、网络意识形态、社会道德风尚产生了强烈的冲击,破坏了网络生态文明,甚至影响了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健全网络文化治理主体多元化机制是净化网络环境、保护青年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迫切需要。

在复杂多变的网络环境以及各方面利益的纠缠下,仅仅依靠网民、主流媒体的自我约束是远远不够的,还有数量众多的利益相关者,要充分调动各方维护网络文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政府部门要强化对网络文化的管理,对于网络暴力、网络谣言等突发事件,积极妥善处理,及时做出相应的回应,不含糊不推辞。立法部门应制定专门整治网络低俗文化的规章制度,加强对网络低俗文化传播行为的规制和约束。媒体部门作为信息传播的主渠道必须要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道德底线。近年来网络低俗文化肆意传播,有些网络媒体为了经济利益一再降低自身要求乃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主流媒体只有明确自身文化责任和政治站位,守住道德底线,传播健康向上的正能量,才能有效遏制网络低俗文化的发展速度。网络信息管理部门要不断提高信息技术自主创新能力,组织科研人员集中攻关,开发更为强大的信息过滤技术,做到对网络低俗信息的有效过滤。广大网民要增强法律意识,自觉抵制有害信息和低俗之风。尤其是大学生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提高自身素养和思想道德水平。众人拾柴火焰高,网络空间是一个由多元主体汇集的大家庭,需要大家共同协作、各司其职。但要注意的是,网络低俗文化也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抵御网络低俗文化并非易事,需要长久坚持和长期的“内外兼修”,这样才能构建一个文明有序的网络文化空间。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9月2日。

②《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6年9月。

③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89页。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时代的中国青年(2022年4月)》,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16页。

⑤《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外文出版社2022年版,第319页。

猜你喜欢
大学生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今日农业(2021年15期)2021-10-14 08:20:06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新大学生之歌
北方音乐(2017年7期)2017-05-16 00:32:46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从8 个字看大学生的政治认同
大学生实习“注水”谁之过
教育与职业(2014年7期)2014-04-17 18:46:57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中国火炬(2013年7期)2013-07-24 14: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