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紫婷
摘要:信息技术以网络、大数据为代表,改变了音乐的发展和传播方式,对于中职音乐教学有巨大冲击,也为教师的教学活动提供了全新的技术支持。文章首先介绍了中职音乐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必要性,接着分析信息技术在音乐欣赏、歌唱、舞蹈和创作中的运用策略,最后探索信息技术的运用技巧,以及对其教学模式的思考,希望为中职音乐教师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职音乐;信息技术;运用策略
信息技术的存在,为人们提供了全新的信息分享方式,改变了人们当下的生活和工作模式,作为数字技术的重要代表,互联网的存在,改变了音乐的发展方向。所以就中职音乐教学工作而言,教师借助信息技术的交互性特点,优化音乐理论知识的传播方式,根据不同学生的音乐情况,创新教学模式,促进学生音乐素养的发展,提升中职院校音乐教学效果。
一、中职音乐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必要性
(一)丰富音乐资源
信息技术有一定的可变性和瞬时性特点,能够开拓学生的认知视野,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凭借丰富多彩的网络教学资源,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传统教学的缺陷,为教师提供展示自我才能的舞台。同时,信息技术在中职音乐教学中的有效应用,能够更好地为教学工作所服务,创新教学理念,同时凭借信息技术的辅助优势,打造系统化的教学资源库,可以为学生课上学习做好充分准备。
(二)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的技术型人才,以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为重点。这些素质包含了艺术、科学文化、信息素养等,更由此衍生出创新思维。素质教育发展的当下,紧紧围绕着音乐课程的要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多种不同的教学模式,尤其是在中职音乐课程中,信息技术凭借演示、交互和自学等形式,使学生感受音乐,进而创造音乐,形成正确的音乐态度,鼓励学生更好地走进艺术的世界,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计算机中的人机交互功能,通过视听合一的方式,可以提高中职音乐教学的效果。例如在视唱、练耳的教学中,利用计算机系统,能够支持学生学习音乐理论知识,完成作曲训练。而且信息技术有着及时反馈的效果,可以幫助学生进行深度探索,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以灌输为主,而以信息技术为主的中职音乐,打造交互式的学习环境,学生在学习中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结合知识基础、学习兴趣选择合适的教学知识,为学生带来直接的视觉冲击,从而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达到高效育人的目的。
二、中职音乐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策略
(一)信息技术在音乐欣赏中的运用策略
教师需要准确认识,音乐作品一般是音乐家在一定情境下的真实体验和感受,从而产生的一种情感意识。因此,欣赏作品的时候,为强化学生的情感共鸣,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通过拓展和音乐相关的知识进行创新性的教学活动,试着站在作者的角度思考和总结问题,提升音乐欣赏的质量,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例如在少数民族音乐的教学中,首先要了解作品,接着利用网络搜集资源,如作品中描绘的真实情境,作者的创作经历等。为激发学生的音乐欣赏热情,教师可将单一的文字转变为微视频,凭借图文结合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集中注意力,更好地投入到音乐课程的学习中。
以欣赏流行音乐为例,选择通俗类的歌曲《思念》《好汉歌》,介绍歌曲的概念和特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通俗歌曲。欣赏毛阿敏演唱的《思念》,其是通俗音乐中的经典作品,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音乐片段,提问学生:
(1)歌曲表达了什么情感?
(2)歌曲的演唱风格是怎样的?
(3)歌曲的整体结构是怎样的?
而在《好汉歌》的音乐欣赏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音乐,让学生跟随录音合唱,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能更好地感受音乐歌曲的风格。《好汉歌》和《思念》的风格不同,所以也能得出,通俗音乐的发展和民间音乐紧密联系,其旋律、音调有着极强的地方特色。最后让学生课下利用互联网平台查阅歌曲中包含了什么音调,通过亲子实践的方式加深对通俗音乐的了解和认知。
(二)信息技术在音乐歌唱中的运用策略
中职音乐歌唱教学在以往的课程活动中是枯燥和乏味的,这和学生的自身素质、音乐态度紧密联系,如何提高学生的歌唱兴趣,这是现阶段教师有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而在信息技术背景下,教师可以利用技术方式,实现网络资源、音乐素材的整合,丰富音乐歌唱教学的内容。学生在课上学习音乐歌唱方法的时候,教师利用多媒体、短视频的方式以此为参考依据,从歌唱课程的内容中选择合适的素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
开展音乐歌唱教学,如若没有良好的氛围,会导致学生的注意力不够集中。所以应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在沉浸式的环境中感受音乐的独特魅力。例如在《鼓浪屿之波》的演唱教学中,教师利用“超星学习通” 教学平台在课程任务中发送预习任务,包含了歌曲的简谱、音频,完成歌曲旋律学习,上传相关的演唱音频,自学歌曲。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导学案的形式,完成对歌曲旋律的自学,学生按照自身的学习情况,多次聆听乐谱,避免课上反复聆听,更好地满足部分学习能力差的学生需求。自行上传自学成果,通过自学的方式,了解学生的演唱效果,方便教师调整教学侧重点。
(三)信息技术在音乐舞蹈中的运用策略
对于中职学生而言,这一阶段的学生活泼好动,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特点,将抽象的歌曲理念以舞蹈的形式呈现出来,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更加符合学生的心理预期。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能直接应用于艺术创新,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积极探索,感受音乐独特之美。对于音乐教学活动,不仅是简单的聆听音乐,还要在感受音乐的时候,通过自身的联想分析作品的内涵,凭借视觉、触觉等形式感受音乐作品的文化特点。适当融合多媒体信息,凭借音乐情景启发学生思考和想象。整个过程中学生要发挥出自身的聪明才智,产生想要创造美的良好期望。对于音乐而言,所展现的情感极为热烈,所以通过艺术的方式进行表达,增加舞蹈元素,能最大程度增强作品的趣味性。
例如在苗族音樂的教学中,首先利用多媒体播放苗族人们跳舞的视频,学生观看的时候表达自己的感受,接着呈现多元化的音乐,如苗族人跳舞的视频,学生观看视频的时候,跟随节奏律动,发现苗族音乐的独特之处,主动参与模仿活动。学生初步掌握了相关的动作要点后,教师将学生分为多个小组,让每个小组进行表演,为激发学生表演的积极性,教师适当引入奖罚制度,对于表现好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
(四)信息技术在音乐创作中的运用策略
中职音乐创作活动,对于教师有着更高的教学要求,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特点,设置合适的教学情境,采用不同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首先,利用网络环境获取资源,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信息资源,例如在《让世界充满爱》的歌曲教学中,学生懂得歌唱后,为让学生了解音乐主题和背景,网络下载歌曲方便学生欣赏,引导学生以爱为主题,完成歌曲创作活动,接着一边唱歌,一边学习爱的主题,既能巩固所学的知识,还能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活跃课堂氛围。
音乐创作活动中,最为重要的方面是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而即兴则是最好的表现形式,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和认知,投入到全新的音乐形象中。为打造属于自己的原创作品,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产生极强的自信心,整个过程极为灵活。尤其是在现代化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完成即兴创作,让教学模式更为多样化,真正在学习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
三、中职音乐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技巧
(一)围绕目标,创设情境
音乐课堂情境的构建,则是利用信息技术做好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的处理工作,学生在特定的情境内完成作品赏析任务。多媒体下的情境教学,学生用耳朵倾听,用眼镜观看,在多种感官调动下,加深学生对于作品的认知,缩短音乐作品和历史的距离,帮助学生在体验作品的时候,获得情感上的升华。
例如在“音乐和民族”这一章节的教学中,为加强学生对于民族音乐的理解,教师利用微视频创设情境,欣赏民歌《酒歌》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家庭情况,表达自己在邀请朋友吃饭的时候想要表达的话语,结合自身情境仔细聆听音乐。欣赏完成后,学生自然也能感受藏族地区人们的好客精神。又如在《长城谣》的歌曲欣赏中,教师利用信息技术适当穿插合适的长城图片、新闻报道、故事传说等,通过生动、有趣的画面,创设一种和谐的情境,将长城的信息多方面展现给学生,学生沉浸在特有的作品环境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为活跃课堂氛围,中职音乐教学中教师可借助问题教学方法开设活动,通过幻灯片、视频、音频等创设情境,活跃学生思维,提升音乐课程教学的效果。
(二)自主探究,筛选素材
适当筛选中职音乐教学资源,优秀的素材往往能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除了结合课本内容外,还要重视学生的兴趣,适当融合当下比较流行的元素。学生喜欢音乐和歌唱,通过不同的信息媒介获取知识,创新音乐形式,将流行音乐引入课堂,这对音乐课程而言是一次全新的挑战。对此,教师利用信息技术的辅助优势,以流行乐为切入点,选择学生耳熟能详的歌曲,作为典型的教学案例,学生从聆听延伸到演唱,认识音乐作品的发展历程,试着从不同角度分析音乐的内涵。
教师可以联系学生的专业特点,将音乐课程和所学专业进行有效整合对幼儿专业的学生而言,为达到“玩中学”的效果,教师可将创作、表演和欣赏活动融为一体,在教学形式上结合歌曲、舞蹈和音乐,交替教学,顺应幼儿游戏性的音乐教学要求。而对于旅游专业的学生而言,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筛选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音乐素材,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优化;而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言,可以让他们利用互联网搜索素材,借助信息技术编辑音像节目。
(三)活动探究,文化实践
中职音乐教师应该注重文化实践活动的产生,将乐理知识和实践活动紧密结合。例如教师可以在音乐课程中选择5-10分钟的时间,给予学生表演的机会,利用微视频为学生营造和谐的互动氛围,模仿当下比较流行的音乐,为学生打造课堂表演的舞台。为让学生各自发挥出自身的优势,鼓励学生展示才艺。同时利用网络社交软件,对于参与表演的学生给予鼓励,不断挖掘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在五四青年节、国庆节,学校组织的大型文艺活动中,学生可以充分展示自身的音乐才华。对于专业组的歌唱比赛,融合声乐教学活动,规范学生的发声技巧,教会各个班级不同学生的合唱歌曲。
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自主表达的机会,加强和学生的有效互动,尊重学生的主体差异,为学生全面发展做好充分准备。这样,学生在轻松的音乐教学氛围中学习音乐知识,懂得如何真正表达自我,不断提高他们的音乐鉴赏水平。
(四)人机结合,协同发展
中职音乐教学活动,可以借助互联网技术的优势,清楚呈现乐谱、图像、色彩线条等,方便学生更好理解内容,为学生带来直观感受。传统的教学模式比较繁琐,而互联网技术的有效应用,能最大程度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让知识呈现更为精准化,丰富旋律变动情况。为获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利用计算机的屏幕和黑板开展协调式的教学活动,如莫扎特的《第四十交响曲》,其旋律中包含了叹息的音调,格外强调下行半音,兼具形象和抒情为主。所以具体教学的时候,教师是将旋律的起伏情况画在黑板上,学生清楚认识其中的画面,也有缓冲的空间。
四、中职音乐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思考
(一)提高教师的技术水平
信息时代下,人们接受知识的方式不同,基于主导—主体的教学模式,教师的工作量增加,所以应结合教学需求,选择合适的主题,激发学生兴趣。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特点和学习需求,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构建音乐表演的舞台,做好成果展示工作。因此,要求中职音乐教师有继续学习的良好意识,通过自主实践的方式,解决自身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不足,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同时,积极参与学校的培训活动,结合各个年级、学科和个人水平,做好个性化的培训工作,解决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方面的问题。
(二)創新信息技术的应用方式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辅助性的教学模式,也是师生沟通的重要媒介,有助于提高教学的水平。教师选择的方式有以下几种:第一是情境的创设,音乐情境的创设基于音乐家对于形象的独特感知,自然的音乐审美也是一种独特的意境体验,将信息技术和音乐有效结合,延伸出多种独特的音乐理解形式,可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第二是多种感官的参与,结合视觉理论知识,凭借多种感官形式,可提高学生对于学习效果的整体感知,学生理解音乐知识的时候,掌握相关的声乐技能。第三是切入知识的应用,教学中以音乐学科为基准,围绕着知识点进行论述,归纳和探究,可让音乐教学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有效开展。
(三)做好资源的开发和整合工作
信息技术在中职音乐中的应用,教师需做好信息课件的开发工作,要求音乐课件的设计足够合理,着重体现教育性的育人原则,符合教育的科学规律,体现学科优势。而且,综合考虑当下学生的心理情况,利用多样化的课间内容,以及不同的教学节奏进行合理分析。教学课件的设置要求主动为学生所服务和探索,所以课件制作的时候,应把握生动、形象的特点,实现理论和实践知识的有效结合,引导学生思考,巧妙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此外,为做好信息资源共享。教师需构建合适的音乐资源库,对教学的内容和信息进行重组,按照合适的教学目标,整合网络信息中的教学资源,打造完善的教学整体。
(四)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中职音乐教学工作也是学生自发式的学习,学生应从自我角度作为出发点,依靠独立思考的方式掌握和理解知识。信息技术为学生自主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合作空间,利用网络,师生之间相互交流,多角度理解音乐知识,提高自身的认知水平,不断改善当下认知结构,提升学习效率和质量。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从传统的课堂教学转变为课外活动,学生可自由安排学习时间,对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有重要作用。
五、结束语
中职音乐作为艺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音乐教学活动,可降低教学的难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辅助性的教学模式,为灵活教学,做大人机结合,还需要提高音乐教师的综合素养,才能更好胜任这份教学工作,实现传统教学和计算机教学的深度融合。
(作者单位:福建德化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陈蓉. 互联网信息技术在中职音乐教育中的有效应用[J]. 漫动作,2022(12):0103-0105.
[2]郭欢. 中职音乐课堂中应用电子信息技术的策略探究———以钢琴教学为例[J]. 教师,2022(25):63-65.
[3]白旭东同,刘静静. 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中职音乐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应用的实践探究[J]. 广东教育:职教,2022(11):102-104.
[4]康莹. 守正创新以美育人———浅谈学习强国 APP 在中职公共音乐课民歌教学中的运用[J]. 时代教育:下旬,2021(8):2.
[5]杨金梅. 中职教育中开展流行音乐教学的意义和建议思路分析[J]. 最漫画·学校体音美,2018(016):1.
[6]章冰清. 信息化教学手段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歌曲伴奏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教育科学,202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