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侠之大者之风范 谱为国为民之新篇

2023-09-27 12:08梁燕
中国音乐剧 2023年4期
关键词:琴心咏春咏春拳

2023年5月13日、14日,由中国歌剧舞剧院、江门市委宣传部和鹤山市委宣传部联合出品的音乐剧《侠影·咏春》,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中剧场首演。音乐剧《侠影·咏春》以被誉为“咏春拳王”、“佛山赞先生”的晚清著名武术家梁赞(剧中名:梁德荣)为原型,讲述了他研习咏春武学、授徒传艺、用咏春拳救国救民的故事。

该剧将咏春文化融入其中,用艺术作品表达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剧中,梁赞不仅是一位咏春拳师,更是在中华历史长河中面对国家兴亡选择挺身而出的英雄缩影。剧中人物形象立体饱满,情感抒发浓烈,充满浩然正气和大无畏精神,将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底蕴情怀传递给了在场的每位观众。

一、赓续优秀传统文化 传承侠之大者精神

《侠影·咏春》首演新闻发布会上,中国歌剧舞剧院副院长唐莹提到:“该剧充分展现了以中华武术精神为核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弘扬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其彰显出的勤劳勇敢、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鲜明的时代价值。是一部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精神的作品。”在唐院长的这段话中由此可见《侠影·咏春》 这部音乐剧聚焦了优秀传统文化、爱国主义精神与伟大民族精神这三个关键词。而剧中所讲述的梁赞就是在时局动荡、民不聊生的乱世中,用精湛的医术和卓越的武术,医病救人、抵御外敌,铸就了一代“平民英雄”的典范,也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的担当意识,“崇德向善,见贤思齐” 的社会风尚,“舍小我,为大我”的爱国情怀都熔铸在作品中,使得剧中的人物形象立体饱满、深入人心,故事情节跌宕起伏饱含深意,潜移默化间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刻画典型人物形象,歌颂典型人物事迹。

“侠之大者”出自于金庸的武侠小说,这句话的意思是指一个真正的大侠。最重要的不是武功有多么高深,智商有多么超群,权力有多么广大,最重要的是心系国家和处于水深火热生活的百姓,发自内心的济世救民,面对艰难困险永葆正义、坚定勇敢,愿意为朋友两肋插刀,做平凡之人,却行不平凡之事。举手投足间处处都彰显着为国为民的侠义精神,是名副其实的侠者。剧中的梁德荣就是这样一个誓与民族同命运、与国家共呼吸的侠者,他是咏春拳的一代宗师,同样也是医馆的大夫。为了身边人能够健康平安,他隐姓埋名远离刀光剑影,把一身武艺绝学深藏,但又在国家危难之际,勇敢挺起胸膛,化作一道道侠影,扶危济贫、保家卫国。为了更好的体现江门的咏春拳文化,剧组先后多次前往广东江门采风,感受岭南地区独特的风土人情;与咏春拳传承人学习拳法,加深对咏春文化的理解和感悟。通过扎根生活的体验,与持之以恒的实践,不断感受中华武术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平民英雄的民族精神,为剧目的成功创演奠定了坚实基础。

笔者认为音乐剧《侠影·咏春》 中“侠之大者”的精神通过以下三个方面能够体现:首先,在音乐上整部剧共有25首唱曲,其中8首歌都在围绕着“侠义”这个关键词展开演唱。何为侠义呢?侠义一词出自清朝徐玉昆所著的《三侠五义》 具体是形容抱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爱国爱民,机智勇敢;扶贫济困,惩恶扬善;为人仗义,肯于助人;路见不平,替天行道的人,也可以特指見义勇为、舍己为人的精神。《援手》 唱出了琴心姑娘的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医人医心》 唱出了梁德荣对内忧外患时局的感慨,对救死扶伤、扶贫济困的责任感,《打抱不平》唱出了徒弟沈华文看到邪恶势力欺负老者时,惩恶扬善、见义勇为的英雄气概,而最后一首梁德荣的独唱曲《侠影》 则成为音乐剧《侠影·咏春》的点睛之笔,点明其主题即中华历史长河中的英雄豪杰最终都将化作一道侠影,但他们的侠义精神和为国为民的高尚情操不会随时间褪去,他们伟大而光荣的事迹,永远都镌刻在时代的丰碑,铭记在每个人的心中世代传承。除此之外,音乐剧《侠影·咏春》首次将民乐队搬到剧场现场演奏,每一位演奏者都头戴斗笠身着黑衣,大大增添了现场的视听觉冲击力,为观众呈现出更为立体的侠者气概。

其次,在舞蹈上《侠影·咏春》的舞蹈都十分贴合剧情和音乐,很少出现“插舞” 现象,而是随着剧情的推进和人物关系的变化,以高度“象征性”“抽象性” 的舞蹈动作,表达人物内心心理状态,渲染舞台整体氛围。例如上半场最后一首歌舞《金山银山》,多功能演员们不光承担了舞蹈动作的演绎,同时也肩负着戏剧表演的责任,以戏剧带入困苦不堪的情境,以舞蹈烘托激烈紧张的氛围,也为梁德荣重返武坛埋下伏笔。

再次,在表演上演员们为了能够塑造好侠者的形象,前期多以咏春拳训练为主,一个多月的交替式拳法训练,一招一式间只为能够更贴近人物,更贴近那段咏春历史,以最完美的状态去演绎古劳咏春拳拳法,呈现乱世岁月中那一道道坚毅而笃定的侠影。

最后,在舞美设计上本剧的舞美视觉设计,不再遵循传统的平铺直叙的方式,而是以极简且诗意化的方式,精简舞台上的元素,用最凝练的视觉语言呈现出多变的戏剧假定性空间。提炼出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天圆地方,天与圆象征着运动;地与方象征着静止;两者的结合则是阴阳平衡、动静互补,作为贯穿始终的支点。同时选定了形似“木人桩”具有象征寓意的四根可以移动的柱子和苍劲有力的书法笔画形状的“ 笔画幕” 为主要元素。“木人桩”作为纵向的主体形象,笔画幕和升降平台则作为横向的延伸,随着剧情发展,木人桩、笔画幕和升降台位置、高低都会发生变化,再配合虚化朦胧的多媒体影像,动静结合,纵横交错,有张有弛,让整个舞台的画面更加平衡、饱满的同时,也将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侠义精神,通过诗意化、凝炼化的视觉语言直观传达,勾勒出一幅幅生动多彩、栩栩如生的侠影画卷。

二、缅怀历史人文风骨 彰显蓬勃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根植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笔者认为音乐剧《侠影·咏春》 是一部缅怀历史人文风骨、彰显民族精神的音乐剧,它以“无声不歌,无动不舞” 的方式,向人们诉说着一代侠者不为人知的内心苦楚与伟大的奉献精神。以弘扬讴歌典型人物的典型事迹,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更持久、更深沉、更有力量的精神支撑。笔者十分有幸可以参与全程排演,下面便以最为直观的视角,最近距离的体验以及最为深刻的经历来谈谈《侠影·咏春》 是如何借助音乐剧的形式缅怀历史人文风骨,彰显民族精神。

首先,在人物角色构成层面上,整部剧角色丰富且丰满,直爽洒脱的琴心、温柔贤惠的若兰、善解人意的师傅以及拔刀相助、替天行道的徒弟们都体现出了一部戏剧人物配比的丰满。性格迥异的他们,像是一个时代社会角色的缩影,他们“行大事”“明大理”,侧面勾勒出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不同性格、不同背景下的人们,却因同样的豪情侠义相聚于此,不顾艰难险阻一往无前地“行善事”“塑价值”,他们所显现出的最真实的境遇和最真切的心理状态,恰恰成为每个角色独一无二的闪光点,也让人物逐渐褪去历史的厚重,而是站在当下态度与历史回溯的双重视角下,重塑历史人物的鲜活。从微观来看,挖掘了每个人物身上的典型精神气质,但从宏观来看,是借助了典型人物的典型精神气质,讴歌了经典人物可贵的精神品质,以小见大的彰显了优秀的中华民族精神。

其次,在精神境界层面上,整部剧围绕着梁德荣的心路历程,通过描述他从一开始的弃武从医,远离刀光剑影,到自愿承担起“仁医” 的责任,不计回报的帮助贫苦百姓为其治病,再到国家危亡時刻,他毅然选择重拾武功绝学,白天开馆行医,是老百姓口中的美名扬的神医赞先生。晚上闭馆练武,指引徒弟们心系家国,挥洒豪情热血,在不太平的世道下以“吃夜粥” 的方式,偷练武艺绝学,在最关键的时刻,保护备受欺凌的孤苦伶仃。梁德荣在第一幕 M11英雄豪杰中他唱到:“咏春拳法不是打架的功夫,真正的英雄藏身于无声处,却在危难时刻化作一道侠影。真正的英雄胸怀海阔天空,却都是寂寥无名。”他颂扬了一种魂系家国的责任承付,重塑了一种高迈而超拔的人格境界,同时也在志向取舍和行为选择上,诠释着一代侠者甘愿独挡苦雨凄风,将身躯埋进污泥的文人风骨志。

最后在生命价值引领层面上,笔者认为中国古代侠者的性情体系是一套恒常稳定的价值系统,他们对生命观、价值观都聚焦在“侠义”两字,侠指代的是风起云涌的武侠场,而义指代的是侠仁义客们肝胆相照、两肋插刀的义气。无论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当面对穷极危难之时,他们总能在正义公道之路上化作“无名英雄”,将天下与自身兼济,家国情怀与个人追求并存,武侠抱负与自然生命同置,用正义、热血与激情,将涌动着浓烈而炽热的爱国情怀播撒,不禁让我想到鲁迅先生曾言:“有的人死了,但他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以有限化无限,以有为入无为。

三、歌颂英雄大爱情怀 构筑命运共同体精神

音乐剧《侠影·咏春》 是一部具有英雄气概的音乐剧,虽名为“咏春”,并不为表达咏春之形,也没有选择咏春一派最著名的叶问故事,而是选择了叶问的师祖、咏春开派宗师梁赞的故事。开宗立派本是光宗耀祖之事,但万事都要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都要经历“开头难”的挑战。在列强欺辱、自身难保的时代背景下,为了能够捍卫尊严、保家卫国,他们站在危险的临界点,发轫、发扬了咏春拳功夫,以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和各具特点的人物诠释,处处彰显着“因共同命运而体现大爱,因共同境遇而承载大爱”。笔者将以剧中人物的具体情节,围绕大爱情感分三部分来谈谈思考与感悟:首先,梁德荣的大爱体现在“隐于世” 的状态。在剧中梁德荣是贯穿始终的重要人物,故事叙述逻辑完全遵循了传统武侠小说即高人大隐隐于市,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锄强扶弱的特点。当街头流氓地痞对其横行霸道之时,他选择对同胞宽容与忍让,不愿挑起事端,以免暴露一身武功绝学。当直爽、单纯的师妹琴心,不解他为何武功高强,还要装作一窍不通,甘愿受人欺负,却照不还手当众质疑他的时候,他也强忍自己内心的苦楚,轻叹自己仅是一个座堂先生。当妻子被列强的“神仙粉” 意外谋害,师父被列强枪杀,同胞被列强欺辱,这一系列的矛盾冲突,让他的愤怒和隐忍到达极点,最终放弃“ 归隐” 决定开宗立派。故事的结尾之处,大家慢慢理解了他起初的隐忍与退让,当一切趋于平静之时,梁德荣以一种“轻舟已过万重山”的释然重新出发,不再为麻木生活而委曲求全,他在痛苦中蜕变,最终以一代宗师的身份,不断为咏春拳法的发生而求索。

其次,琴心的大爱体现在舍命救师兄。琴心这个角色也是《侠影·咏春》中的点睛之笔,为何会用点睛之笔来形容? 其一,琴心生性直爽洒脱,相比于梁德荣的隐忍,琴心的直来直往与其产生鲜明对比,为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其二,琴心同样也是具有双重身份的女性角色,她虽为戏台当家名伶,却从不以女娇娥的形象示人,在混天龙欲想占其便宜之时,她不仅不胆怯,还有勇有谋的通过“三娘教子” 的名曲典故,让混天龙当众难堪。她又在“神仙粉”肆虐的市井乱世中,化身为深藏不露的女侠者探究原因行侠仗义。这柔中带刚的性格特点,也为整部剧增添勃勃生机。其三,琴心是一个极具易感力的女性,她的每一个行为都发乎于心,现乎于行。起初她质疑梁德荣是自己武艺高强的师兄,“国破山河在” 之际,她理解了师兄的苦楚,于是鼓励师兄不再退让隐市,开馆收徒发扬咏春拳。此时的琴心回归到一个感性的师妹,她的理解和易感间接促使梁德荣行武。直到最后混乱之中,她毅然舍命救师兄,希望以自己的牺牲保护师兄将古劳咏春拳发扬光大。笔者并不是在歌颂牺牲和苦难,而是通过牺牲和苦难的事迹,向封建时代心怀大爱的女性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一切伟大都来自渺小,一切不平凡都来自平凡,一项伟大事业的赓续传承无法避免牺牲,但不怕牺牲是值得被后世铭记与歌颂的,因此琴心的牺牲值得被铭记,琴心舍命救师兄的大爱精神值得被歌颂。

再次,若兰的大爱体现在成全,郑若兰在《侠影·咏春》中贤惠端庄的女性形象。她是梁德荣最为信任的“贤内助”,同时也在丈夫最为纠结困惑之时,给予其无条件的包容和理解,郑若兰可谓是秉承了中国传统女性的美德,同时她也作为独立个体彰显了她的无畏与勇敢。虽然全剧长写侠人志士间的切磋磨合,短写儿女情长,但梁德荣与郑若兰相敬如宾、水乳交融般的爱情却为此剧的侠人志士增添了侠骨柔情。换言之,英雄不光是在江湖中以一己之力对抗黑暗的侠者形象,同时他也是柔情体贴的丈夫,细心周到的爸爸,孝顺懂事的儿子,更是一个身兼多角的鲜活的人。

令笔者印象最为深刻的情节则是若兰临终前为丈夫唱出最后的诀别歌《亲爱的人》,这也是全剧最为动人难忘的歌曲。若兰拖着虚弱的身体瘫坐在摇椅上,她一改往日呼唤丈夫再次击打木人桩,她想趁最后的时光再听听最熟悉的声音。她不断的重复“亲爱的人,不要为我悲伤。亲爱的人,不要将我遗忘。挺起你的胸膛,我不怕地狱的火海冰霜,有你在我身旁,也变得鸟语花香。”笔者看来,郑若兰不想死,但她迫于被下毒又不得不死。之前的她是自私的,但站在妻子的角度来思考又是合理的,可以被理解的。她不允许丈夫练武,出于担心丈夫的安危,她想远离刀光剑影,和丈夫归隐于世,健康幸福的度过余生。但后来她是无畏的,她成全了丈夫,她渐渐明白爱不是捆绑和压抑,爱是成全和理解。她不希望丈夫因为她而变成贪生怕死的软骨头。她的大爱与包容感化了梁德荣,但她的逝去也成为梁德荣开宗立派、惩恶扬善的原因之一。若兰逝去后,梁德荣以一首“八斩刀”宣泄了内心的愤懑和痛苦,他恨自己没有保护好若兰,也恨自己没有让若兰亲眼看到朗朗乾坤之日。笔者不禁感叹到情感是人类最高级的表达,也是人类社会发展中人所特有的持久性表达。迸发的情感和情节的推动引发了观众的共情,从而不自觉地带入情境,仿佛在台上的表演的不是郑若兰和梁德荣,恰恰是最真实的自己。而此时舞台上的郑若兰和梁德荣便化作情感符号,成为抚慰人心的情感输出渠道,引领观者沉浸在“真、善、美”艺术表达的同时,也默默为这凄美的爱情产生怜惜之感。

最后,师傅的大爱体现在信任与承继。师父的戏份虽然在《侠影·咏春》不算多,但他每一次出现都是剧情发展的关键点。师父的第一次出场是在开头曲《歌舞升平》 中,点明了他的角色定位,第二次出场便引出反派角色混天龙,为混天龙欺负老者、勾结列强埋下伏笔,第三次出场便是被列强的走火之枪所击中,将咏春掌门人的重任交付于梁德荣,团结派内情谊,传承咏春功夫。纵观师父的三次出场,都可以看出师父欣赏德荣,德荣敬重师父,德荣一言一行都谨遵师父的教诲,在危难时刻临终的师父用尽最后一丝气力告诉徒弟们:“真正的英雄就是行侠仗义替天行道的”,师傅心怀大任,但命不久矣,他唯一可以做到的就是将咏春拳承继给信任之人,放之四海行之万世,借自身之经验将有识后辈推向更高的平台,让其站在巨人的肩膀笃定前行、勤耕不缀,这也是师父最深沉的大爱体现-爱于无形。

《侠影·咏春》这部音乐剧虽然落下帷幕,但是咏春精神并没有因为演出的结束而褪去。“行侠仗义,替天行道” 的气魄, “ 肝胆相照,两肋插刀”的胆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的担当,向世人传递了中华民族最深厚、最持久、最伟大的精神底蕴,展现了咏春拳法的力量与价值,传播了中国传统文化守正创新的思路方法,印证了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精神不仅存在于武林奇谭,更存在于现世当下。描摹了每个人心中的武林世界,点亮了每一盏希望之灯和心中难以熄灭的武林梦。

【本文图片均来自于中国歌剧舞剧院拍摄】(梁燕,中国音乐剧协会会员,北京舞蹈学院音乐剧系硕士在读)

參考文献:

[1]音乐剧《侠影·咏春》谱写一曲平民英雄赞歌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65872555350164171&wfr=spider&for=pc北青网.[引用日期2023年5月14日]

[2]音乐剧《侠影·咏春》艺术再现“侠之大者,为国为民”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65124726937021669&wfr=spider&for=pc中国新闻网.[引用日期2023年5月6日]

[3]创作|音乐剧《侠影·咏春》主创说舞美设计篇https://cul.sohu.com/a/657798815_121119271搜狐网.[引用日期2023年3月22日]

[4]上官圣泓.侠之大者为国为民———金庸[J].现代阅读,2019(2):3.

[5]严家炎.侠之大者,为国为民[J].留学生,2018.

猜你喜欢
琴心咏春咏春拳
咏春拳
咏春
黄茑咏春
咏春社团推动武术“非遗”进校园上海师范大学咏春社团成立
传统武术“咏春拳”在职校教育教学发展中的策略
琴书和鸣——记2015吴文光“琴心”系列艺术活动展演
假金无价
民生·创业让咏春拳接地气
梅花三弄,将军本色是琴心
古殿迷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