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路遥
摘要:电子管风琴是兴起于20世纪的一门新兴电子乐器,发展至今已形成较完备的演奏体系,涌现出大量电子管风琴作品,电子管风琴独奏曲《黄河》就是其中优秀的代表作品。本文结合电子管风琴演奏特点,以《黄河》为研究对象,从音乐表现力、风格化演绎及艺术创新三方面进行音乐表演美学探究。
关键词:电子管风琴; 《黄河》 表演; 演奏特点; 表演美学
自20世纪80年代起,在科技手段的创新下,随着波形记忆(AWM)音源、VA(虚拟声学)音源等技術的研发及超清晰音色、触后(After Touch)、水平触键( Horizon)、注册记忆、键盘打击乐等功能的加入,电子管风琴逐步发展成为人们所熟知并喜爱的乐器。这种新形态的电子管风琴改变了早期“电风琴”的创作表演方式,提供了除模拟风琴与管风琴外更广泛的可能性。这就需要我们利用音乐美学理论进行指导,从理论高度出发,结合电子管风琴乐器强大的优势,遵循审美基本规律,发挥表演创作者的主观能动性,更深入地探究电子管风琴表演的发展方向。电子管风琴独奏曲《黄河》自上演以来,以它深刻的作品内涵及高超的技术表现,引起了极大的轰动,是表演与比赛中常用的经典曲目。本文将结合音乐美学理论,探究《黄河》中的音乐表演美学。
一、电子管风琴演奏特点概述
(一)拥有多元化的演奏界面
常规的电子管风琴演奏界面包括两排手键盘、一排脚键盘、两个脚踏板和一根膝控杆,另外可外接口呼吸控制器。这些多样的演奏界面使得演奏者能够在同时利用手、脚、膝、口等多个部位进行演奏。这不仅充实了演奏声部,而且通过利用各部位不同的演奏方式,使得演奏出的音色更接近键盘、弦乐、吹管等各种类乐器的声音。
(二)具有多样且独特的演奏技法
电子管风琴的基本演奏形态属于键盘类乐器,同时还结合了各种特殊的演奏技法,使其具备更广泛的表现力和音色变化能力。除了颤音、连音、跳音等常规演奏技法,演奏者还可以通过触后技法(After Touch)在触键后,以改变施加的压力来实现局部的音高、音量或音色的变化等,增加音符的表现力及动态范围;通过水平触键(Horizon)在触键后,以手指的水平移动来控制对应声部的音高变化,对于模拟弦乐器的滑音效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第一表情踏板来控制整体音量、滑音音效、节奏器及注册音色的转换等,获得更富有动态的演奏表现;通过第二表情踏板实现局部音高及速度的变化等,便于实现颤音或其他特殊效果;通过膝控实现延音及滑音的开关,以及音色的切换等;通过对多层键盘进行键盘设计,利用每层键盘可叠加多重音色的特性实现同时使用多个键盘演奏不同的声部及音色,从而获得更饱满丰富的音效。这些独具特色的演奏技法使得该乐器能够以键盘乐器的主体面貌模拟出不同类型乐队的表演效果,使演奏者更加灵活、贴切地表达音乐中的情感和意境。
(三)内置极其丰富的音色库
电子管风琴能够仿真模拟出各类乐器的声音,还可以模拟人声以及生活中常见的各种音效,如鸟鸣、脚步声等,此外还有大量电子合成音效可供选择。琴内配备多种音效处理系统,演奏者可以随心所欲地根据需求制作出符合心中所想的音色。配合多演奏界面、音色转换、节奏序列编辑、自定和声伴奏等多种性能,演奏者可以充分利用好音色库,展现出电子管风琴演奏的强大表现力。
(四)涵盖宽广的音域
电子管风琴的音域涵盖了从低音到高音的各个常用音域。演奏者可以根据不同音色的物理属性进行相应的音域设置,从而使得各音色在整个音域范围内都可得到充分的表现,满足演奏者对音乐表达的需要。
(五)演奏风格多样化
因为电子管风琴演奏界面多元化,具有丰富独特的演奏技巧,拥有丰富的音色音效,并且涵盖宽广的音域,所以能够适应不同音乐风格。电子管风琴不仅契合古典音乐的气质,还可以演奏流行音乐、爵士乐等多种风格的音乐,这为演奏者提供了更多样的演奏可能性。
电子管风琴的演奏特点为研究其表演美学提供了基础。由于电子管风琴的这些特点,所以一位专业的电子管风琴演奏者,往往也是一位合格的电子管风琴音乐创作者,这使得此门乐器在表演的时候具有极强的灵活自主性与创造性。
二、《黄河》简介
电子管风琴独奏曲《黄河》 是沈阳音乐学院著名电子管风琴演奏家庞渤教授为参与1999年亚洲电子管风琴比赛所编创的作品,取材于抗日战争时期由冼星海创作的《黄河大合唱》。庞渤教授不仅凭借此曲获得总决赛古典组第一名,创下了中国音乐家在该领域国际赛事中的首个头奖,还成功地在世界各地累计超过百场的重要文艺演出上演了该作品。《黄河》 受到了观众广泛的喜爱,好评如潮,成为20世纪最具代表性的电子管风琴作品之一。
《黄河大合唱》 以抗日和爱国两个主题为中心,传唱全国,成为激励全国人民拿起武器保家卫国的“文化符号”。六十年代后期,《黄河大合唱》被改编为《黄河钢琴协奏曲》,在创作中既运用了西洋古典钢琴协奏曲的表现手法,又在曲式结构上融入了船夫号子等中国民间传统音乐元素,因为其史诗的结构、华丽的技巧、丰富的层次和壮阔的意境,成为世界音乐史上十分具有影响力的一首中国协奏曲。
《黄河》是在《黄河钢琴协奏曲》 的基础上创作改编而成的,不仅保留了原作的音乐特点和表现手法,将原作中四个乐章的精彩部分恰到好处地糅合在一起,还通过电子管风琴所特有的演奏技法和音色效果,为作品赋予了独树一帜的魅力和艺术效果。《黄河》 的引子部分采用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的号角式开头,明亮的铜管音色展现出具有冲击力的号角声,音色垫音色、延迟音效与触后技法共同铺垫出黄河波涛汹涌的壮观场面,侧面体现出船夫们与惊涛骇浪作斗争的气势与决心。《黄河》 的主体部分取材于第四乐章《保卫黄河》———这是一段战歌式的主题,随着音乐的发展展开了一幅幅中国人民奋勇抗战的壮烈画面,编者在其中合理地运用了卡农进行一系列色彩性和声技法,在不违背原作品风格的基础上强调了作品的技术性与艺术性。《黄河》的结尾部分融入了《东方红》和《国际歌》的曲调,这些曲调与原作的主题相呼应,既提升了爱国主义精神,又体现了国际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曲末,乐队齐奏、键盘打击乐和定音鼓滚奏音色的加入,为整首作品起到了推波助澜的效果,配合歌唱性的技巧,将这些曲调演绎得更加感人肺腑,极具感染力和艺术效果。
三、《黄河》音乐表演美学的实现
(一)音乐表现力的体现
电子管风琴表演的音乐表现力主要体现在其多声部、多音色和特色的演奏技法上。演奏时需要平衡各声部线条的多样性,并兼顾演奏技法的表现。尤其是在《黄河》的演奏实践中,作品本身就蕴涵着浓厚的情感,演奏者不但需要通过蓬勃的感情来实现主题音调歌唱式的表达,而且需要扎实的技巧功底以实现深入人心的艺术表现。
《黄河》的大部分段落同时展现了歌唱性主题与技巧性表现,这两个特征既矛盾对立,又相辅相成。作品中充斥着大量的八度、音阶、和弦、三连音、双脚及上下键盘切换的演奏段落,并且以快速的演奏为主。在完成这些技巧的同時,演奏者需要以歌唱来引领旋律的发声,让每一个音符都浸润感情色彩,同时使得技巧的完成更加流畅,再以技巧的完美表现推动各主题音调的表现力。
在乐曲的前半部分中,钢琴和管弦乐齐奏,音色以卡农的手法轮流奏出“保卫黄河” 主题的部分最具戏剧性,钢琴与管弦乐齐奏音色在每小节的重拍处轮流进行突出,以模拟轮唱的方式达到斗争性主题演绎的高潮。此处钢琴音色的难点在于,保证和弦音在激烈的节奏进行中音高及节奏的准确性;管弦乐齐奏音色的难点在于与钢琴音色声部轮流突出的同时,完成节奏功能,并且要通过触前技法和触后技法的搭配,奏出有呼吸动态、有音头的声音效果。在“东方红”主题第一次出现时,钢琴音色以快速的和弦及连续的八度为主题的呈现做铺垫,起到推动主题的作用。在如此密集的技巧表现中,以歌唱来对主题及钢琴伴奏同时进行引导,对于提升表现力及帮助技巧的实现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促进了技巧性与表现力的统一。
在整部作品中,力度的运用为作品的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与表现力。《黄河》 在力度表现上经历了三起三落,最后在壮丽的最强音中收束,有着强烈的戏剧性对比。三次起落却又不是单纯二元式的强弱对比,而是根据音乐内容展开的需要,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不断地调动起演奏者与观众的热情。
(二)风格化的演绎
电子管风琴表演绝不是被动地对现实乐队进行单纯的模仿,而是要求演奏者在表演过程中对音乐风格进行把握,对所要表达内涵的进行理解感悟,主动地结合乐器特性,展现作品特点。作为演奏者,需要以作品创作的历史背景为基础,融入当下时代的新诠释,站立在风格化的基础上,以情景交融为作品插上飞翔之翅。
《黄河大合唱》 诞生在抗战年代,而《黄河钢琴协奏曲》 则诞生在文革年代,且加入了《东方红》与《国际歌》的音乐元素。《东方红》与《国际歌》都是在烽火不断的时代大背景下创作完成的,表现了中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对新的社会制度的期盼和全人类对世界和平的期望。因此,《黄河大合唱》与《黄河钢琴协奏曲》这两个不同版本在深刻的内涵之中,也充分体现了时代的激情,电子管风琴作品《黄河》也继承了这种精神,传承发扬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与国际主义精神。
因改编自钢琴协奏曲,《黄河》得以动力化发展的另一主要原因就源自管弦乐队声部与钢琴声部的竞相演奏,你方唱罢我登场,这也体现了作品需要表达的抗争精神。在演奏中,需要特别注意这两个声部协奏、竞奏的关系,合理安排以准确把握乐曲的发展方向。
为了深刻把握《黄河》的风格特色,完整且精彩地进行演绎,演奏者需要重视寄情于景的作用。首先,要赋予音乐精准独到的想象,以进入演奏状态。如乐曲开头部分,竖琴与电子管风琴中的特效音色相结合并运用了刮奏的手法,形象地刻画了船夫与黄河的惊涛骇浪搏斗的惊险场景,演奏者需要从一开始就进入紧张的演奏状态,以身临其境般的想象力赋予音乐无穷的发展动力。其次,在整个表演过程中,演奏者要深入挖掘其中震撼人心的“民族魂”,敏锐地把握每个段落间发展着的意蕴,以达到人曲合一的境界。需要注意的是,在全身心投入表演之外,演奏者需要分出一定的精力来掌控演出现场。这是为了能及时应对演奏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因临场心理、舞台客观因素等造成的临时情况,而这也正是现场演出具有不可替代魅力的原因。
此外,演奏者所展现的演奏技巧和表现力也是风格化演绎的关键因素。演奏者通过技巧的运用和表现力的发挥,表现出历史与时代的特点,激发出音乐的情感,赋予作品巨大的艺术感染力。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有区别地调动肢体与思维以关注到时值长短、力度大小、音色特点等表演的细节,哪怕是时值上微小的把控或者处理语句时某一个小气息的加入,就能赋予音乐不一样的色彩。尤其在演奏“保卫黄河”主题的钢琴音色时,需要注意每个音符的时值,切忌“拖” 着弹,而应该做到短促有力,严格按照二拍子的强弱规律进行处理,并且注意切分音的重音表现,实现“战歌式”旋律的演绎。
作为当代的音乐表演者,我们要尊重《黄河》这首作品反抗与斗争的历史性风格特点,同时遵循这个时代的审美特点,使作品的表现与内涵能够跟新时代新征程的目标相适应,助力中国梦的实现,让此作品在新时期也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三)艺术创新的实现
电子管风琴独特的表演形式往往会让观众感到耳目一新。区别于真实乐队的表演,电子管风琴独奏、重奏或合奏的特别之处就在于更加个性化的表达。实现电子管风琴艺术创新需要在尊重作品本来面貌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好以电子管风琴演奏特点,表现出电子管风琴表演的独特魅力。
《黄河》在演绎过程中,并非对《黄河钢琴协奏曲》长达20多分钟的内容原样照搬,而是汲取其中的精华段落,融合了《黄河船夫曲》 《保卫黄河》《东方红》与《国际歌》的主题音调,集合了人们最耳熟能详的部分,组合成6、7分钟的作品,使得结构更加紧凑,主题更加鲜明。
电子管风琴另一个重要的特点是将乐队多行谱的表演效果浓缩成电子管风琴的三行谱来表达。因此除了需要对作品的段落进行取舍,对作品的部分声部也需要进行删减整合。由于改编自钢琴协奏曲这一形式,因此需要着重注意各部分中钢琴音色与管弦乐队音色之间的主次关系,再依据电子管风琴各键盘可叠加音色的特点,将管弦乐队各声部与钢琴声部进行组合排列,再现作品的风貌。例如在乐曲第245-261小节处,钢琴声部本是贯穿这个部分的始终,但是为了体现管弦乐队与钢琴声部间的“斗争性”,改为以乐节为单位,使管弦乐队和钢琴声部交替出现,将情绪推向高潮。
在此基础上,由于是以独奏形式完成乐队作品,需要从气势上增强作品表现力,通过巧妙的键盘设计和在表演过程中适当增加电子管风琴特殊音色与键盘打击乐,以及在键盘上完成原声乐器所不能或难于实现的奏法、音色等方式,来创造性地实现电子管风琴表演的魅力。在“保卫黄河”的主题第三次出现时,将为弦乐伴奏的钢琴声部转移到脚键盘进行演奏,需要演奏者合理设计脚法,以“脚尖-脚跟”的快速交替来完成,充分彰显了电子管风琴使用脚部进行演奏的特点,也成为作品中典型的炫技段落。在乐曲的最后部分,为将主题进行升华,在定音鼓滚奏加入乐队齐奏的表现基础上,设计了键盘打击乐,以镲的滚奏配合定音鼓声部,加强对情绪的推动作用。在最后一个音的键盘打击乐设定中,又加入大鼓和钹的音色,使整首乐曲在最强音中收束,余音绕梁,震撼人心。充分调动电子管风琴乐器特性以实现艺术创新,这正是庞渤教授本人及成功的演奏者在演绎这首作品时,给观众们留下深刻印象的重要原因。
四、结语
随着大量作品的出现,在电子管风琴表演领域中,缺少表演美学理论的总结,未从一般现象提升到理论高度。本文从电子管风琴演奏特点出发,结合电子管风琴优秀作品《黄河》进行该领域音乐表演美学的探究,抛砖引玉,为电子管风琴表演实践挖掘更深层次的理论空间。
(作者单位:沈阳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1]庞渤. 论中国电子管风琴“多元化发展”的策略考察与研究[J]. 艺术百家,2021.
[2]庞渤. 关于电子管风琴音乐的美学与创作理论发展的思考[J]. 艺术教育,2015(06).
[3]张前,曾赛丰. 音乐鉴赏[ M]. 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21.
[4]入谷麻友. 关于日本电子管风琴专业发展与思考[D]. 上海音乐学院,2020.
[5]冷永铭. 论唤起演唱激情的基本能力、方法与途径[J].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