焕发古典“今彩”,培养爱国情怀

2023-09-27 13:54徐晓珍陈志华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23年7期
关键词:爱国情怀诗歌教学评析

徐晓珍 陈志华

[摘 要]爱国主义题材文章的教学肩负着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的重大使命。基于语文课程标准对诗歌教学的要求,以《题临安邸》《示儿》两首诗的教学实践和教学评析为例,谈如何在爱国主义题材诗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意识和爱国情怀。

[关键词]诗歌教学;爱国情怀;策略;评析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3)19-0077-0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第三学段的课程目标中明确要求学生能够“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并提出要“注重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丰富多彩,提升自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修养;感受先贤志士的人格魅力,感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英雄气概、优良作风和高尚品质,体会捍卫民族尊严、维护国家利益和世界和平的伟大精神”。如何教学爱国主义题材的文章,让爱国情怀在漫长历史长河中流淌至今呢?下面以《题临安邸》和《示儿》的教学实践与评析为例进行探索。

一、教学实践

(一)教材分析

林升的《题临安邸》和陆游的《示儿》是两首爱国诗,均来自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此单元围绕“爱国情怀”这一人文主题编排课文,第一课选编了三首爱国诗:《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示儿》是陆游临终前写给儿子的诗。陆游一生为抗金复国努力,他的爱国情怀后来成为鼓舞人民反抗外来侵略者的精神力量。《题临安邸》是诗人林升看到南宋朝廷沒有吸收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只求苟且偏安,一味纵情声色、纸醉金迷时,悲愤而作的诗。这两首诗都是南宋时期的作品,都表现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因此,教学时宜将这两首诗放在一起学习,并按照创作时间的先后顺序,先学习《题临安邸》,再学习《示儿》。

(二)教学设想

《题临安邸》和《示儿》这两首诗都出自南宋诗人。当时的朝廷不思收复失地,民众生活状况苦不堪言,宋朝最终走向灭亡。两位诗人的心中所愿没有实现,因此,诗中皆散发着悲观颓败的气息。但这悲观的背后蕴藏着中华民族的精神——爱国情怀。这种情怀从古至今,绵延不绝,深深扎根在中华儿女的心中。教学时,教师要做的是要让爱国情怀扎根学生心中,让学生对国家、民族充满自信、饱含深情。

(三)教学策略

1.结合相关资料,助力情感体会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为“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该如何引导学生结合资料深入理解古诗、体会古诗传达出的思想感情呢?两首诗出自同一时代,在教学前,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去了解南宋的相关资料,了解诗人所处的社会环境,从而初步了解这两首古诗的基调。教师要鼓励学生多渠道收集资料,如利用图书馆的馆藏、互联网的信息等,了解诗人的相关经历,为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奠定基础。

2.运用“朝代尺”,培养爱国情怀

爱国主义是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的精神品质。如何让学生体会到爱国情感的时代渊源?教师可以引入“朝代尺”这一教学工具,它能直观表现出时间的推移以及中国从古至今的朝代更替。教学时,教师在“朝代尺”上标注关键的时间和朝代等信息,让学生思考朝代不断更替的原因,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诗人的爱国情怀。

3.对比写作手法,走进诗人内心

《题临安邸》《示儿》这两首诗虽然都体现的是爱国情感,但诗人所使用的表现手法不同。《题临安邸》构思巧妙,从优美的环境、热闹的场面转向冷言冷语的讽刺,表达出悲愤至极的情感;《示儿》既有对未见“九州同”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王师北定”的坚定信念,语言质朴,直抒胸臆。在教学时,将两首诗进行对比,引导学生体会不同的表达方式,有助于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刻体会诗中强烈的爱国情感。

4.补充教学资源,坚定家国信念

补充课外教学资源是丰富学生学习体验的有效手段。教学这两首诗时,教师可围绕古诗主题,适时补充相关的古诗或现代诗,如陆游的《关山月》、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艾青的《我爱这土地》等。通过同一主题下教学资源的补充,让学生与诗人进行跨时空心灵交流,将爱国情感深深扎根在学生的心中。

(四)教学实录

【片段一】

师:(出示“朝代尺”)同学们,看,这是什么?

生:这是体现朝代变化的图。

师:对,它的名字叫“朝代尺”。(教师利用放大镜工具聚焦“朝代尺”上的“宋”)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宋朝,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宋朝分为北宋、南宋。

师:(出示北宋地图)这是北宋的地形图。北宋的都城在汴京,也叫汴州。当时的汴京是什么样的呢?(出示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这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图上描绘的正是当时汴京的景象。

生:大街上人流如潮,一片繁华。

师:那么南宋呢?(出示南宋地形图)这是南宋的地形图。对比两幅图,你有什么发现?

生:北宋都城在汴京,而南宋都城在临安。而且北宋国土面积大,南宋国土面积小。

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你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吗?

生:北宋被金兵入侵了,北方的一些土地就被金占领了。

师:是的。南宋朝廷在都城杭州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呢?今天我们就通过这两首诗去了解。

【片段二】

师:(出示陆游的《关山月》)《关山月》这首诗中写了什么?请同学们根据注释理解古诗的意思以及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生:“朱门沉沉按歌舞”是说文武官员不思复国,只知道唱歌跳舞;“将军不战空临边”“笛里谁知壮士心”是说将士们想要收复失地,可是报国无门;“遗民忍死望恢复”是说百姓忍受屈辱,迫切盼望国家统一。

师:“厩马肥死弓断弦”是——

生:马都死了,打仗用的弓箭都断了。

师:“遗民”呢?是指——

生:生活在被金兵占领的北方的宋朝老百姓。

师:这首诗痛斥了南宋朝廷只管享乐、不思收复失地的态度,表现了爱国将士报国无门的苦闷以及百姓企盼国家统一的愿望,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渴望统一的爱国情怀。

【片段三】

师:同学们,《题临安邸》和《示儿》这两首诗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呢?

生:它们表达的是同一种情感——爱国。

师:对,这两首诗都体现了浓浓的爱国之情。(板书:爱国)那么它们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生:《题临安邸》用讽刺的语气表达情感,《示儿》是作者直接写盼望国家统一。

师:也就是说,它们的表达方式不一样。《题临安邸》从字面上看好像是在赞美杭州的繁华,实际上包含着作者对统治阶级的不满和讽刺。这就叫“明赞实讽”。(板书:明赞实讽)而《示儿》直接写出了作者的心愿,这就叫“直抒胸臆”。(板书:直抒胸臆)接下来,请同学们带上自己的体会,朗读古诗。

【片段四】

师:(出示“朝代尺”,边说边画)1276年杭州沦陷,南宋灭亡。看着这“朝代尺”上的朝代更替,你明白了什么?

生:统治者不思进取,弃百姓于不顾,终究会被时代抛弃。

师:(沿着“朝代尺”继续往后画)时间推进,600多年后,中华民族又一次面临外族入侵。诗人艾青看到日本侵略者肆意践踏中华大地,发出了这样的呼声——(出示《我爱这土地》,播放朗诵视频)你从诗中听出了什么?

生:听出了作者对土地深沉的爱。

师:对土地的深沉的爱,也就是对——

生:对祖国的深沉的爱。

师:让我们怀揣着对土地、对祖国的深沉的爱,读一读这首诗。

(五)教学总结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其中,“结合资料”是手段,“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是目的。因此,本课教学中各项资料的补充均指向“爱国情怀”这一人文要素,引导学生感悟诗人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爱国情感。

背景资料的呈现让学生得以走进那个朝代,跟随着诗人的内心,感受到了林升眼见“游人”“醉”而不思收复失地的“愤”,以及陆游不见“九州同”而死不瞑目的“悲”。这两首诗的对比阅读,让学生意识到深切期盼的表达方式是爱国,讽刺质问的表达方式也是爱国。《关山月》的补充,让学生透过三个场景看到了当时的社会现状,也由衷体会到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教学进行到此处,学生已经充分体会到诗人在诗中表达的爱国之情,但对于激发学生内心的爱国情感还远远不够。因为这些年代离学生的生活太遥远,他们虽理解,却难以感同身受,更无法将这种情怀投射到现实生活中来。于是教师借助“朝代尺”,让这种爱国情怀一直延续到近代,延续到抗日战争乃至今天。随后教师引入了爱国主题的现代诗歌,让学生在拓展阅读和朗读感悟中,将爱国情怀的种子深埋心中。

二、教学评析

特级教师陈志华听了这堂课后进行教学评析,认为这堂课做到了“四个符合”。

(一)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2022年4月,新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发布,这是当前指导语文教学的最重要文件。本课教学能够贯彻落实新版语文课程标准,是难能可贵的。在新版语文课程标准中,诗歌教学在第三学段的要求是这样表述的:“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在这个要求之后还提出了一个综合要求:“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这堂课不是将作品的字词理解作为教学重点,而是以把握诗歌的意蕴、体会作品情感为主,符合了新版语文课程标准对诗歌教学的要求。

(二)符合单元语文要素的要求

统编语文教材的单元主题特征显著。每个单元都有指向性明确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这是在提示教师“教什么”。这个单元的人文主题选用了著名革命诗人艾青的名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奠定了本单元的爱国主旨;同时,在语文要素里列出两项:一是“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二是“学习列提纲,分段叙述”。显然,本课要落实的是的第一项。

这节课是怎样把单元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落实到位的呢?首先,整体规划。教师没有逐篇教学诗歌,而是将其统整到爱国主题之下,这样就把两首诗的内涵打通了。其次,个性表达。在整体规划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从语文表达的角度来甄别两首诗作的情感——同样的爱国情怀,不同的表达方式,一个是直抒胸臆,一个是明赞暗讽。这对学生来说是新的认知层次。再次,精选资料。教师用《清明上河图》直观地展示了北宋汴京的繁华,在对比之下丰富了学生对南宋杭州的认知,一举两得。在此基础上,教师补充了介于两首诗歌中的《关山月》,这一资料把两首诗的情感串联起来,引发新的思考:《题临安邸》怎么还是“暖风熏得游人醉”?由此,学生对明赞暗讽手法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当然,后面还补充了现代诗《我爱这土地》,从古代到现代,把爱国情怀延展开来。

(三)符合课文的学习要求

作为课文的作品承担着重要的教学使命,这个使命体现在哪里?就在课文后面的几道习题上。本课的课后习题有三个要求:一是有感情地朗读,二是读懂诗歌题目,三是理解重点句中的情感。这堂课扣住了这三个要求。此外,把两首诗放在一起对比朗读,深化了对诗歌不同表达方式的领悟。当学生领悟了“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就真正体会到了作者陆游对祖国统一的渴望和至死未能实现愿望的怨愤之情,也就从侧面悟到了林升为什么一改陆游那种直抒胸臆的表达,而选择用暗讽的手法表达出炽烈的爱国之情。

(四)技术运用符合教学内容

现代信息技术对教学具有促进作用,但前提是要恰当运用。本节课中,教师摆正了语言教学和现代信息技术的位置,让现代技术服务于语言教学活动。首先,课件简洁,目的明确。全堂课课件内容不多,做到要言不煩,让形式服务于内容。其次,巧妙运用,提高效率。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朝代尺”的设计和运用。利用“朝代尺”把朝代更迭直观呈现在屏幕上,形象而又直接,胜过千言万语;“朝代尺”勾连南北两宋,又勾连学生耳熟能详的新中国历史,就把爱国主义统整为来源久远、历久弥新的情感,让爱国主义在当代“扎根”。

总的来说,语文课堂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阵地。爱国主义题材的课文怎么教才具有现代意识、当代感觉?或许一副对联可以概括——一根朝代尺,量到千古爱国心;五首抒情诗,道出百年复兴梦;横批:洋洋大观。

猜你喜欢
爱国情怀诗歌教学评析
恰巧而妙 情切致美——张名河词作评析
评析复数创新题
食品安全公共管理制度的缺失与完善评析
小学语文诗歌教学探索
初中英语诗歌教学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车营叩答合编浅说》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