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视域下体育研学旅行基地的课程建设

2023-09-26 08:24王雅婷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研学课程内容均值

王雅婷,郑 旗

2019年3月,教育部出台《教育部基础教育司2019年工作要点》中强调,要继续发展校外教育,进一步加强研学旅行基地的课程建设。2023年1月,国家体育总局等部门发布《“2023年春节假期体育旅游精品线路”的公告》,推出体育旅游精品线路,如湖北的神农架体育研学旅行线路[1]。体育研学旅行是贯彻德智体美劳教育的重要路径,基地课程则肩负着实现体育研学旅行目的的重要使命[2]。然而,近期的有关研究均集中探讨体育研学旅行基地的意义与体育研学旅行基地课程设置等问题,而对于体育研学旅行基地的课程建设的目标、内容等方面的研究较少[3-4]。本文将从思政视域下,对中小学生体育研学旅行基地的课程建设的目标与具体内容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为后期体育研学旅行基地的课程建设及其理论体系的完善提供参考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中小学生体育研学旅行基地的课程建设为研究对象,根据研究需要,选取晋中市中小学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国家级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的研学学生为调查对象,男性占比50.8%,女性占比49.2%;就读学校所在地区位于乡镇及以下的占比13.9%,位于县级市的占比82.5%,位于地级市的占比3.6%。根据研究需要,对山西省的基地进行实地考察,重点访谈了五所国家级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的相关负责人。访谈提纲主要包括基地的建设概况、基地课程的开发情况、体育研学旅行课程开设的情况、学生参与体育研学旅行课程的情况以及体育研学旅行基地的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等。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的设计与发放 本研究的《中小学生体育研学旅行基地的课程建设的调查问卷》分为五个部分:第一,个人基本情况调查;第二,学生本次到访的基地、参与的体育研学旅行课程项目、各类型体育研学旅行课程喜欢程度;第三,中小学生体育研学旅行基地的课程建设满意度的调查;第四,中小学生体育研学旅行基地课程建设的情况调查;第五,体育研学旅行基地的课程建设存在问题及建议情况的调查[5]。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750份,回收750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715份,问卷有效率为95.3%。

1.2.2 问卷的效度与信度检验 为了保证问卷设计的有效性与可信度,分别采用内容效度检验方法和克隆巴赫α系数进行检验。邀请12位专家对问卷内容进行了判定,83.3%专家认定有效,通过检验结果,表明问卷的效度较好,符合调查问卷的效度要求;克隆巴赫α系数α值为0.888,表明问卷的信度较好,具有一定的可信度。

2 中小学生体育研学旅行基地课程建设的实证评价

学生的总体认知和反馈评价是衡量体育研学旅行基地课程建设的重要依据。根据李克特量表等级评分规则,本部分研究采用5点计分法,(5=完全符合,4=比较符合,3=不确定,2=不太符合,1=很不符合)求得平均理论值为3。采取探索性因子主成份分析法和最大方差法找出中小学生体育研学旅行基地课程建设的因子个数,并重新对其进行整合及命名。

研究中运用主成份分析法对学生问卷中有关体育研学旅行基地课程建设的30个问题进行因子分析,其中KMO(Kaiser-Meyer-Olkin)值为0.934,在0和1之间且越接近于1,说明符合做因子分析的统计学要求;巴特利特球形(Bartlett)检验结果近似卡方值为5455.756,df(自由度)为435,Sig.(显著性水平)为0.000<0.01,具有非常显著性,说明存在因子结构。综合KMO值和Bartlett球形检验结果,判定该部分适合做因子分析,且问卷的结构效度非常好。

研究中运用主成份分析法达到降维效果,运用最大方差法凸显载荷系数特征,通过转化初始因子载荷矩阵,使得变量之间的关系得以重新分配,最终提取出6个中小学生体育研学旅行基地课程建设的公因子,累积方差贡献率为47.331%,说明这6个公因子更能较好地概括中小学生体育研学旅行基地课程建设方面的调查(见表1)。

表1 中小学生体育研学旅行基地课程建设调查题项总方差解释表

碎石图中坡度曲线的陡缓程度可以直观地反映出各因子的重要程度,从“中小学生体育研学旅行基地课程建设成分特征碎石图”可以看出,因子1—因子6之间有较大的陡坡且这6个因子的特征值都大于1,后边其余的因子都逐渐趋于平缓且特征值都小于1,因此本部分研究只需考虑前6个因子,剔除后面24个因子(见图1)。

通过对中小学生体育研学旅行基地课程建设情况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发现各个调查题项分布不规则,通过运用Varimax法进行因子旋转后得到因子载荷矩阵,对中小学生体育研学旅行基地课程建设的调查题项进行调整(见表2)。

表2 中小学生体育研学旅行基地课程建设调查题项旋转成份矩阵表

依据探索性因子分析剔除公因子原则,通过观察剔除公因子后的方差累计贡献率的高低剔除D9、D16、D19、D24题项,经过4次剔除调查题项后得到新的6个维度,26个选项。剔除4个题项后的KMO值为0.923,Bartlett球形度检验的近似卡方值为4 547.345,自由度(df)为325,显著性水平(Sig.)为0.000<0.01,以上检验结果表明中小学生体育研学旅行基地课程建设的26个题项之间存在共同因子,适合做因子分析。

选取6个共同因子旋转后,6个共同因子的特征值分别是6.963、1.726、1.266、1.074、1.057、1.002,因子的累积贡献率达至50.339%,高于之前的47.331%,提高了6个因子的解释量(见表3)。

表3 中小学生体育研学旅行基地课程建设调查题项总方差解释表

经过旋转后,因子一由变量D14、D13、D15、D22、D28决定,作用载荷分别为0.740、0.736、0.653、0.626、0.461;因子二由变量D17、D6、D21、D18、D23、D7决定,作用载荷分别为0.680、0.631、0.530、0.512、0.448、0.412;因子三由变量D29、D30、D20、D4决定,作用载荷分别为0.602、0.582、0.546、0.502;因子四由变量D10、D3、D11、D12决定,作用载荷分别为0.663、0.633、0.487、0.445;因子五由变量D25、D26、D27、D1决定,作用载荷分别为0.707、0.574、0.547、0.478;因子六由变量D5、D8、D2决定,作用载荷分别为0.560、0.555、0.529(见表4)。

表4 中小学生体育研学旅行基地课程建设调查题项旋转成份矩阵表

从探索性因子分析的结果来看,中小学生体育研学旅行基地课程建设分为六个因子,第一个因子包含5个项目:“D14、D13、D15、D22、D28”,主要体现了中小学生对体育研学旅行课程内容的调查情况,因此,命名为“课程内容因子”。第二个因子包含6个项目:“D17、D6、D21、D18、D23、D7”,主要体现了中小学生对体育研学旅行课程实施的调查情况,因此,命名为“课程实施因子”。第三个因子包含4个项目:“D29、D30、D20、D4”,同样体现了中小学生对体育研学旅行课程运行的调查情况,因此,命名为“课程运行因子”。第四个因子包含4个项目:“D10、D3、D11、D12”,主要体现了中小学生对体育研学旅行课程目标的调查情况,因此,命名为“课程目标因子”。第五个因子包含4个项目:“D25、D26、D27、D1”,主要体现了中小学生对体育研学旅行课程评价的调查情况,因此,命名为“课程评价因子”。第六个因子包含3个项目:“D5、D8、D2”,主要体现了中小学生对体育研学旅行课程认知的调查情况,因此,命名为“课程认知因子”(见图2)。

图2 中小学生体育研学旅行基地课程建设因子图

3 中小学生体育研学旅行基地课程建设

3.1 课程认知

体育研学旅行课程的开展应以认知建构理论为依据,让学生在整个活动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调动自身主观能动性,通过直接参与项目活动来主动探究、发现、解决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该理论是体育研学旅行活动设计与实施的重要基石[6]。本研究从中小学生对体育研学旅行基地课程建设的认知程度进行调查分析。调查结果表明:中小学生的家长非常支持孩子参加体育研学旅行课程的学习,均值为4.65±0.610;中小学生认为体育研学旅行课程能够拓宽自己对体育课程的认识,均值为4.43±0.823;中小学生普遍认为体育研学旅行课程重视体验性知识、技能和跨学科知识的传授,均值为4.40±0.770。以上三项的理论均值大于3,说明基地开设的体育研学旅行课程有很大教育作用,得到了广大中小学生的高度认可。

3.2 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课程建设和课程实施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更是课程内容确定、课程实施方法选择以及实施效果评价的根本依据。调查结果表明,组成体育研学旅行基地课程建设的课程目标因子四个指标的均值较高,中小学生普遍认为体育研学旅行课程目标的设置对其学习非常有帮助,均值为4.49±0.730;体育研学旅行基地课程有助于培养其自主实践能力的均值为4.46±0.733;体育研学旅行基地课程对其社会规则体验、国家认同感、文化自信意识的培养有很大的作用,均值为4.38±0.831;体育研学旅行基地课程有助于激发其对体育课程的学习兴趣,均值为4.35±0.856。影响中小学生课程目标因子的四个指标的均值都大于理论均值3。说明体育研学旅行课程目标明确,与学生兴趣取向相符,能针对学生需求和能力水平,让学生清楚自己要做什么,从而达到课程目标。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目标,有助于提高中小学生的规划能力、协调能力、应急处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管理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等。体育研学旅行作为一门新兴的课程,要想落地生根并取得长足发展,制定好课程目标就是其先决条件,在制定课程目标时必须充分考虑到课程本身的性质、学生个人发展需求及社会发展趋势等综合问题。

3.3 课程内容

从中小学生体育研学旅行基地课程建设的课程内容因子来看,学生对体育研学旅行课程内容的选择比较认同,五个指标的均值较高,分别为4.01±1.109、4.08±1.065、4.16±0.978、4.11±0.969、3.87±1.222,大于理论均值3。结果显示,中小学生普遍认为基地在选择体育研学旅行课程内容之前,老师会对学生知识储备进行调查,均值为4.16±0.978,说明基地在选择体育研学旅行课程内容时做到了有的放矢,充分考虑到了中小学生的体育学科素养,量体裁衣制定有针对性的课程内容,更利于达成教学教育目标。中小学生认为基地能够明确地告知每一个体育研学旅行活动的内容,均值为4.11±0.969,说明基地在选择体育研学旅行课程内容时能够尊重学生的“知情权”,教学是双边活动,学生提前知晓了学习任务后便于更好地配合教学活动。中小学生普遍认为基地能够让自己参与体育研学旅行课程主题的选择,均值为4.08±1.065,说明基地在选择体育研学旅行课程内容时能够尊重学生的“参与权”。中小学生认为基地在最终确定体育研学旅行主题时会参考自己的建议,均值为4.01±1.109,在修订体育研学旅行主题时能够让学生提供意见和建议。中小学生认为基地会邀请专家或家长参与体育研学旅行课程内容的制定,均值为3.87±1.222,为提高中小学生体育研学旅行基地课程建设的质量,基地应定期邀请专家或家长参与体育研学旅行课程内容的制定,集思广益、群策群力,优化基地课程内容体系。

3.4 课程实施

在体育研学旅行课程实施之前,应当让学生明确要完成的任务和相关注意事项,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应当规范和建立安全应急保障机制,在课程实施之后应当及时总结反思,汲取经验,为后续课程的实施夯实基础[6]。从调查结果来看,基地精心设计体育研学旅行课程手册供中小学生使用,均值为4.45±0.802,说明基地在体育研学旅行课程实施之前做足准备,设计中小学生体育研学旅行课程手册时,总结过去得与失,在实践中不断检验,保证体育研学旅行课程手册的系统性;中小学生认为示范性综合基地可以作为体育研学旅行课程资源之一以供自己学习,均值为4.41±0.783,说明学生对基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拥有的课程资源非常满意;中小学生认为基地注重自己与其他同学合作完成体育研学旅行课程任务,均值为4.38±0.822,说明基地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能够有效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中小学生普遍认为基地的老师在体育研学旅行课程实施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均值为4.34±0.811,中小学生认为基地能够在体育研学旅行课程实施过程中使自己深刻领悟“体育精神”,均值为4.32±0.847,培养学生体育核心素养是课程实施的首要任务,调查结果说明学生对这一点非常认可;中小学生认为基地老师在体育研学旅行课程实施之前都会明确提出课程目标,均值为4.30±0.855,课程目标是课程实施的“灯塔”,课程实施应当遵循目标导向制原则,防止课程实施偏离“航向”。

3.5 课程运行

教师在体育研学旅行课程运行阶段起着关键作用,其专业程度决定着课程运行的质量,理应要求教师具有较好的组织管理能力和较强的专业素养。另外,体育研学旅行基地的管理机制、硬件设施和后勤保障等方面也很重要,共同为体育研学旅行课程运行保驾护航。

从调查结果来看,中小学生普遍认为基地开设的体育研学旅行课程与自己学校开设的体育课程有很大不同,均值为4.33±0.839,说明基地的课程选择在教学内容上和学校体育课程有明显区别,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切忌照葫芦画瓢,一味地去效仿学校体育课,阻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从而产生消极的不良影响;中小学生认为基地至少有两位老师共同完成体育研学旅行课程的运行,均值为4.26±0.961,说明基地非常重视教师在体育研学旅行课程运行过程中的作用,教师之间分工协作、默契配合,共同完成任务,加强课程运行质量。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增加见识,而且可以提高自我防范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小学生认为基地在课程结束后会将相关成果上传至综合素质档案平台,均值为4.25±0.929,说明该基地管理机制科学完善,为后期教学活动开展提供了参考依据,也为今后开展教学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中小学生认为基地在体育研学旅行课程运行环节会融合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均值为4.19±0.994,学校教育是学生学习的主战场,校外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必要补充,体育研学旅行是搭建校内外教育的桥梁和纽带,中小学生无论是参加校内体育课程还是基地体育研学旅行课程,都应遵循“健康第一”原则,不断提高自身体育学科核心素养。

3.6 课程评价

在中小学生体育研学旅行基地课程建设中,课程评价这一环节必不可少,必须要对学生作出全面、科学、准确的评价。调查结果显示,中小学生普遍认为基地在体育研学旅行课程结束时都会有评价环节,均值为4.42±0.908,说明基地注重课程评价环节,积极响应教育部的号召,课程教学完整无缺失;中小学生认为基地在体育研学旅行课程成果展示环节会给予反馈信息,均值为4.37±0.892,说明基地课程评价体系较为完善,能及时给予学生反馈信息;中小学生认为基地能够使自己了解体育研学旅行课程开展及评价的意义,均值为4.36±0.740,说明基地在课程评价环节做得扎实到位,能够让学生清楚地看到自己在体育研学旅行课程的整体表现,帮助学生改进和提高;中小学生认为基地老师会要求自己在体育研学旅行课程结束时写研学报告,均值为4.26±0.937,撰写研学报告会有效培养中小学生的综合素养,尤其是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基地教师在此方面普遍做得较好,实现了教学和育人的双重目标。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 论

通过对中小学生体育研学旅行基地课程建设情况进行探索性因子主成份分析,将30个相关题项剔除至26个,共六个维度,分别为课程认知、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运行、课程评价。中小学生体育研学旅行基地课程应立足思政视角,紧紧围绕六个维度进行建设,这不仅对体育研学旅行的顺利开展,还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研学旅行课程模式的进一步完善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建设价值[8]。

4.2 建 议

(1)教育部门应建立政策和指南,推动体育研学旅行基地与地方政府的合作和政策支持,并加强评估和管理,建立长效机制,确保其长期稳定的发展。

(2)在体育研学旅行基地的建设中,社会各界应加强与基地的合作,提供更多机会给基地的学生开展实践和研究,为基地的不断发展提供支持和动力。

(3)深化课程内容与教材编写。课程内容应该包括体育、文化和历史等方面的知识,并重视体验性知识、技能和跨学科知识的传授,旨在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下的体育发展和体育精神,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

(4)建立师资队伍。建立一支专业的师资队伍,包括教育专家、体育专家和当地导游等,并定期邀请专家或家长参与体育研学旅行课程内容的制定,集思广益、群策群力,优化基地课程内容体系,保证课程的专业性和实效性。

猜你喜欢
研学课程内容均值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把研学从省内延伸到省外、拓展到国外
研学之旅
均值不等式失效时的解决方法
均值与方差在生活中的应用
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内容的构建
关于均值有界变差函数的重要不等式
依标明辨 巧用萃取——谈如何将文本内容萃取成课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