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天津交通职业学院,天津 300110)
“1+X”证书制度,是鼓励学生在获取学历证书以外,考取若干职业技能登记证书。在学好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强化拓展多种职业技能,有助于学生提升就业创业能力。实施“1+X”证书制度的时候,需要处理好“1”与“X”的关系,做好两种证书的衔接与融通。
“课证融通”是指在既有的课程体系中,融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完成“X”标准与课程教学标准的对接、“X”考核内容与教学内容的对接、“X”培训模式与教学模式的对接、“X”考评模式与教学评价模式的对接,通过课程教学,学生可直接参加职业技能等级鉴定。
2020年1月23日,教职所正式确认“城市轨道交通站务和乘务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纳入教育部第三批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目录。2021年3月31日,又相继发布了城市轨道交通信号检修、车辆检修等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目前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目录中对应的“X”证书为“城市轨道交通站务员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站务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适用的岗位群为站务员、值班员、值班站长等,涉及行车组织及施工组织、客运服务、票务运作、应急情况处理等工作领域[1]。
选取华北地区参与城市轨道交通站务员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试点院校,共9所进行调研,调研对象主要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负责人、专业教师、在校学生。调研方式主要包括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
调查内容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院校师生对于“1+X”证书制度的认知情况;二是高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1+X”证书试点院校建设情况;三是“1+X”证书制度具体实施情况。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表1 调研内容
1.院校师生对于“1+X”证书制度的认知情况
参与调研的教师中有41.2%表示非常了解“1+X”证书制度的概念与意义,47.1%表示比较了解,11.8%选择一般,没有人选择比较不了解和非常不了解。但表示非常愿意参与证书考评工作和相关课题研究研究的教师仅占17.6%,比较愿意参与的占23.5%。可见,随着“1+X”证书制度的推进,教师对其有了一定程度的认知,但是参与其中的热情还有待加强。
参与调研的学生,对于“1+X”证书制度,选择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的只占16.2%。愿意获取证书的学生达到81.4%,能够清晰了解本专业对应“X”证书的学生占34.9%,清楚“X”证书与其他职业资格证书有何区别的只占6.9%。因此,教师需要进一步为学生普及“1+X”证书制度概念、目的、种类,对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作用。
2.试点院校建设情况
通过对试点院校专业负责人或专业教师的访谈,发现100%试点院校都开设了“X”证书相关课程。其中,77.8%有相关职业技能认证考评工作经验,培训与考核场地能完全达到标准的占11.1%,培训与考核设备能完全达标的占44.4%,尤其是实训设备存在老化、陈旧,不能完全符合实操场地要求。考务团队能达标的占到66.6%,有的院校没有配备在职城轨企业3年以上工作经验站务专业技术人员。
3.具体实施情况
院校表示对院校对“1+X”证书制度非常支持的占88.8%,比较支持的占22.2%,为参与教师设计奖励制度的占33.3%。企业人员参与到培训与考核的占33.3%。参与该证书培训的教师比例占47.1%,取得考评员的比例为35.3%。教师中,41.2%认为目前的专业课程能完全或大部分涵盖“X”证书职业技能培训内容。融合形式选择直接融入课程的占29.4%,选择单独进行“X”证书培训的占23.5%,选择融入课程“1+X”证书培训的占47.1%。通过融合,认为能够同时达到培训目标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师占35.2%。
由此可见,院校对于“1+X”证书制度支持力度较大,但为教师设计的奖励机制还不到位。企业参与程度较低,教师队伍有待加强,相关专业并没有完全实现“课证融通”。另外,由于X证书标准设计是以能力为本位,在实施过程中还要注意素质目标的实现。
立足岗位需求与标准,恰当参考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搭建本专业“课证融通”实施模型,知识技能目标设计与教学内容选取参照“1+X”企业与评价组织证书标准,素质目标设计与课程思政内容选取参照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
1.实施团队与分工
实施团队由来自学校和企业的专兼职教师、第三方评价组织人员组成,最好邀请思政课教师进行指导。专业负责人研究书证融通问题,确定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划分每门专业课程需要承担的课程培养目标;专业教师完成“课证融通”,制定课程标准;企业兼职教师、第三方评价组织人员从企业角度把关,提出合理化建议;思政课教师把关课程思政内容,为素质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化建议。
2.以“1+X”标准为基础,确定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负责人与企业专家、第三方评价组织人员共同研讨和确定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了解分析站务相关岗位素质能力标准的基础上,融合“X”标准,设计知识能力目标;根据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站务员职业素养确定素质目标;合理划分每门课程尤其是核心专业课程应该承担的培养目标。参照“X”站点培训考核场地与设备要求准备教学软件、硬件环境。
3.以“1+X”标准为基础,确定课程标准,进行“课证融通”
专业教师确定本课程应该完成的教学目标,设计课程标准;以本专业核心课程教材为主,“1+X”站务教材为辅,结合选取教学内容;教学实施过程中,校企教师合作共育,达到“课证融通”,助力学生取得“X”证书。
4.“课证融通”效果评价与反思
由教师、企业专家、学生作为评价主体,通过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评价学生学习成果与教师教学质量。
“课证融通”[2]过程主要实现“X”标准与课程教学标准的对接,“X”考核内容与教学内容的对接“X”培训模式与教学模式的对接“X”考评模式与教学评价模式的对接。课程开发流程主要包括课程教学设计、课程教学实施、课程教学评价三部分,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基于“1+X”证书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课程开发流程图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课程属于本专业核心课程,与站务员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关联度高。以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课程为例,设计课程标准,将企业对岗位人才的需求点有机融入课程教学中,实现“课岗证”一体化。在“课证融通”过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实现素质引领,完善课程标准。以课程标准为基础,从师资队伍建设、课堂教学模式、实践教学模式、评价模式等角度进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课程教学模式改革[3]应用实践。
本课程内容选取是建立在职业岗位分析基础上进行的,并以此进行了教学任务分解。学生面临的行车、客运岗位群,具体包括站务员、安全员、客运值班员、行车值班员、值班站长等,都是“一岗双责”,每个岗位都需要承担对应的安全职责。学生需要掌握两方面的知识,一是运营安全的基础知识;二是安全问题的处理过程。安全基础知识对应的教学任务包括运营安全概述、运营安全管理体系、保障系统等。安全问题的处理过程对应的教学任务包括:预防与管理、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事故及事故处理等。在此基础上,参照站务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在教学内容中融入“1+X”站务教材中的考核内容。
根据“课证融通”实施方案中划定的本课程应该承担的培养目标,梳理“X”教材中对应的教学内容。“X”教材内容与原有教学内容相似部分可以进行筛选融合,“X”教材内容独有部分尤其是明确为考点的内容可以作为增加内容加入教学内容中。例如,“X”教材中的“车站消防安全知识”与原有教学内容“安全技术保障消防安全”可以进行融合,以达到能检查并使用微型消防站装备,能按火灾相关应急处理程序要求进行拨打紧急电话、信息收发及传达、申请列车本站不停站通过、执行相关设备火灾模式、利用广播疏散乘客等应急处理的职业技能要求。针对运营安全,职业技能标准侧重于应急处理内容的考核,要求考生能够处理环境变化、设备故障、乘客事务等常见的突发事件。在原有教学内容中,本单元也是教学重点。因此,适当加大本单元的课时量,除了将“X”教材内容与原有教学内容合并融合外,额外增加了“公交接驳应急处理”的理论教学内容和“屏蔽门故障应急处理”实践项目。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课证融通教学内容如附表1所示。
附表1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课证融通”教学内容一览表
探索“课证融通”,进行教学改革,在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同时,还要做到素质引领。本着立德树人的目的,依据课程思政建设要求重新梳理课程的素质目标,在教学内容中融入恰当的思政元素,形成完整的目标体系,使教学改革更加深入与完善。课程思政设计如附表2所示。
附表2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一览表
1.师资队伍建设
“1+X”背景下课程的开发与应用,需要坚实的教师队伍去实施和完成。一方面,学校着力加强本专业教师对于“1+X”制度的深刻理解,提高培训、考评能力,提升“课证融通”、教学改革水平。轨道运营管理专业负责人、轨道运营管理专业教师均参加了“1+X”证书制度相关培训,取得了站务员职业技能等级考试考评员资格;鼓励教师以研促教,研究本专业书证融通、课程“课证融通”等课题,对教授的核心专业课程进行教学改革。
另一方面,学校要建设兼职教师队伍,促进实践教学水平的提升。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和第三方评价组织“X”证书考评组织人员、“X”教材编写人员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的设计与编写。担任课程的兼职教师,负责某些实践模块的教学工作。
2.课堂教学模式改革
(1)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利用数字校园学习平台,共享“X”证书考点微课视频、课件、案例等教学资源,进行签到、讨论、答疑等教学互动,完成课前学习任务、课后学习任务的布置。课上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量设置更多的互动环节,有效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2)创设学习情境,合理安排教学任务
以行车、客运、施工等不同工作情境为背景,引入多种真实案例,引导学生自主分析、共同讨论解决方案,并在此基础上合理安排教学任务,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3.实践教学模式改革
(1)实训场地、设备优化
根据“X”站点培训考核场地与设备要求,结合本专业实践教学条件,升级实训设备,优化实训环境。以“屏蔽门设备故障应急处置项目”为例,本专业拥有屏蔽门实训设备,可以进行该实践项目的演练。但单门故障、多门故障等考核条件需要教师做好预设。
(2)小组演练
划分学习小组,进行实践项目演练。一方面,可以解决实训设备不足的实际难题;另一方面,通过划分小组,扮演值班站长、行值、客值、站务员、安全员等不同角色,模拟演练不同项目的处置过程,学生能了解不同岗位的作业流程、岗位职责,也锻炼了他们的团队精神、协作意识。
(3)设计综合性实践项目
充分利用校外实践基地,设计综合性实践项目。例如,让学生到地铁站实地调研,寻找列车上、车站内的各种应急设备,观察它们的具体放置位置、操作说明,查询他们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并针对乘客设计应急设备的宣传方案。
4.评价模式改革
本课程的教学效果评价采用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采用观察为主、侧面考查的多维度考核方式对课程思政效果进行评价。
教师统计学生的教学活动参与情况、互动情况,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侧重于过程性评价。教师通过数字化校园学习平台进行随堂测试、小组作业等方式,考核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侧重于结果性评价。学生学习完专业课程,可以直接参加站务员职业技能考试,考核通过率也反映了课程的学习效果。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相结合,考核学生团队分工与协作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