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施策全面提升涉台内容英文国际传播效能

2023-09-25 00:18胡美东
对外传播 2023年9期
关键词:融媒体时代

【内容提要】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近年来,涉台内容英文报道的传播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随着两岸政治关系、媒体传播环境的不断变化,讲好两岸故事,情理交融顺应传播环境变化,做好涉台内容英文传播是我们面临的新使命和新挑战。在融媒体时代的背景下,要通过创新国际传播路径:找准国际传播对象,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讲究精准议程设置,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标国际英文报道,打造融媒精品;加强涉台评论深度,求同存异凝聚人心力量,全面提升涉台内容英文国际传播效能,增进两岸互信和文化认同。

【关键词】融媒体时代 涉台内容英文报道 国际传播效能

一、讲好两岸故事,情理交融顺应传播环境变化

(一)讲好台胞共建家园故事

作为大陆距离台湾最近的省份和两岸交流合作先行先试的省份,福建以通、惠、情促两岸融合,成为两岸往来最便捷、合作最紧密,政策最开放、服务最贴心,交流最活跃、情感最融洽的“第一家园”。据官方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闽台贸易额超1.2万亿元,实际利用台资超300亿美元,公布实施225项台胞台企同等待遇,台胞入闽超1400万人次,来闽实习就业创业台湾青年近4万人,①各项位居大陆各省份前列。如今,越来越多台胞跨海来闽追梦筑梦圆梦。从城市到乡村,从线下到线上,在闽台胞“朋友圈”越扩越大,尤其在基层治理、乡村振兴等领域展现才华,形成了“1+1>2”的融合效应。

福建省级官方国际传播平台充分利用地方资源优势,在脸书、推特等平台专门开设“#两岸资讯#”专题,用英文讲述在闽台胞的精彩发展故事,如“农人教授”徐淑媚为当地茶品牌发展“把脉开方”、台胞曾芝颖在福州闽清打造“乡愁记忆”博物馆、台农吕金龙引进种植苹果丝瓜助农增收、台湾女博士何佩珊在平潭传递台式早教、50对佳偶讲述50段两岸一家亲的湖里佳话等,让读者在一个个故事中感受台胞扎根福建获得的成就感与幸福感,进一步维系闽台情感纽带。

在讲好两岸共建家园的故事中,地方平台还应积极与国际级平台联动宣传,扩大故事的国际传播力。2022年6月4日,《中国日报》第5版刊登文章《台胞在闽 | 钟德传:搞“精致农业”带来更好的食用体验》(Planting cross-Straits seeds of success),讲述台商钟德传在福建龙岩种植台湾蔬菜、搞精致农业致富并帮助当地贫困户提高收入,为乡村振兴作贡献的故事。

2022年7月18日,《中国日报》第5版刊登文章《福建:对台优惠政策吸引台胞来闽创业》(Attractive mainland policies lure businesses from Taiwan),講述大陆对台利好政策让台胞对投资大陆市场充满信心。福建省厦门市台商协会会长吴家莹在接受《中国日报》采访时表示:“大陆在税收、通关、土地使用和人才招聘等方面给予了在闽台商诸多优惠政策,中国大陆的市场很大,台商有很多的发展机会,台湾的经济建设离不开大陆。”②

(二)讲好两岸民间交流故事

一年一度的海峡论坛是促进两岸民间人士交流沟通、促进两岸民间融合发展的大平台,是外界观察两岸关系发展的一个风向标,涉台内容英文报道应充分利用此类契机,组织好相关素材,讲好两岸民间人士交流故事,助力两岸融合发展。

2022年7月12日,以“扩大民间交流、深化融合发展”为主题的第十四届海峡论坛在厦门拉开序幕,习近平总书记给参加海峡青年论坛的台湾青年回信。作为中央主要外宣媒体和国家英文日报,《中国日报》高度重视第十四届海峡论坛的宣传。海峡论坛期间,《中国日报》连续三天头版刊发第十四届海峡论坛内容,包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同心同行携手打拼》(Young people urged to strive for national rejuvenation)、《台湾将受益于强大祖国的支持》(Taiwan to benefit from support of strong motherland)、《习近平总书记给参加海峡青年论坛的台湾青年回信 台青反响热烈》(Xi’s letter boosts morale of youth from Taiwan)、《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激励台湾青年》(Xi’s reply letter inspires youth from Taiwan)四篇文章,并整合全媒体平台聚焦习近平总书记给参加海峡青年论坛的台湾青年回信、第二十届海峡青年论坛、2022海峡青年华服节、台湾“单车天使”第一家园行等内容。

台湾青年对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反响尤为热烈,纷纷通过镜头和话语表达内心的激动心情。此后,也要利用好深受两岸同胞认可的“百姓论坛”,助推两岸民间交流实践。

(三)讲好两岸家书亲情故事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余光中半个世纪前的诗句道出了两岸亲人内心深处的呼唤,浅浅海峡成为咫尺天涯,数十年前身处两岸的至亲难以相见,书信在那个时代成为情感联系的重要载体。

两岸家书是两岸同胞、海外侨胞的涉台往来信件。在 2008年12月15日两岸开放通信后短短两年,两岸来往信件就达到了1300万封。虽然传统书信已渐渐淡出公众视野,但两岸家书仍值千金,因其是两岸同胞交流交往的直接见证。是“以情促融”的重要载体。是“迁台记忆”档案文献的重要组成。

2022年2月21日,福建官方省级国际传播平台联合《中国日报》英文网、客户端及微博联合发布《在大陆开火车的台籍司机:盼驾驶火车到台湾》(Man dreams of trip to Taiwan by train),生动讲述了何志刚与其父亲何云卿跨越海峡与亲人团聚、期盼祖国早日统一的故事。他表示:“在大陆,像我们这种家庭有不少。我们经历过,痛过,感悟过,就一定会成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桥梁的桥墩。”2022年4月7日,《中国日报》第7版再登文章《在大陆开火车的台籍司机何志刚见证中国铁路发展》(Train driver witnesses rapid development of rail network),2022年福(州)平(潭)铁路开通,大陆铁路网开到了距离台湾本岛最近的平潭岛。年逾五十的何志刚圆了自己的团圆梦。“希望台湾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两岸交通早日联通,能够坐着高铁,甚至是自己开着火车回台湾。”

二、创新国际传播路径,提升涉台内容英文国际传播效能

在国际传播领域,效能即是使用行为目的和手段方面的正确性、效果方面的有利性。国际传播效能,是衡量国际传播能力、效率、效果和效益的综合指标,是信息在国际舆论场的到达率、能见度和影响力的整体反映。目前,我国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有了更加明确的出发点,想要全面提升涉台传播的国际效能,就需要创新路径。

(一)找准国际传播对象,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

找准涉台内容国际传播的受众定位是事关国际传播效能的关键因素之一。涉台内容英文报道,要一改之前对台湾商界政界人物报道较多、对普通民众和基层企业关注较少的风气,把国际传播对象对准基层群众,把报道视角对准生活在基层的普通台湾民众的心声,关心台湾基层社会和青年世代的需求,多策划报道一些与两岸民生或青年价值观相关的内容,多从经贸交流、文化旅游等话题入手,借以让观点在两岸舆论场之间相互碰撞,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从而产生交流、带动沟通、引发共鸣。

随着融媒体平台的逐步浸润,两岸的受众群体、尤其是青年群体已经摆脱了传统语境下单纯受众的角色,而成为了信息的参与者、发布者。非专业出身的受众,虽然不能做到规模化的持续生产,但是他们对传播内容和形式的创新和裂变潜力、关注议题和延伸讨论的传播力是无限的。在融媒体时代,涉台内容英文报道应转换叙述语境,多采用两岸青年相对熟悉的语言风格,用感情和理性进行传播,以期取得更好的国际传播效果。

(二)讲究精准议程设置,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议程设置是大众传播的重要社会功能和效果之一。议题设置理论是由美国传播学者麦克姆斯、唐纳德·肖最早提出。议程设置功能考察的整体的大众传播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活动所产生的中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重要性的判断。

以往的涉台报道由于政治敏感性较强,在选题策划上多数注重政治宣传,有时会给人一种自说自话的感觉,传播效果自然不会太好。涉台内容英文报道应该从长远考虑,讲究精准议程设置,引导他们主动思考并参与到话题讨论里。近年来随着两岸融合发展,大陆对台湾客观上形成了吸引效应,很多台湾青年都十分关心如何到大陆创业、就学、文化、旅游等方面的话题。涉台内容英文报道若能从他们的实际需求出发,贴近他们的现实需求和情感需求,少讲道理,多讲交流,或能从一个个小切口中延伸到大的话题讨论及观点碰撞,进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好地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作了深入探讨。通过精准议题设置,让台湾民众深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充分挖掘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内容和神韵,这样既能展示祖国大陆的博大胸襟与中华民族延续五千年文明的自信,也有利于激发台湾民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归属感和自豪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与共同价值的感应。

(三)对标国际英文报道,守正创新打造融媒精品

融媒体时代,受众开始广泛深入参与到新闻传播的过程中,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大数据的出现使得新闻媒体对于新闻内容的深度性和独特性追求更为迫切。伴随着融媒体态势的发展,国际传播平台在进行对外传播时也需要适应时代态勢,对标国际英文报道,优化传播路径,突破涉台内容英文报道的传播力瓶颈,守正创新打造融媒体精品。

媒体融合发展迅猛,传统传播格局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媒体融合把电视台、报纸、互联网等媒体的采编作业有效结合起来,资源共享,集中处理,衍生出不同形式的信息产品,然后通过不同的平台传播给受众。涉台内容英文报道同样需要利用新媒体快速、立体、多样的传播优势,创新制作如短视频、插画、纪录片、记者视频博客(Vlog)等融媒体作品,做好融合宣传大文章,进一步增强涉台内容英文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感染力。

涉台内容英文内容的国际传播要找到其作为舆论发力点的作用方式,即通过社交媒体的双向互动作用,让广大社交媒体用户变成更为主动的信息分享者与传播者。随着内容互动越来越多,关注中国台湾问题和两岸故事的受众范围也会越来越广,这是就社交媒体基于分享而产生的一种参与式文化。

社交媒体传播的生命力在于用户互动。福建省级官方国际传播平台积极主动设置议题,根据议题展开融媒体系列性报道,并逐步达到议题所要形成的价值链。第十四届海峡论坛大会期间,福建中英文脸谱专页聚焦论坛开幕、青年论坛、妈祖文化周、创意涂鸦大赛等内容,共发布27条原创帖文,转载《中国日报》、中国会展帖文4条,帖文总阅读量超101.5万人次,内容收获网友积极点赞、转发和留言:“Youth are the future of a nation!(青年是国家的未来)”“Great opportunity for Taiwan compatriots to personally see the changes that have taken place in Fujian!(这是台胞亲身见证福建巨变的绝好机会)”。

(四)加强涉台评论深度,求同存异凝聚人心力量

评论版是现代国际报纸评论的一种发展成熟的形式,也是我国报纸评论蓬勃发展的重要标志。评论版不仅是一个承载评论的空间,而且体现这组合不同评论的操作方法和评论理念。评论版一般由社论、读者来信、专栏、问题讨论等要素组成,偶尔穿插图像与图表增加版面的视觉冲击。

新闻的力量是事实,评论的力量是道理。西方著名报人普利策将评论喻为“报纸的心脏”。当多篇观点不同、利益背景不同、论据和逻辑不同的评论放在一起时,不仅方便读者阅读,更有利于读者在不同观点之间评判取舍而提升自身主体地位。评论版是报纸竞争中的核心产品,突出理性的力量和思想的穿透力。

2022年8月30日,《少年会客厅》节目《跨越海峡的不只是四年》首播,邀请两岸的”Z世代“来到与宝岛台湾隔海相望的福建泉州,共赴一场暖心的团圆之旅,感受两岸人民同根同源的牵挂,寄托台湾早日回归祖国怀抱的愿望。9月14日,《中国日报》评论版刊发四名在大陆学习的台湾学生在节目中分享的他们对两岸关系的看法。

通过评论评述,阐明“海峡两岸使用着相同的语言,充分说明我们的文化同根同源。“同为华夏儿女,同为炎黄子孙,一水之隔,隔不开我们紧密相连的心”等观点。

一篇好的评论贵在有理论深度,唯有入木三分,才能说理透彻,引人深入思考。求同存异,就要不断巩固发展一致性、尊重包容多样性。通过加强涉台内容英文评论深度,从“异”的视角选题、立意、论述,给受众以主题鲜明、立意深远的冲击感,在多样中寻求和形成一致性,在一致性基础上增强和扩大包容性,团结凝集更多人心力量。

结语

新时代新征程,做好涉台内容英文传播意义深远,责任重大。精准施策全面提升涉台内容英文国际传播效能,讲好两岸英文故事,以贴近台湾受众的话语、逻辑和形式进行精准的议题设置及有效传播,充分发挥新媒体新技术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拓宽加深两岸链接的广度和深度,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营造积极有利的舆论环境。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加强国际传播建设,立足地域特色,求同存异,注重中国优秀传统价值观与人类共有价值观的共通性、共融性,用具有科技感、创新性、国际化的方式传播中国文化和中国形象,为国际舆论场注入更多正能量,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胡美东系中国日报福建记者站站长

「注释」

①《高举旗帜牢记嘱托 勇担使命砥砺前行 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福建篇章》,福建省人民政府官网,https://www.fujian.gov.cn/zwgk/ztzl/11ddh/ yw/202112/t20211203_5786757.htm,2021年12月3日。

②《福建:对台优惠政策吸引台胞来闽创业》,《中国日报》2022年7月18日,第5版。

责编:霍瑶

猜你喜欢
融媒体时代
融媒体时代网络新闻专题策划原则
融媒体时代综艺节目的发展研究
融媒体时代主持人角色定位与能力塑造研究
论融媒体时代宣传报道策划的多重性
融媒体时代电视新闻采编人员职业素养研究
融媒体时代对编辑的能力要求
融媒体时代电台文字编辑发展战略研究
融媒体时代如何培养记者的创新意识
融媒体时代,广播如何挖掘音乐节的声音价值
融媒体时代电视画面的剪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