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佳颖
【摘要】通过习作教学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实现育人目标,让核心素养落地生根,需要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法,并付诸实践。文章从习作前、习作中、习作后三个阶段,论述逐步提升习作能力的方法:习作前,创设情境体验,鼓励个性发挥;习作中,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抓住细节描写;习作后,建立自主评价机制,充分发挥评价作用。
【关键词】小学习作;创设情境;信息技术;自主评价
一、研究背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表达与交流的要求中明确指出:“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这点要求说明以下几个要素很重要:一是要观察,写作的前提是有观察周围世界的能力;二是强调自己,是自己来写,写自己的见闻、感受、想象;三是写清楚,要把自己想表达的内容写清楚。
写作教学一直以来都是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难点,如何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是教师共同关注的问题。据调查,大部分小学生对习作提不起兴趣,大都是为了应试而写作。翻开学生的作文本,普遍存在内容空洞乏味、语言单调、缺少真情实感等问题。究其原因,如今的小学生并不是缺少生活体验和写作素材,而是还没有真正学会观察,缺乏对生活的细腻感知。因此,教师可以借助多种方式方法来指导学生突破习作难点,最终达到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目的。
二、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方法
1.创设情境体验,鼓励个性发挥
在习作指导课上,教师会将一些习作的方法、技巧传授给学生,例如让学生在文章中运用修辞手法,积累大量的好词好句,以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这样的教学模式,在短期内或许有一定的效果。然而,习作应该包含每个人独一无二的思想与感受,教师若长期按照自己的写作模式要求学生应该怎么写、应该写什么,限制了学生的发挥空间,易导致学生懒于思考,出现“东施效颦”习作范文,生搬硬套他人的语言素材,没有自己对生活的观察和体会。这样的文章千篇一律,内容老套空洞,缺少了儿童内心独特的、真实的想法。长此以往,学生的习作能力非但没有真正获得提升,反而会使学生提起笔而无从下手,冥思苦想也写不出几行字。
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呢?赞可夫认为:“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教师可以通过情境创设、启发谈话等方法,把学生的情绪点燃,激发他们内心的情感潜能与表现欲望,将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和兴趣转化为习作表达的动力,使习作成为小学生自愿的、愉悦的活动;组织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如美术写生、校园参观等实践活动,带领学生从课堂走向课外,从课本走向大自然。
正如第五单元的单元导语中罗丹所说,“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指导三年级上册“这儿真美”习作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调动多感官去体验美、感受美,在学生发自内心热爱大自然的基础上去习作。因此,在上这一堂习作指导课前,教师先带领学生去校园里寻找大自然的美:鼓励他们闭上眼静静地去感受,知道除了可以用眼睛观察大自然,还可以通过嗅觉、听觉、触觉与内心,去感受秋天已经来临。如在小花园走过时,听到脚踩在落叶上发出的“沙沙”声;来到楼梯拐角处,闻到结满橘子的树上飘来香甜的味道……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到大自然有了哪些变化:想象自己是一只色彩斑斓的小瓢虫;想象自己是秋天的一片枫叶;想象自己是一位秋天的魔术师……通过教师的语言引导,让学生亲身体验秋日的感觉,感受大自然的魅力,激发学生想象空间,让学生在习作的舞台上展现自我的个性。
2.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抓住细节描写
如今,多媒体信息技术层出不穷,教师可以运用图片、音乐、视频等教学素材,借助放大、聚光灯等功能丰富课堂教学,解决学生在写作时遇到的难题。在执教四年级上册“记一次游戏”这篇习作时,教师先在班级里开展了“寻宝”游戏,学生在游戏中积极参与,兴致很高。但在进行习作时,就暴露出一部分问题:有的学生把注意力都聚焦在游戏胜负中,忘记要在游戏的过程中留意自己和其他同学的神态、动作、语言以及自己当时的心情,对于游戏中应该观察的画面都已毫无印象。等到写作时,这部分学生开始愁眉苦脸,只记得游戏的大致过程是怎样的,缺少细致的观察,写出来的文章自然也是“干巴巴”的“流水帐”。
因此,在第二个班级上这篇习作指导课时,教师在学生游戏的过程中,先用相机悄悄拍下了学生“寻宝”时的画面:台上学生在哪些地方“寻宝”,他们遇到不同状况时的神态举止,他们“寻宝”时的一系列动作,他们找不到“宝”着急的样子,当时说了些什么。同时,教师也拍下台下其他学生不同的反应,有捂嘴窃笑的,有鼓掌欢呼的……
在第一次播放学生小楠在讲台下的柜子里“寻宝”的视频片段时,一名学生只能描述说出:“小楠蹲了下來,在讲台下找到‘宝!他高兴极了。”这时,教师提醒学生要仔细观察小楠寻到“宝”时、寻到“宝”后做了哪些动作。第二遍播放视频时,通过慢速播放、画面定格功能,学生仔细观察了小楠的动作,补充了“蹲、拉、翻、拿、跳、举、挥舞”等词语。当播放第三遍视频时,教师借助聚光灯功能,引导学生观察小楠找“宝”时神态表情,提醒学生注意听他找“宝”时还说了些什么。通过多遍的视频播放、观察回忆和口头表达,学生的描写愈加细腻、丰富,并能表达当时的想法和心情。
多媒体技术包含了画面定格、回放、放大细节等功能,可以让学生从视觉、听觉等角度再次进行观察。当教师利用信息设备在屏幕上展示这些影像,学生惊喜之余也积极参与讨论、回想当时的场景,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并初步习得如何在游戏中观察与倾听,抓住动作、神态等细节进行习作。
3.建立自主评价机制,充分发挥评价作用
在普遍的习作指导中,老师侧重于指导学生如何写好一篇习作,学生也花了很大心思去把作文写好,但在修改评价环节,都成为了教师的任务—教师发现并指出学生习作中的问题,甚至帮学生修改习作,学生只需要誊写习作。最后,教师写上评价等第和评语,学生只是“过目”一下,一篇习作就此画上了句号。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我当过语文教师,改过的学生作文不计其数,得到一个深切体会:徒劳无功。”在习作的修改评价环节中,教师一旦包办代替,就会使学生产生依赖性,认为这些都是由教师来完成的,那么习作训练的有效性就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如何将一篇习作训练的有效性最大化呢?郑桂华老师指出,“反思是深度学习的一个关键特征,写作是一项复杂的需要进行的实践活动,学习者离开自我反思去发展习作是相当困难的”。教师的任务是先要让学生自己发现文章中存在哪些问题,他们才会知道该如何对习作进行修改。因此,学会评价习作是习作训练的延伸。学会鉴赏自己的习作,发现自己文章中存在的问题,挖掘文章里的闪光点,是提升习作能力的有效手段。
在上完习作指导课后,教师根据每一次习作的不同要求,设计并打印“习作评价表”。如四年级上册习作“生活万花筒”,教师设计了如下表格:
学生完成习作后将评价表贴在作文下方,参照表格内容,进行自评和互评,检查习作是否达到要求。学生视角下的习作内容与教师是不同的,把习作评价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互为对方的小读者,充分发挥学生的参与度,不仅可以进一步巩固习作技能和知识,而且可以使学生在评阅他人习作的过程中取长补短,捕获灵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班级学习氛围,激发学生习作兴趣。
总之,习作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当然,习作也应是一件美好,而不是困难的事情。突破习作难点,提升学生习作能力的方法远不止上述三点。一线教师仍要不断探索更好的办法,并从细节方面着手将它们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赞科夫.教学与发展[M].杜殿坤等译.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0.
[2]郑桂华.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小学写作教学思考[J].语文教学通讯,2017(7~8C).
[3]陆功柳.小议引导小学生习作实践的几种方法[J].新教师,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