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赣鄱音乐文化课程建设与群众文艺人才培养研究

2023-09-23 12:03:47周丹丹
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3期
关键词:新文科

周丹丹

摘要:新文科背景下的赣鄱音乐文化课程建设与群众文艺人才培养问题的讨论一直是江西高校关注的重点。国内各高校对于在“新文科”思路下教学理念、课程内容、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等课程建设方面所存在的问题都相继开展了教学评价及改革,以达到全方位、多维度地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文章在新文科背景下,围绕赣鄱音乐文化课程建设问题,提出群众文艺人才培养方案,以及两者之间如何结合及适配教学实践过程的解决方案,以期达成搭建地方高校特色音乐教学体系、传承乡土音乐文化、拓展中华传统音乐传承路径、培养具备一定传承和传播能力的群众文艺人才的目标。

关键词:新文科;赣鄱音乐文化课程;群众文艺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3;J6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4580(2023)03-0071-(06)

DOI:10.19717/j.cnki.jjus.2023.03.013

新文科,是在现有传统文科基础之上进行的各学科、各专业的课程重组,在此基础上形成文、理科的交叉,再把现代信息技术融入于哲学、文学、语言、艺术等课程之中,为学生提供综合性的跨学科学习体验[1],从而达到知识扩展与创新思维培养的目的。与传统文科相比,新文科倡导的是“以全球性科技革命、新时代经济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背景,力图突破传统文科思维模式,以继承、创新、交叉、融合、协同、共享为实现途径,深化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在推动传统文科进行更新升级的过程中,实现“以需求为导向,从专业分割向交叉融合发展,从适应服务到支撑引领”的转向[2]

一、赣鄱音乐文化课程建设——立足本土、准确定位,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一)赣鄱音乐文化研究范围

赣鄱传统音乐因其自身鲜明特征,是体现江西地域文化价值和审美的重要标志。在任何民族和国家文化体系中,传统音乐作为其中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一种重要的诉说和表达方式,是人们精神感觉的形象化体现。中国民族民间传统音乐拥有五千年光辉灿烂的历史,随着世代人民的传承变化,始终保持着自身的社会属性。几千年来,中国民族音乐文化主要是依靠“口传心授”的方式得以保存和发展,它是中国文化根基中重要的一部分。

赣鄱音乐研究对象的选择需要对江西优秀传统音乐进行大规模的整理和研究。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本身就是浩大繁杂的,选择宗旨是这些传统音乐文化要对本地区社会生活有积极的效用以及要对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特点有正面的影响。我们要做的是精心整理和研究优秀的赣鄱传统音乐,“取之精华、去其糟粕”,把这部分传统音乐文化有条理地整理出来,将其加入到教育课程之中,由浅及深地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接受。

首先是全面搜集和整理资料。筛选出优秀的传统音乐知识纳入教材,尤其要注重符合当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学体系的总目标,确保课程的思政性、确保传统音乐传承的有效性。如江西民间戏曲、民歌山歌、民间舞蹈音乐,尤其是江西省的国家级及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都要纳入进来。此处“音乐类”泛指包括民间戏曲音乐、民歌音乐、民间舞蹈音乐在内的所有音乐参与形式,研究内容亦包括各种艺术形式所包含的内容。

如表1所示,赣鄱音乐文化课程包括文化类课程和实践类课程两大类。其中,文化类课程包括:本土音乐文化、地方传统文化、本土音乐与姊妹艺术、本土音乐与学校优势文化四类课程;内容涉及江西民族民间音乐内容、江西传统音乐的人文性(人文精神、人文思想、人文价值、人文审美)等;本土艺术门类包括声乐曲、器乐曲、舞蹈音乐、戏曲音乐、美术与音乐、诗词音乐、建筑与音乐等;民族音乐学亦在范畴之内。实践类课程包括:艺术实践(排练)、艺术实践(编导)、群众文化管理基础、综合技能实训四类。以培养和训练学生全面的音乐艺术实践能力为目标,开设社会音乐文化调查实践课程、艺术采风课程、采编(创)实践课程;特别需要强调的是专门为满足群众文艺活动培养的专门性人才,需要具备唱、奏、舞、教、排、创等综合实践能力,以符合群文工作需要。

针对“文化类课程+实践类课程”的主体课程结构,具体设定按以下四个步骤展开:

其一,“学知识、打基础”,以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共同学习本土音乐文化课程内容,完成作品欣赏、演唱、演奏、田野采风等专业知识及技能的学习。

其二,“兴趣为导向”,组织学生成立学习小组。根据学生的专业特长,各小组自主选题,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完成主动式、自助式学习。

其三,“请进来”,聘请非遗研究专家为学校外聘教授,召开专题学术讲座,尤其是邀请活跃在舞台上的民间音乐艺人为学生作示范性授课。

其四,“走出去”,走出课堂进行非遗音乐的采集和体验式教学。如组织学生参加全丰花灯传统民俗活动、湖口县青阳腔大会、九江各县山歌歌会等江西民间民族音乐体验活动。

(二)傳统音乐传承中的“立德树人”

大学音乐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之全面发展;教育的过程,是在把握学生发展规律的前提下,使其“德、智、体、美、劳”均衡发展。音乐教育作为可以同时体现“五育”教育精神的内容,可以让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传承传统音乐文化,把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植入学生的思维之中,帮助学生们建立积极向上的精神世界,促进正能量世界观发展,树立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3]

构建赣鄱音乐文化课程体系的第一步是开设文化类和实践类两大类教学课程。两类课程共同发挥保护和传承赣鄱传统音乐的作用。对地方优秀传统音乐的学习,首先是对“美”的认识,崇高的理想、高尚的道德情操、高雅的文化品位都能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所谓“德才兼备”必须包含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喜爱之情、对社会的责任感、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发挥教育功能,塑造学生们的优良品格、积极向上的的性情,树立和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4],这也是赣鄱音乐文化课程建设中课程思政的集中体现。

二、群众文艺人才培养——积极探索、多元并存,创建地方特色的音乐人才培养模式

(一)政策支持

群众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群众文艺是群众文化开展的重要手段。群众文艺人才培养的首要政策指引为文化部下发的《“十三五”时期繁荣群众文艺发展规划》文件。文件内容贯彻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并结合《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等四项文件的要求,从群众文艺工作的实际出发,提出了对“群文”工作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保障措施三大方面的要求。其中,“培养和壮大群众文艺力量”和“加强群众文艺人才队伍建设”成为重中之重[5]

(二)高校优势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也是传播和继承地方优秀艺术文化的重要载体。对群众文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是以教育部《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为指导并参照执行的。结合《规范》和上述两大理论基础展开的课题研究,要坚持地方特色音乐文化课程建设的理念,发挥赣鄱地域优势,深度发掘区域音乐文化資源,“地方性综合本科院校在原有的本科音乐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上,着力于文化类课程与实践类课程的改革与建设”[6],以促进大学教育阶段学生“五育”全面健康发展,探索符合现时期、现有条件下的“专门型”群众文艺人才培养的教育方式及方法;借助“地域性人才培养及课程建设”的实施理念,实现“提升综合文化素养、加强专业技能与职业实践、培养艺术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目前群众文艺人才(包括表演人才、管理人才等)的培养,绝大部分依赖于艺术类院校,而培养针对地方性的群文活动人才,地方性综合院校比专业类院校更具优势。深入文化体制改革,培养从事群众文化的人才是地方性大学审时度势进行专业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为地方社会文化注入新活力的重要方面[7]。着力思考群众文化专业人才培养的建设问题,带动和建设好群众文艺专业,才能为社会主义群众文化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三)群众文艺人才培养研究内容

群众文艺人才培养研究内容包括针对专业要求和职业要求而专门制定的培养目标、职业定位、教育计划和就业方向的整体设计和把控。

三、音乐文化课程内容与群众文艺人才培养内容的“结合”及目标实现

(一)与培养内容的覆盖式结合

音乐文化课程建设和实施的总体思路是遵照教育部《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借助江西地方本科院校综合性文化资源和音乐教育资源,展开“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赣鄱本土音乐文化、其他相关姊妹艺术学科、交叉学科”等方面的研究。课程建设体现了地方性高校充分发挥地域、文化优势,结合当代大学生年龄及知识结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将音乐技能教育与现代群众文艺工作实际需要相结合,满足就业需求。如对赣鄱地区某乐种相关文化背景的介绍讲解、教育主题展览导游、社区音乐服务、主题活动演出组织及排练等,以产出为导向进行未来群文工作者动手实践习惯和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群众文艺工作方面的“定向性”就业发展。包含的四大类课程为:

1.通识类课程

如《大学语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思想道德与法制》等课程的开设,发挥大学通识课程教育特长,注重人文基础知识的培养、注重正确思想道德观念的培养、注重正确政治思想意识形态的引导。

2.音乐类基础课程

如《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基础和声》《曲式与作品分析》《歌曲写作与分析》《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艺术概论》等课程,都是塑造音乐学专业学生优秀专业理论技能、培养多元音乐学学科知识的必备基础性课程。

3.音乐类技术课程

如《声乐》《钢琴》《器乐》《舞蹈》《非遗表演(青阳腔、九江山歌)》《九江民间文化艺术》等课程,培养音乐学专业学生必备音乐技能和相关非遗艺术表演才能。

4.就业指导类课程

如《群众文化管理》《心理学》《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礼仪与沟通》《就业指导》《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等课程,专门为适应群众文艺管理单位的需要而设置。课程内容则是针对群文人才岗位要求而开展的,培养学生群文岗位工作能力的教学活动。

依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之规定,课程建设的内容应包括: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历史与文化方面的研究、赣鄱地区区域音乐的历史与文化方面的研究、关于江西少数民族乐器的研究、赣鄱地区民间音乐采风、中国民族音乐教学方面的研究、民族民间音乐语言的教学实践等。包含的三个板块为——地域人文知识板块:包括赣地历史知识、赣地民俗文化常识、赣地民族民间艺术特征等内容,让学生亲身了解赣鄱地区的文化源流、历史发展以及赣鄱音乐文化在中国音乐文化中的地位,从而对赣鄱地区音乐文化的功能及意义有客观的认识;本土音乐文化概论板块:从上述与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歌、舞、戏、曲、器”五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着手,尝试充分认识赣鄱地区本土音乐品类的自然生态环境、人文生态环境、社会生态环境、本土音乐地域风格特征、本土音乐的现代审美价值等[8];音乐实践与田野调查板块:包含非遗音乐田野采风、本土音乐模唱和模奏、本土音乐编创、本土音乐表演、本土音乐综合表演课五方面内容[9]

(二)与就业需求的呼应式结合

群众文艺人才的培养目标为培养“五育”并举、全面发展,具有音乐等艺术表演特长,能胜任群众文艺活动组织、教学、创作、表演等角色的“多面手”人才。根据现阶段对群众文艺人才的职业要求,以及群众文艺人才这一群体的职业需求特性、群众文化事业建设的社会性要求,结合赣鄱地区地方性高校人才培养能力和师资队伍现状等综合因素分析,我们要培养的人才必须要有坚定的职业理想、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崇高的职业道德、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优秀的文化基础和积极的工作创新能力,能够组织并实施开展各类别、各层级的群众文化活动。社会对群众文艺人才的需求一直都是巨大的,不论是面对大众的文化馆、少年宫工作,还是街道社区的文体活动组织策划工作,专业性、专门性的群众文艺人才较少,社会需求量一直较大。尤其是近年来文化旅游项目在全国各地蓬勃发展,对群众文艺人才的需求更是激增。我们除了要关注人才的专业技能外,更加关注群文人才是否具备文化管理才能和文化服务意识,他们是否可以真切地为基层文化事业服务,成为群众文艺工作最重要的一环。群文人才的职业技能是其能否胜任职业岗位的第一要求,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考评是衡量其职业度的主要标准[10]。为了应对这一培养要求,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也是非常重要的。除上述四类课程之外,结合就业方向的社会实践课程、艺术实践课程也是行之有效的重要举措,“学中做,做中学”的双向教学模式,是在大量教学实践中验证过的有效手段。如让学生参与了各县、市、街道的“国庆”和“五一”联欢活动、“文化强省”“农民丰收节”等主题文艺晚会,亲身参与,广泛积累组织活动的经验,让“舞台式课堂”穿插整个音乐文化课程建设的始终。

(三)本土音乐文化在高校传承发展与高素质地方群文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1.本土音乐文化在高校得以发展和传承

江西地区为汉族与少数民族聚集地,“江南鱼米之乡”,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是江西高校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地方高校将地域音乐文化资源融入教学体系,课程内容直接对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内容,是高校响应国家“文化自信”倡导的有效方式。团结和组织区域音乐社会文化力量,将高校本土音乐文化的教育和传承工作推向更高的平台,并产生一定的社会示范效应和引领作用[11]。根据江西省文化厅2015年公布的数据,江西省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音乐文化遗产名目为34项,分为江西民间音樂、江西传统舞蹈、江西传统戏剧、江西曲艺和江西民俗五大类[12],以赣北为例,主要包括武宁打歌(武宁县)、九江山歌(九江县)、青阳腔(湖口县)、西河戏(星子县)、德安潘公戏(德安县)、永修丫丫戏(永修县)等。五个批次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与音乐文化遗产相关的项目有三百余项(传统音乐45项、传统舞蹈88项、传统戏剧54项、曲艺21项、民俗105项)。以赣北音乐类非遗项目为研究对象的各级课题已立项二十余项,相关研究论文五十余篇,都为本土音乐文化在高校的发展和传承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保障。

2.高校培养高素质地方性群众文艺人才

对区域优秀地方艺术文化资源进行调查和收集整理,在这个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坚定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认同感。利用好大学生积极向上的青年特质,使其主动接收赣鄱地区地域音乐文化内容,并领会和理解其思想内涵。积极发掘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曲艺、民俗、传统戏剧音乐等优秀文化资源,将其融入进本土人文课程、本土音乐课程、田野采风调查等实践类课程中,还可以进入课堂学习、小组式学习、名家讲座、音乐体验类等活动阶段;围绕赣北、环鄱阳湖地区,采集音乐文化相关内容,为教材编写做好素材准备;为培养能传承并创新地方优秀传统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群文人才做好准备。

四、结语

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过程中,高校要立足本土,努力创建具有地域特色的音乐教学体系,加强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创新,服务社会,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对赣鄱音乐文化优秀遗产的深层整理和研究,并将研究成果进行组织后以课程形式建立起来,最终纳入高校教学体系,是解决群众文艺人才培养问题的有效方法。借用地方高校资源发挥地域文化优势,推进地方传统特色文化艺术的发展和创新。

参考文献:

[1]温泉.新文科背景下广西传统音乐教材体系建设的路径研究[J].名汇,2020(18):110.

[2]王丽华,刘炜.助力与借力:数字人文与新文科建设[J].南京社会科学,2021(7):130.

[3]陈雨.赣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地域音乐课程建设构想——以赣南采茶戏为例[D].上海:上海音乐学院,2019:10.

[4]彭玉屏.土家族民歌在地方高校活态传承的实施路径研究[J].民族音乐,2021(4):109.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教体艺[2002]6号通知[Z].2002-05-13.

[6]姜姗姗,朱咏北.本科音乐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新探索(二)——音乐文化类课程建设与改革[J].音乐创作,2015(8):178.

[7]许钰民,吴维.群众文艺专业建设的思考——以人才培养目标为视角[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12):103.

[8]李振奇,毕宏伟.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的关系[J].四川戏剧,2022(5):152.

[9]朱咏北,王欢欢.论高等学校音乐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两个维度[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7(3):94.

[10]周健.群众文艺特性与需求分析及其发展对策[J].科教文汇,2011(11):126.

[11]贾瑶.桂东南民间音乐融入地方高校艺术教育的思考——以玉林师范学院为例[J].黄河之声,2015(5):90.

[12]朱咏北.文化·实践·人才·创新——高师音乐教育教改新研究[C].全国第四届高校艺术教育科研论文报告会论文集.2015:50.

(责任编辑 吴国富)

猜你喜欢
新文科
公共文化发展战略下新文科建设之路
“新文科”背景下戏剧与影视表演专业的艺德教育浅析
艺术科技(2020年2期)2020-03-30 03:17:30
“新文科”背景下高职公共英语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科技资讯(2020年1期)2020-03-24 09:43:43
新文科视域下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五个维度
公共关系学课程深度学习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新闻世界(2019年12期)2019-12-20 06:33:40
新理念与法学教育创新
“新文科”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路径探析
“新文科”内涵探析及建设思考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研究
图书与情报(2019年4期)2019-11-20 06:54:38
新文科建设的理路与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