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媛媛
基础教育注重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旨在为学生后续的学习和发展夯实基础。
数学是初中教育阶段的重要学科,数学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探究能力。但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部分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以灌输式教学为主,导致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不高,探究积极性不足,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而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能够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让学生在自主协作中获得更多的体验。笔者探讨了初中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应用策略,以供参考。
一、立足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数学作为初中阶段的重要科目,对学生的发展和进步有着积极影响。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实现高效率、高质量教学的目标。初中阶段的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复杂性,且公式定理较多,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惧学”现象。部分学生习惯于依赖教师的详细讲解来理解和掌握知识,自主探究学习能力不强,自主学习积极性不高。基于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立足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具体的学习需求,对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进行优化,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以苏科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一节“丰富的图形世界”为例,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教师可以立足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具体学习需求,设计相应的探究问题,指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依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能力将学生划分成多个学习小组,每组6~8人,再向学生提出“根据生活经验和以往学习的知识,大家知道有哪些图形?”“这些图形有什么样的特征?”“桌面、黑板面、平静的水面有什么共同点?易拉罐、水管、地球仪等物体的表面有什么共同点?”等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探究这些数学图形问题。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得到提高,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应的知识。同时,在合作探究中,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在讨论的过程中,拓展了思维方式,拓宽了知识视野,激发了数学学习兴趣。
二、营造良好探究氛围,增强合作学习实效性
教师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可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但是部分教师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在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开展教学活动时,仍采用传统的引导模式,未能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导致学生在合作探究中难以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给予学生更多自主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获得更丰富的学习体验,以增强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以苏科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二节“图形的运动”为例,教师可以设计“生活中有哪些‘点动成线、线动成面的例子?”“想一想,长方形纸板绕它的一条边旋转一周、直角三角形绕它的直角边旋转一周、一枚硬币在桌面上竖直快速旋转,分别会形成怎么样的几何体?”等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了探究分析。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可以继续提出一些问题,如“将两块相同的直角三角尺相等的边拼在一起,能够拼出哪些不同的平面图形?”“你能说出这些图形的名称吗?”,引导学生继续探究。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相关的图形,增强学生的思考能力,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教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将理论知识与生活案例结合,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几何图形的特征,发展学生的几何思维,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三、优化课堂探究内容,增强学生理解效果
教师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可以调动学生的探究积极性,促使学生在自主分析和探究的过程中更好地掌握相应的知识,树立数学学习的自信心。部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没有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选择的探究对象与学生的发展需求不符,导致学生在学习中积极性不高。因此,在实际的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应立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分析教学内容,并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精心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以确保学生能够在合作探究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获得独特的知识体验,在体验中享受学习的快乐。
以苏科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第十章第一节“二元一次方程”为例,在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对这一课的知识进行探究时,教师要提前分析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的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选择,保证每名学生在合作探究过程中获得相应的发展。在内容的选择方面,教师可以设计有一定规律性的问题,并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探究情境,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规律,如可以提出“足球比赛中有规定,赢一场比赛可以获得2分,输一场比赛获得1分,在学校举办的足球赛中,某球队比赛了若干场,积分为20分,这一球队赢球和输球场数与积分间的关系是什么?”这一问题,并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罗列出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假设的方式进行计算,如赢得一场比赛可以获得2分,輸一场获得1分,假设赢球场数为x,输球场数为y,可以得出2x+y=20。教师采用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帮助学生掌握二元一次方程的规律,引导学生在探究中体会二元一次方程中两个未知数之间的相关性和解的不唯一性,并让学生学会用数学思维来分析和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总之,在选择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时,教师不仅要选择能够反映课时核心知识的内容,还要选择开放性的问题,以满足不同思维层次学生的需要,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能力,为学生后续的学习和发展夯实基础。
四、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实现合理分工合作
受学习能力、学习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学生在学习探究中存在个体差异性,教师在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时,若是不关注这一问题,可能出现学生两极分化的现象。尤其是部分基础较弱的学生,若长时间处于缺乏关注的学习环境下,会对数学科目的学习产生抵触情绪。因此,在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时,教师应当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针对学生的个体情况,对学生进行科学分组、合理分工,并在小组内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的探究任务,让学生在分工合作的过程中丰富知识储备,从而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要。
以苏科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为例,教师要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结合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设计对应的探究问题。在将学生分组后,教师可以对小组成员进行细化分工,让基础较弱的学生重点关注基础概念,掌握直角三角形的判断条件,并学会应用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条件;让基础较好的学生学会应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条件进行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教师安排不同的探究任务,不仅能帮助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点,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帮助学生融入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凸显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价值和教育优势。
五、科学评价,关注学习过程
教师在应用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时,应注重教学评价,通过科学、准确的评价,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推动探究活动深入、全面的开展,以增强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实效性。
在数学课堂上,虽然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了相应的探究问题,但部分基础较弱的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积极性依然不高,这会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下,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效用和价值得不到充分发挥。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教师要采用积极性评价,以激发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环节,教师要对学生个性、表达能力、综合素养及其在学习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评价和反馈,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此外,教师的评价不能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在表达自己的观点、倾听同学的发言时所表现出来的态度,以实现提升学生数学素养的目标。
结语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不仅符合素质教育下的教育要求,还符合现阶段学生的发展需要,其对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能够起到促进作用。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初中数学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需要,对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进行优化,从而充分发挥其教学优势,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射阳县实验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