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国萍
角色游戏作为一种创造性游戏,深受小班幼儿的喜爱。但笔者发现,在角色游戏结束后的分享环节,部分教师仍然采取传统的评价方式,导致活动收效甚微。基于此,笔者以“斯米兰斯基社会角色游戏观察量表”中提到的评价形成高质量角色游戏的五个特点为依据,即角色扮演、想象转换、社会互动、语言沟通、持续性,并结合自身实践,就角色游戏结束后的分享环节提出了“再现式”评价、“互动式”评价、“抛接式”评价,以期提高小班幼儿的角色游戏水平。
角色游戏是指幼儿通过扮演角色,发挥想象力,有创造性地反映个人生活印象的一种游戏。角色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游戏之一,具有表征性、自主性、创造性和社会性等特点。幼儿年龄较小,理解能力较为薄弱,他们在角色游戏中会出现一些问题。因此,教师应重视角色游戏结束后的分享环节,与幼儿一起交流、沟通、分享游戏内容,从而丰富幼儿的游戏经验,提高幼儿的游戏水平,促进幼儿的深度学习。
一、“再现式”评价,散发情境拓旧章
3~6岁幼儿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发展阶段,具体的、直观的形象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同时,幼儿的记忆方式以短时记忆为主。基于此,教师可以利用“再现式”评价,运用多媒体等多种方式再现游戏过程,让幼儿从直观的情境入手,调动幼儿的游戏经验,并让幼儿尝试分析、判断情境,从而延伸情境内容,丰富角色游戏的情节。
(一)多媒体再现,引发共鸣
教师作为游戏的观察者,可以结合斯米兰斯基提出的评价形成高质量角色游戏的五个特点,即角色扮演、想象转换、社会互动、语言沟通、持续性,选取有价值的内容进行拍摄,并运用多媒体将拍摄内容展示出来,让幼儿在真实且具体的情境中理解角色,展开讨论和交流,从而引发幼儿的共鸣。
例如,在小班“娃娃家”的角色游戏中,笔者让幼儿扮演妈妈的角色,并拍摄整个角色游戏的过程。在分享环节,笔者运用多媒体展示拍摄的视频,并提出“你们发现了什么?”“妈妈该如何照顾宝宝啊?”等一系列问题。之后,幼儿纷纷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开始讨论妈妈该如何照顾宝宝。笔者通过多媒体再现的方式,进一步加深了幼儿对妈妈这个角色的理解。
(二)情境再现,甄选细节
在开展角色游戏的过程中,笔者发现,角色游戏的很多方面具有一定的价值,如语言沟通、社会互动。教师如果只采用视频或者图片再现的方式,很难让幼儿在有限的时间内了解角色游戏的内容。因此,教师要对角色游戏的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筛选,并利用情境再现的方式,展示相关问题和现象,让幼儿关注一些容易忽视的细节。
例如,在进行角色游戏时,幼儿会出现“老板”不理“顾客”(图1,见下页)、“医生”盲目看病等问题。教师可以与配班教师合作,引导幼儿表演上述情境,并提出“你发现了什么问题?”“你应该怎么做?”“你可以说些什么?”等问题,引导幼儿讨论,鼓励幼儿进行角色间的互动和语言上的沟通交流,以营造良好的游戏氛围,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丰富游戏情节。
(三)作品再现,传授经验
角色游戏作为自主性游戏的一种,对提高幼儿的表征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斯米兰斯基对小班幼儿角色发展水平的指标中,教师发现幼儿需要用相似的物体进行以物代物,才能更好地进行学习。因此,在角色游戏中,当幼儿需要用低结构材料代替所需物品时,教师可以利用作品再现的方式,让幼儿调动已有经验,解决面临的问题。
例如,在开展小班“过生日”的角色游戏中,幼儿利用美工区的超轻黏土自制蛋糕,使原本因为没有蛋糕玩具而无法开展的游戏得以继续。在游戏后的分享环节,笔者将这个“生日蛋糕”呈现在全体幼儿面前,邀请幼儿讲述制作的过程,并鼓励幼儿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更好的方法和建议。这不仅提高了幼儿的想象力,还为幼儿今后开展角色游戏提供了新的思路。
角色游戏的作品再现是幼儿表征能力的体现。所以,教师的经验传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小班角色游戏的社会互动,丰富角色游戏的内容。
二、“互动式”评价,探讨内在驱动力
游戏是幼儿的自主性活动,是以幼儿为主体的。因此,在游戏后的分享环节,教师要引导小班幼儿主动、积极地参与评价。如果说“再现式”评价是受外在驱动力的影响,那么“互动式”评价则可以激发幼儿的内在学习动机。在进行“互动式”评价时,教师可以围绕幼儿感兴趣的话题,采用表演、模仿、游戏等方式,引导幼儿共同参加话题讨论,让幼儿学习和掌握有价值的内容。与此同时,有效的、积极的师幼互动能引发幼儿进行深入探究,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品质。
(一)集体性互动,在体验中收获
笔者认为,寓教于乐是“互动式”评价最有价值的体现。游戏后的分享环节不仅是幼儿思维碰撞的过程,也是幼儿模仿与学习的过程。教师进行集体性互动能更好地引起幼儿共鸣,激发幼儿的兴趣。
例如,笔者发现幼儿对“送外卖”角色游戏很感兴趣。所以,在分享环节,笔者假装“拨通”了全体幼儿的电话,将手放在耳边做打电话状,示意幼儿“接电话”,并进行对话交流,如“喂?是汉堡店吗?我想买一份汉堡和薯条,请你帮我送到‘娃娃家来”。教师引导幼儿在角色游戏中进行模仿和体验,不仅丰富了送外卖的游戏情节,还增强了幼儿之间的互动。
(二)个别化互动,在表演中学习
在推动游戏情节发展的过程中,如果教师只组织幼儿进行集体性互动,不利于幼儿掌握游戏的要点。教师可以利用个别化互动,让幼儿通过角色扮演,学习相关知识。
在开展小班“扫二维码”的角色游戏中,笔者发现有一名幼儿对“扫二维码把钱付给谁”的问题不是很清楚。于是,在游戏后的評价环节,笔者扮演外卖员的角色,并在外卖箱上贴了一张二维码的图片,鼓励幼儿在收到外卖时“扫二维码付钱”,让这名幼儿在游戏过程中了解买卖关系(图2)。
个别化互动强调的是教师和幼儿、幼儿和幼儿之间的互动。教师可以增加幼儿模仿、练习的机会,以提高幼儿的整体游戏水平。
三、“抛接式”评价,聚焦问题启升华
“抛接式”评价是一种以问题为主线的评价方式,强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以口头交流的方式展开。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在“抛”问题、“接”问题的过程中,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并整合自己与他人的观点和经验,从而提高幼儿的语言组织能力、分析思考能力和游戏水平。与此同时,教师可以运用绘画的方式总结幼儿梳理出的关键经验,以更加直观的方式,推动游戏情节的发展。
(一)以点带面——教师“抛”,幼儿“接”
教师是游戏评价的组织者,应在观察、倾听的基础上把握幼儿的行为表现和活动方向,引导幼儿发现问题,纠正幼儿不正确的游戏行为。在观察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自己发现的问题或现象有针对性地“抛”出来,让幼儿回应,从而拓展幼儿的游戏思路,组织他们开展集体性的讨论。
例如,笔者发现幼儿对“汉堡工坊”的游戏兴趣不高,于是在分享环节,将“为什么大家不去‘汉堡工坊玩?”这一问题“抛”给幼儿,幼儿纷纷表示因为汉堡店可以玩的材料不多。随后,笔者将“你觉得汉堡店里可以卖些什么?”“你想卖些什么?”等问题“抛”给幼儿。幼儿提出了很多建议,如“我想要卖冰淇淋,因为现在天气热了!”“我想卖饮料,雪碧、可乐、奶茶、牛奶!”“我想要卖鸡腿,我最喜欢吃鸡腿!”。在幼儿讨论的过程中,笔者将幼儿的想法记录下来(图3),最后形成了新的游戏区域“美味小吃店”。
在充分尊重幼儿想法的基础上,教师要主动“抛”出问题,让幼儿“接”住问题,以改进游戏内容,提高幼儿参与游戏的积极性。
(二)纵横交错——幼儿“抛”,幼儿“接”
游戏后的评价环节是教师引导幼儿梳理游戏过程的重要环节。幼儿作为游戏的参与者,或多或少都会有所收获。教师应注重营造自主的氛围,让幼儿主动说出自己在游戏中的感受。这不仅能引导幼儿学会主动抒发自己的感受,还能帮助他们在与同伴的对话过程中收获新的游戏经验。
例如,在小班开展“野餐”的角色游戏中,有两名幼儿在野餐垫上模仿奥特曼,结果打成一团,导致其他幼儿无法正常开展游戏。在分享环节,有一名幼儿说:“本来我们今天准备了很多食物,可是小花生和丁丁在打架,把我们的东西都弄翻了。”紧接着,另一名幼儿说:“小花生,你下次可不要再这样了!”于是,幼儿开始了讨论,如“我是奥特曼呀!”“我们这里又没有怪兽的,你去打‘娃娃家的灰太狼就好了呀!”“就是就是,我们是要玩游戏的,你自己去小帐篷里打,那里就没有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始终以倾听者的身份参与,让幼儿在一来一回“抛接”问题的过程中,解决了“奥特曼风波”。
结语
教师通过评价,不仅能了解幼儿对周围事物的看法,还能增强幼儿的自我意识,提高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小班幼儿正处在模仿力较强、以直觉行动思维为主、对新事物充满好奇的探索阶段,教师要从幼儿感兴趣的角色游戏入手,在分享环节灵活运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再现、优化和创设游戏情境,引导幼儿进行探讨、交流、学习和自我评价,从而提高小班幼儿的角色游戏水平,促进小班幼儿在語言表达、社会交往、想象创造等方面取得进步。
(作者单位:绍兴市鲁迅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