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美育视域下中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

2023-09-23 09:03:33王芝馨
艺术科技 2023年18期
关键词:音乐素养美育中学生

摘要:培养音乐素养是中学艺术教育的重点。“双减”政策为美育提供了契机,能够通过丰富的表现形式展现美的优势,使学生在欣赏美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提升对音乐的感悟能力,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初中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是接受新事物的年龄段,也是可塑性很强的成长期。因此,在初中阶段要重视学生音乐教育方面的指导,让学生充分感受到音乐艺术的美。在传统的教学环境中,许多教学管理者会忽视对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认为音乐课可有可无,而如今这种观念已经过时。教学管理者应顺应时代的变化与发展,结合中学生的身心特点,积极制定音乐素养培养方法,让学生更容易接受课堂知识。与此同时,学生要转变思想态度,在生活中主动接受积极健康的音乐熏陶,体验和感悟音乐的魅力,积极提升音乐素养及艺术实践能力。文章从美育的角度,阐释与分析中学生音乐素养培养,改变传统刻板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积极转变学习理念,提高学生的音乐水平,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关键词:美育;音乐素养;中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18-0-03

1 美育视域下中学生音乐素养培养现状

音乐素养培养是初中生学习音乐学科的基础课程和必须完成的课程。音乐素养培养由综合性的音乐理论和音乐实践组成,如读谱、视唱、练耳、和声分析、曲式分析、演奏演唱、音乐鉴赏、音乐相关历史等。在中学生音乐素养培养中,应实施美育,激发学生对学习音乐的积极性,提升理解美与创造美的能力,全面促进中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音乐实践的深入以及综合素质的提升。音乐素养培养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性的理论和实践研究,须吸收其他学科、各个民族文化的优秀成果,广泛吸收国内外音乐素养培养的成功经验。在当前中学生音乐教学中,一些音乐课程形式单调,内容乏味,缺乏艺术性。

1.1 美育视域的基本理念

席勒最早在19世纪初提出美育的概念。美育的目的和使命在于帮助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美学观念,倡导艺术的生活化,提升人们的审美能力,增强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感知,提升美育价值,从而创造一个文明和谐的社会。视域是指人视线所看见的范围,是有限的,也是无限的,除了物理上可见的范围外,还包括人的精神、感受、想象等,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视域也在不断拓展。美育视域是将美育理论和人的思想融合,实现美育思想的推进和延展。

1.2 音乐美育审美认知不足

如今,中学生的学校音乐教育缺少美育,美育也称“审美教育”。审美教育是以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为基础发展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在教学中了解美的自然性和艺术性。教师帮助学生理解音乐的社会价值,提升学生的艺术素质与修养,以此将音乐美育运用到生活中,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综合发展。

虽然当前中学会开展音乐素养培养实践活动,但大多是应教育部门的要求当作任务去完成,不能给学生带来综合、自然、美妙的音乐体验和感受。如中学合唱团排练一首合唱歌曲这样的音乐实践活动,虽然能提升学生的演唱能力,但学生缺乏对音乐美的感受。一些学校为了自身荣誉,会集中花时间突击速成歌曲演唱,而不是进行长期的音乐合唱练习,导致学生缺乏对音乐美的感悟。培养中学生的音乐素养离不开学校的音乐教育,因此音乐教师对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起着重要作用。音乐教师的素养与能力存在差别,在中学音乐课中,大多数教师都是按照学校统一的教学计划、教学课件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没有做到因材施教。由此可知,学校与教师对音乐美育的认知有待提升。

1.3 教学内容不够丰富

音乐的本质是真、善、美。“真”在音乐中指音乐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大自然,有着虔诚、真实的情感态度。“善”在音乐中指作曲者以优良高尚的品德和音乐素养为基础进行创作,抒发内心的情感。“美”在音乐中指的是艺术美,是人们对音乐情感的认知力[1]。中学音乐教材中的每一首乐曲都是曲作者精神与心灵的表达,之所以称为音乐,是因为体现了人的真情实意。中学音乐课教学的本质就是让学生感受、欣赏音乐,体会、理解音乐的真情实感。

在中学音乐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是让学生体验音乐,乐器模仿可以是西洋乐、民乐。例如,在肖邦的《英雄波兰舞曲》中,用左手八度快速演奏战争中的马蹄声;在唢呐独奏音乐《百鸟朝凤》中,使用唢呐采用不同的技巧吹出了各种鸟鸣声;在普罗科菲耶夫的交响乐《彼得与狼》中,用不同的铜管乐器和木管乐器奏出代表小猫、鸭子等特性的音响,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不同的人物、动物形象。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学习这样的模仿形式。

2 中学生音乐素养培养的价值与意义

从历史意义上来说,音乐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有许多被认可的音乐教育理论体系。从现实意义上来说,“双减”政策为音乐美育、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提供了机遇。在学校、教师、家长及学生各方的努力下,可以丰富音乐教育理论基础,凸显音乐美学的核心,促进师生情感交流。学生可将对音乐产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运用到生活中,促进身心健康发展,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

2.1 凸显音乐美学的核心

将美育渗透到中学生音乐素养培养中可以凸显音乐的美学核心。中学生音乐课程的意义在于情感的交流,让中学生体会音乐作品的內涵。学生音乐审美观念的形成来自生活经验,来自精神熏陶,来自对美好事物的憧憬。开展音乐美育有利于提升、优化学生的审美品位和心理体验,有利于学生明辨美丑善恶,陶醉于音乐之中,与曲作者展开心灵的对话,进而提升思想道德素质。

将美育渗透到中学生音乐素养培养中,可以让师生与音乐产生情感共鸣,学生在课堂上学习音乐与教师在课堂上教学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2]。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接受知识的程度、回答问题的思路等进行教学反思。教师的教学过程也是不断自我提升的过程,如在二声部合唱这样的艺术实践环节,教师指导学生准确和谐地演唱两个声部,之后是速度、力度、情感、态度上的处理,然后在教师的指挥下完成二声部艺术实践。这样的实践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音乐自信心,丰富教师的排练经验,促进师生合作互动,形成良性循环。

2.2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将美育渗透到中学生音乐素养培养中,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音乐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能够在听觉上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通过学习不同历史时期、派别、国别的音乐作品,学生可以了解多种音乐形式与结构,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音乐不是一种具象的艺术,音乐与其他学科之间是相辅相成的。音乐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抽象化、对思想感情和精神世界的表达,并以独特的方式反映人们的生活,因而具有鲜明的形象性特征,同时具备高度的概括性特征[3]。音乐所表达的抽象性情感需要通过其他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如诗歌、绘画、舞蹈等,而其他艺术形式也需要音乐来概括其试图表达的复杂情感。音乐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可以产生情感共鸣,如教师在介绍李斯特的钢琴曲《弄臣》时,为了更全面地理解这首作品,会联系到钢琴曲《弄臣》是根据威尔第的同名歌剧改编而来,因此教师可以播放歌剧《弄臣》的视频,这样学生不仅可以欣赏钢琴曲,还可以了解歌剧及歌剧中的舞蹈、舞台美术、声乐演唱、文学剧情、情感哲理等。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要突出音乐学科重点,关注各个学科,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3 中学生音乐素养培养策略

基于对中学生音乐素养培养现状的分析,以及对中学生音乐素养培养意义的阐述,提出音乐素养培养策略。在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在课堂上充分合理运用信息技术,突出教学的审美特性,也要抓住时代契机,抓住“双减”政策为音乐美育提供的机遇。

3.1 突出音乐教学审美特性

中学生音乐素养培养以审美为核心,在音乐课堂中要求教师有良好的审美感知力、演唱演奏能力以及创造美的能力,将音乐美渗透到教学中。审美意识起源于人与自然,教师要具有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学生在课堂中能通过感性音乐认识到音乐之美。中学音乐课程欣赏部分非常重要,听音乐是中学音乐学习的必然途径,因此,选择合适的音乐很重要,是培养中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手段[4]。

培养聆听、欣赏音乐的技能,对丰富个人情感、提高文化知识水平和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例如,在讲授苏少版八年级上册意大利船歌《桑塔露琪亚》时,在课堂导入部分可以让学生欣赏威尼斯的景色,结合歌曲伴奏背景音乐,将视听结合,初步自由地感受歌曲;在探究学习部分,可以通过节奏旋律的改编对比,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意大利船歌摇曳荡漾的特点;在拓展提升部分,可以选择不同民族的船歌,让学生欣赏体会不同民族船歌的魅力与特点。培养中学生音乐素养时应致力于实现美育的目的,虽然这不是音乐课堂的中心环节或重难点,但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应贯穿整个音乐课堂。

初中音乐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热爱民族传统音乐,理解世界音乐文化的多样性”。中学生可以通过学习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格特点,感受和体验各地音乐的魅力,开阔音乐视野。课堂中须加强中华传统音乐知识的灌输,培育学生对民族音乐的艺术情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与荣誉感,理解国内外的优秀音乐文化,共享音乐文化成果。

3.2 改变传统音乐观念

近年来,教育部、科技部等13个部门联合提出推进新文科建设。新文科即学科交叉,以立德树人、培养综合型人才为目的。新文科背景下,培养音乐素养是将信息技术与音乐教育相结合,如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到课堂中,为教学提供有效帮助,音乐教学课件的制作,利用软件组合音频、视频材料,扩展音乐教学的空间,同时丰富音乐教学手段和资源,减轻教师的压力,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运用多媒体技术对教师素养和硬件设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应组织教师参加相关培训活动,提高教师的素养,增强教学的意境体验感。

制作音乐教学课件要从学生的视听体验出发,例如中学音乐课本中的歌曲有许多二声部合唱,教师可以在课件中制作出两个声部的旋律线条,播放二声部时结合旋律线的起伏,将视听结合,使学生更容易掌握歌曲的音准。制作音乐教学课件不能单纯地重复教科书中的内容,而是要提炼文字,慎重选择图片,合理剪辑音频、视频内容,注重审美、排版清晰、符合感知与体验的规律,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空间,将美育与音乐素养培养密切融合。

3.3 “双减”政策为音乐美育提供机遇

“双减”政策是党和国家教育工作的重要改革举措之一,旨在通过减轻学生的课业压力和校外学科培训的负担,促进中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及发展。中学音乐课程中“双减”背后的意义是“双增”。一是师资队伍扩容,二是教学质量提升。当前,小学生都有课后三点半的美育课程,中学生在周五也会有校本课程的学习。音乐美育实际上是美学、教育学和音乐学这三个学科的融合协作。学生在音乐课上學习声乐演唱、舞蹈等技能,教师在课后延长讲授时间或者在校本课程中对学过的内容进行拓展与提升,同时讲解音乐与相关文化、舞蹈等方面的知识,提升学生的音乐理论与实践能力。

“双减”政策下,教育部减轻了学生的基础学科学习负担,学校应抓住机遇,大力开展音乐美育浸润行动。当前,为了落实“双减”政策和切实提升中学生的音乐素养,关于教师的公开招聘信息中对音乐教师的需求明显增加,学校会聘请民间文艺团体、民间音乐“非遗”传承人等社会艺术工作者到学校开展音乐活动,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校音乐教师资源短缺问题。

4 结语

目前,我国中学生音乐素养培养还存在一些问题,各学校都在积极改进。培养中学生的音乐素养可使师生在课堂上更好地互动,将音乐知识运用到未来的生活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在培养中学生音乐素养的过程中要突出教学内容的审美性,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引入新媒体技术,在校园中开展多样的音乐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应培养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的社会主义接班人,通过课堂教学及各种课外有意义的艺术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发展音乐的能力,提高学生艺术素养,丰富学生精神生活。总之,应贯彻美育精神,避免美育成为口号,积极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对学习音乐的热情。

参考文献:

[1] 吴秉旭.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21.

[2] 张佳欣.中学音乐课中的美育教育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9.

[3] 蒲奕菲.美育视野下审美音乐教育思想探究[D].西安:西安音乐学院,2018.

[4] 杨曦帆.音乐现象学的美育视域[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4(1):33-36.

作者简介:王芝馨(2000—),女,江苏兴化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音乐教育。

猜你喜欢
音乐素养美育中学生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学刊(2018年3期)2018-05-16 11:22:11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风采童装(2017年12期)2017-04-27 02:21:42
谈幼儿音乐素养的培养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9:09:16
试论普通高等学校高中学生的专业音乐审美的培养
戏剧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19:26:49
美育教师
多元融合打造音乐戏曲教学崭新课型探究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12:22
民歌融入音乐课的教学思考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1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