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钢琴即兴伴奏作为当今音乐教学的必要手段之一,对教学效果具有直接影响。在当今初中音乐唱歌课中,大部分教师采用的仅是带旋律的伴奏,很少涉及无旋律伴奏。从众多唱歌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来看,有感情地准确演唱歌曲是主要目的。而学生跟随多媒体或教师所弹的旋律伴奏歌唱,并不能达到这个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只是被动地接收音高信息,对音高位置缺乏独立的思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从自身角度传授知识与技能,忽视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此外,初中生经过小学6年的音乐学习,对音高的概念有了一定了解,在此基础上,可以采用无旋律伴奏的方式,凭借学生对音准的把握,教师加以辅导,从而提高学生演唱的准确性,使唱歌课上升到新的高度。文章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实践法、调研法,简要分析初中音乐唱歌课堂模式化、以旋律伴奏为主、学生参与度较低的现状。在此基础上详细阐述无旋律伴奏的三种主要形式——柱式、半分解式、全分解式,以及如何在课堂中灵活运用这三种形式。最后思考无旋律伴奏在初中唱歌课中的应用,以期通过无旋律伴奏的方式更好地提高中学生的演唱水准与情感表达能力。
关键词:无旋律伴奏;音乐;初中唱歌课;钢琴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18-0-03
1 初中音乐唱歌课的教学现状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音乐教育得到了高度重视。在如今的音乐教育中,钢琴被视为首选教学用具,对音乐教育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与音乐唱歌课密切相关的钢琴即兴伴奏,成为十分重要的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的导入、授课、教唱等课堂环节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在实习、听课与交流的过程中发现,大多数音乐教师并不重视伴奏的教学效果,通过调查发现,音乐唱歌课现状如下。
1.1 课堂模式化
如今,初中音乐唱歌课的基本模式为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聆听本节课歌曲音频,分析歌曲的音乐要素及情感,随后跟随教师钢琴伴奏演唱,教师指出问题,再次跟随伴奏演唱。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在短时间内熟悉一首歌曲,但在这一过程中,并非学生自主掌握。笔者听课时观察到,学生虽然能跟着教师的伴奏或者音频演唱,但演唱时毫无感情,没有体现歌曲所传达的情感,只是通过教师要求的强弱去演唱,缺乏自我思考。
1.2 以旋律性伴奏为主
经实际聆听与交流发现,南通多所学校的音乐教师在课堂上都是以旋律性伴奏为主。这种伴奏方式的好处是易于学生找到歌曲的音高,然而一旦脱离旋律,学生十分容易跑调。此外,教师使用旋律性伴奏的主要原因是便于教师自身弹奏与演唱。当今中学的音乐教师多数并非钢琴专业出身,他们的钢琴基础较薄弱,伴奏织体单一,多以琶音为主,且和声基本为正三和弦,钢琴即兴伴奏水平整体偏低,不能将歌曲的意蕴表达出来。这种情况下,旋律性伴奏无法对旋律本身起到很好的衬托作用,难以展现音乐风格与形象。
1.3 学生的参与度较低
相对于教材歌曲,学生更愿意学唱流行音乐。在他们看来,教材中的歌曲大多年代久远,对这些歌曲不感兴趣,因此课堂中会出现学生参与度较低的情况。教师要与时俱进,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切入点,接受新事物的一些积极因素,例如学习流行音乐中的和声、伴奏织体,将这些运用到教材歌曲中,让学生感受到教材音乐也可以“流行化”,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在如今素质教育与美育的推动下,学生的艺术素养不断提升,部分学生的器乐演奏水平甚至可以达到社会艺术水平考级十级水平,这要求音乐教师提升自身技能,否则可能导致学生对课堂失去兴趣[1]。
2 无旋律伴奏在初中唱歌课中的应用实践
对歌曲旋律的把握,好比解答一道数学题目,如果长期使用多媒体或钢琴直接将旋律告知学生,学生就会失去独立思考及构唱音高的能力,长此以往,学生将f1唱得比a1高也就不足为奇了。因此,只有训练学生主动寻找音高的位置,才能真正意义上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初中生经过小学6年的音乐学习,拥有一定的音乐基础,因此学生在无旋律伴奏下歌唱具备较高的可能性。
2.1 无旋律伴奏的内涵
无旋律伴奏是指左手在键盘上弹奏和弦低音,将右手从旋律中解放,不体现旋律线条或偶尔出现旋律,或将歌曲的旋律隐藏于和声织体中,这需要一定的乐理与和声知识作为支撑[2]。既不能是单纯意义上的即兴,毫无章法可言,又不是在固定的音型下一成不变。无旋律伴奏的形式有很多,基本形式有以下三种。
2.1.1 柱式和弦式
柱式和弦式是一种纵向伴奏形式,基本形式是伴奏时右手音型以和弦的原位或转位出现,通常以四分音符或八分音符为单位进行弹奏,左手配以和弦根音的单音或八度形式。这种伴奏形式容易上手,将編配好的不同级位的和弦按照和声连接进行即可。这种方式适用于叙事歌曲、颂歌、进行曲中。
2.1.2 半分解和弦式
半分解和弦式伴奏是指将一个和弦分解成单音加双音或双音加双音的形式,常见的形式是以八分音符为单位进行弹奏。这种伴奏形式节奏富有韵律和强弱变化,给人一种轻松、摇曳的感觉,与柱式和弦相比,多了一份柔和与欢快,多见于儿歌或欢快歌曲中。
2.1.3 分解式和弦
分解式和弦是一种横向的伴奏方式。基本弹奏形式是将和弦的根音、三音、五音用左手依次弹出。和弦音不同的排列顺序会引起旋律相应的起伏变化,音乐的平稳性也会相应改变。各个音的活跃成分不同,则情感抒发的程度也不同。这种伴奏形式多以八分音符或十六分音符为单位进行弹奏。主要应用于各种抒情歌曲伴奏中。
2.2 无旋律伴奏在初中唱歌课中的应用实践
可以灵活地将三种常见的伴奏方式运用在不同的歌曲中,将歌曲的意蕴充分体现出来。笔者从前奏、唱段与尾声这三处进行处理。在备课时,对要学习的乐曲进行曲式结构上的分析,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在此基础上进行和声编配。右手以柱式和弦、半分解与全分解和弦或少量旋律音替代原来的旋律,每小节旋律上只给骨干音或强拍上的音,通过伴奏音型与织体、和声的烘托、弹奏时的强弱控制,向学生展示一首完整的歌曲,将学生视为歌唱者,而不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通过反复演唱来掌握歌曲。以下分析初中学段的三个年级中常见的民歌、进行曲、抒情歌曲等类型歌曲。
2.2.1 民歌
民歌是反映人民生活、表达情感的产物。音乐语言简练、形象、生动,表现手法多样。在为民歌伴奏时,要避免偏音的出现,可以多采用颤音与倚音进行装饰。在长拍时可以通过五声调式的上行或者旋律的重复来加花。由于民歌简明洗练,所以伴奏左手不宜复杂,右手给出强拍上重音,稍加修饰即可。笔者选取了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茉莉芬芳”中的《茉莉花》进行分析。
《茉莉花》作为江苏民歌,南通的多数学生对这首歌曲都有所耳闻。在课堂的教授环节,教师首先带领学生聆听并学唱歌曲。到了伴奏阶段,由于这是一种全新的伴奏方式,加上初一学生的音乐基础薄弱,所以学生会出现节奏不稳及跑调的状况。多次练习节奏不稳及音高不准的地方后,学生能够很好地适应这种伴奏方式,并且能够做到跟随钢琴的强弱变化演唱,更容易掌握歌曲的情感。
2.2.2 进行曲
进行曲最初是在军队中用于整步伐、壮军威、鼓士气的队列音乐。以偶数拍作周期性反复,多用2/4、4/4的拍子,节奏规整,气势磅礴。笔者选取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祖国不会忘记》进行伴奏分析。
《祖国不会忘记》是典型的进行曲风格的歌曲,赞扬了为我国航天工程事业无私奉献的人们。在对进行曲进行编配时,和声上以正三和弦为主,加入少量的副三和弦,采用进行曲常见的柱式和弦形式,表现了对奉献者的赞美及对辉煌事业的信心。由于进行曲类型的歌曲节奏规整,旋律性较强,加上初三学生经过了长时间的音乐学习,所以在进行无旋律伴奏实践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2.3 抒情歌曲
抒情歌曲是初中音乐课本中最常见的,这一类型的歌曲往往是为了抒发人们的某种情感,比如人们的爱恨情仇,感叹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对社会的赞美、对祖国的歌颂或其他情感表达。这类歌曲不仅在歌曲的创作中常见,在音乐教学中也是涉及最广泛的。感情细腻、刻画细致、柔和,同时不乏激情,歌曲的旋律线条大多舒展沉稳,此起彼伏,歌词朗朗上口。笔者选取了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丝路驼铃”中的《梦驼铃》进行分析。
歌曲《梦驼铃》用通俗的唱法歌唱历史,用梦境的形式表达了台湾同胞对大陆的思念。人之所梦,系于所思;所梦是境,所思是情。在编配时,既要表现出广袤的沙漠,又要表现出作者连绵的乡愁。伴奏以琶音为主,右手快速的重复的倒影式音型展现了广袤辽阔的沙漠。左手连续起伏的琶音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2.4 稍快、活泼类歌曲
这类歌曲在初中音乐课本中很常见,如《孤独的牧羊人》《爱我中华》《歌声与微笑》《少年少年祖国的春天》等。这些歌曲的特点是旋律密集,速度较快。在为这类歌曲伴奏时,主要是为了表现乐曲欢快的情绪,因此左手以简为主,采用根音八度与五音切换的形式,右手以和弦为主,映衬主旋律。笔者选取了八年级的《爱我中华》进行分析。
歌曲表现了第四届中国少数民族运动会热闹欢腾的场景,曲调较欢快活泼,节奏跳跃,音域较窄,在编配时,多以正三和弦为主,表达五十六个民族兄弟姐妹团结一心、奋发向上的精神。为了伴奏表现欢快,使用八分音符与空拍,在长拍时可使用节奏型进行填充处理。由于歌曲速度较快,学生容易出现节奏不稳的情况,所以在歌唱的开始应进行慢速训练,待能够准确无误地唱出后,再使用原速演唱。
3 无旋律伴奏在初中唱歌课中的应用
无旋律伴奏可以脱离旋律,通过织体、和声展现歌曲的内涵,因而更加灵活。因此,伴奏者与演唱者能够很好地通过音乐交流,将歌曲的情感表达出来。对刚步入初中的学生来说,这是一种全新的伴奏方式,需要一定的时间去熟悉这种新形式。学生经过3~5次训练后,可以初步适应这种伴奏方式。它对音乐教学具有以下优势。
3.1 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堂是属于学生的,教师应引导并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而不是一味灌输知识,正如古人所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音乐课堂中也是一样,如果教授一首歌,只为了教会学生熟唱旋律,那么这样的音乐课将失去本来的意义。
笔者在《青春舞曲》一课的教唱歌曲环节,运用了无旋律伴奏的形式,通过规范学生演唱时的音高及节拍的准确性,从传统用钢琴带着学生唱歌转变为为学生歌唱伴奏。学生们最初十分诧异,出现了不敢唱及跑调的情况,但将歌曲的速度放慢时,学生逐渐能够合上拍子,做到欢快地演唱。在课后与学生交谈时发现,学生似乎对这种伴奏形式十分感兴趣。
3.2 有利于解决教学中的具体问题
针对初中音乐课本中唱歌课的难点,部分歌曲的下方会有标注,但是在实际演唱的过程中,学生的问题远不止教材提及的难点,只有学生歌唱过后才能发现问题所在。学生跟随教师弹奏的旋律演唱时,基本可以完整地唱完一首歌曲。但是脱离钢琴的旋律时,学生很容易出现找不着调的情况。此外,当教师询问是否还有问题的时候,学生很少给出反馈,只能依靠教师去发现问题,但是教师只通过钢琴或者多媒体播放歌曲,学生的问题很容易被一带而过。在无旋律伴奏中,除了每小节的强拍会给予旋律音以外,剩余的部分将由学生自主掌握,因此教师在为学生伴奏时,学生音准与节奏方面的问题就会显露出来,此时教师及时纠正,有利于课堂顺利进行。
3.3 有利于提升教师的伴奏能力
无旋律伴奏是教师综合能力的一种体现,要求教师不仅拥有娴熟的弹奏技巧,还要拥有更多理论的支撑。在听课过程中,笔者发现,教师伴奏时,右手弹奏旋律,左手从乐曲开始至结束一直是一种伴奏音型,这样不利于提升教师的伴奏能力。无旋律伴奏可以将右手从旋律中解放出来,通过合理的编配、适当的加花与模进旋律等手法,丰富伴奏。教师应具有终身学习、自我反思的意识,要不断学习,提升自身的能力,更好地开展教学[3]。
有旋律伴奏和無旋律伴奏作为钢琴即兴伴奏的两种基本方式,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但无论哪种形式,都需要根据不同歌曲的特点或同一首歌曲的不同段落合理使用。仅采用某一种方式,很难使一首歌曲的伴奏达到较高的层次,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把两种方法有机结合起来,以有旋律伴奏为基础,以无旋律伴奏为重点,努力向综合型伴奏转变[4]。
4 结语
无旋律伴奏作为钢琴伴奏的一种,无论是在艺术歌曲的伴奏中,还是在中小学音乐(下转第页)(上接第页)的伴奏中,都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将双手从旋律中解放出来,在钢琴上更自由地发挥,充分表达歌曲的意境。无旋律伴奏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演唱环境,在提升教师伴奏水平上也有很大的帮助。通过实践,学生从跟随旋律到有感情地自主演唱,有了实质性进展。通过改变伴奏方式,让学生变得想唱歌、爱唱歌、唱好歌,对实现教学目标也有辅助作用。
对音乐教师来说,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与伴奏水平,将钢琴伴奏用于教学中,为音乐教育活动服务。通过本文对初中音乐教学中无旋律钢琴伴奏实际应用情况的研究,希望能够对提高无旋律伴奏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实效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 曹晓琳.初中音乐教学中钢琴即兴伴奏的应用研究[D].新乡:河南师范大学,2016.
[2] 何宁波.谈无旋律伴奏能力的培养与提高[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版),2008(4):162.
[3] 张迪.浅析钢琴即兴伴奏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J].黄河之声,2018(24):76-77.
[4] 龚苏俊,徐欢.论刘聪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音型分类[J].戏剧之家,2015(2):64,70.
作者简介:王想(1999—),男,江苏宿迁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音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