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大亮 吴娟 张静 郑莎莎 董金山
摘要:近几年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大范围极端天气现象频发,世界各地灾情不断,极大地影响了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各国均采取了相应措施应对气候变化。为解决气候变暖引发的各种问题,我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的“双碳”发展战略,并自上而下制订了分期计划,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以科技创新为先导,充分调动各行业领域的积极性。然而,“双碳”目标从确立到执行再到实现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作为当前市政建设中的一股中坚力量,低碳园林成为城市生态建设中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进一步推动低碳园林建设,研究方向应从科学的角度深层剖析风景园林要素,从增强固碳释氧能力、降低碳排放的要求出发,解析园林组成要素,针对地形、水体、绿化、铺地、小品等材料特点进行应用性分析,以园林材料为切入点,通过其性能、应用概况、能耗控制、固碳释氧能力等多个角度的解构,找到正确的量化指标,并准确计算相应的碳排放控制量,从而总结出满足“双碳”战略的园林材料使用要求,结合具体案例分层进行落地性实践,从实际案例中总结新的经验,找到行之有效的实施办法,为构建低碳园林理念提供应用支持,从而为低碳园林建设拓展思路,为“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专业领域内的科学方法,践行“双碳”战略,守护绿水青山。文章采用文献研究法、数据分析法以及案例研究法开展“双碳”背景下的园林材料低碳应用研究。
关键词:双碳;园林材料;低碳园林;固碳释氧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18-0-03
0 引言
园林材料是构建园林要素的基础,是表达风景园林工程的语言[l]。近年来,园林材料随着科学技术的更新和國家政策的导向逐渐往低碳、生态、环保等低能耗方向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受材料本身属性、施工匠人的技艺水平、地域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园林材料展现出了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景观风貌。在“双碳”目标要求下,各个专业领域推出了风格迥异的低碳产品。
1 双碳概念及研究
“双碳”是我国提出的两个阶段碳减排奋斗目标——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实现碳中和[2]。碳达峰是指在某一阶段或历史时期内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达到峰值,不再继续升高,之后在此基础上逐步下降。碳达峰能够为碳中和工作的开展奠定重要基础,其峰值的高低直接决定碳中和工作的效率与难易度。碳达峰机制的主要原理在于通过减少或抑制石油、煤炭等化石能源的消耗,增加新能源的推广与应用,以减少二氧化碳源头排放。碳中和则是指人类因生产、生活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通过植树造林、碳汇技术等途径进行有机降解,实现二氧化碳排放与降解的中和[3]。
1.1 国际“双碳”发展概况
英国和美国已相继在1991年和2007年实现碳达峰,其发展过程是:达到峰点——平台期——下降期。根据世界资源研究所2017年下半年发布的报告,全世界已经有49个国家的碳排放实现达峰,占全球碳排放总量的36%[4]。苏里南与不丹分别于2014年和2018年宣布已经实现碳中和目标。两国的能源需求量均较低,产生的碳排放量较少;同时苏里南与不丹的森林覆盖率分别在90%和60%以上,较高的森林覆盖率提升了其碳汇能力。后续多个国家和地区就碳中和要求相继开展立法工作,并对此进行政策宣示,快速推进全球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1.2 国内“双碳”发展概况
面对全球范围内开展气候行动的趋势,我国从1979年开始逐渐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先后签订多项国际公约,并不断推动“双碳”政策落到实处。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代表了全球绿色低碳转型的大方向,是保护地球家园需要采取的最低限度行动,各国必须迈出决定性步伐”。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在“双碳”政策的大环境下,我国从各个行业和领域全面采取措施:工业领域内降低工业碳排放,打造低碳工业;建筑业大力推进绿色建筑发展,并纳入国家规范化体系,降低建筑碳排放;发展交通脱碳,降低交通碳排放;在农业领域,发展绿色低碳农业,提高生物碳吸收等[5]。
2 低碳园林
为实现“双碳”目标,各个行业都提出了相应的策略,从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出发,以国有大型企业先行引导,进一步做好全国碳排放交易。其中几个具体层面的应用与园林景观行业息息相关:发展数字化园林,与推动能源技术革命相关联,以数字化、信息化推动碳中和主题公园、低碳公园建设;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在生态流域治理、污染矿山治理等项目中,通过生态手段,做好环境的污染防治,实现低碳可能;提升林业碳汇能力和碳市场交易能力,通过深入研究植物及植物群落的属性特点,分析植物的碳汇能力,研究其碳汇价值,从而提升碳汇市场交易优势。园林行业的“双碳”应对策略早期以节约型园林的方式出现并发展,对废旧材料、污染材料进行更新,同时减少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高碳消耗工作,实现低碳目标;现阶段重点突出低碳园林将以更多元化的方式,为“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思路。
3 园林材料低碳应用研究
在低碳园林研究中,园林材料作为一个重要的构成部分,研究方向主要针对规划设计理论研究中的生态环保,园林工程建设中的节约、降低能耗以及后期维护管理的低成本和低消耗,侧重于成本控制下的低影响开发。在“双碳”理念下,园林材料的应用和研究发生了变化。“双碳”理念对增加碳汇储备、减少碳源污染提出了明确要求,因此应深入园林材料的属性层面,分析园林材料的基本性质,并对每个组成部分的化学成分、热物理性质等进行定量定性分析,找出符合低碳要求的材料,并以合理的方式加以推广和应用。
3.1 园林材料的分类及特性
3.1.1 园林材料的主要分类
园林材料主要有建筑材料和非建筑材料这两大类。建筑材料包括无机材料、有机材料和复合材料这三类,应用比较广泛的如钢材、铁、石材、胶凝材料、混凝土、砂浆、木材、沥青类等;非建筑材料分为无机材料和有机材料,如土壤、水体、动植物等。
3.1.2 园林材料的相关特性
建筑材料方面,从材料的组成结构与性质来看,密实度与孔隙率影响着材料的通透性。对比常用的主要园林材料,材料的密度越小,孔隙率越大,越适合应用于生态建设。从材料的力学性质来看,影响选材的主要因素是脆性与韧性、硬度与耐磨性。脆性材料的特点是塑性变形小,如天然石材,而韧性材料塑性变形大,如塑胶类、钢材、木材等,在选择有冲击振动荷载作用的材料时,应考虑材料的韧性[6]。从材料的抗冻性能来看,材料的抗冻性与强度相关,强度越高,抗冻性越强,耐久性也就越好。从材料的物理性能来看,主材料导热系数与保温性能呈正相关,也重点影响了碳排放。总的来说,材料的耐久性是材料性能的汇聚点,是一种综合性质,而耐久性在很大程度上节约了成本,将直接影响材料的低碳性能。
非建筑材料方面,园林植物作为天然的固碳释氧材料,具有吸收二氧化碳的天然优势,是实现“双碳”目标、缓解城市生态压力的有效载体。合理的植物群落组成将大大提升其固碳释氧的能力。
3.1.3 “双碳”要求下适用性低碳园林材料的特性
通过对材料各项性能的分析来看,材料的各个属性都是相互关联、互相支撑的。在“双碳”建设背景下,园林材料的选择主要应遵循增加碳汇、减少碳源的主题理念。影响因素主要体现在:一是突出材料的使用与自然的契合,尤其在海绵城市建设中,材料与雨水相互渗透,对材料的孔隙率有较高要求;二是在构架园林空间的过程中,关注材料保温性与耐燃性的结合,这有利于减少因空调、暖气等设施带来的碳排放;三是材料的耐久性是重点关注的终极课题,综合各种因素,趋利避害,通过各种途径和有效措施增强材料的耐久性,将大大降低因频繁更换材料而造成的环境污染、过程污染、管理污染等;四是通过合理设计,构建合理有序的绿地空间,重视植物材料的适宜性应用,以增加碳汇储备。
3.2 园林材料应用与低碳园林建设——以鞍山市运粮河项目为例
运粮河位于鞍山市西郊,是一条常年排污河,上游有污水处理厂出水,周围有农户生活污水排放等,造成河道常年污浊。随着全国推进“双碳”政策,水污染防治计划及海绵城市建设要求,鞍山市结合生态城市发展需求,推进从资源型向工业遗产型城市发展,降低工业城市的碳排放,促进工业废弃材料更新。运粮河公园建设以此为契机,在建设过程中综合多种手法实现园林材料的低碳更新。
园林材料与建筑材料不同,园林中的要素是材料通过人工和工程技术的处理、加工构建而成,因此园林材料的提取源自园林要素,园林要素是将园林与材料相关联的桥梁[7]。构成园林的几大要素是地形、水体、植物、建筑、小品和园路。在“双碳”建设要求下,运粮河公园园林材料的低碳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第一,地形塑造的低耗取材。运粮河的河道清淤过程中产生很多污泥和石渣,如果远距离外运,将大大增加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方案设计考虑一是对污泥进行就地清理,加入矿渣、混合土壤,在园区范围内塑造地形基底,用于构建微地形、敷设塑胶做儿童运动场地等;二是淤泥中富含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氮磷钾元素,将部分淤泥处理后用于补充植物生长的养分。
第二,水体净化及生态效用。河道水体的生态净化及生境营造是重点关注的问题。整个河道分层设计水生种植区,设置两大湿地公园滞留水体,依靠丰富的水生植物净化水质,同时在河段的两侧增加人工浮岛,形成整个河道的良性生态群落,净化水体水质,减少碳源污染,增加植物碳汇量。
第三,植物群落的碳汇储备。通过相关调研,提高植物空间的郁闭度与顶层面覆盖度,有利于增强该空间的固碳能力[8]。运粮河公园种植有雪松、栾树、国槐、杜仲、青杄、旱柳、蒙古栎、五角枫等高大乔木层,并将其作为该植物群落主要的植物品种,树木群落的长期固碳效应得到显著增强。同时,增加玉兰、紫叶李、西府海棠、碧桃、晚樱等小乔木,以及连翘、扶芳藤、珍珠梅等灌木群,以此提升群落的多样性,可有效增强植物群落的长期固碳能力。运粮河位于西郊,也是城市防护林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种植密度区别于城区公园,可适当提高植物群落的种植密度,乔木种植间距在5米以内,灌木在2~3米,使整个植物群落形成冠冠相连的效果,紧密厚实的植物群落有利于保证长期固碳效应。
第四,铺地及小品。运粮河公园涉及的铺地材料主要由两条沿河主路、游园步道以及公园内的活动场地构成。河道两侧的主路采用透水性能较强、孔隙率较高的透水混凝土为主材,并提升铺设厚度;活动广场以透水砖为主材,滨河广场采用韧性较大的木材,外刷防腐涂料;儿童乐园以大颗粒塑膠材料为主,游园步道采用碎石加透水砖,既可以增强透水性,满足海绵城市建设需求,生态环保,又能增强耐久性。场地内的大部分构筑物、景观小品和休闲设施均采用废旧材料二次设计而成。
4 结语
在“双碳”背景下,每个国家及各行业各领域都做出了相应的努力。风景园林专业与建筑学、城乡规划学共同构成三位一体的人居环境设计学科,是建筑学、城市规划、环境艺术、市政工程设计、动植物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综合学科,因此其与时俱进,与国际接轨,能够极大地推动综合性建设,并助推“双碳”目标的实现。园林材料作为使用范围广,且与城市绿地建设结合,与“双碳”目标实现密切关联的重要因子,其合理规范及科学的选择使用成为关注要点,未来在“双碳”建设中将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l] 魏韵佳.废弃木质材料在市政景观园林工程中的应用[J].林产工业,2020,57(10):76-77,87.
[2] 李继峰,郭焦锋,高世楫,等.我国实现2060年前碳中和目标的路径分析[J].发展研究,2021,38(4):37-47.
[3] 文苗苗.铋基复合物催化剂光热协同催化还原CO2性能研究[D].西安:陕西科技大学,2021.
[4] 刘胜.从达峰到中和,未来减碳之路怎么走[J].中国中小企业,2021(8):11-18.
[5] 庄雪松.低碳社区规划实施绩效评价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4.
[6] 宋承裕.中国建筑材料评测系统现状分析与改进对策:新加坡建筑材料质量评测系统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1.
[7] 李运远.试论园林材料的应用[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06.
[8] 章银柯,董延梅,马婕婷,等.基于园林植物固碳效益评价的低碳植物景观设计研究:以杭州西湖为例[C]//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6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481-484.
作者简介:刘大亮(1980—),男,山东威海人,硕士,副教授,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吴娟(1986—),女,山东济南人,硕士在读,工程师,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张静(1986—),女,山东济南人,学士,工程师,研究方
向:园林工程。
郑莎莎(1987—),女,山东淄博人,学士,工程师,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董金山(1990—),女,山东德州人,学士,工程师,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规划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