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院协同育人背景下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研究

2023-09-23 11:06王斌许佳伦郭晓舵
河南教育·高教 2023年8期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

王斌 许佳伦 郭晓舵

摘 要:双院协同育人是现代书院制在长期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新型育人模式,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益尝试。双院协同育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对辅导员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本研究通过剖析双院协同育人背景下高校辅导员在工作角色、工作对象、工作方式、工作评价方面的新变化,结合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新目标和新要求,提出构建以先进思想为指导、以科学管理为关键、以系统培训为主线、以目标激励为导向、以制度建设为保障的培养体系,探索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创新路径。

关键词:双院协同育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

基金项目:汕头大学双院协同育人工作研究专项课题(编号:2022STUXSC06)

作者简介:王斌(1984— ),男,汕头大学助教,法学院团委副书记,弘毅书院院务副主任,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许佳伦(1991— ),女,汕头大学助教,公共卫生学院办公室副主任,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郭晓舵(1992— ),男,汕头大学助教,学生工作办公室副主任,研究方向为行政管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肩负着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光荣使命,肩负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时代新人的神圣职责。当前,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高等教育理念不断发展,国内高校积极进行书院制改革和探索,推进“学院+书院”协同育人(以下称双院协同育人),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进一步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论,拓宽了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途径。

一、双院协同育人背景下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新变化

(一)工作角色变化

辅导员扮演着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的角色,被学生赋予了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的双重属性。随着书院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辅导员的工作角色也发生了新的变化,由“学院”单一化身份向“学院+书院”二元化身份转变。双院协同育人模式下,辅导员身处“两边跑”的工作环境,肩负书院和学院的双重职责,容易产生角色认知不清、角色冲突、角色倒置、角色归属感不强等问题。

(二)工作对象变化

当前,辅导员的工作对象发生新的变化,由传统模式下单一化学院为主体向二元化“学院+书院”转变,由传统模式下的集体管理向个体管理转变。从宏观层面看,学生具有学院和书院双重身份,辅导员管理下的学生规模、学生结构也发生了深刻变化。辅导员工作对象的变化,不仅加大了辅导员的沟通成本,也加大了辅导员的工作难度和工作压力。从微观层面看,当代大学生呈现出思想特征多元化、行为养成个性化、生活习惯差异化、情感需求多样化等特点,加重了辅导员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三)工作方式变化

工作角色和工作对象的变化带来辅导员工作方式上的转变。理论层面上,要求辅导员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改变原有的工作方式,实现从管理为本向教育为本的转变。实践层面上,双院协同育人模式下,辅导员的工作方式呈现出多样化、网络化、隐蔽化特征,辅导员要发挥“班级管理+朋辈互助”的纽带作用,充分考虑学生的利益诉求和个性化需求,发挥书院育人功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四)工作评价变化

传统管理模式下,辅导员的工作评价由学院主导,学院领导的意见占比较大。考评人员对辅导员的工作情况缺乏全面的横向比较,无法有效衡量辅导员的工作绩效。在双院协同育人模式下,辅导员的工作评价由党委牵头,学生工作、组织、宣传等部门共同参与,设置辅导员序列单独进行工作评价,制定较为科学的工作评价体系,在岗位职责相同的前提下对辅导员进行最大程度上的横向比较,激励辅导员不断提高工作绩效。

二、协同育人背景下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新目标与新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始终是教育的根本问题。高校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为党和人民的事业服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走出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因此,进一步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就要求高校立足新发展阶段,坚持与时俱进,系统深化书院制改革,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全面提升辅导员队伍的战斗力、凝聚力、向心力。

(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紧密围绕学校育人目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双院协同育人改革实践,守正创新,以更高的政治站位、更强的使命担当、更实的工作举措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健全以人为本的辅导员队伍管理体系

高校要构建老中青相结合的辅导员梯次结构,优化輔导员队伍年龄结构,强化对辅导员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有效释放辅导员的工作压力,强化其对工作的认同感、归属感,增强辅导员队伍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保障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

(三)持续提升辅导员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辅导员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积极转变工作思路,尽快适应工作环境,有效调整工作状态,坚持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思考、在实践中成长,勇于克服困难,敢于迎接挑战,善于解决问题,不断提升工作能力。

(四)健全科学有效的辅导员工作评价指标和体系

高校要广泛开展科学调研,深入系统研究,以双院协同育人为导向,根据辅导员岗位职责,遴选和确定辅导员工作评价指标,制定科学有效的辅导员工作评价体系,激发辅导员的工作热情和内生动力。

(五)坚持以制度建设推进辅导员队伍可持续发展

高校要积极制定支持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制度文件,健全双院协同育人模式下辅导员工作机制,营造分工明确、权责清晰、畅通沟通、协同增效的良好工作环境,促进辅导员队伍内涵式发展。

三、双院协同育人背景下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新探索

面对新时代、新形势下辅导员队伍建设出现的新变化、新目标、新要求,要构建以先进思想为指导、以科学管理为关键、以系统培训为主线、以目标激励为导向、以制度建设为保障的培养体系,探索新时代下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创新路径。

(一)坚持先进思想为指导,夯实辅导员队伍的思想根基

思想建设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基础和先导,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度的奉献精神、崇高的使命担当是成为一名合格辅导员的必备条件。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新时代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要认真领会和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论述,坚持先进思想为指导,强化使命担当,夯实辅导员队伍的思想根基。一是充分发挥先进思想的引领作用,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辅导员思想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辅导员教育培训中,将提高政治意识和政治能力纳入辅导员能力培养全过程,将思想理论与道德品质全方位纳入辅导员素质培养全过程。二是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聚焦双院协同育人重点难点问题,支持和鼓励辅导员勤于思考育人问题,善于总结育人经验,勇于开展育人实践,敢于创新育人方法,努力探索书院制改革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新理念、新方法、新举措。三是统一广大师生思想,凝聚师生发展共识,团结师生奋进力量,依托双院协同育人模式,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谋求思想政治教育最大公约数,画出立德树人最大同心圆,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推进“三全育人”落实、落地、落细。

(二)坚持科学管理为关键,增强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和战斗力

保持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和战斗力,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全新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模式对辅导员的工作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应加强科学管理,健全以人为本的辅导员队伍管理机制。一是坚持以科学选拔为基础,结合学校整体发展情况,制定科学规范的职业准入评价指标,构建协同育人为导向的评价体系,强化职责导向,明确分工,严格选拔标准和流程,注重了解和掌握辅导员对待工作的态度,重点考察思想觉悟高、工作能力强、热爱教育事业、有较强表达能力和管理能力、愿意深入学生一线的辅导员。二是坚持把引进来、留得住、发展好作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基本方针,坚持以人为本,从理想信念、思想引导、培训发展、工作考核、福利待遇上入手,做好人文关怀工作,注重心理疏导和情感沟通,定期进行沟通谈话,了解辅导员的内在需求和困难并及时解决,提升辅导员队伍凝聚力、向心力。三是聚焦辅导员职业发展困境,打通辅导员职业发展路径,解决职业发展困惑,引导和激励辅导员实现人生价值。

(三)坚持以系统培训为主线,增强辅导员的核心素养和创新能力

增强辅导员的核心素养和创新能力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法宝,也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关键。辅导员不仅要具备基本的政治素养和工作能力,还应该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能够适应工作环境的变化和工作角色的转变,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要革新辅导员的教育理念,增强辅导员的核心素养和创新能力。一是加强教育理念培训,辅导员要学习书院制育人理念,转变育人观念,将管理育人与服务育人有机结合,提高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模式的能力。二是化整为零,以培训效果为导向,充分考虑辅导员工作的实际和特点,构建“日常+专题”“线下+线上”“必修+选修”的学分制模式,助力辅导员工作技能的提升。三是坚持“输血+造血”相结合,鼓励和引导青年教师加入辅导员队伍,开启辅导员造血功能,依托辅导员工作室,实施“辅导员培优计划”,通过“老带新”“专带兼”“传帮带”等培养模式,帮助新入职辅导员提升业务能力。四是围绕辅导员工作职责,聚焦双院协同育人重点难点,立足提升辅导员核心素养、培养辅导员创新意识、提升辅导员创新能力,通过专题讲座、案例分享、学习沙龙、竞赛活动等形式,提升辅导员的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此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离不开各方的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因此,需要全面整合辅导员队伍内外部资源,破除辅导员个人单打独斗的发展障碍。

(四)坚持目标激励为导向,激活辅导员工作的内生动力

内生动力是辅导员保持职业生命力的自我意识,是强化辅导员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的思想动力。因此,高校要坚持目标激励为导向,运用SMART目标,引导辅导员确定职业发展目标,提高辅导员开展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力。一是依据双院协同育人工作总部署,制定近期、中期、长期辅导员队伍建设目标,形成全方位、可持续的目标链,将目标细化为具体的工作任务,定期汇总工作任务完成情况。二是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适度量化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制定科学的量化指标,構建双院协同育人工作指标体系,促进辅导员队伍横向对比和纵向对比相结合,提高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三是广泛收集辅导员对双院协同育人的意见和建议,重视辅导员反映的问题,支持和鼓励辅导员参与目标制定,确保辅导员工作任务目标的合理性和可完成性。四是根据《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有关要求,结合辅导员的工作属性和特点,根据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制定工作目标,要跳出辅导员是“万金油”“灭火器”的惯性思维,推进辅导员工作向专业化、职业化方向发展。五是根据任务的轻重缓急,合理完成规定任务的时间要求,加强过程中的指导督查,结合辅导员参与书院制建设、推进双院协同育人的工作情况,定期开展辅导员工作评价。

(五)坚持制度建设为保障,推进辅导员队伍高质量发展

加强辅导员队伍制度建设,推进辅导员队伍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是推进双院协同育人取得实效的重要途径,也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举措。因此,学校党委要以制度建设为抓手,加强顶层设计,注重整体谋划,系统推进辅导员队伍建设。一是健全组织架构,加强顶层设计。成立辅导员队伍建设与发展中心,成员由学生工作、教务、人事、科研、学院、书院等部门负责人组成,根据学校双院协同育人工作总部署,出台新时期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相关文件,支持和鼓励辅导员积极参与书院制建设。二是健全制度规范,提升制度执行力。构建辅导员选聘配备、培养方案、管理规范、考核评价的全方位一体化制度体系,健全权责明晰、行为规范、沟通有效、协调运转的运行机制,加强制度规范的过程控制,定期开展制度执行的效度评估,深入推进双院协同育人,积极探索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新模式、新路径、新方法,释放辅导员队伍建设制度效能,系统提升辅导员队伍建设科学化、规范化水平。

参考文献:

[1]王振华,朱蓉蓉.论新时代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优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2).

[2]许在华.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能优化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9).

[3]朱吉玉,朱丹,江宏.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培养机制探析[J].河南教育(高等教育),2021(12).

责编:勉 耘

猜你喜欢
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
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作用及应注意的问题
发展视域下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化、专业化探析
心理学在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分析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探究如何加强项目政工干部队伍的建设
做好四个结合强化基层政工干部队伍建设
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研究
论加强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
浅析儒家思想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