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杰
提 要: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它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整个进程,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之一,列于“六个坚持”之首。新时代,人民至上主要体现在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推动国家发展;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创造了辉煌成就,实现了站起来、富起来的伟大飞跃,现在又开启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积极推动从富起来到强起来新的伟大飞跃。中国共产党百年成就的取得,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我们党坚持了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最根本的是坚持了人民至上的立场和逻辑。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立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之一。深入研究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全过程的根本立场,对于走好新时代长征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人民立场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运动产生、发展的始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立场,是人们观察、认识和处理问题的立足点。这个立足点,从根本上讲是由人们的经济政治社会利益和地位决定的。”①习近平:《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求是》,2010 年第7 期。立场问题的实质,是为什么人的问题,是站在哪一边、以什么为立足点的问题。人民立场、工人阶级立场、共产党人立场之间的关系,是由人民、工人阶级、共产党人之间的关系决定的。人民立场、工人阶级立场、共产党人立场根本是一致的,因为“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而是要“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②《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 年版,第432 页。共产党人能够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和其他劳动人民的利益。随着工人阶级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工人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同时创立了第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这种科学世界观为人民实现自由和解放提供了理论指导,为人类进步指明了方向,具有谋求全人类幸福的终极关怀。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就是人民大众的立场。就是为实现人类的解放而服务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是人民的理论,是改变人民命运,求得人民解放的理论。如何认识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是社会历史观的重大问题。同历史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相对立,历史唯物主义、群众史观第一次彻底解决了这个重大问题,提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对于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马克思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287 页。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资本主义造成人的悲惨命运基础上,提出了未来社会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想目标。马克思提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价值目标,“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年版,第422 页。。无产阶级解放了,无产阶级实现了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才能实现。所以,马克思、恩格斯毕生都为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而奋斗。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列宁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站在人民立场、捍卫人民利益的理论,并把它运用到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实践中,使其成为现实。列宁指出:“哪里有群众,就一定到哪里去工作。”⑤《列宁全集》(第三十九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年版,第33 页。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马克思之前,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理论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以科学的理论为最终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指明了方向。”⑥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年版,第8、17 页。人民立场成为了马克思主义200 余年来蓬勃发展的动力源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坚守人民立场的思想。”⑦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年版,第8、17 页。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守正创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六个坚持”之一。守正,就是要继承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重要的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坚持为了人民利益,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创新,就是要坚持人民立场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整个发展历程,就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群众的力量,解决中国实际问题,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过程。人民立场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整个过程。从中国共产党成立起,党就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为国家的独立、中国人民的解放,为人民过上幸福的日子而不懈斗争。毛泽东强调,“真正领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应用了它去深刻地、科学地分析中国的实际问题,找出它的发展规律”。①《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814、848、1031、899 页。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就提出,“我们是站在无产阶级的和人民大众的立场”②《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814、848、1031、899 页。,“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我们的第一个方面的工作并不是向人民要东西,而是给人民以东西”③《毛泽东文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年版,第467 页。。党的七大将“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具有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的精神”④《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一九二一—一九四九)》(第二十二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535 页。写入党章,作为党的根本宗旨。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中不仅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还强调发挥人民主体性的重要性。毛泽东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⑤《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814、848、1031、899 页。毛泽东的人民立场也体现在“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党的群众路线之中。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毛泽东指出,“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并强调“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⑥《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814、848、1031、899 页。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中国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课题。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领导人民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人民当家作主提供了制度保证。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实践成就,为在新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大力发展生产力,使人民摆脱贫穷落后,走上富裕的道路,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重大课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成功开创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人民立场贯穿于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之中,邓小平理论以经济建设为重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把改善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把共同富裕看成是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邓小平强调,“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⑦《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年版,第63 页。。邓小平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他指出:“改革开放中许许多多的东西,都是群众在实践中提出来的。……这是群众的智慧,集体的智慧。”⑧《邓小平年谱(一九七五—一九九七)》 (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年版,第1350 页。改革开放的初期,邓小平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些判断都离不开人民这个主体。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解决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重大课题,加深了对社会主义和党的建设的认识,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我们党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江泽民指出:“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①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年版,第21 页。在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推向21 世纪的伟大实践中,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推进改革、扩大开放,坚定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开创改革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深刻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课题,形成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实践上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在实现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基础上,开启实现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继续前进。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从新的实际出发,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新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都提出了许多原创性、标志性、引领性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为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重大原创性贡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这些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根本价值取向是坚持人民至上,实现人民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在实践中贯彻和落实人民至上,要关注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提高人民的生活品质,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正式提了出来。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明确提出“坚持人民至上”作为十个方面宝贵历史经验之一。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容概括为“十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十个明确”其中一个就是“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①《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年版,第24 页。。这个“明确”鲜明地强调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价值导向。“十四个坚持”其中两个坚持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当家作主。这是坚持人民至上的主要体现。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理解好和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首要任务就是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人民至上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为人民是目的,一切为了人民;人民是主体,一切依靠人民;人民是根基,执政扎根于人民;人民是尺度,人民评价至上。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②《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年版,第168 页。人民至上理念四个方面的内容贯穿于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之中,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价值立场和价值导向。
首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人民至上理念的第一个内涵就是人民是目的,一切为了人民。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从根本上回答了“为什么人”的问题。2012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会上提出,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党的二十大报告又提出:“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③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 年10 月26 日。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至上理念贯穿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程、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大发展理念”之中,贯穿于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逐步解决的过程之中,贯穿于实现高质量的发展之中。我们党采取强有力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进入新时代10 年来,我们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生活水平全方位改善,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39800 元增加到85698 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6500 元增加到36883 元。当前,我们已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④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 年10 月26 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其次,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推动国家发展。人民至上的另一个内涵就是人民是主体,一切依靠人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全面深化改革,加强改革顶层设计,敢于突进深水区,冲破各种思想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凸显了推动社会发展的人民至上理念。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主要体现在:一是在实践中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出和推进了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使全过程人民民主进一步完善为科学有效的制度安排和民主实践。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任务。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的一个重大创新,就是不仅将民主落实于保障人民依法行使国家管理权力的一整套制度安排上,而且将民主贯彻在为民造福的执政过程之中,贯彻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道路、发展战略之中。二是在实践中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激发人民群众创造伟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从根本上说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经验,反映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代表了社会进步的方向。人民是真正的英雄,要激发人民群众的内生动力,创造自己的美好生活。完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任务,只要紧紧依靠人民,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把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充分激发出来,就一定能创造出人间奇迹。中国式现代化只有通过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一定能实现。
最后,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人民至上包含的内涵还有人民是根基,执政扎根于人民;人民是尺度,人民评价至上。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为什么能的根本所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就是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其中重要的是坚持人民的根本立场。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党性和人民性是一致的。人民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人民是我们党的生命之根、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年版,第40、40 页。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信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年版,第40、40 页。人民也是党的领导和工作好坏的评判者。我们始终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③《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年版,第142 页。。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在完成国家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站稳人民立场,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人民至上,着力解决我国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的问题,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动实现共同富裕。
未来新征程上,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要坚持不懈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尤其要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政治立场,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坚决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坚持以严的总基调强化正风肃纪。中国共产党要牢记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践行党的宗旨,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风雨同舟,同甘共苦,继续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努力。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使命。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重要的一点在于它的人民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贯强调,要在新形势下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要坚持好、运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党的二十大报告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概括为“六个坚持”,即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首先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坚持人民至上,就是要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中国共产党的理论从群众中来,要到群众中去。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不竭源泉。我们要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进程中,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形成广大人民群众认同的理论,形成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坚持自信自立,就是要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站稳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是党团结带领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奋斗总结出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党团结带领人民经过长期奋斗开辟出来的,是符合人民愿望、尊重人民的创造性的成果。我们对这一理论、这一创造,要有坚定的自信。坚持守正创新,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顺应人民的新期盼、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坚持问题导向,就是从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切身利益问题着手,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坚持问题导向,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针和路线,通过调查研究了解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采取各种办法加以解决,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当前,我们还面临许多的困难和难题,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高质量发展和科技创新还有待进一步推进,这就需要在新的历史时期凝聚中国力量,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进发展,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坚持胸怀天下,就是要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而斗争。就是要积极回应各国人民关切的问题,积极吸收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回应人民关心的切身利益问题,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时代之问、人民之问,形成与时俱进的重大理论成果,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
综上,坚持人民至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坚持守正创新,以科学的态度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紧跟时代步伐,把握时代脉搏,顺应实践发展,不断拓展认识的广度和深度,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推进新的伟大实践。我们任何时候都必须牢记,“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唯一选择就是为人民群众做好事,为人民群众幸福生活拼搏、奉献、服务”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年版,第6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