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技术体系支持下人类交往的普遍发展及意义*

2023-09-23 01:45张建云
观察与思考 2023年6期
关键词:信任区块人类

张建云

提 要:区块链是分布式网络、密码学、共识算法、智能合约等多种技术相互融合而形成的技术体系,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持下,具有去中心化、数据不可篡改、全程可追溯、信息安全可靠等功能和特性。当今时代,以区块链技术体系为底层架构的新型网络通过建构技术信任机制、网络协同机制及数据确权机制等,不断超越人类交往的时空限制和心理距离,不断摆脱直接交往的藩篱、壁垒,推动人类的交往达到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极大地提高效率,创造更多的自由时间和更丰富的社会关系,重塑社会秩序与规则,推动人类文明全面跃进,为共产主义实现创造经验、奠定基础。

区块链(Blockchain)诞生于2008 年11 月底,之后迅速与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相融合,形成大数据技术体系。2016 年,区块链连接到移动端,开始在金融服务等领域落地、应用。2019 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重视区块链技术应用,发挥区块链在促进数据共享、优化业务流程、降低运营成本、提升协同效率、建设可信体系等方面的作用”①参见《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 年版,第142 页。。区块链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在大数据技术体系加持下赋能实体的应用场景不断突破,以超乎想象的速度应用于金融、政务、医疗、社会治理、智慧城市等各个领域,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日新月异的变化,其中,最为根本性的变化,是区块链在大数据技术体系加持下根本改变人类的交往方式,推动人类交往达到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

一、交往及科学技术进步对交往普遍发展的根本推动作用

人类交往的发展归根结底是由生产力、科学技术发展决定的。19 世纪科技进步及大机器体系普遍采用,推动人类交往不断摆脱地域限制,形成全球范围内的普遍发展。21 世纪大数据技术体系加持区块链,又推动人类普遍交往达到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

(一)交往及其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意义

从广义上讲,交往就是人们之间的一切来往、联系和关系。交往的最根本、最核心的内容,就是彼此交流、交换信息。信息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切反映结果,它借助于语言、文字、符号、代码、图像、表情、动作等来表达,通过一定的物质、能量载体来传递。过去,前互联网时代,信息主要是以纸等为载体,信息的传递和交流具有当下性。当今大数据互联网时代,人们将信息数字化,用二进制数字代码表示,由此数字化的信息就可以通过互联网即时即地传递和交流了。

信息是人类实践活动成功的内在必然条件,人们获得的信息越全面、越准确,实践活动就越容易成功,否则实践活动就越容易失败。人们通过信息的传递和交流,一方面将他人的信息纳入自己的思想中,形成更大、更有价值的新信息,从而实现创新性发展;另一方面是了解他人的思想、意图,从而更好地实现分工协作,提高劳动效率。同时,人们还通过交流、交换信息,了解各自需要,从而彼此交换劳动产品,在满足自身生产、生活的物质需要的基础上,获得情感、审美等精神需要的满足。

人类交往的必然性,是由人的、生产实践的客观性决定的。马克思指出:“为了进行生产,人们相互之间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影响,才会有生产。”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年版,第340、188、166 页。这表明人们之间的联系和关系与生产密切相关,即交往是生产实现的前提和条件,交往的范围、深度从根本上影响生产力的发展状况。马克思在19 世纪社会条件下指出:“只有当交往成为世界交往并且以大工业为基础的时候,只有当一切民族都卷入竞争斗争的时候,保持已创造出来的生产力才有了保障。”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年版,第340、188、166 页。人类生产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是随着交往范围不断扩大、交往程度日益密切而实现的。马克思指出:“交往的任何扩大都会消灭地域性的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只有作为占统治地位的各民族‘一下子’同时发生的行动,在经验上才是可能的,而这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联系的世界交往为前提的。”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年版,第340、188、166 页。共产主义只有在人类不断实现的普遍交往中才能实现,只有在人们之间的交往密切程度达到使人们之间的行动能“一下子”同时发生的时候才能成为经验现实。

(二)传统科学技术条件下人类交往的发展及局限性

人类交往的媒介、手段、范围和程度等,归根结底是由生产力发展决定的,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交往实现形式。马克思指出:“只有随着生产力的这种普遍发展,人们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来。”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年版,第166、404 页。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②《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年版,第274 页。,科学技术及由此而来的机器体系的发展,直接决定着交往的实现形式及发展程度。

古代社会,科学技术水平低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小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八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52 页。,人们之间信息交流的媒介,主要是甲骨、竹简和纸等,此时此地的信息需要飞鸽、驿马等,经过一段时间才能传递到异地。人类交往受到时间、空间及信任的严格限制。

近代以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特别是19 世纪以后,电报、电话等的发明和使用,使人类的交往媒介发生根本性变革,此时此地产生的信息开始可以即时传递到异地。同时,大机器体系的形成和普遍采用,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的形成,随着商品生产和交换的扩大,人们的交往不断摆脱地域的限制,不断突破“狭窄的范围”和“孤立的地点”,开始形成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交往,推动世界经济进入全球化阶段。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年版,第166、404 页。普遍交往促进了资源、资金、技术和人才等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交流和使用,从而推动生产力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当然,资本主义世界的普遍交往,并不是交往普遍化的最终实现,而仅仅是开始。在传统技术条件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信息是一种权力,人们之间的普遍交往以及全球化的程度不仅仍受到时间和空间限制,还深深地受到信任限制,交往表现为原子式的、形式的普遍化,表现为外在联系和关系的普遍化。尽管大机器体系促进了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的相对集中,因而推动各个企业、各个单位组织内部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即时即地沟通和交流,提高了单位内部交往、协同效率。但是,整个社会各企业、各单位组织之间,各行业、各领域、各地区之间,特别是生产与消费之间是相互分割的,信息不能即时即地交流和沟通,人们之间的直接交往受到重重阻隔。资本主义私有制加剧了交往的分割和对立。

传统互联网并没有改变这种情况。传统互联网是一种工具,作为一个产业而展现在公众的面前,信息仍然是一种权利,信息的收集者、生产者首先考虑的是方便自己控制、管理和使用数据;信息作为资源被占有者所私有和独享。“这一时期,排他性的‘拥有’是本质,自我控制、自我管理是目的。资金雄厚的大企业是经济的主导者,坐拥IT 资源垄断,享受超额利润,抑制了创新,牺牲了社会福利。”⑤阿里研究院:《互联网+:从IT 到DT》,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 年版,第31 页。因此,传统互联网时代,信息的生产、存储、交流、传递仍然是相对封闭的,表现为单向、线性、分割式的层次化结构。数据资源分散在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各个企业、单位组织及个人手中,这些数据缺乏统一性,数据的存储和传输也都有着不同的方式,由此造成数据壁垒,形成信息孤岛,使人们的直接交往受到重重限制,无法实现更全面、更深入的交流,人类的交往普遍化仍然受到时间、空间及信任的限制,无法进一步推进。

但是,2008 年以来,区块链技术体系产生并迅速与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VR 等技术相融合,以区块链技术体系为底层技术架构的新型互联网,推动人类的交往普遍化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三)区块链技术体系运行机制、逻辑架构及其功能

区块链的产生不是一种技术创新,而是早已存在的分布式网络、密码学、共识算法、智能合约、NFT 等多种技术组合方式创新。区块链也不是一个单独发挥作用的技术,自诞生之后,即与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相互融合、相互支持,形成大数据技术体系。在大数据技术体系支持下,区块链作为底层技术架构的价值日益显示出来。

从技术角度,区块链是一种有多方参与主体加入的分布式账本系统,每一个参与主体就是区块链网络中的一个节点(账户),每一个节点(账户)就相当于一台处理数据的服务器。当某个节点(账户)发起交易(即对账本的操作,会导致账本状态的变更)时,系统首先通过公钥和私钥对这个节点进行身份验证,确认交易所有权,及其账户余额等信息。每一个节点都同时记录交易信息,并发布到网络上广播出去,使整个网络都收到交易信息,验证其合法性,并生成新的区块添加到区块链中。由此,区块链系统由网络上的参与主体(账户)共同维护信息,相互监督整个交易过程。

区块链系统的逻辑架构是以交易(广义即为交往)为中心而展开的,一般来说包括四个部分。区块链“数据层”是区块链的基础,是最基本、最核心的结构部分,主要负责数据的存储和安全。区块链就是由按照交易时间顺序而形成的、首尾相连的多个“区块”链接而成。区块聚合了所有交易相关的信息,其唯一标识是“哈希值”。区块链“网络层”是区块链系统上的交易、转发、达成共识等运行的网络平台,区块链采用分布式网络,主要是通过P2P(peer to peer lending 或peer-to-peer)技术实现的。区块链“共识层”是分布式系统上的节点(账户)达成共识的结构部分。分布式系统上的节点(账户)是分散且平行的,所有节点(账户)都参与记录数据,要保证所有参与者(账户)记录的数据都是相同的正确数据,需要确认,需要达成共识。由于各个节点(账户)情况都不同,保证区块链记账一致性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区块链“应用层”,就是把区块链作为一个操作系统应用到现实生产、生活中,在区块链平台上运行各种应用产品,可以大大提高效率。根据应用的范围,区块链分为公有链、联盟链、私有链。

区块链的功能、特点决定了区块链的应用,不同于5G、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的应用,后者基本上不考虑应用场景问题,但是区块链的业务应用需要与具体的场景联系起来,根据场景的需要进行功能设计等。一般来说,凡是需要彼此信任、多方协同的场景,都适用区块链。那种任何人都可以参与、所有数据默认公开的场景,可以选择公有链;那种多家企业或单位组织协作、数据访问和管理有限制的场景,适用联盟链;那种企业或单位组织内部使用的场景,适用私有链。

区块链技术体系将根本改变人类交往方式,推动人类普遍交往达到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

二、区块链技术背书的信任机制不断降低人类交往信任成本

人类的交往首先受到信任限制,在传统技术条件下,以第三方为中介的信任机制既增加费用又影响效率,容易引起腐败,限制交往的深入发展。区块链技术体系通过建构技术背书的信任机制,超越中介信任,从根本上促进人们之间交往的深入发展。

(一)信任在交往中的重要作用

人们决定彼此联系、交往,彼此分工协作、交换劳动的时候,是以对对方的信任为基础的。“信任是涉及交易或交换关系的基础”——这是心理学、传播学、管理学、经济学等的共识。即使是最简单的协作和交易,都是出于对对方的信任。只有双方彼此信任,协作和交易才能实现。正是因为我相信你是为我们的共同利益而不是为损害我的利益而进行协作的,我才同意与你协作;正因为我相信你提供给我的产品或货币是真实可靠、有质量保证的,不是假冒伪劣的,我才同意与你交易。马克思指出:“信用是商品形态变化的中介,即不仅是W—G,而且也是G—W 和现实生产过程的中介。”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546 页。信任是对对方的知识、能力和善意的假设,因而信任他人意味着必须要承受对方失信会给自己带来的风险,这种风险正是人们之间自由交往的最大障碍。失去信任,就失去了彼此交往的基础和起码条件。相互防备,彼此之间在心理上拉开距离,虽近在眼前却远在天边;虽可能会有表面的联系,但不会有更深入的交往。没有更深入的交往,必然影响人们分工协作和交易的效率,也影响信息价值创新的效率。因此,将信任风险降到最低,以便于人们自由交往、从而提高协作和交易效率,这是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

人类最早依靠血缘、宗族等的熟人关系建立信任,后来利用宗教、道德规范(如:对天发誓、人格担保等)来建立信任,再后来人们用法律等制度规定来建立信任。人类很早就开始使用契约来降低信任风险,出现了保障交易双方彼此信任的中介机构和中介组织,例如:政府组织、银行等,以及传统的市场、商场,包括传统互联网时代的电商平台等。将人们之间的信任关系建立在正直诚信的个人和中介机构、中介组织等基础上,极大地促进了人们之间彼此信任,提高了交易、交往效率。但是,在前互联网时代,信息是一种权力,掌握信息的中介成为金字塔上层垄断组织,很容易跟交易或协作方暗中勾结,造成腐败。同时,人们的直接交往、彼此协作需要中介机构(组织)协调,既增加费用,又影响效率。传统互联网的出现,虽然极大提高了人们交易、交往的便捷性,但是并没有根本改变现状。人们之间的线上交往和平台交易,依然要依靠第三方。谷歌、脸书、推特等商家,利用自身的便利条件,进行数字圈地,不但没有解决信任问题,还出现了一系列新情况,如:平台垄断、数字剥削、算法压榨、信息安全等问题,不仅与大数据生产力的本质要求相背,而且严重违背人类的公平正义原则,阻碍人们之间交往的深入发展,阻碍生产力快速发展。——这个问题随着区块链技术体系的出现和普遍应用而正在得到解决。

(二)区块链技术背书的信任机制原理

区块链具有去中心化的功能和特质。区块链采取分布式存储、点对点传输技术,区块链网络没有中心服务端,而是将数据分散地存储于系统上众多参与节点(账户)的服务器上,每个节点(账户)都是独立、平等的,每一个参与节点(账户)都具有高度自治性,节点(账户)之间可以自由连接,共同记录信息,彼此直接传递信息,因此不存在权威性的中心节点(账户),不存在信息权力中心。在传统社会,要获得信息只能到掌握信息的权力中心去获取,人们之间的信息传递和交流是单向、线性结构,而基于区块链点对点网络架构,信息的传递和交流是非线性的网状结构。区块链网络上的所有参与者(节点)都是资源的提供者、存储者、管理者和使用者,无须第三方中介(中心服务端)介入,由此实现信息实时共享共用。

同时,区块链上的数据信息具有不可篡改、全程可追溯、安全可靠等功能和特性。区块链运用密码学技术,存储、传递的数据加密存证,通过哈希运算,保证区块链网上信息的不可篡改性。哈希运算(散列运算)就是把任意长度的输入通过计算转化为固定长度的输出,这个固定长度的输出即是哈希值,相当于“信息摘要”。哈希函数具有单向性(正向快速、反向困难)、输入敏感及强抗碰撞性等的特性,只要信息发送方在发送信息时附上哈希值,而信息接收方根据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哈希运算,并与获得的哈希值进行比较,就可判断信息是否被篡改。区块链上后一个区块拥有前一个区块的哈希值,一旦打上“时间戳”的交易数据得到全网确认,打包成区块添加到区块链后,信息很难被篡改。区块链网络信息中包含区块链自诞生以来的所有交易,任何交易信息都有完整记录,每一个参与节点(账户)都保留完整的交易记录。要改一笔交易,就要将区块中哈希值全部篡改,而要篡改数据则要伪造交易链,这在全网节点足够多的情况下,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篡改者要篡改全系统超过51%的算力。即使篡改成功,这个过程也会被全网见证。①参见华为区块链技术开发团队编著:《区块链技术及应用》,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9 年版,第35 页;林熹编著:《区块链导论》,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22 年版,第50 页。区块链可以为链网上的所有交易提供完整的记录存证,并为全网所有节点共同拥有,由此就可以对每笔交易和数据进行确权,同时又保护数据隐私,安全可靠。

区块链网络具有信息去中心化功能,且链网数据不可篡改、全程可追溯、公开透明、安全可靠,使区块链网络上的所有参与者彼此都能“知根知底”、相互信任,——这种信任不是基于第三方中介,而是基于客观公正的技术体系。

(三)技术信任机制使交往去信任化

在传统中介背书的信任机制条件下,信息传递单向化,交往各方互不信任。区块链架构的分布式网络上,用户全程参与数据的产生、传递、交流、共享和使用,所有数据可全程追溯,可追踪数据流转,公开透明,不需要第三方中介为背书,就可以获得安全可靠的全部信息,从而使互不信任的陌生人之间可以通过区块链进行网络传递和获取信任,从技术上消除交往各方由于互不信任而形成的障碍,不断超越人们之间的心理距离,从根本上促进交往深入发展。同时,技术背书的信任机制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传统的信息权力中心的腐败问题,消除具有暗箱操作可能性的第三方中介造成的社会不公平、不公正现象,从技术上根本推动人类交往的和谐化、秩序化,推动社会文明进步。

以电子发票为例,传统互联网电子发票由于被中心机构掌握,生成不透明,易被黄牛垄断,易造假,造成税务部门、开票方、受票方等主体之间的信任危机,增加交易、交往成本。而区块链则把每一个发票关系人(税务部门、开票方、受票方等)都连接到区块链网上,电子发票与通证(即以数字形式存在的权益凭证)一一挂钩,可以在智能合约上看到电子票据的各种属性。区块链电子发票节点由全网参与者(即发票关系人)共同记录,不可篡改,且每个环节即发票的生成、储存、传输、使用等,都在区块链网络上全程留痕,全程可追溯。区块链电子发票从申领、开具、查验、入账等流程在区块链网上实现,就可以有效避免虚假发票、一票多报等现象,增进人们之间的信任,促进人们之间交往去中介化,由此极大地降低交往(交易)成本,提高交往(交易)效率。

三、区块链网络协同机制推动人类交往不断超越时间和空间

传统技术条件下,人们之间的普遍交往还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此时此地的信息不能即时传递到异地,信息传递的当下性阻碍人们之间交往实现的范围和深度。区块链技术体系通过建构网络协同机制,使人类交往超越时空距离,表现为人类的分工协作日益密切,深入彼此交往的最细小环节。

(一)分工协作密切程度是人类交往发展程度的具体表现

人类的活动即劳动,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是以分工协作的方式实现的活动。人类的交往是通过分工协作来表现和实现的;交往的发展程度首先体现为分工协作的密切程度。

分工协作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劳动分工日益细化,分工细化同时必然要求协作也越来越密切,这样才能提高效率。马克思指出:“许多人在同一生产过程中,或在不同的但互相联系的生产过程中,有计划地一起协同劳动,这种劳动形式叫做协作。”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年版,第331、336 页。协作能极大地提高劳动效率,协作“创造了一种生产力,这种生产力本身必然是集体力”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年版,第207 页。。因为“劳动者在有计划地同别人共同工作中,摆脱了他的个人局限,并发挥出他的种属能力”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年版,第331、336 页。。协作包括两种,一种是企业、单位组织内部的协作,另一种是相互联系的各单位、各企业之间以及各行业、各领域、各地区之间的协同。为了提高协作效率,交往各方需要尽可能地即时即地沟通、交流,劳动的各个过程、环节以及各个行业、各个领域、各个地区等之间尽可能地实现即时即地交流,实时协同。

传统技术时代,分工协作是通过在固定的时间和地点的聚集来实现的,如工厂制,虽然比分散的个体劳动提高了效率,但是分工协作、人们的交往仍受到时间和空间严格限制,很不自由。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分工日益精细,而各个具体劳动之间协作、交往却阻隔重重,必然会造成效率低下。当今时代,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的加持下,区块链技术体系正在改变这种状况。

(二)区块链网络协同机制原理

区块链是分布式网络,没有中心服务端,系统上分布着众多参与节点(账户),一般来说,这些节点即区块链网络上的账户是自主申请的,不是他人分配的。每一个参与账户都具有高度自治性,彼此之间可以平等、自由连接。区块链具有去中心化以及数据不可篡改、全程可追溯等功能、特点,解决了第三方中心化信任缺失等问题。但是,在区块链去中心化的分布式账本中,由于每个参与者都可以录入数据,所以当交易发生、新的区块产生、需要加到区块链中时,以谁录入的数据为准呢?也就是说,分散、独立的工作参与者如何迅速达成共识、实现协调一致呢?——区块链是通过建立共识机制、智能合约等来解决这些问题的。

所谓共识机制,“就是一种协作机制,协调多个节点接受唯一的结果”④王思远、张华编著:《区块链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1 年版,第78 页。。目前,区块链共识机制包括:工作量证明机制、权益证明机制、拜占庭容错机制等。通过共识机制,可以确定哪个节点(即参与者)获取了上传交易数据的权力(也称打包权、记账权);谁获得了打包权,谁就获得打包这一区块的奖励。例如:工作量证明机制就是通过节点的算力来选取打包节点,权益证明机制则通过节点的币龄来确定打包节点,等等。区块链通过共识机制保证链上的节点(账户)数据一致性,从而提高网络参与者多方共识效率。

智能合约,简单地说,就是在区块链网络上自动运行的数字化的协议、合同,自动执行,不由人为操控。智能合约将传统合约数字化,部署在区块链上,合约上约定的事务的发生、处理及数据保存等全部在区块链上进行,智能合约根据预设逻辑,读取相应数据并进行计算,并将计算结果永久地保存在链式结构中,严格执行合约。区块链系统通过智能合约使合同、协议等的执行数字化,传统合约的背书执行换成数字代码执行,不可篡改,加强了合同、协议的执行力,也从根本上提高了网络交往协作效率。

(三)区块链网络协同机制使人类分工协作、交往协同实现即时即地

区块链通过共识算法、智能合约等构建网络协同机制,将需要协作的人们通过区块链网络聚集起来,使参与各方可以超越时空、在线上实现即时即地交流、协同合作。区块链网络协同平台通过实时记录将工作信息共享给全体参与成员,工作任务、进度、资料、日程、成员沟通和讨论等都即时即地交流共享,不再需要其他沟通工具,线上会议也不需要召集人们现场开会协商。区块链使线上工作信息全程可追溯,公开透明,减少协作中任何不必要的中间环节,降低交往的社会成本,提高协作效率。由此,基于区块链网络,身处各个地方的工作参与者可以同时在线即时交往、协同,方便快捷且低成本。

例如:人们乘坐飞机购买延误险,如果飞机真的延误了,可以及时索赔。过去,人们先要去航空公司联系飞机客服,现场开具证明,再去保险公司,现场提交各种证明资料,才能完成赔偿。如果中间出现差错,还要再跑一次甚至几次。现在,区块链网络将相关主体——用户、航空公司、保险公司等直接连接起来,用户直接在区块链航空险平台上,点对点完成延误险的签约,利用通过区块链网络上实时更新的航班数据及全球空中交通数据库为大数据基础,将赔付条款通过代码形成自动化指令,只要约定的事件发生,区块链网上智能合约自动执行赔付,不用“跑一次”,甚至不用“点击一次”,由此极大地降低交往(交易)成本,提高交往效率。

四、区块链数据确权机制促进数据全社会交流共享,推动交往全面深入

(一)信息共享的意义与传统互联网的局限

人类交往的最根本、最核心的内容,就是彼此交流、交换信息。如果信息是独享的,人们为获取信息而进行的交往只能是点对点式个人交往,交往的范围有限,彼此交换信息的质量、数量也有限,信息融合所创造的价值也小。相反,如果信息是共享的,人们为获取信息而进行的交往就是点对面、点对网的普遍性交往,相应的信息融合所创造的价值也将无限提高。但是这在前互联网时代,在信息没有数字化的条件下,是无法实现的。

21 世纪以来,随着信息数字化技术及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的迅猛发展,大数据即“在线的数字化信息”不断形成,其作用日益显现,已经成为与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并列的第五大生产要素,并且是新生产力中重要的、起关键性作用的生产要素。数据作为信息资源根本不同于石油等自然资源,大数据的本性在于“共享增值性”。石油等自然资源共享共用会导致价值减少,但是数据越是交流、越是共享共用,就越有价值,越能创造价值。大数据生产力内在要求数据资源的全社会交流、共同占有和使用,要求打通一切阻碍数据直接交流、沟通的“痛点”,促进各企业、各单位组织之间及各行业、各地区、各领域之间的数据资源深度融合。

在传统互联网条件下,数据资源融合及数据信息全社会开放共享是受到限制的。因为作为生产要素,数据强调财产方面的权益;而数据资源不同于自然资源,具有可复制性、可重复使用、非排他性等特点,在没有相应保障的情况下,企业、个人的私有数据很难被拿出来交流、共享共用,由此形成了一个个数据孤岛,源源不断形成的大数据被分割,拘于各个企业、单位及各个行业、各个领域和地区中,很难被全社会共享共用,也严重地阻碍人们之间的深入交往。现在,区块链技术体系的发展和普及应用正在不断攻克这个难题。

(二)区块链数据确权机制及对普遍交往实现的意义

随着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应用,人们正在基于区块链底层技术解决数据确权等问题。作为安全可靠的分布式数据账本,区块链网络具有全程公开透明、数据不可篡改、信息可追溯等特性,通过非对称性加密、零知识证明、NFT(非同质化通证)等一系列技术为数据确权,确保数据权属,追踪数据流转。正如有学者指出的,基于区块链框架,数字资产(表现为“数字通证”)由公钥和私钥这对数据参数表示,“数字资产的移转必须依赖两者的加密和解密,仅凭公钥或仅凭私钥均无法完成交易。因此,根据区块链系统的相关规则,通过某个加密资产的公共参数即可以确定该资产,且任何访问该系统的人均可识别出该资产。这意味着每一个加密资产都是特定的,可独立交易转移的,不存在无限复制的可能性”①司晓:《区块链数字资产物权论》,《探索与争鸣》,2021 年第12 期。。区块链技术体系可以为所有财产确保权属,并保护交易者的隐私,保障交易的安全性和私密性,从而促进数据(信息)资源的全社会普遍交流共享,推动人类交往的全面深入。

以政务公共数据共享为例。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探索利用区块链数据共享模式,实现政务数据跨部门跨区域共同维护和利用。”②《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 年版,第28 页。政务数据,是指各级公共部门履职过程中依法采集、存储、管理的各类数据资源。政务数据共享,是指在保护国家安全、商业秘密及个人隐私等的同时,将公共数据向社会有序开放、共享。目前,我国各级政府积极推动数据共享平台建设,推进跨行业、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的系统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公共数据资源共享已在税收、社保、司法等领域落地、应用。例如:社保领域,2022 年10 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扩大政务服务“跨省通办”范围进一步提升服务效能的意见》规定,将直接关系企业和群众异地办事、应用频次高的医疗、养老、住房、就业、社保、户籍、税务等领域数据纳入共享范围,同时各省社保系统基本上已经切换至全国系统。由此,人们在社保领域中的联系无限扩大,交往实现即时即地。

总之,基于区块链网络,代表利益和权力的数据可以自由流动、供给需要方去创造更大价值;可以拆除数据壁垒、连接数据孤岛,打通各行业、各地区之间,以及生产与消费各领域之间的鸿沟壁垒,实现数据的全社会共享共用,由此,不断从根本上打通人类交往的屏障、隔阂和阻碍,使人类直接交往深入相互联系的、最细小的环节和最细微的情境。

五、区块链技术体系支持下人类交往普遍发展的深远意义

(一)极大地提高效率,促进生产力飞跃发展

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进程的程度,从根本上决定着人们交往的广度和深度,但同时,生产力的总和及生产力的普遍发展,也只有在人们的普遍联系和交往中才能形成;交往的范围、程度从根本上影响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当今时代,大数据技术体系加持下的区块链体系,通过构建技术背书的信任机制、网络协同机制、数据确权机制等,不断打通各企业单位、各行业、各地区、各领域等数据壁垒、促进数据开放共享,不断消除限制交往自由实现的一切藩篱壁垒,推动人们之间的联系和关系深入人类活动的最细微之处。人类交往的普遍化、深层次发展,一方面极大地降低信任成本,减少人们之间交易、交往的社会成本;另一方面促进人们之间分工协作超越时空,即时即地完成,从而大幅度地减少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各个环节、各种情境中出现的摩擦,不断实现人才、资金、技术、信息及物流、商流等的高度协同,人类社会前所未有地将人、设备、生产、交换及消费等高效地组织起来,协同一体,从而极大地提高效率,促进生产力不断实现新的飞跃发展。

(二)创造更多的自由时间和更丰富的社会关系,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马克思指出,个体对生产力总和的普遍占有、个人的力量全面提升在个体处于分散和彼此对立的情况下是无法实现的,“这些力量从自己方面来说只有在这些个人的交往和相互联系中才能成为真正的力量”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年版,第75 页。。因此,人类社会共同体内部实践的普遍性程度、人们之间联系和交往的普遍化程度,决定着人的能力发展及自由实现的广度和深度。当今时代,随着区块链技术体系普遍应用于制造业、农业以及金融、医疗、教育、交通、物流、社交等各个领域,一方面,人们之间的普遍交往深入生产、生活的细节中,极大地提高效率,从而创造出更多的自由时间,使人们从烦琐、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全面发展完善自身。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未来社会“由于给所有的人腾出了时间和创造了手段,个人会在艺术、科学等等方面得到发展”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年版,第784 页。。另一方面,人类交往的普遍发展也日益创造更加丰富、广阔的社会关系,使任何个人都成为织就这个普遍关系大网的一个纽结,每个人都是不可替代的“这一个”,瞬间即与无数社会关系相连,这必将为每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创造前所未有的社会条件。

(三)重塑社会秩序与规则,促进人类文明全面跃进

当今时代,区块链技术体系日益推动人们之间的联系、关系去中介化,使人们之间的普遍联系和交往越来越自由地、直接地发生,由此,一方面不断优化社会制度体系,不断消除不合理的规则、秩序,使现有制度流程等更合理化;另一方面,重新定义货款、支付、授信、收益、评级等的程序、规则,因为区块链底层技术架构会形成新的道德体系、评估标准、信用记录等。例如:“滴滴”的区块链智能平台可以根据出租车司机出车时间、乘客评价等,给勤奋、好评多的司机优先派单。同时,基于区块链实现的普遍化交往不断消除腐败,推动社会公平、正义根本实现。例如:基于区块链的智能排队叫号机彻底改变了客户排队、等候过程那种拥挤、混乱不堪等现象,营造真正舒适、公平、和谐的等候环境;智能摇号机则充分保证摇号、派位等的随机性和公平性,全程公正透明,从源头上防止纠纷;基于区块链的智能行政执法全程记录,实时留痕,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保证执法过程的客观公正,等等。总之,基于区块链体系的人类交往的普遍发展,将最大限度地保证社会公平、正义的普遍实现,营造和谐、友好的社会环境,推动人类文明达到新的、更高的境界。

(四)为共产主义实现创造经验、奠定基础

马克思指出,未来社会,“设想有一个自由人联合体,他们用公共的生产资料进行劳动,并且自觉地把他们许多个人劳动力当做一个社会劳动力来使用。在那里,鲁滨逊的劳动的一切规定又重演了,不过不是在个人身上,而是在社会范围内重演”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96 页。。这表明,在未来社会,在生产资料全社会共同占有、共同使用的条件下,人们之间的协作密切程度、人的工作自觉程度及能动创造性的发挥,就如同鲁滨逊一个人的劳动。“社会劳动如同一个人的劳动”的实现,只能建立在人类普遍交往的基础上,建立在深入劳动最细小环节和最细微情境中的人们之间的联系和关系的基础上。区块链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加持下,将为“如同一个人的劳动”的实现创造前所未有的可能和条件。当前,基于区块链技术体系而不断实现的世界经济全球化、生产与生活一体化、生产与消费的融合化、深度发展的劳动社会化等经验现实,正在为我们今天思考共产主义提供前所未有的经验依据。

毋庸置疑,当前,由于区块链发展时间很短,区块链技术本身及其赖以支撑的大数据技术体系还很不完备,在具体的实践应用中遇到很多困难,一些痛点亟需打通,一些技术难点亟需攻克。同时,区块链技术的普遍应用也需要人们慢慢学习、探索,这也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大数据技术体系加持下的区块链对人类的交往方式的变革刚刚开始。但是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作为新生产力核心力量的大数据、区块链技术体系的持续发展,必将不断冲破人类普遍交往的藩篱和阻碍,推动人类社会达到“如同一个人”、全社会的行为“‘一下子’同时”发生的高度。

猜你喜欢
信任区块人类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区块链:一个改变未来的幽灵
人类第一杀手
区块链:主要角色和衍生应用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区块链+媒体业的N种可能
读懂区块链
嘤嘤嘤,人与人的信任在哪里……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
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