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强 李剑
提 要:新时代党的建设,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坚持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取得了显著成就。但由于世情、国情、党情的不断变化,新时代党的建设仍然面临许多重大问题。理论方面,包括新时代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及其内在关系、如何理解党的全面领导的科学内涵、什么是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如何理解党的自我革命,等等;实践方面,包括经济高质量发展、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持续推进反腐败斗争等问题,以及如何认识和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等等。对此,我们要正确认识这些问题发生发展的必然性,积极应对,坚定解决这些问题的信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势、任务相适应,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也具有了许多新的时代特征。党的十九大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对新时代党的建设进行了统筹规划。党的二十大围绕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作出一系列战略部署,提出了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等一系列重大论断,赋予新时代党的建设以新的时代内涵,以此为遵循,新时代党的建设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取得了许多新的重大进展。但是,也要看到,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和复杂的,党面临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仍然非常尖锐和严峻。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①参见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 年10 月26 日。也是党的使命和担当。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新时代党的建设是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党建理论指导下的自觉推动的过程,正确认识其中的理论问题具有方向性的意义。
党的建设总体布局是对党的建设如何开展的统筹规划,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这一表述把党的十七大、十八大明确下来的“一条主线、五大建设”的总体布局,提升到“一条主线、六大建设”的高度,也有的学者称其为“6+1”或“5+2”布局。这一总体布局体现了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总体安排和基本思路,具有顶层设计的价值。目前,对这一总体布局的认识还有待继续深入,一是这一总体布局在新时代党的建设理论体系中的定位不够突出。在阐述新时代党的建设理论体系时,多数成果基于总体布局进行论述,但并未赋予总体布局以明确地位。②参见韩强:《新时代党的建设理论体系“十论”》,《理论探索》,2020 年第4 期。二是总体布局内各种关系还需要进一步明确和理顺。比如:党的领导与党的自身建设的关系、党的六大建设之间的关系、政治建设与其他建设的关系、六大建设与党的建设质量的关系等,都需要作出全面科学的回答。三是这一总体布局内各要求的内涵有待深入研究。特别是其中的党的全面领导、政治建设、纪律建设、制度建设、党的建设质量等重大命题的内涵仍存在一些争议,如何克服实践中出现的偏差仍有不同认识。四是对总体布局的演变需要作出全面把握。从党的十六大提出“四个一定要”形成总体布局的认识,到党的十七大、十八大明确提出“一条主线、五大建设”的总体布局,再到党的十九大、二十大形成新的概括,总体布局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如果回溯毛泽东于1939 年10 月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提出的“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③《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602 页。目标,其演变历史更为久远。但是总的来看,对于其中的规律及发展前景还缺乏前瞻性研究,必须通过深入研究增强这一理论的自洽性和说服力,以使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理论更好地发挥指导作用。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重大论断,并写入了党章。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把“坚持党的领导”概括为党的百年奋斗的首要经验,强调党的领导是全面的、系统的、整体的,这一论断也逐渐演变成党的二十大报告“四个最”的表述,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最高政治原则”①参见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 年10 月26 日。。除了党的领导的定位,党的领导内涵还包括党的领导是全面的、系统的、整体的,主要体现为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最重要的是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最关键的是坚决维护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②参见《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人民日报》2019 年2 月28 日。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创新和改进领导方式,提高领导能力和执政水平;党的领导必须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能力,等等。但是,目前对党的全面领导科学内涵的认识还存在一些不够统一的地方,对一些敏感问题缺乏回应,如:党对各方面的全面领导有无差异性、如何处理好党的领导和执政的关系、怎样克服党的领导中只对上负责不对下负责问题、如何认识一些基层党组织担负的保证监督服务职能与领导职能的区别和联系、党的领导中的政治领导如何科学把握和正确实现,等等。如果这些问题认识不清,极易出现把党的领导简单化、庸俗化的情况,一些地方“一把手”腐败、政治生态恶化等现象也无不与之有关。理论清醒才能政治坚定,解决这些问题离不开理论上的正本清源。
在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中,“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是一个重大命题,也是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根本性问题,正确理解这一论断,关键是准确把握党的政治建设的科学内涵。《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把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明确为坚定政治信仰,强化政治领导,提高政治能力,净化政治生态,实现全党团结统一、行动一致。同时,把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规定为把政治标准和政治要求贯穿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以及制度建设、反腐败斗争始终,以政治上的加强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引领带动党的建设质量全面提高。③参见《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人民日报》2019 年2 月28 日。实际上,与政治概念的极其复杂相联系,党的政治建设的内涵非常丰富,也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实践性,许多学者在概括其内涵时,基本上遵循《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的相关工作要求,“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也往往沿用这样的认识。实际上,这样理解还是非常不够的,属于工作思维而非学理思维。对于党的政治建设的内涵必须注重把握其本质,这个本质就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而坚定政治信仰、强化政治领导、提高政治能力、净化政治生态都要归结到这一本质上来,并以此作为评判的根本标准,否则就容易出现忽视本质、以表象或途径作为本质、以部分代替整体的情况,也容易混淆判断的标准。一些地方党组织屡屡出现“级级提权威、层层树核心”、一些单位领导把党员干部对党的忠诚庸俗化为对该部门主要领导人的忠诚等乱象,正是误解党的政治建设内涵所导致的。长此以往,对全党危害甚大,在党的政治建设上同样迫切需要把握理论本质,掌握核心要义,切不可望文生义。
2017 年10 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两个伟大革命论”,即“中国共产党能够带领人民进行伟大的社会革命,也能够进行伟大的自我革命”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年版,第67 页。。坚持自我革命是党的百年奋斗的一条重要经验,并写入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历史决议。党的二十大报告把自我革命作为党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强调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并作出了“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的重大论断,使党的自我革命论断有了更丰富的内涵,也使这一命题成为学术研究的焦点。但是,在关于自我革命的研究中,大家的理解普遍偏于中观层面,缺乏宏观和可操作性思考,也就是说,既没有把握其“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理论和政治本质,也没有聚焦“发现问题、纠正偏差”这一紧迫要求,导致这一概念与全面从严治党过于重合,削弱了这一论断的创新价值。有的曲解毛泽东提出的“第一个答案”的含义,把毛泽东讲的“民主”简单化为“人民监督”,实际上,没有充分的民主权利,没有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表达,民主监督是难以实现的;也有的把两个答案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片面夸大“第二个答案”,忽视了两者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关系。由此也影响到对“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科学内涵的把握,只是简单地理解为全面从严治党的制度规范,甚至与党内法规划等号。笔者认为,正确理解“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的科学内涵,关键在于准确把握“自我革命”与“制度规范体系”两个核心概念。对于“自我革命”要聚焦“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发现问题、纠正偏差”这一基本要求,“制度规范体系”要聚焦相关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建设,体现整体性和系统性。为此,要认识到,“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的本质,是以自我革命确保党的先进、纯洁和长期执政;“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的重点,是完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的首要任务,是构建“发现问题、纠正偏差的机制”。当然,这一机制有着丰富内涵,如:政策实施的评估机制,发现问题的预警机制,政策纠偏的反应机制,修正政策的民主机制,政策调整的联动机制,党内法规的保障机制,等等。②参见韩强:《论中国共产党发现问题、纠正偏差机制的构建》,《理论探讨》,2023 年第2 期。而这一机制的构建目前极为紧迫,其建立有助于保证党的各项政策能够早发现问题、早纠正偏差,使政策既有稳定性又兼具灵活性,避免“左”右摇摆、落后实际,以真正造福人民。
除了上述四个方面,相关的重大理论问题还有很多,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党的建设思想的科学内涵、新时代党的建设的科学理论体系、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党的对外传播和国际形象建设、党的建设学科建设,等等。相对而言,对这些重大理论问题的认识争论不大,多种观点呈现出相互补充的关系,限于篇幅,恕不一一展开。
对于党的建设来说,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很难完全分开,尽管如此,笔者根据党的建设的现实需要,仍然认为解决如下重大实践问题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
经济问题虽然不是狭义上的党的建设的理论内涵,却是党的最大政治,是党的政治路线的核心,与党的建设有着密切联系。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①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 年10 月26 日。只有把经济发展好,党的建设才能取得成功,而党的建设的好坏,也最终以经济是否能够高质量持续发展为根本标准。改革开放40 多年来,特别是新时代10 年来,我国经济实现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为各项事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这正是党的建设取得成功的重要标志。当然,也要看到,近年来,受到贸易战以及新冠疫情的严重影响,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明显下降,2020、2021、2022年的经济增速从改革开放以来的年均9.5 左右降为2.2%、8.1%和3%,财政支出居高不下,企业经营遇到困难,一些行业面临困境,人民群众实际收入也有所下降。面对暂时的困难,我们党提出新发展格局、新发展理念、新发展阶段,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努力使经济走出困境,体现了党对基本路线的始终坚持。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②参见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 年10 月26 日。要实现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必须要以高质量经济发展为依托,党的二十大围绕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一系列部署,正是我们党抓住经济发展这一最大政治、坚持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的体现。当然,经济高质量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会一帆风顺。我们要从党执政兴国的政治高度重视解决这一问题,始终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切实化解当前面临的金融、房地产等领域风险,促进经济双循环,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确保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打牢党长期执政的经济基础。这已成为后疫情时代党的建设和执政兴国的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
我们党既要政治坚定也要本领高强,而各种本领集中体现为党的领导和执政能力。领导能力集中体现为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抓落实的一系列能力,执政能力则集中体现为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当然能力归根结底是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日新月异,能力也要与时俱进。随着我国改革进入深水区,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化解内部矛盾压力加大,由美国遏制、俄乌战争导致的外部环境也进一步恶化,我国发展面临的国内外形势日益复杂,可以预见的是,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必然会频繁出现。面对今后可能出现的各领域新的突发事件,我们党还要不断提高应对这些事件的能力,努力把风险降到最低限度,充分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意识形态是社会上层建筑的思想部分,也是最重要的部分,其核心是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信念、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③参见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 年10 月26 日。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我们党一直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召开一系列意识形态领域工作会议,部署做好这一工作,把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制度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使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但是,也要看到,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化,外部各种势力的影响,意识形态领域仍存在许多重大问题和尖锐挑战,做好意识形态工作面临许多困难。实际上,意识形态安全是最具根本意义的国家安全,能否守住意识形态阵地,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死存亡,全党要高度重视当前意识形态问题,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当前,尤其要正确判断形势,看到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国家安全面临新情况;明确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这一目标;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阵地建设和管理,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工作体系;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提高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要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切实完成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
腐败是对党的最大考验,也是党面临的最大独有难题。我们党一直坚持以零容忍态度反对腐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持标本兼治、打防并举,“打虎”“拍蝇”“猎狐”,查处一批大案要案,努力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机制,注重规范权力行使,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同时强化监督,特别是对“一把手”的监督,利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使反腐败斗争的形势发生根本性转变,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得以巩固。但是,也要看到,腐败现象是世界性痼疾,只要有权力就有腐败的可能,我们党与腐败分子的斗争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不会一蹴而就,也不排除还会出现反弹的可能,反腐败斗争必然长抓不懈、警钟长鸣。同时,在推进反腐败斗争中,也出现了一些干部为官不为、“躺平”“佛系”等现象,严重玷污了党的形象,引起群众不满,如何处理好全面从严治党、推进反腐败斗争与激励干部干事创业的关系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新课题。必须从坚决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的政治高度,来看待反腐败斗争的问题。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要始终赢得人民拥护、巩固长期执政地位,必须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①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 年10 月26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把“大党独有难题”概括为六个“如何始终”,即如何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如何始终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如何始终具备强大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如何始终保持干事创业精神状态,如何始终能够及时发现和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如何始终保持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②参见《习近平在二十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一刻不停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保障党的二十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支部建设》,2023 年第2 期。这一认识为我们理解“大党独有难题”提供了遵循。但是,认识“大党独有难题”,既要站在中国共产党的立场上去看待,又要有世界政党视野,既要注重现实,更要着眼未来。作为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还要进一步聚焦和深入。具体地讲,一要聚焦“大党”概念,从世界大党的历史与现状认识中国共产党面临难题的独具特点。二要定位“难题”,切实围绕关系管党治党、治国理政的重大问题、结合我们党的实际进行研究和分析,彰显我们党的独特成就与贡献。三要体现“独有”,即这些问题或者为我们党所独具,或者其他大党虽然存在但没有我们党突出。由此出发,我们对“大党独有难题”的思考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既要全面把握其科学内涵,也要不断总结以往经验,更要创新应对之策,以解决好“大党独有难题”不断提升新时代党的建设的理论深度和实践成效。
总的来看,我们党面临的实践课题仍有很多,在政治建设等各个方面,在中央、地方和基层各层面都有一系列表现,但是,比较而言,上述五个方面问题更具有代表性、根本性、紧迫性,全党都要正确认识这些问题的严重性,切实下大气力加以解决。
新时代党的建设遇到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具有历史必然性,对此每一个党员干部都要正确认识,积极对待,既不能视而不见,更不能无所作为,要在不断解决问题中持续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问题是事物内在矛盾运动的结果和反映,任何事物都是一个内部矛盾运动、外部问题呈现、解决问题进而实现新的发展的过程,而解决问题无疑扮演着促进事物由渐变实现突变、实现事物阶段性发展的重要作用,解决的问题越重大,其作用往往也会越突出。因为正确认识和分析问题,才能抓住主要矛盾,也才能认清事物的本质,也更有助于解决问题,促进事物发展。党的建设也是如此。新时代党的建设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必然会不断遇到新问题、迎接新挑战。回顾百年党的建设历史可见,党的建设之所以呈现出阶段性,就是因为在不同时期解决了存在的重大突出问题,从而实现了党的建设的发展。比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建设面对的最突出问题是如何在农村和农民占多数、小农意识和小资产阶级思想为主的环境中建设工人阶级先进政党,为此,我们党历经探索,找到了注重思想建设、开展整风运动等方式,从而解决了这一问题,全党实现了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行动上的高度统一,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的建设面临执政条件下如何为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提供坚强政治保障问题,我们党进行了积极探索,虽然遇到挫折,但是总体上推进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的建设面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加强的重大时代课题,我们党通过加强制度建设、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相结合、深入推进从严治党逐步解决了这一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建设又面临经济改革深化、全面扩大开放、外部环境空前复杂形势下如何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问题,我们党从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入手,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解决了一系列大党独有难题,顺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继续前进。
正是在正确认识、着力解决一个又一个时代课题、重大难题的过程中,党的建设得以全面推进,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得以增强,党的执政地位也进一步巩固。因此,不断正视和解决问题是历史赋予中国共产党的使命,是党兴旺发达的前提,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中国共产党就是这样锻造出来的。
毫不讳言,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虽然取得了极大的成就,但是由于世情、国情、党情的不断变化,遇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面对各种问题,全党要正确认识、主动作为、积极应对。具体而言,一是要坚持问题导向。党的二十大把坚持问题导向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的重要内容,强调要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由此给我们指明了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二是正视遇到的问题。遇到问题是正常的,问题就是矛盾,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就是解决问题和矛盾,绝不能惧怕问题、回避问题,要看到其必然性、普遍性,相信依靠全党和人民的力量完全可以解决各种问题。三是认真分析问题。面对遇到的问题,必须深入实际作认真细致的分析,要在调查研究中把握问题的本质、形成的过程、产生的原因、可能的危害,做到心中有数,了然于胸,这样才能为最终解决问题创造良好的前提。2023 年3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倡导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其目的就在于此。四是正确解决问题。解决问题是最终环节,也是目的所在。解决问题有赖于及时正确的决策,要坚持民主集中、集体决策,避免个人说了算;要抓好实施,使好的决策真正落实;还要做好评估和反馈,要用实施的效果评判决策的正误,即使是正确的决策,也要接受实践的检验,并不断修正。解决问题最终要落实到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上,要以人民满意作为衡量一切决策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信心是最为宝贵的,有了信心能够进一步团结激励全党全国人民,凝聚起干事创业的强大力量。对于我们党来说,信心源于党的辉煌历史,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力量,源于党取得的伟大成就。我们党正是在不断解决重大问题的过程中,一步一步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直至成为世界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不断解决新的时代课题的历史。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指导、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和党的正确领导,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的力量之源、自信之本。新时代党的建设是我们党的创造,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遇到问题是正常的、必然的,但是这些问题都是前进中的问题,只我们继续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信心,提高斗争能力,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充分发挥全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我们党完全有信心、有能力解决各种问题,真正把我们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理论永远是灰色的,只有实践之树常青。党的建设理论之树常青,其根正是深植于实践之中。新时代,党的建设面临的各种重大问题,唯有不断探索理论之真,才能实现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寻找到破解之道,推动新时代党的建设再上新台阶、达到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