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兰
劳动教育是幼儿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幼儿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幼小衔接视域下,幼儿园要拓展劳动教育的路径,在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学习方式和年龄特点的前提下,通过主题教育、家庭劳动教育等多种形式,对幼儿开展劳动教育,从而帮助幼儿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使幼儿获得自信和满足,为幼小衔接和幼儿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本文探讨了幼小衔接视域下有效开展幼儿劳动教育的策略,以供参考。
一、创设劳动环境,培养劳动意识
陈鹤琴先生在《论幼稚园的环境布置》一文中提出,吃饭、扫地、叠被,甚至浇花、洗衣、烧饭种种活动,在可能的范围内,我们应当让小孩子有劳动的机会来发展他做事的能力。幼儿的劳动是需要一定的环境作为支撑的,学前阶段的幼儿年龄较小,认知能力还处于发展阶段,因此教师在对大班幼儿开展劳动教育时,要创设适宜的劳动环境,营造良好的劳动氛围,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幼儿的劳动意识。
例如,教师在创设班级区角环境时,可以在文化墙上设计一个“我是自理小能手”的板块,将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劳动的照片打印出来粘贴在墙上,让幼儿经常能看到自己打扫班级卫生、擦桌子及在家中参与家务劳动的照片,以营造良好的劳动氛围,激发幼儿的自豪感和成就感。教师也可以在不同的区角提供安全卫生、种类丰富、层次多样的劳动工具,为幼儿创设多元化的劳动环境,来达到营造良好劳动氛围的目的。比如,在教室值日生区域放置小扫把、小簸箕和拖把等,以满足幼儿值日劳动的需求;在角色扮演区域设计多样化的劳动场景,为幼儿提供真实的劳动工具,以满足幼儿锻炼动手能力、提高劳动技能的需求;在种植区为幼儿提供小喷壶、小铲子等劳动工具,以满足幼儿开展种植活动的需求;等等。
二、丰富劳动教育形式,拓展实践途径
幼小衔接阶段是指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阶段,这个阶段幼儿劳动意识有所增强,但是他们的劳动能力较差,需要教师在教学、生活中给予适当引导。教师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通过形式丰富多样的劳动教育,拓展幼儿劳动教育的实践途径,促进幼儿多方面能力发展。
(一)开展劳动主题教育活动
主题教育活动是幼儿劳动教育的主要方式之一,在主题教育活动中,主题的选择可以按照两个思路进行。
一是结合幼儿日常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从行为、习惯、意识等方面入手,选择劳动教育活动的主题。比如,针对幼小衔接阶段幼儿劳动意识不强的问题,教师可以设计“劳动最光荣”主题活动,这个活动持续一周,每天由教师为幼儿分发“爸爸妈妈真辛苦”调查问卷,让幼儿通过观察,记录爸爸妈妈下班之后做了哪些家务,在次日晨圈活动时鼓励幼儿在班级进行分享,从而使幼儿意识到父母的辛苦,树立为父母分担家务的意识。当幼儿树立劳动意识后,教師可以让幼儿制订自己的家务劳动计划,为后续的家庭劳动教育打下基础。
二是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殊节假日等,从文化角度着手,选择适当的主题开展劳动教育活动。比如,清明节前后可以开展“劳作忆清明”主题活动,教师借助多媒体工具、绘本故事等,让幼儿了解清明节的起源,以及挂艾草、踏春、放风筝、扫墓、吃青团等风俗。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幼儿的劳动实践巧妙结合,开展“风筝制作”“艾蒿探秘记”等主题活动。开展多样化的劳动主题教育活动,教师可以从不同维度入手,搭建符合幼儿劳动需求的主题活动场景,培养幼儿的实践动手能力。
(二)在区角游戏活动中融入劳动教育
在区角游戏活动中融入劳动教育,是提高幼儿劳动能力的路径之一。在区角游戏活动中融入劳动教育时,教师要根据班级场地的实际情况,创设相对独立的区角环境,以满足幼儿在游戏中进行劳动实践的需求。比如,教师可以设计“烹饪”主题的区角游戏,并为幼儿提供砧板、安全菜刀、捣蒜器、小推磨等操作工具,指导幼儿开展烹饪游戏。在活动中,教师要提供一些真实、安全的食材,让幼儿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将食材制作成美味可口的食物并在班级进行分享。在区角游戏活动中融入劳动教育,不仅能激发幼儿劳动的积极性,还拓展了劳动教育的实践途径。
(三)在一日生活中渗透劳动教育
对幼小衔接阶段的幼儿来说,他们的劳动能力虽然逐步得到提高,但是依然存在一些比较明显的问题,如在日常生活中部分幼儿存在洗手不到位、喝水需要提醒、进餐习惯不好等问题,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幼儿升入小学之后必须具备的条件。因此,教师可以在一日生活中渗透劳动教育,以增强幼儿的劳动意识,提高幼儿的自理能力。
比如,针对部分幼儿进餐习惯较差的问题,在午餐环节教师可以设立轮值小组长,由幼儿轮流担任,其职责是帮助教师取餐、送餐、加餐,处理其他幼儿在进餐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在进餐结束之后帮助教师打扫卫生,如清洁地面、清理桌面、把碗筷放入餐桶。教师设立轮值小组长,可以让幼儿逐渐养成良好的用餐习惯,培养幼儿的责任意识和规则意识,对于幼儿未来的学习和生活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
(四)重视家庭劳动教育
家庭劳动是幼儿园劳动教育的延伸与发展,能巩固幼儿园劳动教育的成果,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有助于幼儿顺利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在幼儿劳动教育中,教师应当重视家庭劳动教育的作用,积极与家长沟通,与家长形成统一的认知,结合幼小衔接阶段幼儿在劳动方面暴露出来的问题,帮助家长设计有针对性的家庭劳动教育方案,以提高幼儿的劳动能力。
比如,针对当前幼儿劳动持续能力较差等问题,教师可以指导家长开展“21天养成好习惯”的系列劳动教育活动,将幼小衔接阶段需要幼儿养成的劳动习惯和劳动技能等,分批次呈现在21天的劳动清单中,并精细到每一天的劳动计划的设计,逐个突破幼儿劳动教育的重难点。具体来讲,教师可以将这21天分为3周,分别制订劳动计划。第一周的任务是“自我服务”,穿衣、叠被、收拾书包等,每完成一项就标记小星星。第二周的任务是“家务劳动”,如帮助父母洗衣服、叠衣服、收拾碗筷、扫地,每完成一项就标记一颗小星星。第三周的任务是“自主劳动”,在这一周教师不再为幼儿布置劳动任务,而是由幼儿自主发现生活中的劳动。对此,家长可以特意制造一些劳动场景,例如,物品掉落在地上,家长刻意不捡起来,看看幼儿会不会主动捡起来;地脏了,家长不去扫,看看幼儿会不会主动打扫;等等。如果幼儿缺乏主动意识,家长可以适当进行引导,但是不要过多干预,让幼儿能够养成主动劳动、每日劳动的习惯。在家庭劳动教育中,具体的劳动清单设计不仅能帮助幼儿接触更多家庭劳动的形式,还能让幼儿在劳动中养成自主劳动的习惯,从而达成家园合作共同培养幼儿劳动习惯的教育目标。
三、注重个性化教育,提高劳动兴趣
教育家陈鹤琴认为,“对幼儿进行劳动教育,培养幼儿的劳动习惯和技能,不仅是‘生活使其然,而且与幼儿体力、智力、道德和美感的发展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教师在幼儿劳动教育中,除采取集体劳动、家庭劳动等统一的方式之外,还可以开展个性化的劳动教育,以激发幼儿的劳动兴趣,满足不同幼儿的成长需求。
比如,在区角活动中,为了满足幼儿的个性化需求,教师可以设计动物角、植物角活动,让幼儿自由分组,自主制订小组计划,完成种植、养殖活动,如“小蝌蚪成长记”“蒜宝宝长成记”。在这个过程中,组内幼儿自行分工,分别负责打扫、记录、浇水、喂食等劳动任务。这种充满个性化的区角活动,能够提高幼儿的劳动兴趣,培养幼儿的规划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有利于促进幼儿的个性化成长。
四、多元评价,培养劳动习惯
幼儿劳动教育评价机制的合理制定,能直观考量幼儿劳动教育的科学性、合理性、可行性,有利于巩固幼儿劳动教育的成果,增强幼儿劳动教育实效性。幼小衔接视域下,幼儿园劳动教育应当运用多元评价的方式。具体来讲,可以采用以下四种评价方式。
第一种是幼儿自主评价。教师可以让幼儿说一说自己的劳动感想、自己通过劳动有哪些收获。第二种是幼儿互相评价。教师可以让幼儿互相说一说在这次劳动中,哪些幼儿在哪些地方表现得较好,谁帮助了自己完成任务等。第三种是家长评价。如在家庭劳动教育中,家长可以采用小星星记录的方式,评价幼儿每日劳动的质量、强度、完成情况等,重点考查幼儿是否具备自主劳动的意识,能否主动发现劳动任务,并高质量地完成劳动任务。第四种是教师综合评价。教师可以每周进行一次劳动之星评比,将四种评价方式进行综合设计,通过积分榜、红花榜等形式呈现出来,评比每周劳动之星、坚持之星、创意劳动之星等。这种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让每位认真努力的幼儿都能够得到个性化的评价,从而培养幼儿良好的劳动习惯。
結语
劳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小衔接阶段的幼儿而言,劳动教育能帮助幼儿形成正确的劳动观、提高劳动技能和自理能力,逐步形成热爱劳动的意识和习惯,有助于幼儿顺利从幼儿园升入小学。幼小衔接视域下,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劳动教育对幼儿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意义,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巧妙渗透劳动教育,从而增强幼儿的劳动意识,提高幼儿的劳动能力,培养幼儿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情感,促进幼儿健康全面成长。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黄埭中心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