琚萌萌 林小仙 王东亮
秋季往往是人体最适宜平补的时候,科学地摄取营养和调整饮食,既可补充夏季的消耗,也可为寒冷的冬天做准备。按照气候学划分季节的标准,连续5天日平均气温低于22℃才算进入秋季,以此标准看,立秋并未进入秋季,我国大部分地区正式入秋的时间要晚于立秋一两个月,而每年三伏天的末伏也在立秋之后。所以,真正意义的秋天其实是从白露到霜降,即空气中的水分遇冷凝结成水珠再到凝结成霜。为此,本文总结了秋季的节气饮食方法,并为大家推荐了一些适合秋季的食谱。
一、秋季各节气饮食原则
1.白露。“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白露时节,天气转凉,阴气渐重,露凝而白,气候开始干燥。白露节气的饮食原则如下:
(1)收白露水。露以秋季为佳,《本草纲目》称秋露多时,可以用盘收取,煎煮使之稠如怡,可使人延年益寿。据说,百草头上的秋露在未干时收取,可以治愈百疾,止消渴,怡心美颜。晋代、唐代一般多用清露来润洗眼睛,还用锦彩制成绣囊,名为眼明囊、承露囊,将其作为互赠的礼物。
(2)酿白露酒。江浙一带有酿酒的习俗,白露酒用糯米、高粱等谷物酿成,温中含热,略带甜味,故称为“白露米酒”。
(3)喝白露茶。白露时节的茶树经过夏季的酷热,此时正是生长的最佳季节,有一种独特甘醇的清香味。
(4)各色蔬果正当时。白露时节的龙眼个大、味甜,有益气补脾、养血安神的功效。红薯有补虚乏、益气力、健胃、强肾阴的功效。秋梨、苹果、香蕉等应季水果皆能清热降火、润肺去燥,且果肉细嫩,入口鲜甜。这时的鳗鱼最为肥美,是品尝的最佳时节。
(5)食“十样白”。浙江温州等地的人们在白露日食“十样白”,即用白茅根、白山药、白术等十种名称里带“白”字的草药,煨乌骨白毛鸡或鸭子,可以滋补身体,养阴润肺,缓解关节炎。
(6)喝“四白露”。“四白露”是指用杏仁、百合、梨和牛奶四种白色润肺食材制作的饮品,具有润肺降燥、清热祛湿、消痘美容等功效,特别符合白露时节侧重温润、补肾益肺的养生之道。不过睡前要少喝“四白露”,因为雪梨的利尿作用会导致频繁起夜;脾胃虚寒的人也要少喝“四白露”,因为雪梨偏寒,吃多了容易损伤脾胃。
(7)以平补为主。避免大鱼大肉等油腻之物,过度生冷、海鲜、辛辣之物也应避免。白露之后不能再像夏天一样随意吃西瓜和冷饮,因为天气已经慢慢转凉,如果再吃这些,很容易造成感冒和消化不良。
2.秋分。秋分时,全球各地几乎昼夜等长,气温降低的速度明显加快,降雨量减少,气候更加干燥。秋分节气的饮食原则如下:
(1)预防秋燥。白露的“燥”是“温燥”,秋分的“燥”则是“凉燥”,饮食宜“减辛增酸”,少吃葱、姜、韭菜等辛辣食物,多吃一些秋梨、葡萄、醋等酸味食物,可以生津润燥。晨起可以煮一些滋润的粥类,选择枸杞、百合、山药、茯苓等容易消化的滋补食物,尤其是脾胃虚寒者。
(2)喝蜂蜜水。“朝朝盐水,晚晚蜜汤”,蜜汤即指蜂蜜水,秋天经常饮用蜂蜜水可以有效防止秋燥对人体的伤害,起到润肺、养心的作用。
(3)多食“三瓜三蔬”。“三瓜三蔬”对于秋季进补有着重要意义,“三蔬”即排毒去火的莴笋、预防感冒的菜花以及辅助降压的芹菜,“三瓜”即护心降脂的冬瓜、消化降血的苦瓜以及保护心血管的丝瓜。
(4)吃秋菜。秋菜是一种野生苋菜,又称“秋碧蒿”,嫩绿色,巴掌大小,可与鱼片煮制成“秋汤”。民间有“秋汤灌肠,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的说法,表达了人们对家宅安宁、身体健康的祈求。
另外,秋分是蟹肉最肥美、最滋补的时候。芋头也是秋分的应季产物,香软、易消化,营养价值高,可以做主食,也可以做菜、做饼。菱角、荷藕和茭白在南方地区也已开始采收。
3.寒露。寒露是一年中气温度降得比较快的一段时间。古人把“露”作为天气变冷的表征,与白露相比,寒露气温更低,将要结冰。寒露节气的饮食原则如下:
(1)多吃养肺润肠食物。寒露前后开始,天气少雨多风,趋于干燥,人体缺少水分,此时饮食应以滋阴润肺为宜。饮食养生应在平衡饮食五味的基础上,根据个人的情况,适当多食甘、淡、滋潤的食品,如芝麻、糯米、蜂蜜、银耳、萝卜、番茄、莲藕、百合、沙参,既补脾胃,又养肺润肠,防治咽干口燥等症。
(2)吃茭白。茭白可食用部分是其嫩茎基部,嫩、糯,纤维少,蒸、炒、炖均宜,是寒露时节的蔬菜佳品,尤其是在江南地区。
(3)吃母蟹。“九月团脐,十月尖”,寒露时节,雌蟹卵满、黄膏丰腴,正是吃母蟹的最佳季节,但要注意不宜多吃。
(4)品菊花茶。菊花味甘苦,性微寒,有散风清热、清肝明目和解毒消炎等作用。寒露之后,菊花普遍采收,产于安徽亳州的亳菊、滁州的滁菊、河南焦作的怀菊、四川中江的川菊、浙江桐乡的杭菊等都有很高的药效。
(5)喝菊花酒。菊花酒在南方又叫“长寿酒”,用菊花、糯米、酒曲酿制而成,味道甘美清凉,具有消除忧愁、延年益寿的功效。
(6)吃花糕。九九登高,少不了吃花糕,因“糕”与“高”谐音,故应节糕点谓之“重阳花糕”,寓意“步步高升”。花糕主要有“糙花糕”“细花糕”和“金钱花糕”。
另外,寒露时节要尽量少吃或不吃含盐量较高的食物,如咸菜、酱菜、咸笋干、咸肉等咸食;少食辛辣之品,如辣椒、生姜、葱、蒜类,因过食辛辣易伤人体津液;也不宜多喝含气饮料,包括汽水、啤酒等。
4.霜降。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天气渐冷,开始有霜,也是一年之中昼夜温差最大的时节。由于温度骤降,空气中的水分都凝结出来,干燥的情况会加剧。而“肺为娇脏”,喜好湿润的环境,易被“燥邪”所伤,因此要多吃一些滋阴润肺的食物,以平缓地过渡到冬季。霜降节气的饮食原则如下:
(1)适度增补。饮食调养宜平补,注意健脾养胃、调补肝肾,可多吃玉米、萝卜、南瓜、冬瓜、银耳、莲藕、百合、蜂蜜、牛肉、鸡肉等。新鸭到秋季肉质壮嫩肥美,且鸭肉性寒凉,特别适合体热上火者食用。水果可多食梨、柚子、甘蔗、柑橘、柿子等,其中柿子被赞誉为“霜降第一补品”,有御寒保暖、补筋骨的作用。福建地区有“霜降吃丁柿,不会流鼻涕”的民谚,其他地区也有霜降吃柿子不会冻裂嘴唇的说法。柿子在霜降前后完全成熟,皮薄易剥、肉鲜味美,营养价值极高。
(2)预防病灾吃萝卜。“处暑高梁,白露谷,霜降到了拔萝卜”是山东的习俗,作为秋冬时节饭桌上的常见菜,秋后的萝卜营养价值高,滋补功效可比人参。山东人霜降这天必吃萝卜,认为这样能够预防病灾。
(3)健脾暖胃喝红糖。“朝朝盐水,晚晚糖蜜”是中医里的润燥良方,红糖水富含钙、铁、锌等多种矿物质,多喝可以健脾暖胃。俗话说“霜降到,甘蔗俏”,把甘蔗榨汁熬制成红糖,不仅可以滋阴润燥,还能有效保养体内阴气,若搭配山楂、枸杞、洋姜等食材一起饮用,养生效果更好。
二、秋季食谱推荐
1.粥类。(1)红豆米粥。做法:红豆和50克大米煮粥。功效:补血养胃,祛湿补心。(2)二米粥。做法:15克薏米和50克大米煮粥,每天早晚喝一碗。功效:健脾养胃,增加食欲。(3)黄芪粥。原料:黄芪30克、大米50-100克。做法:事先将黄芪片用清水泡一晚上,然后放米同煮,食用时将黄芪去掉即可。功效:祛湿补气,缓解气虚。(4)龙眼肉粥。原料:龙眼肉15克、红枣15克、粳米100克。做法:将粳米、龙眼肉、红枣放入清水中,大火煮沸后再用文火熬30分钟,米宜熟烂,加适量白糖。每日早晚各热服1次,不宜过量。功效:补益心脾,养血安神。(5)人参粥。原料:人参5克、大米100克、白糖少许。做法:将人参择净,切为薄片,用冷水浸半小时,水煎取汁,共煎两次,两液合并,分为两份,每取一份同大米煮粥,待熟时调入白糖,再煮一、二沸即成。功效:补脾益肺,生津,安神。
2.茶类。(1)甘麦大枣茶。原料:甘草10克、浮小麦30克、大枣10枚。做法:将甘草、浮小麦研成粗末,红枣去核,一同放入保温杯中,冲入沸水,加盖焖10分钟左右,代茶饮(大枣可嚼食)。也可将三味食材加水煎煮后,取汤液300毫升,一日内分2-3次服完。功效:养阴除烦,宁心安神。(2)乌梅生姜茶。原料:乌梅1个(去核)、生姜2片、红糖适量。做法:将乌梅去核,乌梅肉洗净切碎,生姜洗净切丝,同红糖一起放入保温杯中,沸水沖泡半小时即可。功效:养阴生津,暖胃健脾。(3)桔梗蜂蜜茶。原料:桔梗10克、蜂蜜适量。做法:将桔梗放入茶杯中,加入蜂蜜,冲入沸水适量,浸泡5-10分钟后即可饮用。功效:宣肺利咽,祛痰止咳。
3.甜品菜。(1)蜜三果——鲁菜中的著名甜品菜。原料:红果(山楂)、栗子、银杏(白果)各250克,白糖100克、桂花酱3克、蜂蜜30克、香油50毫升。做法:将红果洗净放入锅内,加清水漫过,中火烧沸煮至五成熟捞出,去核并剥去外皮;栗子取栗仁,温水洗净;银杏取内里白果仁,放盆内加入开水及碱粉,炊帚刷去薄皮,洗净,在沸水内煮2分钟捞出,去净苦味,捞出控净水分。将栗子、银杏放入盆内加水,放入笼屉内蒸约20分钟熟透取出,将水滗去。炒勺内放入香油,加入少量白糖,在火上加热炒至浅红色时,加水250毫升及白糖、红果、栗子、白果煮沸,移至小火上,待糖汁浓稠时,加入桂花酱、蜂蜜,再淋上少量香油调匀即可。特点:色泽红白鲜艳光亮,味道甜酸香浓适口。功效:富营养,助消化。(2)诗礼银杏。原料:带壳白果750克、猪油50克、白糖250克、桂花酱2.5克、蜂蜜50克。做法:白果去壳,碱水泡去外皮,入锅中用沸水稍焯去掉苦味,在锅中煮酥取出。炒锅下猪油,加白糖炒成银红色,再加入清水、白糖、蜂蜜、桂花酱调匀,倒入白果,慢慢(指烹调时用微火使汤汁变浓或耗干),收汁至浓,少淋猪油。成品盛入浅汤盘中即可。特色:成品清香甜美,柔韧筋道,兼可解酒止咳。(3)紫苏梅。原料:青梅、紫苏叶,盐、糖适量。做法:青梅洗净,加盐浸渍,至梅子软化,期间应将梅子上下层互换,使盐分浸渍均匀。梅子捞出,以流水漂后,日晒至约七分干。取紫苏叶铺入容器中,然后以一层梅子一层糖的方式放入,数日后糖已溶化,将糖水倒掉以去掉梅子的涩味,再续加糖入容器中,继续放置,并续加糖。但后续无需将糖液倒掉,至糖全数加完,发酵十数日即成,味道酸酸甜甜。功效:健脾开胃,助消化。
作者简介:琚萌萌(1996-),女,汉族,研究方向为滋补品历史文化与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