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IT类专业群“五位一体”项目化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

2023-09-22 20:23姜建华夏梦郝刚
职业教育研究 2023年9期
关键词:五位一体项目教学产教融合

姜建华 夏梦 郝刚

摘要:由于IT技术更新发展快,IT类专业群实施项目化教学普遍存在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不适应、教师教学改革积极性不高和学生学习兴趣不浓等问题。为此,结合我校软件技术专业群实施的“大类招生、分类精准育人”模式,从设计项目贯穿的课程教学内容、搭建支撑产教融合的项目教学平台、创新项目实战驱动的项目教学方法、开发规范项目教学的系列标准、制定项目教学改革保障制度五个方面,构建课程—平台—团队—标准—制度“五位一体”的IT类专业群项目化教学体系,为职业教育“三教”改革、高质量实施项目化教学提供一种新的实践方法。

关键词:IT类专业群;项目教学;项目化教学体系;项目教学标准;产教融合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3)09-0035-07

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职业教育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改革。2021年,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强调:职业教育作为一种以服务发展、促进就业为办学方向的教育类型,决定了职业教育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实践能力为核心,在发展路径上强调“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关键改革上强调“深入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大力推进教学模式、内容与方式改革,按照生产实际和岗位需求设计开发课程,完善模块化、系统化的实训课程体系,普及推广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1]。

IT技术快速发展的特性及行业企业对技术技能人才实践动手能力的现实需求,决定了IT类专业群必须大力推行项目教学。通过持续优化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条件和改革人才培养方式等,提升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间的适应性和精准对接。然而,在项目教学实施过程中,由于IT技术发展更新快,普遍存在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不适应,教师实践能力偏弱导致项目教学改革积极性不高,基于最新IT技术的优质项目教材与课程资源匮乏,“课程—团队—资源—平台”等项目教学要素间的建设发展水平不协调等问题,导致项目教学难以高质量实施。

为此,结合我校软件技术国家高水专业群实施的大类招生、分类精准育人模式[2],从重构课程内容、搭建项目教学平台、创新项目教学方法等方面,研究项目化教学体系建设与实践方法,通过系统设计、整体推进、协调发展解决项目教学问题,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一、项目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项目教学经过多年的应用实践,在课程内容设计、教材开发、资源建设、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由于IT技术发展更新速度快,职业院校教师教学任务重、没有足够精力持续提升实践动手能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普遍不强,导致项目教学容易出现如下问题:

第一,项目真实性不强。受限于校企合作层次、教师实践动手能力、缺乏产教融合平台的支撑等,职业院校在构建课程体系、开发课程教学资源时,由于难以持续引进基于最新技术的企业真实项目案例,导致课程教学内容、教材与资源中采用的项目偏离生产实际,要么采用技术落后的陈旧项目,要么是学校教师主观设计的“假”项目,存在教学项目简单化、随意化等问题。

第二,项目化课程体系缺乏连贯性。将企业真实项目转化为课程教学内容,除了要求教师非常熟悉人才培养方案中每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外,还要求教师熟练掌握项目的内容组成、具备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等,该项转化工作系统而复杂。实际中,在构建项目化课程体系时往往缺乏整体规划与系统设计,各门课程虽实现了项目化,但却自成一体,相互独立,没有关联,甚至相互冲突,项目间知识的关联性与连贯性欠佳[3],致使学生被动接受局部的知识,难以构建知识框架体系[4],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难以实现逐步递进的效果[5]。

第三,项目课程内容适应性不强。在项目教学载体与项目内容选取过程中,往往存在选取的项目过于简单,无法覆盖课程目标要求的知识与技能点;从复杂的大型项目中选取部分功能模块作为教学内容,却又容易导致课程内容系统性不够或连贯性不强等,还可能存在选取的项目代表性不强等问题。且随着项目技术的迭代,如果缺乏持续的校企协同研发真实项目和科技服务项目作为支撑,课程教学内容易滞后于技术发展,导致学生虽然掌握课内项目所涉及的知識与技能,却无法完成其他同类项目。

第四,教师参与项目教学改革积极性不高。项目教学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需要持续不断地学习和掌握新技术、优化知识结构等。受校企合作机制不够灵活、保障和激励措施不够完善等影响,企业往往不愿派一线工程师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或难以全身心参与项目教学;专任教师则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或由于项目实战能力不强、缺乏实际项目开发经验、对教学项目不熟悉,在优质的项目教材与资源匮乏时,极易导致教师参与项目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不高。

第五,学生学习兴趣不浓。项目教学建立在建构学习理论基础之上,强调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6]。在教学过程中,要求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和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带领学生从尝试入手、从练习开始,逐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然而,高职学生大多由于理论基础薄弱,且对新知识的领悟能力不强,缺乏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习惯,或不善于沟通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等,极易出现学习目标不明、方向不清等问题[7],导致学习兴趣不浓、积极性不高。

二、大类招生、分类精准育人模式

我校软件技术国家高水平专业群由软件技术、移动应用开发、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云计算技术与应用6个专业组成,2020年开始实施“大类招生、分类精准育人”模式改革,如图1所示。

该育人模式的主要特征包括:

其一,分类设置培养岗位。面向“云移大物智”新一代数字技术产业发展,依据IT岗位人才需求,分类设置三类培养岗位:技术研发岗(Java应用开发、大数据应用、鲲鹏云应用开发等)、设计服务岗(软件界面设计、软件测试、大数据处理等)、IT运维岗(5G部署运维、云平台运维、鲲鹏云运维等)。

其二,动态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根据各培养岗位的目标与规格,以合作企业的生产项目为源头,分析项目工作任务,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遵循学生成长成才的教育教学规律,构建“大一通用基础课程模块、大二岗位课程模块、大三个性发展课程模块”的模块化课程体系[8],实施“基础实践能力→岗位核心能力→就业创业能力”的分层培养。

其三,实施两次分流的教学组织形式。大类招收的大一新生统一分配形成自然班,学习专业群通用基础课,培养计算机基础实践能力。大一学年结束前,学生结合个人兴趣爱好、各培养岗位的报名人数等信息,自主选择分流到大二岗位班,学习岗位核心课程模块,培养岗位核心技能。大二学年结束前,按学生个性发展与真实项目研发岗位需要,双向选择分流到大三项目班,学习个性化发展课程模块,培养就业创业能力。

其四,分类重组基层教学组织。打破以专业为单位的教学组织,按教师的技术专长与课程模块技术要求分类组建基础课“双高”(高学历、高职称)团队、岗位核心课程“双师”团队、综合实践课程混编“双能”(教学能力、实践能力)团队,签订团队发展目标与任务书,促进教师专业化、团队化发展。

三、项目化教学体系架构设计

为了系统推进项目教学要素——“课程—团队—平台—标准—制度”的建设与协调发展,确保项目教学高质量地实施,有效解决项目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基于建构主义理论与系统论方法,从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方法、教学保证等层面,设计项目化教学体系架构,构建课程—团队—平台—标准—制度“五位一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统一整体,如图2所示。

其一,课程建设。基于校企双方最新研发的生产、科研与创新创业等真实项目,按照教育教学与学生认知成长规律,构建项目贯穿的课程体系,按项目工作任务设计课程,融入IT新技术,持续迭代更新教学内容,开发配套项目教材与资源。

其二,平台建设。与IT知名企业合作共建研究院、产业学院、项目工场、协同创新中心等具备项目生产研发真实工作环境与企业文化氛围,支撑生产运营、项目教学、科技服务的多类型项目教学平台。

其三,团队建设。组建校企混编团队,创新大一情景项目(生产项目中某个特定情景下的任务)、大二案例项目(生产项目中某岗位承担的系列任务)和大三真实项目(社会实际需求的产品或服务)的教学,开展模块化、协作式、混合式教法改革。依托大三项目班,以生产项目研发为驱动,将产品研发、课程教学、科技服务融为一体,提升师生团队实践动手能力和校企协同创新与育人能力。

其四,标准建设。与IT行业协会和知名企业合作,围绕项目教学的课程设计、教材与资源开发、教师实践能力、教学平台建设等方面,开发项目教学系列标准,全方位指引和规范项目教学的实施。

其五,制度建设。改革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机制,制定项目教学、团队建设、科技服务、绩效激励等管理办法,激发校企团队的积极性,全面推动项目教学改革和保障项目教学的顺利实施。

四、项目化教学体系建设与实践方法

(一)重构项目教学内容,推进项目课程建设

1.构建项目化课程体系

对接IT职业岗位对人才知识、能力和素养的需求,以企业的生产项目、教师的科研项目、师生团队的创新创业项目等为源头,分析项目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项目贯穿的课程体系,如图3所示。

项目化课程体系的构建以实现大一专业基础能力→大二岗位核心能力→大三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为目标,基于情景项目任务设计大一通用基础课程模块、基于案例项目的典型工作任务设计大二岗位核心课程模块、基于真实项目研发任务设计大三个性发展课程模块,根据IT技术发展动态更新和调整课程设置。

2.融入课程思政元素

按专业群不同培养岗位课程模块分类聚焦思政主线,精心选择、设计、开发思政元素与专业技能融为一体的真实项目作为课程思政教学载体,创新“入脑、入心、入行”导向的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方法,重构思政教学与专业教学相融相促的项目化课程,融入思政资源,线上线下结合,打造“模块化、项目化、數字化、思政化”四化融合的专业课程。

3.设计与岗位需求相适应的课程教学内容

分析IT岗位需求,结合IT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校企共同制定项目课程标准,基于校企师生团队最新研发的真实项目,按项目工作过程与职业能力发展逻辑序化教学单元模块,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将最新的项目开发技术、教师团队科研成果等融入课程,建立项目课程内容及资源的动态更新、持续迭代优化机制,确保教学内容与IT技术发展和职业岗位需求变化相适应,如图4所示。

4.开发适应IT技术发展的项目教材与资源

基于校企最新研发的真实项目,选取情景项目任务开发大一活页式教材与资源,选取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开发大二工作手册式教材与资源,基于真实项目开发任务编写大三项目实战指导手册与资源,实现真实研发项目向项目教材与资源的及时转化。

(二)建设产教融合基地,搭建项目教学平台

1.校企共建产教融合基地

通过与IT知名企业合作,基于“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开放共享”原则,根据企业项目生产过程与要求,设计空间结构尽可能模拟企业情境,给学习者以身临其境的体会,具备生产运营、实训实战、科研服务等功能的“一云、两院、三中心”(协同创新混合云平台、华为鲲鹏数字学院、职业教育大数据研究院、教育部软件工程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广东省移动应用开发工程技术中心、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创新中心)产教融合基地,支撑校企协同开展生产运营、项目教学、科技服务等。(见图5)

2.校企共建智慧教学云平台

与知名IT企业合作共建项目实战智慧云平台,平台架构如图6所示。打通与“超星、职教云”等第三方教学平台的连接渠道,实现教学资源与数据的共享与智能管理,将教学实训所需计算、存储、网络、软件、数据等资源部署于“云端”,实现“在线学习、在线训练、即时展现、智能评测”的有机统一。

3.创新“云中”教学模式

建设智慧实训基地,应用华为Welink技术实现PC、智能手机等终端设备与教学平台、教学智慧大屏的异地实时接入,实现同屏同声、多屏互动,打造智慧教学环境,探索課堂直播、云上实训与项目实战管理等“云中课堂”教学模式。

(1)课堂直播。应用智慧教学实训环境,打破传统教学时空限制,实现专兼教师同堂授课,课堂直通生产一线,企业一线工程师边工作边授课,线上与线下、课堂上与课堂外、本校与兄弟院校的学生同堂听课。

(2)云上实训。发挥公有云虚拟化、镜像、快照技术能实现实训过程的连续性、重复性和可反悔性等优势,按照教师事先设计的实训内容、实战标准、要求与流程,依托项目教学资源库开展“云上实训”。

(3)云上实战。应用华为DevCloud、ModelArts、AppCube等PaaS平台实施异地学生互动协作、多教师同堂协作、生产一线与课堂教学协作等,依托云平台实现设计、开发、测试、运维与部署等项目实战的一体化管理。

(三)创新项目教学方法,提升项目教学团队

重组以专业为单位的教学团队,通过“柔性引才、互聘共培、双岗双薪”等人事管理,以生产、科技、创新创业等项目的研发任务与项目课程教学为驱动,动态组建跨专业的校企混编团队,根据项目教学中不同模块任务特点及其对技术技能要求的不同侧重,开展“混合式—项目式—协作式”教法改革。

1.混合式教学

基于项目教学智慧云平台,依托专业群建设的智慧实训室、智慧教室等打造“云中课堂”。教师通过云平台线上发布项目开发任务工单和项目实战指导手册,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项目研发与课程学习,基于云平台实现学习过程管理与自动评分,教师实时跟踪项目开发进度和学生学习状况,实施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个性化指导和点评,实现“交流互动立体化、评价反馈即时化、过程管理全程化、考核评价精准化”的混合式教学,提升项目课程教学效果。

2.项目式教学

大一实施情景教学,以情景项目为载体,通过创设生动具体的项目工作情景开展教学,激发学生兴趣,培养专业基础能力;大二案例教学,基于岗位工作任务的典型案例开展教学,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岗位核心能力;大三项目教学,通过在第五学期设置的一门“综合项目实战”专业核心课程,动态对接产业学院、协同创新中心等产教融合平台的生产、科研、创新创业项目,将项目研发任务作为课程教学内容,校企师生团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按真实的研发流程,将产品研发、科技服务、项目教学融为一体,帮助师生积累实战经验,提升实践能力,提高教师的科研绩效和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促进师生个人发展,激发教师的教学改革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3.协作式教学

根据项目教学中不同模块任务的特点及其对技术技能的不同要求,结合教学团队实际,开展“理论实践协作、项目工作任务协作、专兼协作、师生协作”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协作式教学,充分发挥专兼教师各自专长,不断提高项目教学质量。

(四)开发项目教学标准,指引项目教学实施

依据国家职业教育专业标准,融入IT行业企业技术标准,与IT行业协会、知名IT企业合作,结合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要求和教育教学规律,总结项目化教学实践成功经验,从课程体系、课程标准、教学资源、教学实施等方面,共同开发IT类专业项目教学系列标准,指引和规范项目教学实施,如表1所示。

(五)制定保障制度,推动项目教学改革

通过制定推进产教融合、促进社会服务等校企合作实施办法,课程学分认定与岗位班、项目班导师制等教学管理制度,企业兼职教师“双岗双薪”、教师到行业企业实践锻炼等团队建设与管理办法,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等绩效激励与考核办法,建立并完善项目教学保障制度。

通过校企合作机制改革激励合作企业投入人力、技术、设备、资金与项目等资源,保障企业获得场地、设备、技术服务和人力资源等利益支撑,提升企业团队参与项目教学的积极性。

通过项目班教学等制度为教师提供稳定的生产运营、科技服务、创新创业等项目参与机会,帮助教师提升实践动手能力和科技服务能力,促进教师个人发展,增强教师项目教学改革意愿;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学习动力,进而推动项目化教学改革。

经过多年的实践,项目教学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但随着IT技术的快速发展,支撑项目教学的课程体系与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条件等如何持续地与时俱进和协调发展成为项目教学普及推广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陈子季.优化类型定位  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12):5-11.

[2]姜建华,曾文权,龙立功,等.高水平专业群“大类招生、分类精准育人”的人才培养体系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20 (29):19-23.

[3]李建雄,文婷.工程实践创新项目教学模式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19(29):40-42.

[4]王坤,严尚滨.项目教学模式在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应用[J]. 教育与职业,2018(12):102-105.

[5]丁文政,郁汉琪,陈巍,等.融合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系列化工程项目教学改革[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8(2):26-29.

[6]云大维,郑兵.基于CDIO理念的大学计算机教学——评《大学计算机基础:基于CDIO项目教学》[J].中国科技论文, 2021(4):471.

[7]于守刚,朱殿勇.基于DMC动机理论的项目教学模式的探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1):153-156.

[8]康玉忠,曾文权,余爱民.高职“异步教学组织形式”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9(9):108-111.

(责任编辑:杨在良)

Research and Practice on Five-in-one Project Teaching System of IT Specialty Group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JIANG Jian-hua1, XIA Meng1, HAO Gang2

(1.Guangdong Polytechnic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Zhuhai Guangdong 519090, China; 2.Guangdong Polytechnic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665, China)

Abstract: Due to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T technology,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project teaching, such as poor adaptability between teaching content and the demand of employment, low enthusiasm of teachers in teaching reform and low interest of students in learning. Combined with the "broad category enrollment, classified precision education" model implemented by the software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group of our school, from the design of the course teaching content throughout the project, the construction of project teaching platform supporting the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the innovation of project practical project-driven project teaching methods, the development of a series of standards for standardized project teaching, and the development of project teaching reform guarantee system, this paper constructs the IT professional group project-based teaching system of curriculum-platform-team-standard-institution. This paper provides a new practice method for the reform of "three education"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high-quality project-based teaching.

Key words: IT specialty group; project teaching; project teaching system; project teaching standard;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作者簡介:姜建华(1978—),男,博士,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计算机工程技术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软件技术、计算机应用;夏梦(1984—),女,硕士,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计算机工程技术学院(人工智能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郝刚(1980—),男,硕士,广东技术师范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机器视觉、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理论研究。

基金项目:教育部首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研究项目“新时代高等职业院校软件技术专业群项目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YB2020040103);广东省普通高校重点科研平台项目“数字工场产教融合创新平台”(项目编号:2020CJPT006)

猜你喜欢
五位一体项目教学产教融合
搭建“五位一体”多功能培训平台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高职项目教学分组学习探讨
基于项目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