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劳动教育 培育时代新人

2023-09-21 03:59余至萍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23年8期
关键词:家校共育劳动教育

余至萍

摘  要: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劳动教育越来越受到关注。现实中,许多家长忽视孩子的劳动教育价值,包办代劳、以劳代罚、有酬劳动等,导致“重学轻劳”现象日趋严重,大幅影响了小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学校尝试在家校共育合力下,构建劳动课程内容,创新劳动实践形式,深化劳动教育实践,探索劳动评价形式,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劳动教育;劳动课程;劳动评价;家校共育

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劳动教育越来越受到关注。自2019年以来,国家已陆续出台相关文件,多次强调要加强劳动教育。《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的印发,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印发,更加明确了劳动教育的内容。劳动教育不仅重视“做”,也重视其背后的价值取向——培养学生对劳动的热爱和尊重,让学生充分感悟劳动的意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虽然新时期赋予了劳动教育新的使命和灵魂,但纵观劳动教育现状,还存在着诸多现实问题:人工智能时代的便捷让孩子缺乏真体验,足不出户,导致“流流汗”“弯弯腰”的行动力大大降低,孩子劳动意识薄弱,劳动习惯差、劳动技能欠缺;学校劳动教育目标不明确,内容机械单一,教师的劳动教育意识也不强,核心素养在学校劳动教育中的渗透不够;大部分家长忽视孩子的劳动教育价值,包办代劳、以劳代罚、有酬劳动等,导致“重学轻劳”现象日趋严重,大大影响了小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如何增强学生劳动意识,培养劳动习惯,习得劳动能力,促进健康成长?

一、构建劳动课程内容,创新劳动实践形式

学校以践行劳动教育为宗旨,构建丰富的劳动课程,将劳动融合书本,着力打造生活课程、劳动基地等,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提升劳动能力。

(一)打造生活课程,提升生活能力

劳动教育要找好切入点,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接触和感受劳动教育的过程,学生才能从中收获成就感,学校要主动将劳动与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劳动创造的美好。

中盛小学将5月设置为劳动月,定时间,定主题。通过组织“劳模进校园”“致敬平凡校园劳动者”“劳动感悟征文大赛”“评选班级劳动榜样”“组织劳动表彰大会”等活动,引导学生理解和形成的正确的劳动观点。

学校将劳动教育课纳入课程规划,每周实施2节,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围绕“生活自理勤动手”“生产劳动快乐实践”“服务他人齐参与”三个主题,引导学生掌握必备的劳动知识。

学校分别在低、中、高年级设立“六年四十八技能”“六年十二味”劳动教育课程,在自理能力课程中,分学段学习整理衣物、穿针引线、换洗床单等四十八项常备生活技能,每学期至少学会四项生活技能,养成从小事做起,从自己作为的良好生活习惯。另外,学校重点开设“操作厨艺”课程,让家长为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理论课指导,依托生活馆基地,分班开展厨艺实践。结合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展示不同的厨艺。低年级以面食为主,中年级以水果拼盘为主,高年级则尝试炒菜等难度系数高的烹饪内容。以“六年十二味”为课程要求,每年举行班级厨艺活动和校级“小金厨大赛”。厨艺课结束后,学生要自己动手清洁厨艺教室,将劳动进行到底,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增强学生的劳动能力。

劳动生活课程的开设体现了多年來学校始终秉持的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通过多元化的劳动教育课程结构,依托系列劳动教育教材,扎实做好劳动教育,为党和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打造劳动基地,人人参与其中

学校坚持“地尽其利、物尽其用”原则,以“种植园+生活馆”为思路,将校园每一个角落、每一寸土地、每一个场馆进行规划设计,利用花台、生活馆、科技室等现有资源,抑或开垦校园周边闲置空地等,建立起农耕实践、科技体验等校内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并根据校内不同岗位特点,有计划地安排学生进行岗位服务性劳动体验活动,让学生在校园内就能掌握劳动新技能。

学校为了让学生真正体会到“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艰辛,从小树立珍惜粮食、尊重农民劳动成果的意识,养成爱惜粮食、节约粮食的好习惯。学校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如各班在教室开辟一个“生物角”,让学生种植一些观赏性盆栽植物,责任到人轮流护理;学校还将闲置花园,顶楼空地等打造成生态园劳动教育基地,专门种植花草树木或农作物,让学生认领“责任田”,予以精心呵护。每周固定劳动课或不定期地让学生到责任田进行劳动,教师组织大家进行栽种、除草、收割,让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到种植课程中。劳动教育基地的打造为学生提供了自主管理平台,不仅让学生学习到种植蔬菜的基本技巧,还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让学生通过劳动实践得到不少生活中的启示。

另外,学校还将劳动基地拓展到更广阔的社会,在寒暑假自主设立劳动周,利用社会资源,要求乡村学生自行参与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城区学生参加新型服务性劳动。组织学生参加农业生产、工业体验、商业和服务业实践劳动等活动,使学生树立劳动观念、学会劳动技能、培养劳动习惯、磨炼劳动意志。

(三)创新劳动融合,感受学科魅力

打破学科壁垒,跨界融合劳动教育,注重劳动教育与各门学科教学的融合,找准结合点,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价值。学校将劳动教育融入学科教学中,构建劳动教育知识体系。利用综合实践课、美术课、科学课等,让学生了解劳动的知识、学习劳动的技能、发现劳动的价值、习得劳动的品质。例如,劳动与体育学科的融合,让学生在学习运动技能,提升身体素质的同时,认识到劳动对个人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语文课《我要的是葫芦》一文的教学中,让学生感悟不劳动,什么也得不到的道理;音乐课学习歌曲《劳动最光荣》,动手参与家庭劳动;科学课“植物的生长变化”,注重培养学生劳动的科学态度、规范意识和创新精神。学校还结合德育外出研学活动,在参观博物馆等关于劳动主题的校外劳动实践活动时,让学生认识劳动工具,了解劳动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等。

结合学校常规活动,开展多样化的劳动实践活动,加强劳动教育课程的联动性,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如开展校园清扫保洁,书桌、书包整理等,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结合“3·5”学雷锋,开展志愿服务,结合植树节开展植树活动;结合劳动节,开展劳动竞赛;结合端午节开展包粽子活动;结合课外兴趣组,开展厨艺大赛等。通过展示劳动过程、成果,提升学生劳动技能,形成特色鲜明的劳动教育课程,同时加强学科融合,充分挖掘课程中的劳动教育元素,强化劳动精神、劳动安全、劳动法规等教育。

二、凝聚家校共育合力,深化劳动教育实践

(一)家校共进,促进家长成为劳动教育的同盟者

在开展劳动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家校的合作程度以及合作关系的融洽度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劳动积极性以及发展情况。学校以及家庭需要不断推进家校关系融洽发展,构建亲密的合作关系,提升教育合力。

1. 转变家长观念,形成劳动共育同盟

劳动教育并非仅仅只是学校的责任,更是家庭、社会的共同责任,让家长意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作用及优势,在推动家校共育活动的过程中会起到积极作用。

学校以转变家长对孩子参与劳动的观念为重点,使家长懂得劳动在孩子学习、生活和未来长远发展中的积极意义和作用。以家长会为契机,通过主题讲座的形式,指导家长通过日常生活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让孩子养成从小爱劳动的好习惯;引导家长认识劳动的重要性,分析孩子成长的规律,告知家长劳动意识与能力是需要从小培养的。特别是在“双减”政策实施之后,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更应加强,在家学习劳动技能,参与劳动尤为重要。学校要进一步指导家长结合孩子自身的能力特点、兴趣爱好、家庭劳动习惯以及学校所授的劳动课程内容,引导孩子选择适合的劳动任务。家务劳动重在对孩子劳动意识和劳动习惯的培养,重点放在劳动态度上,不要在劳动技能上进行过多的要求,以免伤害孩子的积极性。在制订劳动教育方案时,向广大家长征集,邀请家长代表进行讨论……经过这样的过程产生的方案,得到了家长的广泛认同,在实施的过程中,家长由被动配合变成了主动实施。

2. 挖掘家长资源,促进劳动教育落实

不同岗位、不同行业的家长各怀绝技,学校从劳动育人的角度引导他们参与到对学生的劳动教育环节,让家长走进课堂,教师家长配合共同进行劳动教育。另外,家长结合日常生活和孩子实际情况,确定孩子参加家务劳动的项目和时间,如要求孩子自己穿衣、系鞋带、洗衣服、洗碗、拖(扫)地等,教育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确保孩子每学期能学会至少4项生活技能,在劳动中提高独立处理个人生活事务能力,养成良好日常生活劳动习惯和自我管理生活的能力。

学校还要积极开展“家长活动日”活动,让家长以及学生能够共同参与不同的劳动活动,主动接受优秀劳动教育的影响以及熏陶,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以及劳动能力,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充分发挥家庭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真正实现家校共育。

(二)家务共做,体悟劳动创造生活的责任感

家务劳动人人参与,学校征集家委会家长意见,拟出“家庭劳动分类及工作”索引,学生和家长从三方面参与家务共做。

一是自我管理类,家庭成员每天独立进行。如服饰的穿戴与整理,学习用品、生活用品的整理与摆放,个人私密空间的整理等。

二是自我服务类,在家庭成员的指导下,每个人自行完成。有简单家常菜制作,衣物、鞋类、书包的清洁,简单衣物的修补,出差旅行的物品收整,个人学习与工作的规划等。

三是公共服务类,家庭成员进行合理分工与协作,每周定期集体进行。有家庭公共卫生的清洁、家庭公用物品的使用与摆放、家庭成员的相互照顾等。

通过家务共做活动,家长能够在家中自觉主动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让孩子从小学会料理自己的生活,养成参加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务劳动习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当好长辈的小帮手,体悟劳动创造生活的责任感。使学生在家务劳动中真正得到成长。

三、探索劳动评价形式,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根据学生劳动态度、实际操作、劳动成果等方面,研究建立相关的评价标准,加强新时代小学生劳动教育评价,关注学生长远持续发展,提升学生劳动素养。

(一)建立“三位一体”评价

学校、家庭可以合作制订“劳动小能手”评比细则,依据劳动课程目标,科学地编制评价指标体系,可分“实践成绩考评(家、校、社区)”“竞赛成绩考评”两大板块,对学生的活动进行评价。评价应注重过程性、形成性和发展性,包括生生间的评价、师生间的评价、家长的评价、相关社会人员的评价等,做到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手段多样、评价方式灵活。反馈与评价是劳动教育得以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运用合理、有效的激励手段,对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将产生有力的推动作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促使学生自发地学习劳动技能,尊重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

(二)建立“劳动档案”评价

用“劳动记录”的方式,在组织学生开展活动后,教师和家长都要鼓励学生以绘画、主题小报、体验文章、主题演讲等多种形式分享交流劳动的快乐与收获,升华对劳动的认识和情感。并对其参加的每一项劳动教育的情况进行记录,为学生建立一体化的劳动情况档案。

(三)建立“幸福劵”评价

在劳动过程中,适时用“幸福券”作为评价手段,学生劳动评价的成绩达90分以上可获得“幸福劵”,激发学生劳动积极性。进一步争当“家庭小当家”“校园小管家”“生活小达人”,学校举行隆重的颁奖仪式,由校长亲自给学生颁奖,并将获得“家庭小当家、校园小管家、生活小达人”的事迹在学校宣传栏和电子班牌、校园网等进行大力宣传。

劳动教育不仅仅是劳动,更是一本无形的书。从学生入手、从家长抓起、从课程实施起,为学生的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为学生的将来打好亮丽的底色。让学生习得劳动技能,感受劳动的快乐,体验劳动的艰辛,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發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黄侃. 家校共育中“请家长”的艺术[J]. 江苏教育,2019(79):65-66.

[2]蔡向东. 关于开展小学生劳动教育的思考[J]. 新课程研究,2019(14):131-132.

[3]章振乐. 杭州市富春七小:新劳动教育课程学习的探索[J]. 中国德育,2019(06):52-54.

(责任编辑:孙晓林)

猜你喜欢
家校共育劳动教育
影响小学家校共育的因素以及解决策略初探
邓颖超的妇女劳动教育思想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语文学科课后作业的有效研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浅议如何化解家校教育的矛盾
对寄宿制学校学生养成教育的几点看法
家校共育势在必行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