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秀英 罗丽丽 宋子坤 胡金鼎 许志鑫
尿路结石是泌尿系统常见代谢性疾病,好发于青壮年男性,发病率约为5% 左右[1],位居泌尿外科住院患者中第一位[2]。患者初次愈后第二次复发风险极大,且随着时间的进展,复发率明显升高。尿路结石分为输尿管上段结石、中段结石、下段结石[3],输尿管上段结石是指结石位于骨盆至肾盂输尿管连接处段输尿管内[4]。在我国,同期泌尿外科总住院患者中约有39.33%的患者为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5],该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长久未经有效治疗,可能已出现重度肾积水、肾萎缩等严重后果[6],临床危害较大。输尿管上段结石病因多且复杂,尿液中结石成分过多,结石抑制因子减少、促进因子增加等机制与尿路结石的形成都具有一定的关系[7]。本研究分析此类患者泌尿系结石的成分,以期找到结石形成的原因,以期为后续预防结石的复发提供参考。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3 月至2021 年5 月入山东省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泌尿外科手术取石治疗的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392 例。纳入标准:①年龄≥18 岁者;②经过泌尿系彩超、静脉尿路造影、CT 等一种或多种影像学检查,或腔镜明确诊断为输尿管上段结石[8]者;③术后经过影像学证实,输尿管上段结石已经有效排除者;④同意对结石标本进行分析,并取得有效预防复发的指导方案者。排除标准:①临床资料不完整者;②输尿管中段结石、输尿管下段结石者;③未定期复查和失访者;④长期使用抗病毒药物、免疫抑制剂和激素者;⑤术后复查结石未清除干净者;⑥尿路解剖异常引起的结石发生者。
1.2 方法
1.2.1 实验室检测 患者术后取得的结石,立即进行清理,干燥后进行结石成分分析。首先采用蒸馏水冲洗结石样本后高温干燥,将溴化钾和干燥后结石样本以1∶200 比例压碎混匀,再用压片机将混匀后的溴化钾和干燥后结石样本压制制成半透明片,并放入红外光谱槽中进行扫描,计算机自动绘制红外光谱,建立不同结石成分光谱库,进行对比分析。使用第二代智能结石红外光谱分析仪(SUN-3G,济南鼎舜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检测结石成分并得到结石成分分析报告,分析结石种类及成分在不同年龄、性别患者中的分布情况。
1.2.2 饮食干预措施 所有参加本次研究的患者均统一建议:每天饮水量不少于2 L;控制身体质量指数在18.5~24 kg/m²之间,进行适当运动,促进微小结石的排除;③控制高血压,使收缩压保持在90~140 mmHg(1 mmHg≈0.133 kPa),舒张压保持在在60~90 mmHg,并且定期体检。按照结石成分给与个体化饮食建议:①草酸钙类结石:规律的膳食钙摄入,控制盐和糖类摄入量,多吃富含枸橼酸盐类的食物,比如柚和柑类,增加纤维素饮食,减少含有草酸类的食物摄入,避免浓茶和咖啡;②尿酸类结石:多吃碱性食物,禁饮酒,禁忌海鲜、动物内脏等高嘌呤食物摄入;③碳酸磷灰石类结石:控制蛋白、钙、磷的摄入,控制盐量和糖量;④磷酸镁铵类结石:多摄入酸性食物,低钙低磷饮食,增加抵抗力,控制尿路感染,降低尿液的pH 值。
1.2.3 随访情况 所有患者随访1 年,随访日期截止到2022 年5 月,通过常规泌尿系彩超、CT 等影像学手段评估结石复发情况,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结石的判定标准为经影像学复查诊断未有新的结石形成,术后存在结石残留的,经影像学未发现同部位结石体积增大或者结石数量增多。依据随访情况,严格执行个体化饮食建议的饮食干预患者为饮食干预组(276 例),未按照个体化饮食预防指导或者依从性差的非干预患者纳入非饮食干预组(116 例),记录饮食干预患者和非干预患者结石的复发数量,并对比结石复发患者结石成分分布情况。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23. 0 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以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结石种类年龄分布 不同年龄段患者中,两种结石成分占比最高。不同年龄段患者中一种、两种、三种和四种结石成分占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结石种类的性别分布 不同性别患者中,两种结石成分占比最高。男性和女性患者中一种、两种、三种、四种结石成分占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不同性别患者结石种类比较
2.3 结石成分年龄分布 不同年龄组患者结石主要成分都以草酸钙类成分为主。不同年龄组结石主要成分之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不同年龄组结石主要成分情况对比分析[例(%)]
2.4 结石成分性别分布 不同性别患者的结石主要成分都以草酸钙类成分为主。不同性别患者结石主要成分之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不同性别组结石主要成分情况对比分析[例(%)]
2.5 尿管上段结石患者复发情况 饮食干预组复发率为8.33%(23/276),非饮食干预组为18.97%(22/1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086,P=0.003)。其中,草酸钙类结石、碳酸磷灰石类结石在饮食干预组中复发率低于非饮食干预患者(P均<0.05)。见表5。
表5 两组复发患者结石成分分布情况对比[例(%)]
泌尿系结石可发生于泌尿系统的任何部位,包括膀胱结石、肾结石、尿道结石以及输尿管结石[9]。输尿管结石大多数起源于肾脏,包括肾结石或体外震波后结石碎块降落所致。引起输尿管结石的原因主要包括尿中晶体浓度过高和尿液理化性质改变所致,另外输尿管结石发病也与尿路狭窄、尿路梗阻等继发尿路感染、尿pH 值改变、维生素D 摄入过多、维生素B6 摄入过少等因素有关。输尿管结石多发生一侧,双侧结石仅仅占2%~6%,输尿管结石占泌尿系结石的33%~54%,其中输尿管上段与下段结石发病率较高[10]。输尿管结石常伴有明显的症状,如血尿、尿路感染、肾绞痛,严重还会导致肾积水、肾积脓和肾功能不全等,需进行及时治疗,去除结石,解除梗阻,保护肾功能。
结石形成危险因素与液体的摄入量、饮食、饮食习惯、性别、糖尿病、肥胖及环境因素有关[11],另外结石的形成也与地理分布特征、季候也有一定的关系[12]。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工作以及饮食方式的不断变化,输尿管结石发病率在我国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其中输尿管上段结石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和经济压力。究其结石的发生和复发原因,与预防的方法和重视程度不足有关。科学的分析结石形成的原因,合理的提出预防措施和治疗理论依据,开展术后结石成分分析对于该病的预防复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结果显示,不同年龄组、性别患者结石种类中两种结石成分占比最高,结石主要成分都以草酸钙类成分为主。本研究不同年龄组结石种类及结石主要成分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但41~60 岁人群结石发生率较高,草酸类结石发生随年龄增大而降低,而尿酸类结石随年龄增大而上升,与刘冉冉等[13]研究结果一致,可能是因为中青年人群代谢旺盛和饮食习惯相关,而61~75 岁人群尿酸类结石发生率较高,考虑是因为老年人群机体代谢减弱,尿液中尿氨大幅度减少,在低pH 值的尿液中,当尿酸浓度达到过饱和临界值时,尿酸将会形成结晶,进而导致尿酸结石的形成[14]。但不同性别患者结石主要成分之间差异显著(P<0.05),但结石种类差异不显著(P均>0.05)。男性草酸钙结石发病率较女性高,与左泽平等[15]研究结果相一致,虽然大多数学者做了大量的报道,但对草酸钙类结石的发病原因可能和饮食习惯、体力活动、雄雌激素及男女尿道解剖结构有关。通常男性患者体力活动较大,致使流失大量体液,不及时补充充足的水分导致尿液浓缩沉淀,易形成尿路结石。从男女激素水平角度分析,雄性激素可促进草酸排出,这有利于结石的形成,而雌性激素可抑制甲状旁腺激素活性,同时促进枸橼酸的排出,这有利于预防结石的形成。同时,由于男性的尿道比女性长而窄,尿液排除时间长。在饮食习惯方面,男性患者喜高蛋白类、高脂肪类食物,更喜欢浓茶、饮酒,导致男性草酸钙结石发生风险较高。
草酸钙类成分为主主要是由于尿中草酸的过饱的原因所致,不同人群高草酸尿症的病因不同,大部分患者患高草酸尿症与他们的食用草酸盐等类食物有关。另外草酸代谢也影响草酸类结石的形成[16]。尿酸类结石可能与患者的饮食结构相关,经常摄取高嘌呤类食物,比如高蛋白类、海鲜类食品等。碳酸磷灰石形成的罪魁祸首是泌尿系感染,可能由于巴氏芽孢杆菌和变形杆菌等引起[17],另外,碱性尿液也是碳酸磷灰石形成的重要因素[18]。在碱性尿液中,产尿素酶细菌可分解尿毒,分解的产物增加了碳酸根离子浓度,当尿液中的pH 值大于6.8 时,碳酸根、磷酸根与尿中钙形成了感染性结石的晶核,即碳酸磷灰石[19]。相关研究报道,尿石症患者结石中有10%以上的患者为结石主要成分为碳酸磷灰石[20]。因此,本研究针对上述结石可能形成因素进行分析,制定不同的特异性饮食教育干预策略。本研究结果显示,饮食干预组复发率(8.33%)低于非饮食干预组(18.97%),草酸钙类结石、碳酸磷灰石类结石在饮食干预组中复发率低于非饮食干预患者(P均<0.05)。表明针对患者制定个体化的饮食方案,有效降低结石的复发率,同时预防结石复发对于上尿路结石进行针对性的评估与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综上所述,不同年龄段结石主要成分以草酸钙类成分为主,且以混合型出现,集中在41~60 岁;针对性制定饮食教育干预方案,能有效降低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的复发率。因本研究是单中心研究,结果可能存在偏倚,需进一步多中心大样本量研究,为该地区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的预防提供更科学合理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