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扫频OCTA 与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应用中的对比分析

2023-09-21 12:01蒋正轩陶黎明
安徽医学 2023年9期
关键词:扫频全域视网膜

丁 煜 蒋正轩 陶黎明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全球工作年龄人口视力损害的主要原因。预计到2040年,将有大约6 亿人患有糖尿病(diabetic mellitus,DM),其中三分之一将患有DR[1]。DR 的早期筛查与诊断尤其重要,需要可靠且尽量能够无创的检查方法。

眼底摄片已经成为DR 诊断、分级和监测的基石,如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治疗研究(Early Treatment of Diabetic Retiopathy Study, ETDRS)标准7 视野彩色眼底照片和近几年流行的超广角彩色眼底照相(ultrawidefield color fundus photography,UWF CFP)。UWF CFP 与ETDRS 7 视野彩色眼底照片相比,虽明显减少了采集及拼图时间、扩大了检查视野,但是其会产生伪彩、周边失真、分辨率较低,难以识别NPAs 等视网膜微血管病变的缺陷。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对异常视网膜血管的识别非常敏感,因此也是DR 的重要检查方法之一,目前已成为DR 诊断的金标准,但是,眼底摄片和FFA 均是二维成像方式,没有足够的横向分辨率及深度分辨率,因而无法分割不同层次的毛细血管丛。FFA 为侵入性检查且较为耗时,不适用于需反复检查随访的患者,对一些特殊患者(如造影剂过敏、肝肾功能异常等)也无法适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的出现,使视网膜结构3D 可视化分析成为可能,不仅提高了对视网膜疾病尤其是黄斑部疾病诊断的准确率,还具有无创、快速,患者接受程度高的优点,但小视场特性也局限了其在DR中的临床应用。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及医疗设备不断更新发展,全域扫频OCTA 实现了更宽阔的视场成像、更快的图像采集速度和更科学的去除伪影的分层扫描分析,全域扫频OCTA 扫描范围24 mm×20 mm,拓宽了观察周边视网膜的视野。本研究将应用全域扫频OCTA 与FFA 分别观察DR 患者视网膜并作对比分析,以评价全域扫频OCTA 对DR 患者的诊断价值,探索用无创的检查方法来更加精准地筛查和诊断DR。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22 年2 月至2022 年4 月就诊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眼科门诊的DR 患者35 例(70 眼),其中,男性21 例(42 眼),女性14 例(28 眼),年龄31~77 岁,平均(53.5±12.9)岁。本研究通过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批号:2021049),并获得所有受试者的知情同意。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者;②除糖尿病外无其他全身疾病者;③除DR 外无其他玻璃体视网膜疾病、无青光眼、无虹膜睫状体炎、无高度近视等者;④能够配合所有检查者。排除标准:①无法配合检查者;②屈光间质混浊成像质量不佳者;③肝肾功能异常、造影剂过敏者。

1.3 方法 所有纳入的受试者都进行了全面的眼科检查,如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眼压、裂隙灯显微镜、眼底检查等,经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日本参天制药株式会社,国药准字:J20180051)双眼散瞳后,行UWF CFP(英国Optos 公司)检查、全域扫频OCTA(中国北京图湃公司)、FFA(德国Heidelberg 公司)检查。同一位患者的所有检查均在2 周内全部完成。所有图像在同一环境下的仪器显示屏上观察分析(见图1)。由2 名固定的眼底病医师对患者检查结果进行评估,分别记录以下病变:视网膜微血管瘤(microaneurysm,MA)、视网膜新生血管(retinal neovascularization,RNV)、视网膜无灌注区(nonperfusion areas,NPAs)、视网膜内微血管异常(intraretinal microvascular abnormalities,IRMA)、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iabetic macular edema,DME),并按照DR 国际分类标准[2]分为轻度非增生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non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NPDR)、中度NPDR、重度NPDR、增生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

图1 同一患者右眼在3种不同影像学检查下的图像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6.0 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频数和/或率表示,采用配对χ2检验。对2种检查方法得出的DR 分期结果进行一致性分析,Kappa 值>0.75 视为高度一致性。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全域扫频OCTA 与FFA 分别对DR 相关病变的检出率 全域扫频OCTA 与FFA 检测率相当(P>0.05),但全域扫频OCTA 对MA 检测率较低,对RNV检测率较高,对NPAs、IRMA、DME 检测一致性较好。见表1。

表1 全域扫频OCTA与FFA对DR相关病变的检出率比较[眼(%),n=70]

2.2 全域扫频OCTA 与FFA 分别对DR 的分类 全域扫频OCTA 与FFA 对DR 的分类具有高度一致性(Kappa 值=1.0)。轻度NPDR 37 例,中度NPDR 12例,重度NPDR 13 例,PDR 8 例,使用2 种检查方法结果分类一致。

3 讨论

OCTA 技术的出现革新了对视网膜疾病的研究[3]。早在OCTA 技术仅能观察黄斑部3 mm×3 mm、6 mm×6 mm 范围时,Talisa 等[4]研究发现OCTA 可以更早期观察到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的黄斑中央凹无血管区域(foveal avascular zone,FAZ)是否破坏、有无NPAs 等病变,可用于糖尿病患者的快速筛查,早期发现DR,避免视力丧失风险。雷颖庆等[5]在87 只DR 患眼的研究中证实了这一观点,并指出OCTA 还可对FAZ 进行定量分析、随访。Zhang 等[6]研究发现,OCTA 检查可以比临床上眼底筛查更早一步检测出DR 早期的微血管损伤。安琪等[7]使用6 mm×6 mm OCTA 观察DME 患者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ssel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治疗前后黄斑区光感受器层形态结构变化及血流密度定量改变,并取得良好的随访效果。OCTA 可作为一种准确度高且无创的技术部分替代FFA 用于检查糖尿病性黄斑部病变[8]。

早期的OCTA 技术由于视网膜成像范围的局限性,多用于黄斑区视网膜的检查[9],但对于DR 患者来说,周边部的视网膜微血管病变可能更需要被关注和积极的治疗[10]。Akihiko 等[11]通过12 mm×12 mm 及15 mm×9 mm OCTA 随访RNV 并获得较好观察效果。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OCTA 在DR 早期诊断、随访上更有优势,建立以OCTA 检查为标准的DR 分级系统是可行的[12]。

随着OCTA 技术的发展,仪器设备不断更新,新一代全域扫频OCTA 的出现,单次24 mm×20 mm 扫描宽度,6 mm 扫描深度,高分辨率,成像三维立体,可清晰显示视网膜结构,无需拼图即可观察120°范围的视网膜,15 s 内成像,并能同时进行分层分析、量化视网膜血流参数[13]。英国Optos 公司的UWF CFP 检查可免散瞳观察200°视网膜范围,但由于有睫毛遮挡、周边变形、伪彩、探测深度不够无法分层分析,容易忽略微小的视网膜病变[14]。Schaal 等[15]发现OCTA 图像上有12% 的RNV 在眼底照相检查中未被准确检测出来。目前DR 的分级系统依赖于眼底摄片和传统的FFA 检查,不仅需要训练成熟的技师和阅片医生,拼图耗时且探测深度有限,而且FFA 不适用于对造影剂过敏或肝肾功能异常的患者。虽然本研究发现,全域扫频OCTA与FFA 对于DR 相关病变的检测率相当,但在PDR 的检查和随访中,RNV 突破长入玻璃体在二维的UWF CFP 和FFA 中无法检测,在全域扫频OCTA 检查中则易于识别,与Cui 等[16]研究基本相同。Feng 等[17]在对32 例PDR 患者进行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panretinal photocoagulation,PRP)后的3 个月随访观察中发现,OCTA 可以作为一种视网膜新生血管纵向评价的非常有价值的实用方法。在DME 检测中,OCTA 也显示出明显的纵向分层优势。IRMA 在FFA 中由于荧光素渗漏,边界显示不清,影响观察,OCTA 上可更容易显示其血管结构。OCTA 是通过检测毛细血管内正常运动的红细胞,合并连续的en-face 信息后得到完整的视网膜脉络膜三维血管图像,若血流过快或过慢则均不显影。本研究中,NPAs 在全域扫描OCTA 与FFA 中观察一致。MA 在FFA 中的荧光充盈较强,容易识别,相对而言在OCTA 上MA 检出率较少,但成像更清晰,与Couturier 等[18]研究结果一致。

本研究存在一定局限性:①样本量较为不足,拟在后续研究中改进。②虽然关于DR 相关病变的检出率及DR 分类由2 名固定的专业眼底病医师共同进行,但人为判断仍存在主观性,有待今后进行DR 各相关病变客观测量后进一步完善。③OCTA 虽然避免了FFA 中荧光素钠渗漏造成的成像效果干扰,但同时也难以显示视网膜血管屏障异常的征象[19]。

综上所述,全域扫频OCTA 对DR 的诊断准确性高,可作为DR 早期检测、诊断、随访的一种无创检查方法,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OCTA 可定量检测微血管密度、血流流速、视网膜分层厚度[20],这也为IA 远程诊断DR 提供了更加精确的有力依据。

猜你喜欢
扫频全域视网膜
深度学习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诊疗中的应用
用一粒米撬动全域旅游
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合并孔源性视网膜脱离1例
高度近视视网膜微循环改变研究进展
正弦扫频速率对结构响应的影响分析
宽带高速扫频信号源的高精度功率控制设计
“全域人人游”火爆周宁
谋全域 图四时 大连金普新区的全域“旅游+”
全域旅游向更广更深发展
带电等效阻抗扫频测试的互感器绕组及外绝缘隐患快速识别新技术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