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析体育道德取向特征助力课程思政精准滴灌

2023-09-21 12:45蒋依洁孙敏谭恺
当代体育科技 2023年26期
关键词:体育道德工具性裁判

蒋依洁 孙敏 谭恺*

(1.怀化学院体育与健康学院;2.怀化市宏宇小学 湖南怀化 418000)

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体育运动具备典型的具身认知特征且能让参与者产生强烈情感体验,对促进内生德育具有先天优势,体育课程思政已然成为学校体育领域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载体[1]。体育道德涵盖责任、诚信、尊重对手、遵守规则以及运动情境中的社会规范,是体育课程思政的重要目标和内容之一。体育道德与一般道德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对一般道德具有显著正向预测效应[2-3],参与者在体育运动中养成的良好的体育道德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一般道德,然而,体育运动的竞争性伴生的功利性往往会导致体育运动中出现欺诈、攻击、消极比赛等不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如何在体育运动中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道德,是课程思政建设与实践的重要问题。体育运动的项目特征差异(团体—个人、对抗—无对抗等)可导致运动员表现出不同的体育道德强度和取向[4-6],国内课程思政研究对此鲜有涉猎[7],尚不清楚我国参与体育运动的学生群体是否表现出类似的差异,加之体育课程思政目标论不成熟的现状[8],有必要厘清参与体育运动学生的体育道德取向特征是否存在差异,这将有助于设置精准课程思政目标,避免“大水漫灌”,践行精准滴灌理念[9]。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某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法

该研究采用多维体育道德取向量表(Multidimensional Sportsmanship Orientation Scale,MSOS)中文版,评测学生体育道德行为倾向,该量表的修订版对我国青少年运动员群体的体育道德测试信效度较高[10]。修订量表共包括25条题项,分为5个分量表(每个分量表有5条题项),分别对应于体育道德的5个维度:运动情境的社会规范(1、6、11、16、21)、遵守规则/服从裁判(2、7、12、17、22)、运动参与的完全承诺(3、8、13、18、23),尊敬和关心对手(4、9、14、19、24)和工具性攻击(5、10、15、20、25)(原量表为30 题,已删除消极趋向维度的5题)。要求受测者认真阅读每一项陈述,并根据李克特5 点量表记分,从1“完全不符合”到5“完全符合”,其中,量表的25个题项中,第5、10、15、20、25题为反向计分项目(得分越低,则代表体育道德取向的积极性越高)。此外,采用与分量表5个维度相对应的物种假设情景量表,指导受试者分别阅读这5 个情景,并根据5点量表结论性的陈述做出回答,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10],用假设情境量表与分量表的一致性判定问卷的有效性。

为避免社会期望效应,该研究采用纸质问卷,问卷不涉及个人身份信息,基本信息仅包括性别、年级、运动专项与训练年限。共发放问卷120份,回收问卷120份,为进一步避免社会期望效应导致问卷所获信息的真实度不足,在120份问卷中筛选有效问卷,具体方式为:当某被试的某一分量表平均分(保留1 位小数)与假设情境量表得分差异高于1.4 时(1~5 的标准差为1.4),则视为无效问卷。例如,某被试在运动参与的完全承诺维度中的5 个问题的平均分为3.5,而该维度的情景量表计分为2,该被试的问卷则视为无效问卷,不计入分析。最终获得有效问卷89 份,基本信息如表1所示,其中运动专项包括篮球(17人)、足球(9人)、排球(2 人)、乒乓球(17 人)、羽毛球(14 人)、网球(4 人)、田径(7人)、武术(8人)、游泳(9人)、啦啦操(2人)。男性受试为51 人(57.3%),女性受试为38 人(42.7%);受试的年龄范围为18~23岁;受试的训练年限分别为2年及以下(36人)、2年以上(53人)。

表1 被试基本信息情况统计表(n=89)

1.2.2 数理统计法

该研究通过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考查体育道德取向的5 个维度在性别、年级变量和项目类型方面的差异性。

2 结果与分析

2.1 性别特征

如表2 所示,体育教育专业的男、女生在“运动参与的完全承诺”“遵守规则/服从裁判”“运动情境的社会规范”“尊敬和关心对手”4个维度的道德取向皆无显著性差异(P>0.05)。男生在“工具性攻击”维度中,5个问题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P<0.01),工具性攻击不包括具体的肢体攻击意向和行为,而是为了赢得比赛而采用的影响对手的挑衅行为,如谩骂、恐吓、使用身体力量进行威慑、即使犯规也阻止对手得分等。主要原因是:对于天生更具进攻性的男性来说(雄激素水平高、求胜欲强),工具性攻击取向显然会高于女性,同时,上述挑衅行为更容易出现在具有身体对抗的运动情境中,而参与此类运动的女生比例较小,参与机会也少,这导致女生较少受到这种道德氛围的影响,故工具性攻击取向较低。从社会文化角度看,男性的攻击性行为更容易得到认可,而女性则不然,运动情境不可避免受社会文化背景影响[4],故女性表现出较低的工具性攻击取向。

表2 体育道德取向的性别特征

2.2 年级特征

如表3 所示,体育教育专业高、低年级学生在“运动情境的社会规范”“尊重和关心对手”“工具性攻击”3个维度的道德取向皆无显著性差异(P>0.05)。低年级学生在“遵守规则/服从裁判”维度的道德取向显著高于高年级学生(P<0.01),这与Lee的发现类似[11],Lee认为年龄较大的运动员比年龄较小的运动员更容易接受赛场中的欺骗行为和小手段,更容易挑战裁判对比赛的管理。在该研究中,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其一,裁判能力是体育专业运动技能类课程的重要教学内容,为强化裁判实践,校内比赛基本由高年级学生承担裁判任务,高年级学生运动员和裁判员通常是同级甚至同班,相互熟悉,故更容易发生挑战规则和裁判的行为,而低年级学生因为入校不久,大多遵照“师兄—师弟”的长幼顺序,故更加遵守规则和服从裁判。其二,高年级学生具有更多运动经历,而运动经历越多,往往越容易将比赛导向技能提升或公正比赛转向取得胜利。其三,体育生的长幼顺序,往往会导致高年级学生产生不敢输、不能输的思想包袱,从而表现出不恰当的胜负观,故出现为了取胜而违反规则和挑战裁判的行为。低年级学生在“运动参与的完全承诺”维度的道德取向同样显著高于高年级学生(P<0.01),表明低年级学生在运动训练和比赛中具有更积极的态度,比如“即使我肯定会输,我也会全力以赴;即使犯了许多错误,我也不会放弃比赛;积极参与所有训练是非常重要的”。这可能与部分高年级学生对训练和比赛的积极性下降,产生倦怠现象有关。高年级学生因比赛经历更丰富,不可避免会体会到更多比赛的胜利和失利,体会到更多失利的这部分学生往往会降低自身的自我效能感,进而降低训练和比赛的积极性。而低年级学生通常将自己置于较低的竞技位置或以高年级的优胜者为榜样,或对高年级学生发起冲击,其奋进的动力较强,积极性较高,表现出更高水平的运动参与的完全承诺水平。

表3 体育道德取向的年级特征

2.3 团体—个人项目特征

表4 显示,团体项目(篮球、足球、排球)相比个人项目,“尊重社会规范”“遵守规则/服从裁判”“尊重和关心对手”3个维度无显著性差异,“尊重运动参与的完全承诺”(P<0.05)和“工具性攻击行为”(P<0.01)2 个维度差异具有显著性。完全承诺维度存在差异的可能原因是,团体项目是需要所有参与者协力合作的项目,更强调团体的竞训氛围,当团队中有个别参与者出现消极的状态,就容易对整个团队参与的完全承诺产生一定负面影响,从而影响整个训练和比赛的状态。另一个原因在于,参与团队项目调查的被试较少,可能出现被试参与积极性不足的抽样偏差。工具性攻击行为维度的差异较明显,该发现与Lee 等人的研究一致,Lee认为团体项目成员更容易接受比赛中的工具性攻击行为,如欺骗行为和干扰对手的小手段[11]。团体项目参与者会把团体获得胜利作为唯一目标,团队荣誉至上,基本能接受个体为了获得优势或比赛胜利而采取的工具性攻击行为。同时,团队项目中的个人行为并不能代表整个团队,往往不会导致本团体成员、对手和观众等参与者认为该团队整体的体育道德不高,因此,团体项目中的个体表现出的工具性攻击行为并不会造成较大的道德压力。个人项目的上述情况则完全不同,个体的不当行为将直接对自身造成道德压力,同时,个体项目参与者有更强的能力观,即表现技能和技艺,几乎没有干扰对手的动机,也较少有干扰对手的机会,故该维度的得分较低,即对工具性攻击的认同度较低。

表4 体育道德的个人/团体项目特征

2.4 体育道德取向特征对课程思政精准滴灌的启示

课程思政精准滴灌向度下,设置精准的课程思政目标可有效避免“大水漫灌”,精准目标设置必然需要考量“学生情况—课程内容”的交互作用,为实现体育课程的内生德育的最大化,体育教育专业体育课程思政目标设置应依据体育道德的项目特征。该研究对体育课程思政目标、内容的启示如下。对于团体对抗类项目,应注重改善学生“工具性攻击行为”维度的体育道德取向,尤其对于男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竞技观和胜负观,弱化竞技,强调教育,纠正学生在比赛中出现的规则未限制的干扰、威慑对手的行为,并进行教育引导,将避免“工具性攻击行为”作为课程思政目标和内容。对于运动经历较多的高年级学生,应强调“遵守规则/服从裁判”和“运动参与的完全承诺”维度的体育道德取向,课程思政目标应指向遵守竞赛规则、服从裁判和比赛尽责等方面行为,并作为评估重点,同时通过多种途径和手段激励学生,以增加其参与体育竞训的效能感,强化此类行为。比如,在竞训表现性评价中提高遵守竞赛规则、服从裁判的评估权重,降低比赛结果的权重;通过分等级比赛或瑞士制赛制,以提高学生竞训的效能感,从而提高其参与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对于经常参与体育运动的非体育专业学生,同样可将上述启示应用于该群体的体育课程思政实践中。

3 结语

体育教育专业男生比女生具有更高的“工具性攻击行为”体育道德取向;低年级学生较高年级具有更高的“尊重规则/服从裁判”和“运动参与的完全承诺”取向;团体项目个体比个体项目个体具有更高的“工具性攻击行为”取向。这些发现可为体育课程思政目标和内容的精准设置提供参考和启示,并外推至参与体育运动的非体育专业学生群体,从而助力体育课程思政精准滴灌。

猜你喜欢
体育道德工具性裁判
法官如此裁判
法官如此裁判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核心素养下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
新课程对教师的新要求——兼谈语文工具性的另一面
法律裁判中的比较推理
农村留守儿童体育道德教育困境与应对策略
清代刑事裁判中的“从重”
大庆地区大学生体育道德现状的调查研究
从工具性和人文性角度解读《林黛玉进贾府》
体育道德教育的五点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