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佳丽 陈剑洪
(1.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 福建福州 350007;2.福建省福州屏东中学 福建福州 350001)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改革,跨学科融合与发展已经成为当今教育领域的重要趋势。在这一背景下,高校瑜伽教学也正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瑜伽作为一种传统的身体、心灵锻炼方式,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和喜爱,而在高校中开展瑜伽教学,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还可以与其他学科进行有机融合,开拓一种可行性高、适应性强、有效性显著的高校瑜伽教学跨学科融合模式。该文旨在探讨高校瑜伽教学的融合与发展,分析其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发展策略,促进瑜伽教育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实现瑜伽教学再激活,为推进高校瑜伽教学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建议。
很多高校的瑜伽课程只注重瑜伽技巧和动作的传授,忽略了瑜伽文化、哲学和精神价值等方面的传授。这使得学生无法全面了解瑜伽的内涵和精神价值,也难以将瑜伽练习与个人生活和成长相结合。
瑜伽教学在高校中属于新兴学科,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很多高校的瑜伽教师缺乏专业培训和教学经验,难以有效地传授瑜伽技能和知识。此外,一些教师缺乏对瑜伽的全面认识和理解,也无法提供个性化的辅导和指导。
由于瑜伽教学在高校中属于选修课程,学生之间的水平和需求存在较大差异,一些基础较差或身体条件特殊的学生需要更多的个性化辅导和指导,但目前很多高校无法提供这样的服务。
很多学生对瑜伽的了解还停留在表面层次,只将瑜伽视为一种健身方法,而忽略了瑜伽的文化、哲学和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内涵。这使得学生难以将瑜伽练习与个人生活和成长相结合,也难以在实践中体验到瑜伽带来的深层次益处。
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缺乏跨学科融合的教学模式和机制。因此,以瑜伽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为切入点,探索瑜伽教学的跨学科融合模式及发展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瑜伽作为一门古老而神秘的体育运动,其本质是一门求内心平静、身体健康的学问。它可融入哲学、医学、自然科学等多个领域。瑜伽与各个学科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其思想、理念和实践方法可以在多个领域中应用和发展。在哲学领域,瑜伽可以作为一个研究内在平静的综合性哲学系统;在医学领域,瑜伽的练习可以增强人体肌肉的韧性和力量,缓解身体疲劳、压力和紧张;在心理学领域,瑜伽可以帮助人们调整心理状态,降低焦虑、抑郁等情绪;在文学领域,许多文学作品都与瑜伽和禅修有关,如印度长篇小说《毗那耶佩切纳》、英国作家阿兰·沃茨的诗歌作品《天体之音》等;在美术领域,瑜伽的姿势和动作可以成为艺术作品的表现手段;在声乐领域,高校声乐教学与瑜伽体式交叉融合的目标是结合声乐练习法和瑜伽练习法,制定不同的声乐能力训练目标,全方位提升教学对象的形神气韵,如横膈膜肌肉群训练与四柱支撑体式交叉融合、气沉丹田与树式交叉融合、歌唱管道训练与蝗虫式交叉融合[1]。
高校瑜伽教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应在自身的专业特性和自我内部融合上注重观念的转变和价值的共识,在相互促进和互相渗透的基础上进行,持包容和开放的态度,打破传统的孤立式教学模式,避免拘泥于学科边界和既定思维模式,创新教学模式,明确融合目标,与其他学科建立多元化、合作性强的互动联系,促进瑜伽教学的发展,提高教学效果,实现跨学科融合的共赢。
比如,瑜伽教学可以与中医四季养生相结合,根据不同季节的特点来设计相应的瑜伽练习。在春季,可以选择能够疏通肝、胆经络的瑜伽体位练习,如三角伸展式和门闩式,以改善春季容易出现的肩、颈疼痛和皮肤病等问题;在夏季,可以选择能够降温消暑的瑜伽体位练习,如树式和燕子式,以调节炎热天气对人体产生的影响;在秋季,可以选择能够滋阴润燥的瑜伽体位练习,如狮子式和蛇式,以缓解秋季干燥带来的皮肤干燥和咽痛等问题;在冬季,可以选择能够保暖活血的瑜伽体位练习,如猫式和蝴蝶式,以促进血液循环和温暖身体[2]。
瑜伽作为一门源远流长的学问,其知识系统不仅完备,而且与其他许多学科都有着密切的联系。瑜伽教学与其他学科融合的途径:通过结合人体解剖生理和运动学的知识,设计科学合理的瑜伽动作,加强体式转换过渡,提高教学效果;通过与现代心理学和生命科学相结合,研究瑜伽对身心健康的影响,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通过与文化、哲学、宗教等人文学科相结合,深化学生对瑜伽文化的理解和体验,增强文化传承意识和国际视野;通过与形体训练、舞蹈、戏剧等艺术学科相结合,探索瑜伽与艺术的共性和差异性,开发创新型瑜伽教学模式。这些融合途径不仅能够丰富瑜伽教学的内涵,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还能够促进各学科之间的交流融合,推动跨学科发展和综合型人才培养。
在高校瑜伽教学中,跨学科融合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首先,必须保持瑜伽本身具有的独特动作、呼吸和冥想等方面的特点和特色,维护瑜伽教学的精髓。其次,需要注重跨学科融合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再次,需要保证合理性和生态性,保证融合的学科和内容与瑜伽教学相符,同时保证生态平衡和稳定性。最后,需要注重文化传承和创新,挖掘和追溯瑜伽文化,推进瑜伽教学的发展和改进。遵循这些原则将有助于实现瑜伽教学的跨学科融合,提高瑜伽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同时也能够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在未来的瑜伽教学中,应该更加注重跨学科融合,不断探索和创新,将瑜伽教学与其他学科领域进行有机结合,为学生提供更丰富、更多元化的学习体验。
瑜伽教学的跨学科融合模式称为“跨域瑜伽模式”。在构建和实施这种模式时,需要明确瑜伽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考虑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方式和融合原则。在此过程中,需要将瑜伽的特点和精神文化传承作为融合的核心,同时保持瑜伽本身的纯粹性和完整性,尊重不同学科的独特性,并寻求融合的最佳平衡点。
为了实施“跨域瑜伽模式”,应采取以下策略:联合授课、课程设计、专业认证、在线教学和实践教学等。在多个学科之间的合作和共同努力下,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优化和互补,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瑜伽教学选择,促进瑜伽与其他学科的进一步交叉融合,不断推陈出新,为瑜伽领域的发展作出贡献。
瑜伽教学的跨学科融合模式是解决高校瑜伽教学科研能力薄弱和理论掌握不足等问题的关键。该模式旨在通过将瑜伽教学与其他学科(如人体解剖学、心理学、物理学、体育科学、音乐和舞蹈等)进行融合,以瑜伽教学中的实际需求为导向,并结合其他学科的优势,打造一套切实可行的跨学科融合模式。在此过程中,需要避免各学科之间的重叠,真正起到互补和提升作用,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的学科知识和技能训练。瑜伽教学的跨学科融合模式需要注重实践操作,不断总结经验,完善跨学科融合模式的实际效果,从而为高校瑜伽教学的发展提供良好的保障和支持。
3.3.1 提高身心健康水平
瑜伽练习可以改善学生的身体状况,减轻精神压力,增强学习自信心和自我管理能力。例如,瑜伽动作中的身腿结合式和犁式等体位,能够触及啦啦操运动难以触及的肩背部细小肌肉群,从而提高身体的柔韧性和平衡能力[3]。
3.3.2 学科交叉和多元化
瑜伽教学可以跨越多个学科领域,如体育、健康、人文等,为学生提供更广泛的知识领域和多元化的学科素养。例如,在瑜伽课程中引入哲学、历史、文化等元素,帮助学生了解瑜伽的背景和内涵,增强他们对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和理解。
3.3.3 增强创新意识
瑜伽教学的跨学科融合模式可以促进教师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例如,在瑜伽课程中引入科技元素,运用虚拟现实技术、智能设备等手段,增加课程的趣味性和互动性,促进学校教学改革和创新。
3.3.4 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满意度
瑜伽教学的跨学科融合模式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满意度。例如,在瑜伽课程中引入艺术元素,通过音乐、舞蹈、绘画等方式,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提高他们的学习体验和兴趣[4]。
教师应当注重学生的身体、心理和灵性健康的综合发展,避免瑜伽教学内容的单一性、克服过度强调瑜伽练习的难度和效果。树立正确的瑜伽教学观念,注重发扬瑜伽教学的精神内核和多元特色,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提供针对性的教学安排和调整,从而引导学生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和正确的自我价值观。例如,在瑜伽练习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感悟自律自省、坚韧不拔、尊重他人等德育元素,并将这些品德贯穿到日常生活中,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样,不仅可以提高瑜伽教学的质量,还可以实现课程思政的教育目标[5]。
瑜伽教育者需要具备跨学科素养和专业知识,同时建立相应的合作机制,促进不同领域之间的互相学习和合作。在构建跨学科融合模式时,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如瑜伽教学的特点、授课目标、人文环境,以及挑战和需求等。
构建形体训练与瑜伽的融合模式。在形体训练课程中,可以引入瑜伽的呼吸控制法、山式体位法等元素,帮助学生拉伸身体各个部位,提高身体的平衡能力和稳定性,同时丰富课程内容和练习方式,提高学生的练习效果和兴趣;在瑜伽课程中,则引入形体训练的元素,如力量训练、柔韧性训练等,提高身体的耐力和力量,增强瑜伽练习对身体的影响和效果[5]。
构建瑜伽教学与心理学的融合模式。在瑜伽课程中,引入心理学冥想、心理暗示、OM 音等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放松身心、调整情绪,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在心理学课程中,则引入瑜伽元素的呼吸控制法、体位法、倒立式等,可以帮助学生缓解压力、调节情绪,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并将其应用于实践中。
构建瑜伽教学与哲学的融合模式。在瑜伽课程中,引入哲学思想,如“内心的平静”“自我超越”等,通过瑜伽练习帮助学生培养内在的平静和思考能力,提高他们的思想境界和人生价值观;在哲学课程中,则引入瑜伽的实践方式,如冥想、呼吸控制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哲学理论,并将其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4.3.1 建立跨学科融合委员会
建立跨学科融合委员会是跨学科融合的一个有效途径,该委员会由各学科专家和瑜伽教育专家组成,通过制定跨学科教材与课程体系,能有效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推进教学的跨学科整合与提升,促进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4.3.2 建立瑜伽教学的跨学科实验室和教学示范基地
建立瑜伽教学的跨学科实验室和教学示范基地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建设实验室和示范基地,学生将有机会在实践中感受到各学科与瑜伽教育的融合,培养跨学科思维和创新能力,拓宽专业视野。
4.3.3 加强与行业和社会机构的合作与交流
高校可以与相关行业和社会机构搭建合作平台,共同推进跨学科融合教育的发展,实现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与就业的机会。建立跨学科融合机制将有力促进高校瑜伽教学的跨学科融合发展,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
4.4.1 制定评估机制
建立一套评估机制,用于衡量瑜伽教学跨学科融合的效果和质量。通过定期评估和反馈,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例如,舞蹈瑜伽课程教学评价体系主要包括技术动作、身体素质和学习态度3 项评价指标,其中技术动作包括单个瑜伽体式和舞蹈瑜伽组合体式2 项,权重为60%;身体素质包括耐力、力量和速度素质3项,权重为20%;学习态度包括出勤情况和课堂表现2项,权重为20%[6]。
4.4.2 建立奖惩办法
制定一套奖惩办法,用于鼓励和倡导跨学科合作。对于积极参与跨学科融合教学的教师和学生,可以给予相应的奖励和表彰;对于缺乏跨学科意识的教师和学生,可以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
4.4.3 加强资源共享
建立一个资源共享平台,方便师生获取和分享相关资源,促进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发展[7]。例如,可以建立一个瑜伽教学跨学科资源数据库,包含各类瑜伽教学、相关学科的教材、师资、设备等方面的资源。
4.4.4 加强教师培训
定期组织教师参加跨学科培训和交流活动,提高教师的跨学科素养和教学水平。鼓励教师开展跨学科研究,促进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4.4.5 建立学生跨学科创新实践平台
为学生提供跨学科创新实践的机会和平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跨学科实践活动,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如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各类跨学科竞赛、创新创业活动等。总之,完善瑜伽教学跨学科融合的保障机制是高校瑜伽教学不可或缺的一环,这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等相关方面共同努力[8]。
跨学科研究是高校瑜伽教学发展的趋势,瑜伽教学不应仅局限于体育学科,还应与心理学、生理学、物理学、音乐、美术、哲学等学科进行融合,从而为高校瑜伽教学提供更广阔的理论基础和研究视角。此外,瑜伽教学在高校中的实践应用具有显著意义,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还可以调节学生的心理状态,改善学习效果。然而,目前瑜伽教学在高校中的发展仍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如调查样本范围有限、教学质量评估、实证研究的缺乏,以及其他形式瑜伽的探讨不足等,都需要加强探索和研究,进一步拓展其深度和广度。因此,笔者呼吁相关部门和学者加强对于瑜伽教学在高校中的跨学科融合和发展研究的关注和投入,进一步拓展样本范围、加强数据采集方法和工具的研发,提高研究的科学性和可靠性,推动瑜伽教学在高校中的发展和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