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勤练、常赛”理念下学校体育开展走班制教学的探索

2023-10-02 18:21魏心茹芦忠文刘景澳
当代体育科技 2023年26期
关键词:常赛教会体育教师

魏心茹 芦忠文 刘景澳

(伊犁师范大学 新疆伊犁 835000)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1],赋予了教育新使命新任务,更加凸显了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21 年7 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2022年4月21 日,教育部发布《义务体育与健康标准(2022 年版)》,新课标已于2022 年秋季学期正式开始施行[2]。其中体育与健康课时占总课时比例的10%~11%,超越外语,成为小、初阶段第三大主科,并提出要落实“教会、勤练、常赛”的课程理念,体育逐渐成为德智体美劳五育中的重要学科。体育走班制教学模式是通过将学校同一年级的体育课排在同一时间,且上课时打破传统的行政班级,按照学生的兴趣选择要参加的运动项目,进而进行体育教学,是一种选择性的专项化体育教学。在我国第八次体育课程改革中,普通高中对体育走班制已有明确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国家虽未明确要求采取该授课形式,但从“双减”政策的发布以及2022年版新课标对课程目标的新要求和新时代学生日益增长的学习需求来看,采取体育走班制十分迫切。构建体育走班制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逐渐养成“校内锻炼1 小时,校外锻炼1 小时”的习惯,提升学生的体育素养,以期助力学校体育有效落实“教会、勤练、常赛”课程理念,承担起国家赋予体育教育的新使命新任务,实现体育强国的目标。

1 新时代学校体育落实“教会、勤练、常赛”课程理念的审思

1.1 “教会”是基础,会用是关键

首先,“教会”是实施勤练和开展常赛的基础。“教会”是指体育教师需要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结合学校场地、设施等实际情况,从而设计出行之有效的教学活动[3]。学生在课内学会且在生活中会用某项技能,才会激发其学习欲望,从而使其更加积极地进行课内外学练,掌握“体育与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和专项运动技能”,提高其学科素养。其次,“教会”对体育教师的“教”提出了新要求。《礼记》中讲道:“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体育教师不仅要深化自身的技术技能,创新体育教学模式,还需拥有渐进的教学能力,密切关注学生,对学生拥有耐心,根据不同水平学生的身心特征来制定教学内容,不断满足新时代学生日益增长的学习需求。

1.2 “勤练”是手段,兴趣为先导

首先,“勤练”是学生掌握技能和增强体质的过程。体育课是“勤练”的主阵地,体育教师要通过优化教学设计,做到两个增加。一是增加学生的练习时间。体育教师需要充分认识到练习在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性,要为学生安排足够的练习时间。二是增加学生的练习积极性。体育教师需要综合各种教学要素,有效设计教学内容,确保体育课堂具有吸引力,寓练于乐。其次,“勤练”是保障学生学会所学教学内容的手段。“勤练”对学校、体育教师、家长都提出了相应的挑战。对于学校,基础设施和课外活动时间是学生“勤练”的前提。学校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学生的课外活动时间,给予学生练习的时间和空间。作为体育教师,督促和鼓励是学生“勤练”的良药。课上体育教师要合理安排好课堂时间,新授课要在课堂上勤加练习,复习课要精准练习,并要时常督促并鼓励学生在学会后勤加练习,做到课课练、课外练、校外练,将上课所学知识印记于心,外化于行。作为家长,陪伴和记录是学生“勤练”的法宝。家长需要花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锻炼并记录孩子在每个阶段的成长,增加孩子练习的积极性,让孩子在“勤练”中收获乐趣、在“勤练”中磨炼意志、在“勤练”中形成技能。

1.3 “常赛”是目标,全员齐参与

“常赛”是“教会”和“勤练”的落脚点,也是运用技能和培养品德的有效手段。竞争性是人类的天性,每个人都希望在竞争中取得胜利。比赛可以促进学生积极参加学练,以赛促练、以赛代练,加快“教会”的进程[3]。学校要经常性地开展比赛,如课上赛、课后赛、校外赛等,学生只有在比赛中才能更深层次地体验到体育的魅力,才能理解团队两个字的含义,才能更加勇敢、更加拼搏。现阶段,学校体育最薄弱的环节就是“常赛”,体育教师在上课时如果没有认识到比赛的重要性,还只是单纯地教学生基本的技能动作和知识点,不仅会使学生无法很好地应用所学内容,还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积极性。比赛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内容可以是新授的,也可以是之前学习的技术动作,重点要给学生提供在比赛中展现自己所学运动技能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氛围,让体育课从单一的教学形式变得更加丰富多样。新课标对“常赛”的提出将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体育课的现状,学校和体育教师要提高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热情,做到课课赛、班级赛、校校赛,大课间活动时进行班级友谊赛,校外课余时间进行区校赛,让“常赛”日常化,让“常赛”激励学生勤练,随后再进行“常赛”,如此循环,形成“教会、勤练、常赛”一体化。

2 体育走班制是学校体育落实“教会、勤练、常赛”的保障

2.1 聚焦“运动技能”教学主线,提升体育育人实效

转变体育教学观念,打造新样态课堂,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科育人价值。体育项目种类繁多,不同体育项目涵盖着不同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因此,在传统的中小学学校体育教学模式下,学生学得浅且学得多,年级间的课程内容不衔接,课程体系结构单一,运动技能教学没有由浅到深地递进,学生没有形成阶段性进步,学生学到最后没有办法熟练掌握任何一项运动项目。体育走班制教学模式就是解决单个项目体育教学时间严重不足问题的方法[4],打破传统体育课学得杂、学得多的课程设置问题,以“运动技能”为教学主线,根据不同学段、不同学生的身体状况和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学校已有的基础设施和体育教师的专项来开设运动项目,充分地发展运动技能的选择性和专项化教学的延续机制与制度,增加学生学习课程的完整性,学生在此基础上才能学得深、学得牢,逐步落实“教会、勤练、常赛”课程理念,提升体育育人实效。

2.2 培养学生专项兴趣,激发学生练习积极性

体育活动多种多样,具有娱乐性、健身性、群众性,而且体育活动可以不受时间、空间、场地、器材的限制,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运动项目,并按照适合自己的运动进度进行练习,激发学生的兴趣。但体育课是体育教师有组织、有目的地安排内容以锻炼身体的课程,具有组织性、严谨性,部分体育教师更是为了保障学生的安全,会将教学过程安排得中规中矩,趣味性大大降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学生参与度不高,从而出现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的现象。“教人未见乐趣,必不乐学。”学生只有对某个体育项目感兴趣时,求知欲才会更强,才会更加积极地练习,并乐此不疲。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的教学内容设置需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并做到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专项兴趣,激发学生练习积极性。体育走班制教学模式改变了单一的体育教育教学方式,将教师的专项和学生喜欢的项目组合在一起,打破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配合得更融洽,课程开展更具一致性。在此教学模式下,教师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优势,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各种趣味游戏,可以活跃课堂氛围、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通过开展各类型的体育讲座、校园体育赛事等激发学生的有效参与,做到让学生不仅喜欢体育,还喜欢体育课,为学校体育落实“教会、勤练、常赛”提供浓厚的兴趣保障。

2.3 “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教”,打造新时代育人模式

“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教”是一种富有活力,充满生机的教育方式,是将教学、实践与创新结合起来的一种特色教学,不仅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团结协作精神,还可以激励教师潜心教学,提升体育课堂的育人实效。体育走班制以年级为单位,按选项走班教学,课程内容丰富,每个学生基本都能参加自己喜欢的体育课。而且,按照体育教师的专项划分班集体,每个体育教师都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向学生传授自己最精通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并且在此制度下,相同专项的教师集体备课,集体学习,集体设置课课赛、班级赛以及班级友谊赛的规则,适应新课标的实施,从而营造“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教”的氛围,不断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需求,同时教师自身的业务能力也会随之增强,帮助学校体育落实“教会、勤练、常赛”课程理念,打造新时代育人模式。

3 “教会、勤练、常赛”课程理念下体育走班制教学模式的构建

3.1 推翻传统课堂模式,释放体育课堂新活力

新时代新课标下,体育教师要进一步理解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实际操作方法,不能再消极扮演教材执行者的角色,而应是一个新课程的设计者和探索者。学校要根据现有的场地器械、体育教师的运动专项、学生的喜爱项目等因素的综合考量,安排相应的体育运动项目,并将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按学生的水平目标设置相应的具体内容,其中内容要求包括基础知识与技能、技战术运用、体能、展示或比赛、规则与裁判方法、观赏与评价,推翻传统体育课堂模式,实施体育走班制的教学模式,让体育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用专业水平教会学生相应水平阶段应该达到的运动技能水平,使学生在同一年级同一时间一起上课,并选择自己喜欢的专项班,增强学生的专项兴趣,使“教会、勤练、常赛”课程理念在体育走班制的帮助下顺利落实,释放体育课堂新活力。

3.2 推行一师一专制度,构建体育课堂新要求

教师队伍建设是学科建设的核心,是搞好学科建设、课程建设的重要前提,是办学的主体力量。近几年,随着招生人数增加,办学规模扩大,部分学校存在体育教师数量偏少、结构不优、流动性较大等情况,导致地区学校体育发展不平衡,甚至有些学校的师资没有达到能够合理分配到各个年级阶层的要求,体育教师一人带多个年级,教学质量无法保证,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制约了学校体育落实“教会、勤练、常赛”课程理念的进程。因此,建立体育走班制,师资是必要前提。有条件的学校要保证有最少3 名体育教师,每位教师至少有1 项适合学校学生开展的运动专项技能,比如有位教师的专项是皮划艇,在小学任教,这位体育教师的运动专项技能就不适合在小学水平一、二、三阶段开展,因此体育教师需要学习和进修副项,以此来确保体育班级走班制的顺利实施。学校要支持体育教师去进修自己的运动技能,没有合适技能的体育教师去学习副项,有合适技能的体育教师去深造技能,或者外聘教练为体育教师进行培训;学校要尽可能多地招募乒乓球、篮球、武术、足球、花样跳绳等专项体育教师,确保学校开展项目符合学生的发展水平,保障“教会、勤练、常赛”课程理念的落实。

3.3 推进家、校、社联合进程,赋能体育课堂新发展

2023 年3 月31 日,第六届中国家长大会新闻发布会在梅地亚新闻中心发布大厅召开,宣布第六届中国家长大会将于2023 年5 月18 日至19 日在山东滨州举行。“全国家校社共育与家长教育新高地”建设同时启动。中国家长大会将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家校社共育与家长教育”学习交流平台和地标性活动品牌。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离不开学校、社区、家庭三方,学校是学生获得体育知识与技能的主要场所,承担学生体育发展的主要任务;社区处于辅助地位,可以为学生校外体育活动提供场地器材保障;家庭是学生体育活动的第一场域,为其体育习惯的养成及体育认知的形成提供基础环境,只有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三者协调一致形成交叠影响,才能取得合力育人的效果[5]。加快发展学校体育,必须加强其与家庭、社区的联系,开发家庭与社区体育人力和物力资源,拓展家庭与社区体育的功能,促进家庭、社区与学校体育的有效融合,落实“勤练、常赛”。

4 “教会、勤练、常赛”课程理念下体育走班制管理机制的构建

4.1 建立体育走班制选课指导机制,助力学生个性化成长

学生能否科学有效地选课是顺利开展体育走班制的关键。学校应为学生安排合理的选课体系,同时,体育教师应成立体育小组,分配前期准备工作、中期选课工作、后期反馈工作以及完善工作等相应任务,助力学生个性化成长。前期准备工作,小组成员要设置全校师生的选课系统,并要熟悉如何操作。中期选课工作,要有专门的体育教师向学生介绍关于体育班级走班制的规章制度,教师要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有一定的了解并进行综合的考量,要具备指导学生合理选择运动项目的能力[6],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而不是没有目的地随意选择。后期反馈工作,是指要发放并收取学生前3 节课的上课反馈问卷,调查学生对自己选择的课程项目是否满意,收集学生不满意的原因,并分析是主观原因还是客观原因,是教师的原因还是学生自己的原因,小组成员要设置好调查问卷的内容,并回收分析学生的运动项目是否适合学生,如果不适合,最后的完善工作是要为学生重新选择适合的运动项目。

4.2 建立体育走班制教学管理机制,助力教师专业化发展

教学管理机制的建立对体育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学校校委会要实现以运动项目为单位的体育班级走班制。深入课堂、深入学生,切实了解师生的工作和学习情况,合理根据学校的场地设施条件,根据教师的技能专项,划分同一年级的不同项目专项班,助力其专业化发展。例如:花在样跳绳班、乒乓球班、武术班等授课班级中,学生只有在上体育课时才采用走班制,其他时间段还是以行政班级为主,上体育课时,体育教师是主要班级管理者,负责学生的教学任务和安全工作,同时班主任也要配合好体育教师的工作,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时刻关注教学进度。体育教师要认真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学为主导的教学观。体育教师要明确体育走班制的目的和任务,认真落实“教会、勤练、常赛”一体化,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进行学期、单元、课时的教学设计。根据体育走班制的课时计划,体育教师要提前布置好场地、备好器材,并做好安全检查工作;课上要穿专业的运动服和运动鞋,带上口哨,提前到达上课地点,教学目标明确、教材内容科学、时间安排合理、练习密度和练习负荷适宜,使学生能够喜欢上体育教师的体育课,从而做到不换课,不换项目,不换教师。课外体育活动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运动形式,将课上与课外相结合,注重发现、培育、选拔体育班级走班制中同一年级中的优秀学生,采用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推举跟大一年级的学生一起学习,打破同一年级的常规限制。

4.3 建立体育走班制课程评价机制,提升体育课堂仪式感

好的教学模式要依托课程评价制度。课程评价即教育评价,是指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通过系统地收集有关的信息,对教育活动中受教育者变化的满足社会与个体需要程度的诸多因素作出判断,并为被评价者的自我完善和有关部门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的活动。学校要为体育班级走班制保驾护航,专门为走班制设置课程评价制度,提升体育课堂仪式感。评价方法要多样、方式要灵活,除了笔试或体育直接测试外,还要通过观察、调查与访谈等多种形式,提高对评价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评价内容既要关注学生体育专项的学习效果,又要重视学生多维角度的发展;评价主体包括教师、学生、家长,实行多元评价,为走班制教学做到公正、公平、真实。最终评价结果的使用要以学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是分析走班制教学模式改革中的成绩和问题,便于今后更有效地开展走班制教学;二是用于向被评价者作出反馈,使被评价者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三是学校的自我评估与改进。课程评价制度不仅仅是为了检验教学成果,更是为了今后的体育班级走班制能开展得更加高效。

5 结语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论述以及新课标的发布,为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指引了方向。改革传统体育教育模式,推行体育走班制,开创校园体育新局面,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体育课程,助力其个性化发展;为教师教学提供充分的发展空间,助力其专业化发展。高质量发展时代,体育走班制教学模式与“教会、勤练、常赛”课程理念的交融,推进了学校体育的发展,帮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引导其懂得肩负起建设体育强国的时代重任,为教育强国宏伟愿景的实现保驾护航。

猜你喜欢
常赛教会体育教师
构建“教会、勤练、常赛”的立体化学校体育新样态实践研究
基于“常赛”视角的冬季健康体育课程实施策略
我最爱的那个人,教会了我……
思考解析“教会、勤练、常赛”
我最爱的那个人,教会了我……
我最爱的那个人,教会了我……
促进新时代学校体育“教会、勤练、常赛”的策略
初恋教会我们爱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