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常飞 王卫东 苏雷 曹利平 陈明
摘要 目前我国研究生规模较大,单一的导师制培养模式无法满足高水平人才培养需求。本研究结合研究生人才建设与教学改革现状,借鉴国内外关于研究生创新团队建设育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成功经验,在当前研究生培养新形势下,通过系统性调研和组织结构设计,汇集研究生创新发展的有利因素,打造适合研究生个性化发展特点的可持续创新团队建设新模式,培养符合时代发展和需求的创新型高层次优秀人才。
关键词 研究生培养;创新团队;协同教育;人才建设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2023.18.025
研究生作為国家高层次人才的重要来源,在国家创新体制建设、打造创新型强国实践中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撑。近三年,山东省研究生招生规模大幅提升,导师单一培养的路径显然不能满足当前研究生高质量培养的需求,打造新时代的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在大部分高校,导师数量的增长显著低于研究生数量的增幅,单(或双)导师培养模式的局限性严重制约了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同时,社会各行业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要求与时俱进,传统的研究生导师培养制度不能为研究生提供很好的创新土壤。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应与国家人才储备要求相统一,培养方式应适应行业对开创型、复合型、宽视野高层次人才的迫切需要,全面深化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不断为创新型人才的输出创造有利条件,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有效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
1研究生创新团队导师协同培养模式的研究意义
纵观国内外,国际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研究生创新团队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方式。作为早期的发达国家,美国各大高校在创新团队建设方面开展了行之有效的探索。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最早创设“平等研究机会计划”,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提出输入→过程→输出理论框架,有效实现团体交织互动过程中团队输入变量与团队有效输出之间产生良性影响。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从上至下系统支持学生参与科研,开创不同类型的研究生创新中心。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加强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训练,注重团队人才作用,适时搭建创新平台和人才团队,发挥团队效能,将一个个创意转化为具有行业需求和竞争力的产品,培养了大批具有行业背景、国际视野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我国高校在研究生创新团队建设方面也开展了有益尝试。浙江大学是国内最早开设研究生科研训练计划的高校之一,学校鼓励和引导研究生组建科技团队,建立校级研究生科研创新机制,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实现制度化引导研究生创新团队开发路径。基于研究生创新团队建设成果,国内研究学者依据研究团队建设背景,将团队互动的多种积极触动因素如沟通、信任、协调、尊重差异性等放入团队建设互动量表,利用此量表,从以上四个维度进行团队能力考核,考核结果证实了高凝聚力的创新团队和实现了团队间的人员沟通,减少了不良信息输出,实现了团队稳态能力的提升。
本研究以院级科技创新团队平台建设为契机,借鉴国外大学成功经验,结合当前研究生培养模式,针对新型导师制度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管理制度协调机制,研究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生创新团队建设模式和方法,以达到培养量多质优、高水平、高创新能力研究生人才的输出途径,切实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2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目标
2.1研究生培养方式改革内容
2.1.1创新团队可持续性研究
当前的研究生创新团队,多在申报国家及省级科技课题,如“互联网+”、挑战杯、大学生节能减排大赛时临时组织搭建,这些团队的组建多是热情融合自由组建,是一种独立运行的模式,不能充分协调外部有利条件为之服务,缺少力量支撑。申报课题时,大多数团队成员热情高涨,但并未将科技项目作为能力培养提升的机遇,缺乏横纵向知识积累,碰到技术壁垒往往选择回避,使科研活动达不到项目育人效果。部分导师在培养人才之初,也会将研究生吸纳到科研团队,然而这种方式仅仅适用于精英人才的培养,受益的往往是少数成员骨干,对大多数研究生的培养影响不大。因此如何在导师层面积极开展创新团队建设,将更多积极因素引入团队之中,有效组建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生创新团队,使之建立可复制、可输出的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是本项目的重点。
2.1.2创新团队导师管理制度优化
健全的研究生创新团队导师管理制度是创新团队建设行之有效的重要保证。建立单一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到导师团队嵌入式角色的转换模式,不同知识背景的导师在创新团队中发挥关键优势,杜绝管理真空及推诿现象,健全导师管理制度是重中之重。
在导师团队合作指导模式下,实行弹性学制培养,根据不同专业门类、专业背景确定合理的研究生核心课程,制订导师团队精品教学骨干课。在研究生培养方案基础上,每位导师依据自身专业特长明确培养工作职责。根据导师团队制订的培养目标,每位导师按责任划分任务分配及考核分类指标,按照培养周期进行导师团队整体和任务导师个人绩效考核。
2.1.3创新团队人才培养模式约束与激励机制研究
目前研究生导师的评价机制针对单一个体,创新团队中导师间在评优框架下存在竞争关系,对团队凝聚力具有削弱性。健全创新团队导师评价机制,可有效实现团队导师间的协同创新合作,有利于整合各导师资源为团队服务和增强导师责任感,增强创新团队整体战斗力和向心力,实现合作导师个体与团体的动态管理。
2.2新型培养模式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改变研究生传统单一的导师培养方式,组建多技术融合型创新团队,发挥创新团队的协同培养作用,适时增补和调整团队教师人员组成,实现团队导师间知识体系互补。因此如何实现创新团队人才管理机制,实现团队工作的连续性,实现可持续无断点的人才高效精准培育,是本项目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3研究生创新团队导师系统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与实践
3.1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方案(见图1)
3.1.1优化学科环境
依据申请单位现有重点研发机构和一流学科,如省级创新平台、省级技术研发中心、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硕士点等软硬件资源,结合学科专业发展前沿,构建新型创新平台,将不同背景的研究生吸纳到创新平台内,激发研究生对科研创新的兴趣,在导师团队指导下开展创新性实践,提高研究生协同创新能力,汇智汇力创新成果,从现有优势资源中发展研究生创新团队并逐渐扩展到其他学科。
3.1.2托举创新平台建设
按照国家、省、地市启动实施的创新平台建设,积极申报市级、省级、国家级创新平台、创新基地、创新中心、实验中心、重点科研项目等,开展团队协作申创不同级别的创新平台,培育现有创新基础,保证研究生创新团队的持续健康发展。团队成员共享研究生创新团队内的所有创新平台软硬件资源。重视并积极参与企业创新平台建设及申办,将企业科创内容与研究生创新团队培养方案有机结合,实现人才培养工程实践前沿化和实用化,研究生培养与企业用人机制实现无缝衔接,打破研究生创新技术与企业应用对接的隔膜,研究生创新团队科创主体与企业需求融合发展。
3.1.3争取政策支持
首先,在校级创新制度支持下,将研究生创新团队创新活动与学校助教、助管、助研、创新奖学金、助学金、学分认可等方面进行政策对接,实现校级、院级政策导向和创新政策支持。其次,积极制订研究生创新团队激励机制,如设立创新成果奖、创新奖学金、创新奖励扶持基金等,创新团队的科研成果优先在学校公众号、学报等媒介进行宣传,扩大研究生创新团队的影响力。
3.1.4健全激励机制
建立有效长效激励机制,综合省校地方创新政策及导向,制订行之有效的研究生协同创新激励制度。首先在学院内设立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科创成果奖励基金、创新成果转化奖励基金等鼓励研究生聚焦地方发展和专业前沿,创造高技术水平研究成果。对创新团队发表的高水平科研论文、国际/国家发明专利、重点项目等建立一套有垂直层次、有激励效果的创新保障机制,为研究生创新团队建设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支持,引导研究生创新团队健康、科学、有序、内生发展。
3.2“四段法”新人才培养方式的实施
3.2.1整体设计阶段
根据山东省教育厅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计划有关要求,整理相关材料,制订详尽的课题研究方案。选派项目组人员到有关高校、企业进行调研和学习;组织专业和学科带头人座谈会、教师骨干座谈会,确定布置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任务;确定研究生新型导师团队教育课程体系改革试点课程,明确创新团队建设负责人等。
3.2.2调研阶段
通过企业、高校实地访谈、问卷调查、视频会议等方式,了解、分析校企融合合作创新、协同育人中存在的问题、取得的先进经验和典型案例,深入、全面、系统地总结校企协同育人研究生培养新模式和方法、途径、体制机制。
3.2.3对比分析阶段
通过查询有关国内外研究生创新团队培养育人方式、模式、机制,全面了解研究生新型培养课程体系的建设情况,对国内外不同先进团队的建设案例和教育建设模式进行对比分析,形成调研报告。
3.2.4研究深化阶段
对照教育部高等学校审核评估指标体系和山东省教育厅研究生培养的要求,把握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结合国内开展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标准、高等教育理论、认识论、方法论等理論文献和全国部分高校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实践成果,与企业深度合作开展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开展相关研究生课程的导师团队技能培训,并进行总结提炼,确定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以研究生为主体,实施团队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模拟教学和岗位教学等情景化教学活动。
4研究生创新团队培养模式的实践意义
创新团队导师协同人才培养模式的开展取得的丰硕成果如下:
①形成研究生创新团队建设新型人才培养方案。研究团队从专业建设与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师、学生、课程、实践等因素入手,构建并完善人才培养一体化创新路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实务教育教学,建立联动质量监控机制,制订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行业合作交流、团队师资互动机制,将企业需求和技术创新实践教学贯穿研究生培养课程教学全过程,建立了一套融通国内外、校内外、课内外、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研究生人才培养新机制。
②编制可供复制和借鉴的研究生创新团队建设实践教学方案。本教学研究是在新旧动能转换和新工科背景下提出的研究生人才培养问题解决方案,制订了新工科背景下的研究生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大纲以及实践教学大纲,为新工科背景下高水平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参考。
③形成可供推广的经验做法。在研究开展过程中,既需要理性分析与逻辑推演,也需要真抓实干与身体力行,由此形成的研究成果、调研报告、数据分析报告、系列建议报告、系列规范等都将会对研究生教育教学决策提供重要依据。在研究过程中开发出的典型案例和成功做法,在国内和全省研究生教育实践和改革中起到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研究成果已经率先在烟台大学环境与材料工程学院所有研究生专业进行推广,覆盖每一届研究生使之受益,这为山东省研究生教育改革及人才培养方式改革提供了有力支持。
④建立完善研究生创新团队建设新型人才培养质量保证体系制度。根据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的新实践和新探索,实现校企融合、协同育人培养模式的打造,深化环境工程类研究生培养改革。新培养模式突破了传统育人理念,打破了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制度障碍和机制约束,从地方发展和行业需求出发,围绕工程建设、领域前沿、实践项目等,进行定制化人才培养路径探索,使研究生培养、理论创新、知识技能创新、实践能力创新得到充分更新和拓展,高校人才培养优势与行业需求有效衔接,发挥地方高校区域性人才培养的优势,引领新时代研究生人才培养在企业发展方面的各种新技能需求,助推行业发展地方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
*通讯作者:高常飞
基金项目:烟台大学2022年研究生导师和研究生教育教学资源项目;烟台大学2021年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计划和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山东省重大创新工程项目(2019JZZY020234);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ZR2020MB115)。
参考文献
[1]胡学步.基于创新团队的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升研究与实践[J].现代职业教育,2018(27):26.
[2]黎子清.硕士研究生团队创新氛围对个体创新行为的影响研究[D].长沙:长沙理工大学,2018.
[3]李恒凯,吴冠华,王秀丽.研究生可持续创新能力的团队学习模式[J].文教资料,2019(23):187-188.
[4]殷震育,于玲红,李卫平,等.研究生团队创新模式培养探析[J].教育现代化,2017,4(50):19-20.
[5]杨胜,方祯云,蔡金清.研究生创新团队的协同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3(5):44-47.
[6]邵长江,张永梅,齐晓敏.以数学建模竞赛为契机构建学习型研究生创新团队——以中国海洋大学为例[J].中国培训,2016(2):28,31.
[7]郭晓利,郭平.研究生创新团队的建立与管理研究[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1):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