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事件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以心理弹性为中介

2023-09-20 22:36宋梓钰朱可心于淦淦曾敏
科教导刊 2023年18期
关键词:心理弹性心理健康大学生

宋梓钰 朱可心 于淦淦 曾敏

摘要 外界环境与内在生理机制的改变都会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而压力水平、心理弹性更与心理健康问题密切相关。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从心理弹性和压力水平两个方面对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弹性和压力水平与个人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性别的不同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不同的影响;心理弹性的大小对压力水平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起一定的调节作用。本研究进一步了解了心理健康及其相关因素的作用机制,有助于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提出针对性解决方案。

关键词 心理健康;大学生;心理弹性;压力水平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2023.18.047

伴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心理健康问题愈发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大学生群体当中,由于快节奏的生活与较大的生活压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逐渐发展成了不可忽视的客观问题。

美国心理学家Anthony定义心理弹性为反映人体对環境变化的动态适应和调控的因素,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体心理健康和适应能力;我国学者黄希庭认为压力水平一般指人对压力事件的反应强烈程度与受到威胁性刺激带来的主观感受强度[1];学界一般定义心理健康,即人类心理各个方面和行为过程中的正常或一般的发展阶段。

国内外研究结果表明心理弹性、压力水平与心理健康三者间存在一定相关性。压力事件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2];多项研究表明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呈正相关[3];心理弹性除对心理健康产生直接影响外,也常作为中介变量影响心理健康[4];压力水平与心理弹性、心理健康均呈现负相关关系[4];心理弹性对于大学生的压力应对方式也有预测与影响作用[5]。

基于现有研究,本文针对前人的不足,对心理弹性在压力水平和心理健康之间是否起到了调节作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如下假设并进行研究:①不同人口学变量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性差异;②心理弹性在压力水平和心理健康间起调节作用。

本文期望能够进一步了解心理健康及其相关因素的作用机制,帮助大学生产生适应性情绪反应,强化心理健康意识;为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定的建设性参考;同时为他人深入探讨内在机制提供方向。

1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借助互联网平台取样,选取多所高校在校大学生,同时以东南大学为取样主体,涵盖商科、理科、文科等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以及不同性别的大学生群体,以此作为研究对象,发放调查问卷。

本次研究共发放问卷589份。被试的基本情况分布如下(表1)。

1.2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综合选题调查内容和已有相关研究,选用量表如下:①《抑郁―焦虑―压力量表》;②《大学生心理弹性量表》;③《症状自评量表》。

①抑郁―焦虑―压力量表(Depression Anxiety and StressScale,DASS-21)。DASS量表于1995年由Lovibond等人编制,我国学者袭栩等人(2010)在此基础上对DASS-21进行修订,形成该量表的简体中文版。该量表具体包含三个分量表:抑郁、焦虑和压力,分量表各含7个条目,并均根据分值划分了轻微、中度与重度三个情绪等级。结果分值越高,代表个体越具有这种情绪。

②心理弹性量表(Connor- 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CD-RISC)。CD-RISC是由KatherineM. Connor和Jonathan R.T. Davidson共同开发的一种用于评估韧性的方法。本次研究采用由张建新、于肖楠修订后的量表,应用其重新划分的三维度分法,即坚韧性、力量性与乐观性。该量表的得分数值越高,说明被试的心理弹性水平越高。

③症状自评量表(Self-reportingInventory)。本量表于1975年由学者L.R.Derogatis编制,共90个项目,涵盖十个方面,包括感觉、思维、情感、生活习惯、饮食睡眠、人际关系等,以此帮助人们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有较为广泛的应用范围。

1.3数据分析

问卷统一回收后,进行数据统一录入,应用数据分析软件SPSS、EXCEL对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描述统计、回归分析等数据分析。

2研究结果

2.1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人口统计学变量

本文以性别、年级与专业分类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进行方差分析。通过方差分析发现,人口学变量中大学生的专业类别差异与年级差异并不会显著导致心理健康水平的不同,而男女性别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心理健康程度的不同,但影响作用有限。通过计算发现在女生群体中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为36.54%,而男生群体中的检出率为44.26%;即男生群体较女生群体更有可能存在心理健康问题。

2.2大学生心理健康、心理弹性、压力水平的现状及相关性检验

通过描述性分析计算SCL-90量表、DASS-21量表与CD-RISC量表分值的均值与方差,在这些量表中,SCL-90量表的得分数值越大,表示研究被试的心理健康问题越严重;DASS-21量表得分越高,表示个体处于较高压力环境下;CD-RISC量表得分越高,表示个体心理弹性调节能力较强。基于此发现,大学生群体普遍存在心理健康问题,但心理弹性水平适中,所处环境并不会给个体造成较强压力(表2)。

对大学生的压力、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三个变量及其因子的描述性统计和相关分析的结果见表3。该结果显示,抑郁―焦虑―压力量表的总分及其各项因子的得分值与心理弹性量表的分数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与心理健康得分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心理弹性量表的得分值与心理健康得分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由于DASS-21与CD-RISC量表的得分越高,其测量变量的水平越高,而SCL-90量表的得分越高,则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因此实质压力与心理弹性、心理健康之间分别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实质呈现为正相关关系。

2.3心理弹性在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压力水平之间的中介效应检验

本研究采用由温忠麟等人提出的中介变量的检验方法,对心理弹性在压力水平与心理健康间具有中介效应的假设进行检验分析。将压力水平作为自变量设为字母X,将心理健康作为因变量设为字母Y,以心理弹性作为中介变量设为字母M,逐步检验回归系数。

检验路径如表4,表5,表6所示:

由對中介效应的检验分析结果可知,心理弹性在大学生的压力水平与心理健康之间能够起到较为显著的中介作用,且表现为部分中介效应。其中介效应所占比例为(-0.173*-0.057)/0.790=1.2%,占比较低,说明心理弹性能够起到的中介效应有限,除此之外仍然存在许多因素影响着压力水平与心理健康。

3讨论

3.1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人口统计学变量讨论

本研究发现,人口学变量中仅性别差异会显著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性别差异造成心理健康问题的不同可能与男女生自身性别特征相关。学者Burda指出强调自主独立的男性特征会使得男性不愿承认困难或要求别人帮忙指导;学者Fausteau认为男性比女性更难发展亲密关系。在遇到情感或心理问题时,女生更容易向身边的人寻求帮助,进行情感倾诉或宣泄;而男生出于性格原因,更多选择自我消化。心理健康问题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影响作用的结果。

3.2大学生心理健康、心理弹性、压力水平现状讨论及相关性分析

本研究通过量表问卷调查了大学生心理健康、心理弹性与压力水平现状,结果发现大学生的压力水平较低,这与以往学者胡夏娟[6]、郭田芳[7]的研究结果,大学生感知到的压力水平处于中等偏下一致。至于心理弹性水平,均分为59.78分,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心理弹性情况处于中等水平,个体在遭遇逆境时通过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处理压力,从而表现出一定的心理弹性。而大学生心理健康均分大于160分,表明大部分大学生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

通过调查分析可知,大学生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但心理弹性调节能力强、自我认知压力环境低。大学生正处于不稳定、不成熟到逐渐稳定成熟的过渡期,在遇到一些自己难以解决的困难与挫折时容易产生不满与压力,甚至导致心理问题的出现。而心理健康的表现指人对内部环境有安定感,同时能够适应任意的外部环境,即在面对障碍、压力或困难时,都能通过自我调节等方式改善与克服。而存在心理健康问题指当代大学生因身心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时无法正确处理,逐渐积累直至产生心理问题。

压力水平是最常见的社会心理应激源,大量研究也表明压力水平和心理健康有密切关系[8]。由相关性检验结果可知,压力水平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即学生的压力水平越高,表明遭遇的困境越大,需要处理的问题越多,此时数据表明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也相应下降。

多位学者研究发现,大学生的心理弹性、压力水平与其心理健康之间存在两两相关的关系;张玉妹、刘国华[9]经研究得出:大学生压力与心理弹性、心理健康水平均呈现负相关。该研究结论能够为我们提出的心理健康、心理弹性与压力水平之间两两具有相关关系的假设提供旁证,可能是当个体处于压力状态下时无法良好地调用自身积极资源、得到外部支持或进行积极的情绪宣泄,进而导致心理健康受到威胁。

学者刘静洋、娄悦[10]发现,心理弹性通常会在个体面对压力时出现,这种相对稳定且具有一定积极效果的心理品质可以提升个体的积极适应能力,使得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能够在面对压力性事件时保持相对稳定。本研究经分析表明,个体的心理弹性越强,越不会轻易受到重大创伤事件或长期压力对其产生的不良影响,在困境中更容易保持心理健康状态。这与张伟[11]的研究结论:高心理弹性的学生在应对压力时会用更积极的应对方式,心理健康水平更高相符合,可能是心理弹性会对个体面对压力时的应对方式有影响,从而间接地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产生影响。

3.3心理弹性在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压力水平之间的中介效应讨论

本研究通过分析发现,心理弹性在心理健康与压力水平之间起中介作用,即压力事件既可以直接影响心理健康水平,也可以通过心理弹性这个中介变量对心理健康产生影响,这一结论与学界前人研究结果一致。可见,心理弹性的中介作用模型符合我国当下背景,通过进一步了解心理弹性、压力水平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有助于原因分析等。

心理健康作为一个有机多维度的复杂系统,诸多因子都对其产生影响,其中压力水平正是重要因子之一,同时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也息息相关。学者张玉妹、刘国华[9]在研究中指出心理弹性在压力水平与心理健康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即压力可以通过心理弹性间接影响心理健康水平。当大学生处于压力下,承受较大压力时,其心理弹性将发挥相应的调节作用来化解压力,以此调节消极情绪、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因此在关于大学生群体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中,研究者不能忽视心理弹性的作用;提高心理弹性水平有利于合理调节外部压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4结论

4.1研究结论

①本研究探讨以心理弹性为中介变量时,心理弹性、压力水平与心理健康间的關系。本研究得出:心理弹性作为中介变量,在心理健康与压力水平间起部分中介效应。这说明个体改善压力水平与心理健康状况时可通过调节自身心理弹性来实现,这与前人研究结果一致。

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普遍存在,其检出率为38.2%。其中心理健康的性别差异显著,女性群体中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为36.54%,低于男生群体的44.26%;即男生群体较女生群体更有可能检出心理健康问题。在年级与专业差异方面,心理健康程度的区别与两人口学变量没有明显差异。

4.2研究的创新之处

基于前人对心理健康、压力水平与心理弹性的研究,本研究综合三个变量,对相关因素的关系做了进一步的假设与探索。创新之处有以下几点:

①目前,国内外有许多关于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论著,涵盖从小学生到成人等各个方面;但对特定因子间关系的研究还较为薄弱,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对象为东南大学等高校的学生,对心理健康的研究进行了一定的范围补充。

②本研究考虑到各因子可能存在的中介效应,查阅以往文献后选取心理弹性作为中介效应变量,中介效应的检验使用由学者温忠麟等提出的中介变量检验方法。

4.3研究的局限及展望

本研究通过量表问卷展开数据收集与分析,提出假设并得出结论,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有待于在未来的研究中进行修改与完善。

①尽管本研究所选取的量表都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同时在其他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但考虑到被试群体的差异与投放问卷的局限性,其调查结果可能并不完全准确。在我国第三本心理健康蓝皮书中的《2022年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明确指出人口学变量有研究发现“不同性别、学校、户口和学段的大学生之间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显著差异”。

②本研究仅在数据层面简单探讨心理健康、压力水平与心理弹性的内在关系问题,但对于其深层的影响机制以及干预措施并未做进一步调查,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加入生理机制与干预措施等内容以期改变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

参考文献

[1]黄希庭,徐风妹.大学生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2]RutterM.Psychosocial resilience and protective mechanisms[M].In J.Rolf, A.Masten, D.Ciechetti, K.H.Neuchterlain & S.Wein-traub(Eds.), Risk and protective factor in the development of Psychopathology,New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3]贾亚菲,孙斌,刘陈陵.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潜在类别及其在心理弹性、应对方式上的差异[C]//第二十三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下),2021:564-565.

[4]张玉妹,刘国华.大学生压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心理弹性的中介作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21,29(1):137-141.

[5]杨继玲.大学生压力事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自我同一性、心理弹性与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D].重庆:西南大学,2017.

[6]胡夏娟.大学生压力知觉、复原力和心理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9.

[7]郭田芳.大学生D型人格、心理弹性、压力知觉与睡眠质量的关系[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16.

[8]何莹,郑希付.大学生社会支持及其与压力、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5):6-7,28.

[9]张玉妹,刘国华.大学生压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心理弹性的中介作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21,29(1):137-141.

[10]刘静洋,娄悦.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大学生心理弹性特征分析[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3(1):120-125.

[11]张伟.大学生心理弹性、心理健康及应对方式的研究[D].西宁:青海师范大学,2014.

猜你喜欢
心理弹性心理健康大学生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心理弹性和核心自我评价对高中生考试焦虑的影响
幼儿教师心理弹性的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
乳腺癌患者心理弹性与生活质量的相关研究
“心理弹性”从何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