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琴
导读:在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与发展中,学前教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幼儿园是接受教育的开始,是人的启蒙阶段。幼儿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不断增长,知识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这个阶段也是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是日后步入小学最好的准备时机。小学的表现是成长的重要指标,而幼儿园和小学的教育方式有很大不同。要想尽快让幼儿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和环境,必须做好两者的衔接。本文立足于开展幼小衔接的原因和重要性,详细阐述和分析当前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结合自身经验提出相关改进措施,希望为幼小衔接的开展做出一些贡献,为相关教育者提供些许帮助。
幼儿园和小学属于两个不同的教育阶段,教育形式存在很大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师生关系的不同、学习方式的不同、教育制度的不同。科学正确地开展幼小衔接十分必要,可以帮助幼儿从幼儿园平稳过渡到小学,从而更好地适应小幼儿活,为未来学习夯实基础。
幼小衔接是人生命中一个重要转折点。小学的生活方式与幼儿园不同,幼儿教师要在平时教学中注重培养幼儿对小学教育的接受能力,从幼儿的视角出发,帮助幼儿做好生理、心理适应的准备,不要急于完成,而应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让幼儿自然而然适应这种转变。
一、新课改下幼儿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是一种从低到高、从简单到困难的发展过程。幼儿处于发育的关键时期,语言和逻辑处于初级阶段,如果教师没有正确引导,幼儿就会产生排斥,这对未来健康成长会产生很大影响。早期教育不仅可以为幼儿生活打下良好基础,而且可以促进幼儿学习和其他方面兴趣的提升。例如,剪纸游戏既可以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又可以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它是整个教育的出发点,与幼儿今后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息息相关。
二、开展幼小衔接的原因
(一)幼儿园与小学的学习环境不同
幼儿园的校园、班级、活动场地等都被设计得较为生动、色彩丰富,既能满足幼儿的审美需求,又能提高幼儿对学习环境的亲切感。幼儿教师有很强的亲和力,会和幼儿一起参与各种活动,主要包括做游戏、唱歌、跳舞、画画等,也会照顾幼儿的饮食起居,包括吃饭、喝水、睡觉、上厕所等。这种亲密陪伴让幼儿对教师产生了很深的感情和依赖性。然而,随着幼儿园向小学的过渡发展,学校和教室的布局越来越简单、颜色越来越淡,教学任务越来越重,幼儿越来越多,教师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学业上,根本没有时间照顾幼儿。很多时候教师的交流都是在教室内进行的,很多事情都要靠幼儿自己去做。所以,刚开始他们很难适应新的生活。
(二)幼儿园与小学的学习形式不同
幼儿园的学习生活轻松、快乐,幼儿的大部分知识都以游戏的形式获取,学习内容相对简单,主要目的是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自理能力,大多数学习都以兴趣为基础。小学阶段面临正式的课程,课时多、课程安排紧、纪律严明、有约束力,而且比幼儿园繁重。对刚上小学的幼儿来说,无法立即适应这种生活,学习压力也越来越大。
(三)幼儿园与小学的教学方式不同
幼儿园的教学活动更贴近幼儿的心理特点,活泼、多样。教师把教学内容与游戏相结合,既实现了知识传授,学习内容也相对简单。小学教育则完全走上了知识正轨,以文化课为主,学习科目越多,计算、书写、背诵等越多,学习压力越大,各方面要求也就越高。幼儿不仅要专心上课还要认真做功课。由于教学方法的差异,幼儿产生了巨大的学习压力。
三、幼儿园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
(一)幼小园与小學各方面的联系较少
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后,幼儿生活习惯、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等都要发生变化。幼儿园和小学要齐心协力,前者要提前做好准备,后者要考虑刚入学的幼儿的特点,不应采用一边倒的衔接方式。小学阶段更多按照课程大纲开展系统教育,幼儿短时间内很难适应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与学习习惯。近年来,幼儿教师一直在潜移默化地培养幼儿的习惯,让幼儿学会玩游戏,注意力更集中、作息更规律。小学教师将更多精力放在学习上,容易忽视幼儿的年龄特征。他们刚从幼儿园升上来,思维和行为习惯尚未完全改变,对教师的依赖感和对游戏的兴趣都较强。所以,必须制定适合幼小衔接的教学模式,让幼儿有足够的时间融入小学生活。
(二)家长重视学习成绩提升,忽略幼小衔接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的竞争也在不断加剧,很多家长都想让幼儿在一年级就能保持良好的学习习惯,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学生。我们能理解这种殷切期望,但很多时候他们忽略了幼儿身心的变化,没有给他们足够的准备时间,这会让幼儿疲于学习,出现紧张、自卑、不舒服等心理问题。过大的学习压力不仅会使他们对小学环境的适应变得迟缓,还会让他们丧失学习兴趣,影响创造力、想象力、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学习视野的拓宽。所以,家长常忽略幼儿的真实需求,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三)幼小衔接的衔接方案不够合理
幼儿园幼小衔接的主要任务是教幼儿一些基本知识,如拼音的认知和训练、数字的识别和书写。但很多教师忽略了这种过渡的真正意义,甚至将幼小衔接当作一种模式化的工作来完成。所以,他们制定的方案不合理,既不能满足幼儿的心理和年龄特点,也无法培养幼儿的生活和学习习惯,更不利于幼儿知识水平、适应能力、学习兴趣的提升。
(四)教师缺乏必要的幼小衔接教育素质
教师的职业素养是教学活动的根本,幼小衔接要求教师同时理解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的特征。目前,很多幼儿园在幼小衔接方面的师资力量和培训力度都较为一般,造成幼儿教师教育理念落后,缺少基本专业素质。
四、幼儿园幼小衔接问题的优化方式
(一)提升教师幼小衔接技能和专业素养
作为教师,我们的职责不仅在于传授幼儿知识和技巧,还在于培养幼儿的能力,提高幼儿的综合素养。一方面,幼儿教师不仅要知道幼儿园教育知识,还要懂得幼儿的心理特点和学习习惯。另一方面,小学教师不仅要掌握小学教育知识,还要掌握幼儿学习情况、性格特点和生活方式。幼儿园是幼小衔接的主力,对教师的要求更高。幼儿教师要采用循序渐进、科学合理的方式培养幼儿的学习和生活习惯,纠正幼儿的不良习惯,抓住教育契机,潜移默化地将小学知识灌输到游戏中,让幼儿获得更多知识,并经常和小学教师交流幼小衔接技能、注意事项、诀窍等,更好地帮助幼儿融入小学,提高学习兴趣。
(二)督促家长转变观念和支持帮助
幼儿园教育不仅是一项义务,也是一项职责,幼儿的学习成长需要家长与学校的共同努力。现在家长都想让幼儿赢在起跑线上,这是情有可原的。但幼小衔接不能操之过急,要为幼儿打好基础。例如,平时和幼儿沟通,多了解幼儿上学的情况,多和幼儿一起锻炼,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又如,给幼儿灌输“即将成为小学生,要独立完成事情”的理念,培养幼儿的独立意识,经常叮嘱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细节培养适应能力。
(三)加强幼儿入学的心理建设
幼小衔接是一种过渡教育,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幼儿教师必须加强心理建设。在这个过程中,最关键的就是给幼儿提供经典心理案例,让他们更好地完成学业。基于此,可以运用绘本教学帮助幼儿提高心理素质。例如,带领幼儿阅读《鳄鱼怕怕,牙医怕怕》这一绘本。教师和幼儿可以各自扮演其中一个角色,也可以让幼儿自由活动,在玩耍过程中进行心理教育,训练幼儿的语言技能和表现技能,增强幼儿的心理素质,促进师幼互动。
(四)制定合理的幼小衔接方案
幼小衔接是幼儿进入下一阶段的桥梁,教师要做好前期准备。幼儿园要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考虑幼儿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使幼儿在轻松休闲的环境中系统获得知识。例如,通过游戏化的区域活动提高幼儿的理解和认识,让其不知不觉中吸收知识。教师要把握习惯培养的时机,在幼儿入园后就开始逐渐培养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利用《刷牙》这一绘本为幼儿讲解生活常识,让幼儿学会照顾自己,不要什么事情都让家长承担。
(五)家园共育,培育家庭实践课堂
家园共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幼儿园不可缺少的环节。针对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都比较薄弱的幼儿,幼儿园和家庭是学习生活的两大主要场所。教师只有充分利用这两个空间,才能更好地发挥幼儿的潜力,所以应主动调动家长的力量。例如,加强与家长之间的联系,利用推送的相关文章,让家长在保证幼儿安全的情况下适度放手,培养幼儿的自主意识,推动家园和谐,营造家庭实践教室。另外,可以安排家庭作业,如“朗读儿歌”“做一件家务活”“十分钟专心读书”“十五分钟专心读书”“二十分鐘专心读书”等,培养幼儿的注意力,为小学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六)转变教学方式,让幼儿提前感受小学生活
幼儿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幼儿园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小学课堂教学特点,使幼儿提前体验小学生活,做好入学心理及行为准备。首先,为幼儿准备一本课本,让他们通过阅读了解小学学习内容。在此过程中,不应过分强调“小学化”,以免幼儿对小学产生抗拒心理。其次,在小学模拟教学中,为幼儿准备好铅笔盒、橡皮等文具,让他们自己动手收拾书包,准备和整理学习用品。最后,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消除幼儿的焦虑。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大多数幼儿对小学生活既有期待,也有强烈的恐惧感,这是人遇到不熟悉事情的常态。如果能针对幼儿的心理特征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方案,无疑可以提高他们的期望,消除他们的紧张情绪,让他们做好心理准备。
(七)合理引导幼儿的行为习惯
新生不习惯早起且较为懈怠,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成为当务之急。教师首先要让幼儿养成良好的时间意识,告诉他们无论做什么都要有一个时限。一旦养成了时间概念,幼儿可以按时喝水、下课、做作业等,不仅做事有条理,也更懂得照顾自己的重要性。例如,每天早晨起床自己收拾被褥、洗漱、刷牙、吃早饭。另外,幼儿还需要在幼儿园学习一些常识、生活习惯等,特别是在学习方面。家长要注意观察幼儿是否有不良习惯、提问是否有实际意义,指导他们多思考、多动手实践。
五、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幼小衔接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幼儿园是幼儿接受新知识、转变习惯的重要时期。幼儿教师要不断加强与小学教师的交流,提高职业素质和技术水平,转变家长的观念,从各个方面出发为幼儿升学打下基础,让他们更快地适应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