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改革背景下“产学结合、项目引领”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2023-09-19 02:22:09徐世东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23年14期
关键词:双高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摘 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提高职业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在“三教”改革背景下,舟山职业技术学校临港制造专业紧跟区域经济发展形势,积极推进“产学结合、项目引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成立企业学院,引进企业项目,开设企业课程,采用“校内生产基地+校外企业教室+智慧互动仿真实训室”的多元化教学场所;建立企业产品实训项目库,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师资团队教学创新素养,为实现海上花园城市共同助力。

[关键词]“三教”改革;“双高”;临港制造;人才培养模式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23.14.077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23)14-0235-04

1     “产学结合、项目引领”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背景

2019年2月,国务院颁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职教20条”),明确提出开展职业教育“三教”(教师、教材、教法)改革的任务,旨在大幅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和产业需求发展之间的契合度,提升职业教育质量。舟山地处长江三角洲中心区,临港制造业以螺杆產业和汽车零部件为核心产业,处于产品升级换代、技术升级的阶段,机械制造技术正在向现代制造技术转型。当地龙头企业用人需求信息显示,临港制造业所需人才不局限于某一工种的技术需求,而是要适应职业岗位群、多层次且兼顾职业成长的需求。

2020年10月,舟山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学校)完成浙江省高水平职业院校和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项目(以下简称“双高”)的申报工作,并成功获批2个高水平专业群。在“双高”建设背景下,学校临港制造专业顺应时代潮流,根据行业发展和企业岗位需求及时动态调整课程内容,积极推进职业教育的“三教”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整体素养[1]。

2     “产学结合、项目引领”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

以产教融合为平台,以产业推动专业,岗位对接专业,学校临港制造专业积极与智造领域企业建立校企合作,成立企业学院,引进企业实际项目,开设企业课程,采用“校内生产基地+校外企业教室+智慧互动仿真实训室”的多元场所、“学校教师+企业导师”的双元师资,校企联动方式如图1所示。实行实训设备生产化,学校数控实训中心的设备参照企业安排实训环境和工作岗位,在场地布设、区域划分和岗位设置等方面进行了相应布置;实训过程情景化,围绕典型产品加工过程,以真实产品加工为载体,实行项目化教学,从而建立临港制造专业“产学结合、项目引领”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2.1   采用“理虚实一体”教学模式

以行业标准“理论”知识为基础,“虚拟”仿真软件为支撑,数控实训基地采用“真实”企业项目开发为载体。临港制造专业以实带虚,以虚助实,虚实结合,形成了独特的“理论→虚拟→实操”的职业教育教学体系,构建智慧型实训管理体系,成立了智能制造中心(见图2),系统调配和共享虚拟仿真实训教学资源。

2.1.1   明任务、融课程,打造项目化教学“理”境

临港制造专业引进企业真实生产任务,提炼技能操作要点,进而转化为“典型加工项目”,以智能制造企业的生产加工过程为导向,以生产过程为基础,为学生打造技能教学的“理性”境界,实现学校实操教学与企业生产过程的有效衔接[2]。

2.1.2   借技术、建资源,打造项目化教学“虚”境

学校的车间实训设备与仿真实训室等教学场所实现网络环境的链接,从而建立数字化教学管理平台,实现硬件资源与软件资源的有机融合和资源共享,师生可随时进入平台开展课前预习、课中研讨、课后交流等一系列教学活动,有效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打造项目化教学“虚”境[3]。

2.1.3   找企业、引产品,打造项目化教学“实”境

专业教师通过走访企业,与企业专家交流协商,分析企业实际需求,共同建设企业产品库,再以活页形式编制基于企业产品导向的教材,专业团队可以及时更新、修改、重制教材,紧跟当地临港制造业发展,保证教材与企业产品的贴合度。实训过程情景化,将实训过程与实际工作操作过程保持一致,从而实现学生从学校到企业的无缝对接,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实战练习环境,在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建立“课证赛团融通”育人机制

建立课、证、赛、团相融合的综合育人机制,将技能竞赛、考证训练、专业社团融入课程教学,详情如图3所示。以“赛”促“教”,提升教师教学效果;融“证”入“课”,提高学生取证比例;入“团”培“学”,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2.2.1   课赛一体

课程教学与学科竞赛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教学团队将技能比赛的题目转化为教学项目,通过课内技能竞赛模拟真实的技能竞赛场景。采用此方式,学生既深入理解了某个理论知识点,又强化了某项技能知识点;以赛促学,充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2.2.2   课证融合

教学团队将考证技能点拆散,并融入课程的教学单元,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穿插典型考证知识题,并作为知识要点进行讲解,达到提高考证合格率和授课效果的双赢局面[4]。

2.2.3   课团融通

学生可以根据兴趣进行设计、加工、组装和调试,在社团中引入有趣的机械小产品,以培养学生对数控加工的兴趣。课程与社团课程融合创新,将教学内容设计为课堂教学与社团组织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学生把在课堂所学的专业课知识在专业社团进行展示,实现了课内外知识的有效衔接[5]。

2.3   实行“课前、课中、课后”评价体系

课堂教学评价的标准和原则必须体现教学指导思想的正确性和教学质量的全面性,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课堂教学的每一环节。临港制造专业采用课前、课中、课后三阶段评价,创建“学习平台+交流平台+競赛平台”三平台,实现评价多元化、智能化、立体化,线上线下立体推进。这样可以提高教学指导思想的正确性和教学质量的全面性,对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进行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才能体现课堂教学评价的标准和原则。

2.3.1   课前诊断性评价

学生课前学习以观看教学微视频为主,以自主学习任务单为主导,完成自我检测。其目的一是掌握学生的起点层次、知识储备,做到因材施教;二是对学生课前学习效果进行摸底,判断学生是否达到课前教学目标。课前诊断评估主要有3种形式:学习任务单、课前检测试题和教学微视频。平台收集学生客观题答题情况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并及时反馈给学生。教师则是通过平台的量化评价,准确量化评价学生学习情况,提升学生学习热情和课堂自学能力,提前接触新知识。

2.3.2   课中过程性评价

学生课中在实训室等场所学习。课堂教学通过教师引导、互动探究、协同学习、巩固深化、总结评比等方式展开。考核贯穿整个教学活动,既考核学生个体表现,又要兼顾小组团队成绩。针对学生个人在课中的过程性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出勤、讨论、抢答、提问、作品展示、投票、在线测试等方面,让教师实时掌握学生学习动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提升课堂参与度[6]。

2.3.3   课后结果性评价

教师课后测评主要考查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和知识能力迁移的实现情况。课后,教师在平台上推出总结练习或测验。学生通过测验反思自身学习情况,并有针对性地深化知识、巩固所学知识,学生完成相应的任务和作业并上传平台。学生利用网络课程资源能够拓展学习,一是学习教师提供的拓展资源;二是将自己的拓展资源上传,供全班同学进一步讨论学习,实现相互提高。

2.4   建立企业产品实训项目库

这些年来,专业团队建立了基于企业产品的实训项目库,创新性开发了旋盖机、贴标机、积木螺杆等项目,作为学校开展实训教学、产品研发、教材编写等项目资源。项目库覆盖了企业产品的开发过程,收入了图纸、产品模型、加工工艺、程序等资源,表1是已建成的部分企业产品实训项目库。同时,专业团队建立了数控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逐级提升的实训项目库,并开发了相应的各类专业教材。

3     人才培养改革的成果成效

3.1   形成“人才力”:为临港制造企业提供“生力军”

2017—2022年,学校与临港制造合作企业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100余期,向舟山临港制造企业输送了600多名技术技能型人才,学校毕业生成为临港制造企业实现转型升级的“生力军”。毕业生双证书率达到99%以上,毕业生质量得到企业高度认可,2022年“技能型人才招聘会”进场企业不断增加,生岗比超过1∶4,学生初次就业率保持在99%以上,专业对口率在90%以上,起薪点增加明显。

学生在各类技能竞赛中频频获奖,并有24人成功入围国赛。学生共赢得包括世界技能大赛选拔赛季军、全国技能竞赛一等奖、浙江省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在内的各类荣誉共计150余项。

3.2   形成“创新力”:创新创业、课程改革成效显著

2017—2022年,临港制造专业师生在省级创新创业比赛中获奖31项,其中省一等奖5项。在创新项目、专利申请和科技课题上有重大突破,与企业合作获得20多项专利,与港口协会、省市技能大师联手完成相关技术革新211项,为企业创造经济价值上亿元。学校教师获省级及以上奖项达34项,其中国家级5项。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成功打造专业精品课程18门,编写完成专业校本教材20多本。其中,2021年在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企业产品数控铣活页教程》,获舟山市优秀教材评选一等奖,并在2022年入选“十四五”首批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

3.3   形成“服务力”:实现舟山新区培训帮扶提质增量

2017—2022年,临港制造专业共计提供超过2万人次的培训、鉴定和考评服务。其中,为相关临港制造企业提供港口危险化学品装卸管理等安全管理方面培训共11项;提供钳工、车工等相关技能提升、考证方面培训共8项。学校开设了低压电工作业、高压电工作业、焊接作业、高空作业、企业安全管理负责人及安全员等培训总计40期,服务范围涉及本岛、岱山、嵊泗等地区,共培训学员近7 000人次。2020年以来,组织开展“线上职业培训”,将部分实训课程制作成微课视频,供海岛偏远渔农村学员学习;同时积极推动下海岛培训、进鱼山服务,2020年暑假期间送教至国家重大战略项目“鱼山——新型绿色石化基地”。

3.4   形成“辐射力”:办学与育人模式推广收获好评

近年来,浙江省内外20多所同类院校和兄弟院校来校参观学习,其中包括天津海运职业技术学校、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校等。他们对“产学结合、项目引领”人才培养模式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广泛学习借鉴。学校还先后接待了江西省中职学校校长考察团、菲律宾伊慕斯市代表团等省外和海外职教同行与相关团体,将学校办学育人理念、举措进一步辐射、推广,有效提升了学校的整体影响力和知名度。

学校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先后被《中国教育报》、《浙江教育报》、《职业》、浙江职教三名工程微信平台、浙江职成教网等专业媒体广为宣传报道。2022年1月,《中国教育报》刊发《肩负使命担当 培养优秀海洋类人才——舟山职业技术学校“双高”建设成果之专业建设篇》,点赞舟山职业技术学校。2019年11月,浙江电视台《聚焦前沿》栏目重点介绍了学校的育人成果,收到积极的社会反响。

4     体会与思考

4.1   激励机制有待完善

利益邏辑是校企融合绕不过去的“坎”,是决定校企合作紧密与否的关键。合作只有在“相互满足对方需要”的理念指导下,才能促进产教双方的深度融合。所以,只有完善激励机制,才能协调好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实现各利益主体的诉求,使学校、企业、政府三方积极参与,深化产教融合,达到合作多赢,“政行校企”真正携手共进。

4.2   思政元素有待深入

要深挖特色亮点,突出思政元素来提高站位,同时全员参加,从试点班级普及到全员,边做边总结边改善,对试点班级提出更高要求,思政元素的积极融入,可形成阶段性总结,分享经验,加快改革步伐。

5     结束语

践行“三教”改革是提高职业学校教学成效的有力举措。在“三教”改革背景下,舟山职业技术学校临港制造专业紧跟区域经济,实行“产学结合、项目引领”人才培养模式,采用“理虚实一体”教学模式、“课证赛团融通”育人机制,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助力本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王成荣,龙洋.深化“三教”改革提高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7):26-29.

[2]王姬.中职数控专业“虚实融合情境”技能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与实践[J].职业,2019(14):107-108.

[3]蒙俊健,兰松云,林秀朋.虚实结合的数控技术实训基地建设与实践教学[J].广西教育(中等教育)2018(4):57-58.

[4]黎颖,廖晓波,卓勉,等.赛学相融提升学生职业能力探索[J].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9(4):6-9,23.

[5]徐兰,邓映峰.“三教”改革赋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研究:基于产业数字化转型背景[J].职教论坛,2022(7):52-58.

[6]杨建林,刘鸽平.工匠精神培育视角下建设类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研究[J].新课程研究,2019(10):13-16.

[收稿日期]2023-01-02

[基金项目]浙江省职业技能教学研究所2019年度技工院校教学业务调研课题“企业产品导向下数控实训项目库建设的研究”(201902064)。

[作者简介]徐世东(1985— ),男,浙江定海人,硕士,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数控专业理论和技能教学。

猜你喜欢
双高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同频共振四链联动,彰显“双高”院校科研担当
我校2020年“双高计划”建设研究成果展
我校隆重召开“双高计划”建设启动大会
牵手教育: 中等职业学校“四元并举, 德技双高” 的校本实践
广东教育(2020年3期)2020-04-03 02:03:18
改革之路
金桥(2019年10期)2019-08-13 07:15:20
改革备忘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中国市场(2016年36期)2016-10-19 03:45:34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1:19:55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0:56:58
改革创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