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国家区域中心城市是中国地理大区的区域中心,一般为具有重要区域意义的省会城市及副省级城市。山西省太原市地处我国东中西三大经济圈接合部,不仅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教和金融中心,也是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之一,在全国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布局中具有“东融南承西联北拓”的重要作用。为进一步强化太原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提高城市承载力和聚合力,加快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建设进程,文章将分析太原市建设国家区域中心城市的历程及未来方向,定量测算现阶段太原产业中心性、综合辐射能力及城市辐射范围,并提出未来建设太原国家区域中心城市的优化策略。
[关键词]国家区域中心城市;中心性;辐射力;太原市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23.14.054
[中图分类号]F299.27;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23)14-0164-04
0 引 言
区域中心城市是指一定区域范围内居于经济社会中心地位的城市,是区域中经济发达、功能完善,能够渗透和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的城市[1]。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指出,要在中西部有条件的地区,以中心城市为引领,提升城市群功能;发展壮大城市群和都市圈,培育发展哈长、辽中南、山西中部、黔中、滇中、呼包鄂榆等城市群。可以说,以山西省太原市为核心的山西中部城市群建设明确进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在此背景下,将太原建设成国家区域中心城市,有利于提升山西中部城市群的综合实力和影响力,打造全国“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的重要节点,推动实现山西在新时代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中争先崛起。
1 太原国家区域中心城市的建设历程
1.1 城市功能定位变迁
2000年以来,太原城市功能定位主要围绕城市自身发展来确定,经历了几个阶段:2000—2005年侧重建设中西部经济强市、生态园林城市、历史文化名城和现代宜居城市;2006—2009年侧重建设新型工业基地、特色文化名城和现代宜居城市;2010—2015年侧重建设一流省会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2016—2020年瞄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建设文明开放富裕美丽太原;2020年至今,则聚焦提升城市区域影响力,着重建设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全面再现“锦绣太原城”盛景。
1.2 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方向
近年来,太原市经济结构不断优化,转型升级成效明显,陆续获批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示范区等,是省内实施山西中部城市群崛起战略的核心城市。当前,太原市建设国家区域中心城市正处于国家和省级层面的多项政策叠加机遇期。太原要把自身放在全国、全省大局中考量,对标中心城市建设所关注的综合服务、网络枢纽、科技创新、开放交流、人文凝聚、生态宜居等功能,突出作为省会城市的责任与担当,拓展发展空间,集聚产业和创新要素,全面提升城市辐射能级和服务能级。
2 太原城市辐射能力分析
2.1 產业中心性分析
中心性用来表明城市在区域或城市体系中的地位及影响力,是衡量城市当前优势的静态指标,通常以一个城市的某项指标占其所在比较区域该指标总和的百分比来表示[2]。本文以山西11个地市为研究对象,结合2020年各地市第二、三产业中分行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据,计算分析各城市主要行业的中心性。本文通过普莱斯顿模型得到太原市主要行业的中心性指数及排名(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在山西全省内,太原作为省会城市,第二、三产业中心性指数均居于首位,其中,第二产业中除采矿业中心性指数排名第6外,其余行业中心性指数均位于第1,表明太原市第二产业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第三产业中,除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等3个行业外,其他行业中心性指数均位于首位。从山西中部城市群的排名来看,太原市第二产业中,除采矿业中心性指数位于第3外,其余行业中心性指数均位于第1位;第三产业中除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中心性指数位于第2外,其余行业中心性指数也均位于第1。
2.2 综合辐射力评价
对于城市的辐射力评价,不仅要考虑当下产业影响力的强弱,即产业中心性,还要从城市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角度进行动态考量。本文从区域中心城市形成和发展所需具备的条件出发,综合考虑辐射源、辐射通道和辐射流等三大辐射力核心要素,以及城市未来发展增长性空间和限制性因素,构建城市综合辐射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熵值法计算各指标权重(见表2)。
本文根据综合评价公式得出山西全省域及华北地区接壤城市、黄河中游省外城市共27个城市综合辐射力综合得分(见表3)。由表3可以看出,这27个城市发展整体上呈现东强西弱态势,郑州、石家庄、太原、呼和浩特等4个省会城市分别位居前四,太原综合得分0.078 7,位列省会城市第3,综合辐射力相对较低。
2.3 城市辐射范围测算
本文利用威尔逊模型测度区域间资源流动范围,分析区域空间相互作用力[3]。城市辐射半径的计算公式如下:
(1)
式(1)中,Pj为城市j的辐射力综合得分;θ表示城市辐射能力的阈值,城市辐射能力低于θ则认为该城市不具备辐射能力,,Tij是城市i从城市j吸收到的资源数,Oi是城市i的资源强度;β反映城市辐射能力的衰减程度,值越大衰减越快,,T为域元内传递因子的平均个数;tmax为具有辐射能力的地区数,本文取辐射力综合得分高于平均得分的城市数;D为所有城市的平均国土面积。
由式(1)计算得出,太原市的辐射半径为79.96 km(见表4),辐射范围基本在山西省内,主要覆盖地区为阳泉、忻州、晋中、吕梁等山西中部城市群的部分区域。一般来说,常住人口在500万~1 000万人的城市,其辐射半径为150 km。理论上,以直线距离150 km为半径,太原有效辐射范围应当由山西中部城市群拓展至朔州、长治甚至石家庄的部分区域。但目前来看,太原实际辐射范围与其区域中心城市的定位还不符,特别与郑州、石家庄等周边省会城市相比有很大差距,太原辐射范围及区域带动作用有待进一步提升。
3 太原建设国家区域中心城市的优化策略
3.1 经济辐射上:高端产业引领
衡量城市发展规模和区域中心城市发展水平的核心标准是经济实力,而经济实力主要源自产业实力。强大的产业支撑能力是太原建设国家区域中心城市的坚实保障和核心支撑。对太原来说,在全市工业版图上,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早已成为城市经济的脊梁。随着制造行业市场的日益细分、产品和工艺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实现产业转型和数字转型发展迫在眉睫。建设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太原应聚焦于增强高端产业引领功能,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注重发展现代服务业,率先形成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4]。同时,立足于比较优势,以区域产业分工协作为重点,增强对晋中、忻州、吕梁、阳泉等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有效集聚和承载更多产业和人口,引领山西中部城市群均衡发展、联动发展和整体发展。
3.2 交通通达上:完善综合枢纽
交通在促进区域经济集聚与扩散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区域空间格局演化也具有一定的引导性。当前,以地铁、机场、高铁、高速公路、快速路网为标志的快捷、立体、综合交通时代已经到来,综合交通枢纽已成为衡量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水平的特定功能指标[5]。太原处于国家规划的“十纵十横”综合运输通道中,是北京至昆明、二连浩特至湛江、青岛至拉萨3条运输通道的交汇点,具有京津冀辐射中西部地区重要通道上核心节点的区位优势。建设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太原应聚焦于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加快轨道交通和城市快速路网建设,全方位推进铁路、公路、航空综合运输体系提级扩容,增强高铁、机场等枢纽智能化、智慧化服务能力,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无缝衔接的立体化综合运输枢纽体系,同步完善与山西中部城市群主要城市间的快速通行体系,提升区域互联互通水平和通行效率。
3.3 科技创新上:增强策源能力
作为省会城市,太原拥有较多优质的高校、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研发中心和服务机构,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常年领跑全省,是全省各领域自主创新的重要策源地,在知识与技术溢出上对周边地区具有较强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建设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太原应聚焦于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富有活力的创新体系,优化创业生态,出台更具竞争力的人才引育政策,大幅提升科技创新策源能力、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吸纳就业能力,加快推动创新资源向山西中部城市群全域辐射,打造研发在太原、转化在周边的区域协同创新格局。
3.4 城市形象上:文化名片塑造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名片和软实力。太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市域范围内历史文化遗产资源集聚,时代脉络清晰,目前已形成“一河、两山、两核、四片”历史文化空間保护结构。建设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太原应聚焦于彰显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优势与魅力,以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建设为抓手,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深入挖掘整合龙山汾水、晋唐古都、晋商民俗、红色文化等资源,推动文化旅游、文化遗产保护和新兴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塑造特色文化知识产权(Intellectual Property,IP),完善配套设施和服务功能,加强文旅产品与服务供给,打造“锦绣太原”旅游品牌,建设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
3.5 对外开放上:强化区域合作
开放合作是内地城市加快发展,更好融入新发展格局的现实选择,也是提升城市区域影响力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太原积极主动融入国家发展战略,跨区域合作领域由单一的经贸合作向基础设施、产业资源、科技创新、文化旅游、教育医疗、生态环境等多方面纵深拓展,为太原提升区域影响力奠定了基础。建设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太原应聚焦于提升开放水平,精准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加快与京津冀、环渤海、黄河流域各地市、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联动发展,构建更高水平的制度型开放新格局,提升参与全球、全国资源配置能力,提高在世界城市网络体系中的节点地位。
3.6 幸福宜居上:成果普惠共享
完善的城市功能、便利的服务体系及和谐的宜居环境直接影响城市的对外形象,也是城市发挥集聚和辐射作用的首要前提。建设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太原应聚焦于强化国土空间规划统筹,以更加长远的眼光谋划全域空间发展布局,改善城市风貌,创新城市治理模式,加强城市人文关怀,提升就业、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领域服务能力,增强城乡区域发展协同性,推动城市更繁荣、更宜居、更包容。同时,发挥教育、医疗等领域优质资源集聚优势,消除跨区域公共服务一体化制度壁垒,建设辐射山西中部城市群和全省的区域文教康养中心。
主要参考文献
[1]洪晗,肖金成,郭楠.城市规模分布与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J].开放导报,2021(4):62-70.
[2]欧向军,朱虎啸,曹航,等.徐州市区的区域影响力分析与对策建议[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4):1-5.
[3]曹文超,王舒然,董德利.沿黄地区城市发展质量评价及辐射力测度[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21(4):53-61.
[4]何光军.关于产能过剩若干问题的探讨[J].广东科技,2010(15):40-42.
[5]肖金成,李博雅.城市群对经济区的辐射带动作用[J].开发研究,2020(1):38-46.
[收稿日期]2023-02-20
[作者简介]李蕾(1986— ),女,山西长治人,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宏观经济政策、区域经济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