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静 张健 张钱 程炎斌
摘 要:科技创新能力与水平是工业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无穷源泉。利用2012—2021年襄阳工业企业创新相关面板数据,本文首先探讨了襄阳工业企业研发投入与产出现状,其次借助Malmquist指数模型分析了襄阳工业科技创新效率情况。分析研究表明:襄阳工业企业科技创新意识增强;科技创新人员增加,但高层次人才偏少;研发经费投入逐年递增,但研发强度较弱;技术改造依然是襄阳工业技术升级的主要手段,自主创新能力略显不足;创新效率提升受技术进步影响较大。最后,根据前述结果提出了襄阳工业科技创新提升策略。
关键词:工业企业;科技创新;提升策略;Malmquist指数
中图分类号:F424.3 文献标识码:A
当前全球经济正走向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增长方式也正从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1]。研发(R&D)活动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高、竞争优势形成的基础,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得以增强的关键[23]。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企业往往通过加大研发投入来获取先进技术,以降低生产成本,开发新产品。创新驱动经济发展质量提升战略,助推企业转型升级和市场竞争力提升。为落实湖北省科技强省战略部署,加强襄阳工业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创新活动绩效水平是关键,本文从多维度视角对襄阳工业企业创新活动现状和绩效进行分析,以期探索襄阳工业企业创新能力在经济新常态下的提升策略。需要说明的是,本研究所采用的数据均来自《襄阳统计年鉴》《统计公报》等官方公布的资料。
1 襄阳市工业企业创新投入现状
作为创新活动的重要单元,工业企业的创新活跃程度决定着企业生存、发展和市场竞争力[2]。本节将从工业企业研发机构数、有R&D活动的企业数、R&D人员、研发经费支出以及技术获取投入等方面对襄阳工业企业创新投入情况进行分析。
1.1 工业企业研发机构数和R&D活动的发展情况
研发机构不仅能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也可增强企业对自主创新的吸收能力[1]。襄阳市2012—2021年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设与有R&D活动的工业企业情况如下图所示。
2012—2021年襄阳市工业有R&D活动及研发机构的企业数量图
从工业企业研发机构与有R&D活动的工业企业绝对数量来看,襄阳工业企业研发机构数与有R&D活动的工业企业数呈稳步上升的趋势。这表明襄阳工业企业整体创新意识与环境日趋向好。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襄阳深入实施,将会有更多的工业企业认识到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与抓手。按企业规模来看,襄阳有R&D活动的小型工业企业占比超80%,说明目前小型企业依然是襄阳科技创新不可缺失的部分。
1.2 工业企业R&D人员情况
襄阳工业企业R&D人员与折合全时当量以2015年为分水岭,2013—2015年呈快速上升趋势,2016年以后R&D人员数有所下降,稳定在2.4万人左右。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变化趋势与R&D人员类似,说明襄阳“十三五”以来工业科技人员增长乏力。按企业规模来看,2022年襄阳大、中、小型工业企业的R&D人员比重为1.2∶1∶1.7。
1.3 工业企业研发费用投入现状
从R&D经费支出与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来看,2012—2021年襄阳工业企业研发投入总体呈上升态势。从研发强度来看,过去十年,襄阳工业企业研发强度平均值为1.33,最高值为2017年的1.62。根据国际经验,发达国家一般都会有3%以上的研发强度。由此可见,襄阳工业企业的研发强度仍有较大的上升空间。
1.4 工业企业技术获取支出情况
技术创新是工业企业在创新活动中最重要的一环,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脱颖而出的一项关键性创新活动。本节将从技术吸收与转化、技术引进两个方面来分析襄阳市工业企业技术获取情况。
一是技术吸收和转化。从历年费用支出来看,技改是襄阳市的工业企业技术获取费用的主要支出,而用于消化吸收的费用支出较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更大范围地采用借鉴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形成了“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良性循环,加快了我国工业化进程。显然,襄阳在消化吸收这方面关注度不大,更多采用技术改造来实现襄阳工业技术升级。
二是技术引进,主要包括国内购买和国外引进。在R&D经费逐年递增的情况,技术引进支出与R&D经费支出额的比值从2012年的15.55%下降至2021年的0%;购买国内技术支出与R&D经费支出额的比值由2012年的2.07%下滑至2021年的0.06%。两项指标的变化显示襄阳工业企业对国内外技术的引进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特别是对国外技术的依赖度大幅下降。
2 襄陽市工业企业创新产出分析
本节主要从新产品销售收入、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两个方面对襄阳工业企业创新产出进行分析。2012—2021年,襄阳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总体呈增长趋势,从2012年的14.5%上升至2021年的26.28%。随着我国经济整体稳定向好,襄阳新产品销售收入又进入稳步增长态势。从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来看,已由2012年的509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1750亿元。
3 襄阳市工业企业科技创新绩效分析
本文采用数据包络法对襄阳市工业企业2012—2021年度的研发投入产出绩效进行评价分析,用于揭示工业企业研发投入产出的综合绩效和结构效益,为其绩效提升寻找改进方向。
3.1 方法、指标及数据
3.1.1 方法确定
关于科技创新效率的评价方法主要有因子分析法、生产函数法、数据包络法DEA等。其中,由于DEA方法不需要事先设定函数形式,在测量决策单元多投入多产出的效率上具有明显优势[4],故在创新效率评价时被廣泛应用。所以,本文也将采用DEA模型来评价襄阳工业科技创新效率。数据包络法(DEA)第一个DEA模型是一个假设规模效益不变的CCR模型,它所得到的技术效率包含了规模效益的成分,所以一般称为综合技术效率。其后学者又提出了BCC模型,其基础是规模效益变化。BCC模型所得出的效率值因排除了规模的影响而被称为“纯技术效率”。CCR模型得到的技术效率(Technical Efficiency,TE)一般可分解为规模效率(Scale Efficiency,SE)和纯技术效率(Pure Technical Efficiency,PTE)。
Malmquist指数(MI)由瑞典经济学家Malmquist于1953年首创的。根据Malmquist的距离函数思想,Caves等学者于1982年提出了测量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的方法。Fare(1992)等最先采用DEA方法测算Malmquist指数,并将Malmquist指数(MPI),即全要素生产率TFP分解为技术效率变化指数(TE)和技术进步变化指数(TC),而技术效率变化指数又可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变化指数(PTEC)和规模效率变化指数(SEC)。通过上述公式变形得到全要素生产率(TFP)的计算公式:
TFP=TC×TE=TC×PTEC×SEC(1)
其中,TFP反映的是创新效率的整体变动情况,若TFP>1表明从t到t+1期效率有所提高,反之,则表示下降或持平。通过分析比较各决策单元的TC、PTEC、SEC的大小来分析全生产要素变化的原因。
3.1.2 指标选取
应用DEAMalmquist指数模型评价创新效率时,科学合理地选择投入与产出指标尤为重要。在创新投入方面,主要从人员与经费两个角度选取指标,参考已有的研究成果[5],本文选取R&D人员全时当量(人年)、R&D经费支出(万元)作为投入指标。在产出指标方面,本文选用新产品销售收入(万元)。
3.2 创新效率评价结果与分析
下表给出了根据Malmquist指数法逐年计算的2012—2021年襄阳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及其分解构成。计算表明,襄阳工业行业企业的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全部为1,表明襄阳工业企业创新效率的提高主要依靠技术进步的贡献。
4 结论与提升策略
正值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的关键时期,湖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作出了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的重大部署,赋予襄阳大力发展襄阳都市圈的重大历史使命。推动“襄十随神”城市群协同发展、襄阳都市圈高质量建设关键在于工业企业发展,其中工业企业的创新能力与水平是核心。本文从研发投入、研发产出、绩效分析等三个角度对襄阳工业企业科技创新情况的分析结果表明:
(1)襄阳工业企业研发机构数和有R&D活动的工业企业整体呈增长趋势,说明襄阳工业企业的创新意识正逐年增强;
(2)人才是科技创新的关键,而“十三五”以来襄阳工业科技人员增长乏力,因此科技人才引进与培育应该是襄阳工业企业今后很长时间内的重点工作;
(3)襄阳R&D经费支出、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研发强度呈上升趋势,但研发强度也远低于国际发达地区的水平,说明襄阳还需加强经费投入;
(4)技改依然是襄阳工业企业技术进步的最主要渠道,对外部技术的吸收、消化、创新等方面的能力略显不足,不利于长远发展;
(5)襄阳新产品销售收入、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逐年递增,虽然因整体经济环境有所波动,但整体发展势头较好;
(6)技术进步是襄阳工业企业科技创新水平提高的关键因素。
根据上述分析结论,本文给出如下建议:
(1)积极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切实抓住中部地区崛起战略、长江经济带发展、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等重大战略机遇,积极融入全省“51020”现代产业集群布局中,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继续实施与深化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在产业链细分领域培养具有话语权和影响力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隐形冠军企业。
(2)深入实施“隆中人才振兴工程”和“我选湖北·智汇襄阳”计划,重点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急需的顶尖人才、领军人才,加强对地方院校人才引进的支持力度,对不同层次人才的引进给予补贴等,要完善住房、户籍、医疗等方面的政策,为研发与技术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解决其后顾之忧。
(3)营造创新生态是企业加大科技投入的保障。襄阳应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为企业做好服务,推进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的紧密合作,为企业拓展创新创业投融资渠道,适时增加政府对工业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支持力度。
(4)襄阳市工业企业要在发挥品牌影响力,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知识产权和专利储备,准确把握地方高新技术制造业发展重点和方向等方面加大投入,特别是在技术创新、新产品开发等方面,工业企业要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意识,加大研发和管理创新力度。
参考文献:
[1]李颖,刘欣.我国工业企业研发现状及创新绩效研究[J].科技促进发展,2016,12(5):621626.
[2]贾荣言,庄炜玮,李荣平.河北省工业企业研发投入产出绩效评价研究[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6(4):2633.
[3]董宝奇.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分析[J].工业技术创新,2015,6:651663.
[4]游达明,黄曦子.长江经济带省际工业生态技术创新效率评价[J].经济地理,2016,36(9):128134.
[5]孙自愿,朱云海,杨玥玥.基于Malmquist指数的工业行业创新效率评价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7176.
基金项目:襄阳市软科学研究计划资助项目“襄阳工业科技创新效率评估与提升策略研究”,“新能源汽车与智慧交通”湖北省优势特色学科群项目(XKTD0052023)
作者简介:刘静(1981— ),男,湖北钟祥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技术创新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