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科幻电影比较中西文化之“家园意识”

2023-09-19 19:13黄锦云
今古文创 2023年34期
关键词:中西文化科幻电影

【摘要】本文以《流浪地球》系列电影为代表的中国科幻电影与好莱坞风格的西方式科幻电影为研究对象,探讨中西方科幻电影在创作过程中所体现出的文化差异,并着重探讨二者在家园观念上的差异。陆地和海洋孕育了两种文明,催生了不同的家园意识。随着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塑造一个具有“文化强国”特征的大国形象已成为当务之急,中国科幻电影必须以中国文化为依托,讲好中国的故事,用中國式的现代化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开辟一条崭新的道路。

【关键词】中西文化,家园意识,科幻电影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34-0087-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34.028

美国的科幻电影在好莱坞制片体制下迅速崛起,涌现出许多杰出的科幻电影,如《科学怪人》《化身博士》和《星际迷航》。中国的科幻电影发展相对较慢,一是科幻电影的创作水平尚不高,编剧和导演的创作思路都是从中国的古老文化出发,故而历史题材的电影或电视连续剧的发展比较兴旺。其次,就是国产科幻小说数量不多,好的影片剧本也就少了。虽然刘慈欣使中国的科学幻想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但真正走进普罗大众的科学幻想还是很少。电影用它特有的表达方式来讲故事,它所承载的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和精神的核心。《流浪地球》是中国第一部科幻电影,它和好莱坞的科幻电影在文化内涵上有何相似和不同之处?

一、科幻电影与文化

(一)科幻文学的传统文化背景

那些科技含量极高的科幻小说和科幻电影,往往都是从古代文明中衍生出来的,甚至直接以神话为创作理念,比如《黑客帝国》《X战警》《阿凡达》等。中国拥有5000多年悠久的文化积淀,为科学幻想文学创造了丰富的题材,也为科幻电影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流浪地球2》里的“移山计划”,明显是从中国民间流传下来的“愚公移山”的故事中衍生出来的,而愚公移山的信念正来自“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的人类文明。可以说,神话是古代文明的精华,也是科幻小说中“幻”的源头,是现实的“平行世界”,尽管它指向过去,却是连接真实与虚幻的桥梁。

(二)科幻与科学

美国电影学者克里斯蒂安·黑尔曼指出,“当时和今天,科幻电影都是社会、政治和经济局势危机的地震仪。[1]拍一部科幻电影,并不是随随便便就能脑补出来的,更不是什么奇思妙想都能写出来的,还需要对科学的基础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创作者也会进入尖端的科研实验室,在那里他们将体验最前沿的科技,也将看到未来的发展。科幻电影和电视剧并不是胡乱臆想出来的,它们来源于科学,并对人们的未来做出了有远见的指引。同时,也会激起观众对技术的狂热,让他们试图将电影中的想法付诸实践。

科幻文学的核心是希望利用科技成果来改造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体现出科技对人类和社会的改变,展现出科技的发展。在虚拟世界里,以心灵与情绪的共情来认识自然,认识世界,这是科幻文学创作的首要任务。“在现代科技诞生近四百年的时间里,对人类的物质、精神生活两方面产生了全面、深刻的改变,因此对科技发展及其影响的反思是时代的迫切需要,而科幻提供的正是反思所需的观念领域的素材。”[2]单纯为了政治、经济等利益而进行的技术发展,虽然可以让人类享受便利,但也只是一时的,最后还是会让自尝苦果。而科幻电影恰好是最贴近科技前沿的一种影视艺术,在观赏其作品的过程中,也会引发对科技负面效应的思考。

二、科幻电影中的家园意识

科幻电影的一个主题就是人类在面对生命的威胁时,怎样去克服困难。根据刘慈欣的一部科幻作品改编而成系列电影《流浪地球》,讲述了一个由全球所有国家联合起来,带领地球开始流浪的故事。好莱坞同样题材的科幻电影一贯思路是建造飞船,然后离开这个星球。在不同的救援路径下,其家园意识的根植性如何?

(一)地理因素引起的家园意识差异

带着地球“流浪”这种意识当然不是凭空出现的,作为东方古国,“中国东临大海,西北是漫漫戈壁,西南耸立着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和纵贯边陲的横断山脉,形成与外部世界相对隔绝的内部构成完整体系的地理单元。”[3]三面环海的地理环境使我国处于相对孤立的境地,自然而然地减少了同外界的接触交流。同时,多陆的地理环境也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从而促使了农业发展的自给自足。东方人对自己所处的这片土地忠心耿耿,对同血缘的家庭亲人和故土情有独钟。家园并不只是物质层面的意思,它还包括精神层面。在《流浪地球1》中韩朵朵说过这样一句话:“爷爷都不在了,家在哪儿呢?”家是感情的纽带,我们之所以爱自己的家园,是因为那里有我们赖以生存的人和事。

西方的地理环境则和东方有着质的差别,和东方的“黄色文明”不同,他们属于“蓝色文明”。希腊半岛在欧洲南部,三面环水,海岸线有3000多英里,多岛屿,其资源是渔业、商业。“东海岸的爱琴海地区北到色雷斯、南到克里特、东达塞浦路斯,散布着480多个岛屿,都有良好的避风港。”[4]没有广袤的陆地平原,没有大规模的农业生产,缺乏农业产生的生存资源,无法像东方人那样靠土地生存,西方人把目光投向了大海,决定探索海洋。他们出海远航,到世界各地进行贸易交流,一种战胜大自然才能满足自身存在需要的意识逐渐形成,这种自我意识正使他们逐步走向大自然的对立面。作为贸易者,他们更注重的是可得的利益,家园在哪、是哪一个就微不足道了,只要能够生存下去,家就无处不在。

正如美国《星际穿越》中所描绘的那样,地球的生态已经被破坏,人们已经不能再生活下去了。他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舍弃自己已经生活了很长时间的家园,重新开始新的生活。美国宇航局派出一批宇航员在银河系中航行,寻找三颗最适合人类居住的行星,并开始了人类迁徙计划。当然他们也并不是对地球毫无眷恋,只不过在人类文明的传承面前,不得不抛弃他们的家园意识,地球毁灭已经是既定的事实,那就逃离它,寻找一个新的“地球”。

(二)个人本位与集体本位

中国人有着强烈的家园意识,这种意识使得国人面对危难时总时优先考虑“大我”。在古代,以儒学为代表的社会管理方法,同样注重群体意识。“仁”“仁者爱人”,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既是对人的仁爱,也是对社会各方面的仁爱。要实现“仁”就要有一种大爱与对集体的博爱,这种博爱就带来了为集体献身、以集体为重的思想。

“個体价值只有在群体中才能得到实现。”[5]《流浪地球1》是一部刻意“去英雄化”的电影,主角也不一定会成功,刘启、王磊一行人千辛万苦,当中不断有人付出了生命运送火石,可是任务还是没有成功。在多国救援队的“饱和式”施救下,其中一支救援队顺利点火,才完成了这次任务。《流浪地球2》中也没有什么真正意义上的英雄和主角。影片中三条线同时进行,即以周喆直为首的外交官、以图恒宇和马兆为代表的科学家和以刘培强为代表的宇航员。一个把握大方向,一个提供技术支持,一个负责行动,这三者可以说是缺一不可。其次,本片塑造了两个具有“私心”的主人公:图恒宇与刘培强。图恒宇为了延续女儿的数字生命才加入后续研发,刘培强为了家人生活保障才报名新任务。动机不纯粹的两个人物,却仍不惜一切代价完成任务,甚至在关键时刻毫不犹豫地牺牲自我。影片告诉我们,并不是靠勤奋就可以获得胜利,也不是靠某个超人的一腔热情和热情就可以挽救这个世界,只有众人拾柴才能火焰高,这样的集体英雄主义精神其实也是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

“西方强调个人在社会中的作用,只有个人得到充分发展才有社会的充分发展。”[6]好莱坞传统科幻电影的一个特点是将主角神化,个人拥有力挽狂澜的能力。这也造成人物的单一性,较少有深入的人性揭示和反思。在这类电影里,主人公常常在紧要关头,舍弃与亲人团聚、重修旧好的良机,转而拯救天下苍生。《太空漫游2001》中充斥着大量的硬派的场景描述与细节描述,而对角色的感情与性格的刻画则近乎空白。当然,好莱坞也在不断丰富人物的刻画,比如《黑客帝国》上演人种大秀以及《星球大战》中大量外星人配角的生动描述,但人物依然在充当电影画面的伴奏,超级英雄依然没有过于复杂的性格。

(三)家庭伦理内核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已经初步形成,中国文化深受以家庭生产为基础的小农经济和从家长制演变而来的宗法制度的影响,特别注重家庭成员之间的伦理关系。“以三纲五常为代表,家庭伦理规定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义务关系,强调个体在家庭中的义务与责任。”[7]

在《流浪地球2》中,张鹏是刘培强的老师,他对自己的徒弟,就像是一位慈父一样。张鹏在引爆月亮中牺牲,刘培强也在点燃木星中消散,颇有子承父业之意。郝晓晞也在周老师的见证下成为新一代的外交官,年轻的一代人肩负起同先辈们一样完成“流浪地球”计划的历史使命。这种情节处理暗含了中国式家庭观念与事业观念,即家庭一方面是血缘延续的载体,另一方面也是绵延性的事业社群,这种集体无意识的家庭观念正是通过祖孙之间得以传承。

三、以科幻电影传播中国文化

(一)国家形象

冷战结束后,美国逐步占据了国际舞台的主导权,这让它常常把自己看作是全球事务的主宰,它的科幻影片中也充满了一种美国要引领全球的责任感。美国通过好莱坞电影的输出,不仅给美国带来了经济效益,也全方位地提升了美国在全球的竞争优势。英国、法国、日本、韩国等国也都在积极推进文化工业,并在其过程中大力塑造和推销“国家形象”。“1997年,英国政府提出创意产业理念,其内容涵盖13个文化产业,成为全球第一个推出文化创意产业的国家。21世纪,以动漫为代表的‘酷日本’作为一种国家战略进入了日本政府的政策领域。”[8]1998年,韩国政府提出,文化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是韩国在21世纪的立国之本。与此同时,“韩娱”引发了韩国旅游热,带动了韩国化妆品、韩国美容整容业以及韩国服装业与餐饮业的发展。

如今,中国的整体实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在国际上,其文化形象仍然是一种缺失。外国人谈到中国文化就只有几个固有的印象,比如舞狮、李小龙、春节、孔夫子。现代影视作品能直观反映现在的中国,但我们恰恰缺少能够融入国际舞台的文化作品。《流浪地球1》成为中国首次走出国门的原创科幻作品,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全球播放,无疑起到了跨文化传播的作用。波兹曼所预言的“娱乐至上”“娱乐至死”“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9]正悄无声息地吞噬全人类。在这种环境下如何传承并有效传播文化成了一道难题,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在保持内核不变的基础上进行文化产业的创新。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与延伸

“天下”是中国古代哲学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诗经·小雅·北山》中“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城”的政治想象逐渐成为封建帝制时代的基本“天下观”。

有别于传统的注重个体价值的西方科幻电影普遍的叙述模式,《流浪地球》系列电影为我们开辟了非常具有东方特色的集体主义思维道路。在共同的目标下,人类统一战线,组建了一个统一处理国际事务的联合政府,调集所有可利用的有限的资源,以保证我们星球的存活。这是一个浩大的工程,没有一个国家能够独自承担得起,必须要有一个引领者将全球的资源和人员都集中起来,这样才能保证人类在这场灾难中活下来。影片中各个民族、各个国家放下个人的利益和偏见的共同体意识正是引领人类克服重重危机,带领地球走向希望的精神动力。

从《流浪地球》系列电影科幻作品的框架中得以窥见中国“家国一体”的传统文化观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理想。这是一次人类灾难的集体拯救,是在生存危急时刻通过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来扭转人类命运的伟大行动。构建命运共同体作为解决人类危机的唯一方式和手段,冲破了好莱坞式科幻电影的叙事中个人主义价值观的桎梏,传达了中国特有的集体主义价值选择。

四、结语

梁漱溟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提到,欧洲文化是“意欲向前”的路向,中国文化是“意欲自为调和持中”的路向。[10]中国文化的起源地域在内陆,缺少海洋文明的开拓意识,同时也缺少了一种危机感和发展的意识。科幻电影是一种对国家工业化、高科技实力有着强烈依赖的艺术门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是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的象征,它能体现出一个国家的文化诉求,也在某种程度上暗示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的强弱。

中西方因为几千年来不同文化土壤的滋养与历史变迁的浇灌,最终酝酿了今天别具一格各有特色的民族国家文化理念。扎根于“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思想,《流浪地球》打破了西方好莱坞式科幻电影长期独占影史的格局,作为第一部中国本土制作的科幻电影,虽然还存在诸多不足和不完善,但其将硬核科幻大制作融合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内核中的思维范式对于中国文化自信建设有重大意义。中国科幻电影在创作过程中更应该立足于中国本土,挖掘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内涵彰显中国特色,将中国科幻电影带向世界,将中国带向世界,最终实现以中國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参考文献:

[1](美)克里斯蒂安·黑尔曼.世界科幻电影史[M].陈钰鹏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8:5.

[2]计海庆,孙路.科幻小说的伦理解读[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10):75-78.

[3]何云波,彭亚静.中国文化导论[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0:15-16.

[4]贺毅.中西文化比较[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7:7.

[5]何云波,彭亚静.中国文化导论[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0:18.

[6]何云波,彭亚静.中国文化导论[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0:23.

[7]王海洲,袁雅瑄.中国文化精神与中国电影的价值表达[J].当代电影,2021,(9):4-11.

[8]归泳涛.日本的动漫外交——从文化商品到战略资[J].外交评论,2012,(6):129.

[9](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章艳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

[10]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黄锦云,女,汉族,湖南益阳人,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中西文化科幻电影
科幻电影里的液化机器人要来啦?
科幻电影:人类对未来的幻想与忧思
书介:《中西文化关系通史》
科幻电影五问
不就一部科幻电影吗,为何要等十九年?
中西文化视阈下的《艺术概论》课程教学改革
如何克服语言教学中中西文化差异
中西文化的异质共生——以英译《浮生六记》为例
多个世界与自我——论西方科幻电影的两个叙述之维
从电影《推手》看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