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依列娜·法吉恩儿童文学作品集《小书房》收录的《西境森林》描绘了空间建构下的虚构王国以及主人公平庸国国王对南北东西不同方位区域的探索,以王室语言风格为叙述语体基调,将四个区域作为基点按方位顺序展开叙事,既诠释了不同空间意象的内涵、又揭示了人物对西境森林的认知过程,勾勒了一个鼓励孩童打破固有观念、勇于发现的充满象征意义的童话故事。
【关键词】依列娜·法吉恩;《西境森林》;叙事语体;空间建构;象征叙事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34-0016-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34.005
基金项目:广州商学院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项目(项目编号:2020XJKCSZKC03);广州商学院优秀课程建设项目(项目编号:XJYXKC202124)。
依列娜·法吉恩(Eleanor Farjeon,1881-1965)是英国童话作家、诗人和剧作家,她以优美的文笔、朴素的文风和独特的叙事范式创作了许多诗歌、童话及儿童小说,先后获得国际安徒生奖(1956),刘易斯卡罗尔图书奖(1958)等儿童文学奖项。《小书房》(The Little Bookroom)①是依列娜幼时家中的小书房以及童年记忆创作的一部短篇儿童故事集,其中《西境森林》(Westwoods)讲述了平庸国国王(The King of Workaday)先后前往位于北方山地(Northmountains)、南部平原(Southlands)、东边沼泽(Eastmarshes)三个王国寻娶合适的公主为王后,皆失望而归,最后与孤儿出身的女佣赛琳娜(Selina)一同进入人人谈而色变并禁止靠近的西境森林(Westwoods),发现了森林的另一种模样,也认清真爱就在身边,与赛琳娜成婚并拆掉西境森林屏障挡板的故事。该童话选择了别具一格的语言风格,通过四个空间区域作为为基点、以方位为序展开叙事,呈现不同空间意象和认知过程,讲述了一个充满象征意义,鼓励孩童打破固有观念、敢于探索的故事。
一、文本的主要语体特征及叙事效果
和许多童话作品一样,《西境森林》借用传统民间故事的方式建构了四个空间方位中的虚构王国,叙述语言优美,表达灵活,如诗如歌,利于想象,它独特之处在于以国王求娶公主为叙事线索,以皇家故事的面貌出现,规约语境在宫廷,采用了符合西方王室风格的表达为语体基调:正式、优雅而严谨,符合现实生活的语言规则,从而将虚构世界与现实世界联结,使故事情境显得生动真实,让读者身临其境;但毕竟童话书写需满足为孩童创作的目的,语言虽偏向正式的官方用语但难度并不大,没有过于烦琐或复杂的装饰性词汇或复杂冗长的从句,语言简约大气,作者灵活地处理措辞与句式,搭配多种修辞组合,使作品不会因为严肃的王室语言风格而显得呆板,读起来仍然灵动、活泼和有趣。
(一)官方书面语的表达
文中首先以大写首字母的词汇突出王室语言风格:除了最普遍的“the King”,“the Princess”,“Your Majesty”等表示皇室身份的词之外,与皇室有关的人物,比如国王的母亲用“Mother”而不使用“the Queen”一词,以避免提及不同辈分的王后可能会引起的混淆;与宫廷、皇室有关场所的单词也以大写首字母为标识,如“the Scullery(厨房的后厨)”,“the Best Bedroom(国王寝宫)”以及“The Throng Room(王座厅)等。其次,全文很少使用缩略词,也较少使用口语化非正式用语,即使描述东边沼泽国的公主开口说话短促直接,祈使语气强烈,如“Were one man short! Come along!”以及“Why not? Quick fire!”等不容人反驳的表达凸显了脾气的暴烈,但仍符合较正式的语体特征。在童话所建构的非真实王国中所使用的正式及官方表达与真实世界的王国极為相似,从而自然地营造了虚幻世界与现实世界同步的童话氛围。
(二)童趣和美感的表达
1.修辞的灵活搭配
在修辞的运用上,除了大多数童话中较常见的比喻修辞外,较为突出的是对头韵、反复和对比等修辞的运用及灵活组合,如作品全文从标题West Wood开始,“W”开头的词大量出现,这一头韵贯穿了全文,比如国王询问大臣西边森林情况的对话:“And what about Westwoods,that lies on the left?asked John.‘Is there no Princess of the West? The Ministers looked serious.‘We do not know, your Majesty,what lies in the West,for no one within mans memory has ever passed the fence that stands between us and the country beyond. For all we know,Westwoods is a desolate waste,inhabited by witches.”[1]92以“w”开头的词就有七个,而[w]”发音的出现频次则一共为十次。又比如描述年幼时的王子小心翼翼靠近森林:“The little Prince, too,stooped and peeped,and strained and peered.”[1]93短短的一句话运用了三种修辞:头韵,反复与对偶:首先“stooped”和“strained”,“peeped”和“peered”构成了两组头韵,两组词汇错落地搭配在一起,“stooped and peeped”和“strained and peered”达成结构上的反复,并在句子意义上形成对偶;又比如描绘狂风大作的东部区域,结合拟声词,采用反复和排比的方式实现句子结构的平衡:“windows rattled,doors banged,dogs barked,carts thundered through the streets。”此外,作品还运用了对比的方式来描述两次踏入西境森林的差异,第一次满是荒芜,第二次则仿若仙境,并为四个方位的王国搭配诗歌,每首诗歌均采取对比手法进行描述,对比之中又搭配了夸张等手法,如求婚诗句按区域顺序先后出现“Youre whiter than snowflakes/Youre colder than ice”[1]100,“Youre fatter than butter”[1]103,Youre louder than the thunder/Youre harsher than salt”[1]106,最后两次对赛琳娜念出“Youre nicer than honey/Youre kinder than doves”[1]109以及“I know youre sweeter/ Than grassfields in June”[1]113,每首诗开头均使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而前三次的贬义表达与后两次的褒义赞美又形成意义上的对比,以反映国王截然不同的态度。这些修辞的灵活组合有助于作品产生童诗一样的声音节奏和韵律,令故事生动有趣,能产生让儿童读者身临其境的效果。
2.否定句式的运用
《西境森林》在句式上,趋于简洁,较少使用复杂从句。为强调西境森林是禁忌,否定句式被大量地使用于叙事进程,首先人们的主观臆断意否决了国王前往西境森林的意图,而国王求婚的另三个区域,均自己请求公主拒绝求婚,以反衬故事结局,叙事进程中否定句式既用以表示意见的反对和探寻的挫败,也用于表达推翻和颠覆前人的传统观念,比如国王第一次从西境森林归来一无所获,他与赛琳娜的对话随即出现一系列否定句“nothing but an old rubbish heap”,“there arent any woods”,“nothing and nobody”,“not a single Witch?”,“nor a solitary Princess”等表达;在三个空间领域的求婚诗句结尾三次使用了希望对方不同意结婚的表达:“I hope youll say no”,“And I hope youll refuse”,“And I hope youll decline”,直至最后一次才是真正意义上求婚的肯定语句“And I hope youll say yes”。由此可见,否定句的运用为故事叙述设置了悬念,也为后续转折做了铺垫,故事最终揭晓西境森林并不可怕,国王也借诗句向真正心仪之人赛琳娜吐露心声求婚成功,作品以对比方式实现前后呼应,叙事进程因而有了先抑后扬的节奏效果。
二、空间视域下的象征叙事
在整体叙述语言风格既严肃又风趣,既规范又不乏灵活性的基础上,《西境森林》以东、南、北、西的空间顺序展开叙事,每一个方位都有特定的象征寓意,而每个方位中的区域也有意象的象征内涵。
(一)方位与意象象征叙事
地处不同方位的王国气候各异象征了不同的个性和生存方式。平庸国与东、南、北三个方位基于皇室联姻需要产生联系,代表了传统婚恋观和政治联盟;每个区域都有独特的生存环境属性,环境属性又与所象征的人物个性特征相贴合:环境属性又与所象征的本质特征相贴合:北方山地寒冷,四处结冰,人物性格冷若冰霜;南部平原则炎热无比,热浪袭人,臣民慵懒肥胖;东边泽国,则风势浩大,嘈杂无比,公主脾气暴躁;国王与这三个王国联姻的尝试都告失败,最后在西境森林向赛琳娜求婚,孤儿出生的赛琳娜作为宫廷里的女佣,自诩为西境森林的公主,她极具个性,不卑不亢,温和而不柔弱,乐观却不张扬,并有足够的智慧——她也如生意盎然的森林一般充满了朝气。她聪慧睿智,对四个区域了如指掌,国王的每次出发她都能备好应对不同气候的物品,最后更是国王进入西境森林的引路人,她恰如生意盎然的森林一般充满朝气。
不止于此,作为作品的核心意象,西境森林意象内涵丰富。与依列娜同时代且为好友的罗伯特·弗罗斯特曾写过一首诗《补墙》(Mending Wall),诗歌指出人们因为遵循“好篱笆造出好邻居”[2]319的固有观念,每年春天按时修筑邻里之间的石墙,诗人为此提出质疑是否有必要为了祖训修筑邻里之间的障碍物。在《西境森林》中,也有相似哲理——挑战和颠覆传统观念和父母权威,鼓励孩童跨越桎梏,勇于尝试;因此西境森林也成为“凝视”的象征,闯入西境森林是对“凝视”的批判。孩子们尚未了解究竟有何危险就被父母警告不许靠近森林,恰如萨特所表达的“他人的注视”,倘若国王始终不走进森林,就和大部分孩童一样,“在大人的注视下,他不得不做出种种姿态以使自己和大人所渴望看到的形象一致,他成了一个‘骗子,背叛了自己真实的意愿,以取悦与人。”[3]351幸运的是,他仍决心踏入森林,大臣们劝阻却依然无法说出原因,仅告诉他每一代人都传承长辈的告诫,大多数人选择避免进入森林体现了萨特所认为的“自为的人永远会感受到自在的处境所赋予的种种压力,人需要有对这些因素说‘不的勇气,直面自己的命运。只有弱者才会听任外力摆布,放弃主动的选择,这些弱者自欺地忘记了放弃选择也是一种选择,他们试图躲避自由,结果导致自我异化,丧失了人的主体性。”[3]352而国王挑战了凝视的权威,与弗洛斯特的《墙》一般,《西境森林》以孩童视角认识世界的需求对约定俗成的规则和权威提出了质疑、发出了挑战。最后国王与赛林娜进入森林的方式也是孩子们一直偷偷尝试的方式——拨开挡板进入森林——这亦表明童真是打开西境森林的密钥,森林也代表了父母们遗忘的童年以丧失了儿时探索的好奇心和勇气。国王不仅打破了西境森林的禁忌,还一反皇室联姻的传统观念与出身并非贵族的赛琳娜结婚,颠覆了贵族与平民的等级观念。
(二)认知的象征叙事
从认知角度而言,四个空间和方位的叙事中,东、南、北三地的探访过程类似,均为王国主动前往并获取信息继而做出否定联姻的判断,而全文的故事轴心在于“是否应该进入——是否能够进入(尝试进入)——成功进入并了解西境森林”这一认知过程。于成年人认知是行动的导向,但对于孩童,须先探索世界才能够认识世界——认知是行动的结果,“进入森林”则是认知的双向进程。“认知系统建立在层级的基础上,需要加工的信息,如听觉和视觉刺激处于层级的最底部,如注意、记忆、语言和问题解决处于层级的最顶部。”[4]6因此,人们认为森林危险避而远之给国王留下的固有印象是第一层认知;国王两次进入获得第二层与第三层认知:第一次所见与众人所言不同,第二次与之前所见不同,每一次均打破原有的认知模式,“进入森林”的行动具有认知层级递进的意义。国王第一次在林中只见到破旧的玩具、书籍、物品,枯枝败叶,荒芜一片,象征成年人逝去的童年记忆与传统,毕竟人对危险的认知往往源于对童真的脱离,对世界有更多对警戒之心,恰如前浪漫主义诗人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通过两部诗集《天真之歌》(Songs of Innocence)与《经验之歌》(Songs of Experience)描述对比孩童与成人眼中的不同世界,揭示世界有山谷中人畜无害的羊羔,但也有丛林里危险的猛虎,并且后者才是真正的现实②。伊列娜没有在童话中过分美化现实世界,她首先描述长者们的劝阻说明西境森林有潜在的危险,但又认为跨越障碍才有机会探索和求证真相,因此国王第一次并非马上拆掉阻隔,而是“跃过(jump over)”藩篱进入森林;第二次,他带上诗歌与爱人赛琳娜从挡板空隙进入森林,林中美景让他欢呼不已,记忆在困惑中苏醒:“是什么时候曾经闻过这些美好的鲜花,见过这样可爱的小溪流,并在岸边流连呢?噢,是的,还在他非常年幼时,它们就出现过。”[1]202打破认知障碍是了解事实的第一步,了解事实才能交流与沟通,也正是决定进入西境森林的时候,国王与赛林娜才得以互通心意,当人们最终改变“西境森林危险”的认知后,通往森林的挡板才被拆除。此外,森林景象究竟是国王的梦境、记忆,还是现实呢?作者叙述有意模糊了概念,使故事内的现实与虚幻联结统一,消解了读者认知中现实与想象的界限。
三、结语
依列娜·法吉恩笔调独特,立意新颖,她借用王国的语言风格讲述了富有哲理的童话故事,以方位和空间为媒介,展开充满象征意象和内涵的叙事,从认知的角度引导孩童正确认识和勇敢探索世界。如果再深入思考和联想,也许不止于对孩童的鼓励,西境森林或许还是20世纪战后世界的隐喻,国王第一次所见的颓败景观仿若20世纪西方社会所呈现的精神荒原图景:战争阻隔了传统的延续,只剩破碎的记忆,人与人的疏离带来无尽的孤独感,对危险的恐惧也让人们在固守的偏见中延续了荒诞,遗忘了美好;第二次所见则重拾美好,充满快乐、希望和生机。两次所见的差异或揭示了森林终究是哪一种象征指向:是“西境森林——危险与厄运”,还是“西境森林——希望与幸福”?人们是在现世荒诞中放弃回忆,徘徊不前,还是重拾记忆为世界亲手制造希望,答案当由人自身来抉择。很显然,依列娜期待的是后者。
注释:
①作品原文皆引自原版故事集《小书屋》(The Little Bookroom)。
②两部诗集中分别有《羊羔》(The Lamb)和《老虎》(Tiger)两首诗。
参考文献:
[1]Farjeon,Eleanor.The Little Bookroom[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55:90-114.
[2]陳立华,方幸福.美国文学选读新编[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319.
[3]赵一凡.西方文论关键词[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351.
[4](英)布丽姬特·贾艾斯主编.认知心理学[M].黄国强,林晓兰,徐源译.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06.
作者简介:
程瑜瑜,女,广州商学院副教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英国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