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徽州墙头画题材类型丰富多样,按题材将其分为自然艺术、历史文化两类,具有较高的文化意蕴研究价值。究其文化意蕴丰厚的原因,从徽州历史文化、“徽骆驼”以及徽派建筑文化三个角度进行探析。徽州墙头画文化意蕴在当代仍具有重要意义,发挥着时代价值。
【关键词】徽州墙头画;文化意蕴;时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33-0091-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33.029
基金項目:2022年度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徽州墙头画的文化意蕴研究”(项目编号:202210375115)。
徽州墙头画是指绘制在徽州民居墙面上的特色水墨画,其内容包括花鸟山水、历史文化故事等。徽州地区“八分半山一分水,半分农田和庄园”,优越的自然环境为徽州墙头画提供了丰富多样的绘画题材。徽州墙头画源于新安画派,融入徽州地区的人情民俗,彰显了鲜明的徽州地域特色。
作为徽派建筑墙壁装饰艺术的一种,徽州墙头画虽未达到如木雕、砖雕、石雕类似的较高研究热度,但其多样的题材和丰富的意蕴具有较高的艺术审美价值、文化研究价值、教育教化价值和时代创新价值。徽州墙头画起源于明清时期,几百年来的兵燹战乱和自然破坏,使大部分徽州墙头画损毁不传。2022年5月,徽州墙头画被列入安徽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一、徽州墙头画的题材分类
徽州墙头画题材丰富、内容充盈,广至中国传统绘画领域的山川河流,细微至日常生活中的花鸟虫鱼。除了自然景物,还有大量的历史故事以及戏曲小说的精彩片段。不同题材类型的墙头画蕴含着不同的文化意蕴,传达出徽州人的审美情趣、思想愿望和价值追求。
(一)自然艺术类
花草树木,鸟兽虫鱼,山川河流,自然艺术类的徽州墙头画内容形式丰富多样,意蕴内涵韵味深长。
1.植物类。徽州地区近代民居墙头画多以日常生活中的常见植物作为素材,如黄山区九龙民居墙头保存有花卉墙头画、徽州区呈坎村也保存着类似植物题材作品。梅花、牡丹、荷花、石榴、竹子等意象经常在徽州墙头画中体现[1]。梅花不畏严寒,具有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百花之王”牡丹富丽堂皇,如《凤穿牡丹图》富贵美好,表达了人们对于幸福生活的向往;“荷”音同“和”,和谐安定;石榴多子,寓意“多子多福”;“竹子”多节,象征着人民生活水平节节高。
2.动物类。徽州墙头画中出现了数量可观的动物意象,以蝙蝠、松鹤以及鹿、猴等动物题材为代表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蕴内涵。首先,“蝠”与“福”同音,寓意福星高照。“福”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元素,折射出整个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黄山萌坑村民居墙头目前保存有完整的《福在眼前》墙头画。其次,鹤为长寿之物,“鹤发童颜”是对高寿者的赞辞。再次,从古至今,徽州人追逐功名利禄的脚步一直没有停歇。《奔鹿图》谐音“奔禄”,寓意人们希望获得高官厚禄。在古代社会“公、侯、伯、子、男”爵位思想的熏陶下,徽州人对于侯爵产生了无限憧憬。“猴”与“侯”音同,《马上封猴图》表达了人们对升官加爵的心理期待。
“蝙蝠”“鹤”“鹿、猴”分别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福星、寿星、禄星“三星”。萌坑村目前存留一幅《三星送喜图》,以此来体现福禄寿喜、吉祥如意的思想。蝙蝠和寿桃出现在一幅墙头画里,便是福寿双全。《葫芦图》中的葫芦在徽州当地方言中谐音“福禄”,寓意福禄双全。
3.山水类。黄山萌坑村现存有部分山水画,但由于绘制年代较为久远,风雨摧毁,痕迹模糊。此类作品取材于徽州地区的自然山川:如黄山、白岳、新安江、乐安河等,山水景物创作方式以“写意”为主,多用“兼工带写”的手法来体现墙头画创作的主题风格,画中山水相映成趣、意蕴悠长。
(二)历史文化类
徽州墙头画通过历史文化故事展示故事背后的文化内涵,反映徽州人的处世哲学、文化修养和理想追求,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历史文化为题材的徽州墙头画大致分为三类:科举入仕类、儒家“五常”类、孝道文化类,或教育明理,或表达美好愿景,具有深厚的意蕴内涵。
1.科举入仕类。徽州入宋以后,人文郁起,名臣辈出,教育日益受到重视。徽州重视教育的效果引人注目,徽州在宋、明、清三代所出进士数额较多:据资料记载,宋、明、清三代徽州地区进士约为1242人。不仅如此,科举成功的儒士有力地促进了徽州社会的儒教化[2]。《三娘教子图》《五子登科图》等科举入仕类历史文化故事出现在徽州墙头画的题材中。
2.儒家“五常”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儒家思想是中华五千年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主流意识形态和精神智慧的结晶,其中的“五常”即仁、义、礼、智、信。
仁、义、礼、智、信的“五常”思想也多出现于徽州墙头画之中。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孔子讲学图》中“仁”和“智”的思想融汇在画作间,水周流无滞的大智慧蕴含其间。“义”始见于商代甲骨文,上“羊”下“我”,羊作为善的代名词,一切善事从“我”做起,行善事,讲义气。《苏武牧羊图》《竹林七贤图》《岳母刺字图》等图教育后人应讲仁义、亮节气。《苏武牧羊图》讲述了苏武宁愿于苦寒之地牧羊也不愿向匈奴投降的故事,展示了苏武的民族大义;《竹林七贤图》描绘嵇康一行七人常聚会于竹林之下,抚琴吟诗,显现出不与官场同流合污的人格义气;《岳母刺字图》彰显岳飞精忠报国的赤诚之心、凛然大义。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礼”能够让人们在社会立足,由此可见“礼”对于人的重要性。徽州墙头画中也有部分画作体现出“礼”的思想:《孔融让梨图》。诚信是做人的根本,是兴业之道、治世之道,徽州墙头画《一诺千金图》传达了信守承诺的思想。
3.孝道文化类。“以孝治天下”彰显了孝顺父母、尊敬长辈的中华传统美德。《郭子仪上寿图》中郭子仪儿孙满堂,父慈子孝,体现出鲜明的“孝文化”。徽州歙县萌坑村民居墙头壁画《扼虎救父图》,描述了孝女杨香存孝心、勇气可嘉为救父亲徒手搏虎,从虎口中救出父亲的故事[3]。
二、徽州墙头画深厚文化意蕴的渊源
徽州墙头画文化意蕴丰富,或是传达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元素,或是表达对于美好生活的憧憬。徽州的文化历史、“徽骆驼”、徽派建筑文化的审美追求是徽州墙头画形成丰富意蕴内涵的重要因素。
(一)徽州悠久的文化历史
1.文化的交流互鉴。徽州地处皖南,群山环绕,地形封闭。东汉末年,皖南山区居民为山越人,山越人“入山为民”,以成山越,“依山阻险,不纳王租”,此时徽州文化是单一的山越文化。东汉末年至南宋时期,北方诸多士家大族南迁皖南地区,带来在人口、经济、文化上的冲击、碰撞及最后的整合[4]。大量中原人士迁入皖南,把中原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农耕文化带入徽州,期间中原农耕文化与土著山越文化逐渐融合,形成了既具有中原农耕文化平和顺安,又兼有山越文化刚勇粗犷特质的徽州农耕文化[5]。徽州墙头画也在这一中原文化和本土山越文化相融合的潮流中增添了新的创作素材,具有了更为丰富的文化意蕴。
2.艺术风格的融合。调查《徽州志》《歙县文物志》《徽州人物志》等地方志,可见新安绘画艺术源远流长、画法精湛、人才辈出。这无疑为作为绘画另一表现形式的徽州墙头画奠定了历史文化、绘画技艺以及人才积累的重要基础。在新安画派的影响下,徽州墙头画吸收其艺术风格、精湛画法以及表情达意的艺术形式,使徽州人民的价值追求、生活憧憬通过一种更为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现出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化意蕴的传达。
(二)“徽骆驼”源源不断的滋润
1.徽商“富可敌国”的经济基础。明清时期徽州商人有“无徽不成镇”“徽商遍天下”之说,徽州墙头画应是徽商繁荣兴盛的历史见证。徽商的兴起对徽州地区的人文发展提供了经济来源,清朝乾隆年间,商业经营成功的商人荣归故里,建造民居时,尤其注重民居的建筑装饰,除使用木雕、砖雕、石雕、书画匾额装饰外,墙头画也是其选择的重要装饰形式之一。
2.徽商“贾而好儒”的人文特征。徽商能在北宋兴起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徽商始终秉持着诚信经营的原则,在“义”与“利”的取舍当中,形成了“贾而好儒”的文化追求[6]。显而易见,徽州墙头画的文化意蕴与“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徽骆驼精神”紧密相关。明清时期徽商闻名于全国,成功归来的商人将经商价值观念表现在徽州墙头画的艺术形式、文化表达上。
(三)徽派建筑文化的审美追求
徽派建筑的形成受徽州地区独特的历史地理环境和人文思想观念影响,显示出较为鲜明的地域建筑文化特色。明清时期的徽派建筑艺术受到程朱理学的影响,尤其融合了“天人合一”的思想。朱熹强调以自然与生命为中心的审美主题和客观世界与主观情感交融的审美生成[7]。徽派建筑文化追求“天人合一”的和谐之美,既能体现出自然地域特色,又能汇聚人的主观意愿表达。徽州墙头画作为徽派建筑客观实体和徽州人思想交融的产物,文化意蕴更能呈现出徽派建筑的文化审美元素。
三、徽州墙头画文化意蕴的时代价值
盛名于明清时期的徽州墙头画具有持久的时代影响力,其文化意蕴在当代仍具有丰富的时代价值。
(一)艺术审美价值
徽州墙头画作为一种人文艺术形态,融入了徽州的自然美和人文美。徽州自然风景绮丽,自然艺术类墙头画绘制了大量当地的植物、动物、山川,画面布局合理,花鸟虫鱼栩栩如生,山川自然生动,充分体现了徽州自然环境之美。徽州人文气息浓厚,历史故事类墙头画人物形象鲜明立体,人物故事真实感人。从艺术欣赏角度来看,徽州墙头画是对于客观存在的自然环境的再现;从审美内涵角度来看,徽州墙头画所体现的并非仅仅是徽州自然风景,也具有徽州人的主观感情色彩,如对于美好生活的祈愿等。总之,不管是从风景美还是人情美角度分析,徽州墙头画整体上都蕴含了丰厚的审美文化意蕴,文化意蕴在艺术欣赏的过程中会转化为艺术审美价值。
(二)文化研究价值
徽州墙头画文化意蕴深厚,其见证了明清距今数百年的文化历史发展状况。文学艺术是对一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的反映,徽州墙头画是一种人文艺术,汇徽州绘画流派、思想观念以及人文精神于一体,集绘画、建筑、历史等文化因素于一身,是明清至今各个历史阶段发展多样性、差异性乃至相似性的集中体现,文化研究价值丰富。不仅如此,历史文化类徽州墙头画充分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画作是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文化研究的方式千差万别,透过绘制在徽派建筑墙壁上的画作同样可以实现文化研究的目的。
(三)教育教化价值
传承、保护徽州墙头画,感受、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其中蕴含的儒家教育思想,对当前的意识形态教育具有积极的一面。徽商荣归故里,将治家、齐家、保家、起家等家风观念融入徽州墙头画文化意蕴之中,如孝顺父母、尊老爱幼、向善好学等。徽州墙头画文化意蕴中蕴含清正廉洁、守信践约的政风,徽州民居墙壁上的《水墨莲花图》《竹舞清风图》墙头画将明清时期的政风鲜明体现出来。
(四)时代创新价值
深入研究徽州墙头画文化意蕴,挖掘潜藏其中的时代创新价值,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大国工匠精神,将徽州墙头画与乡村振兴联系起来,守正创新,促进徽州墙头画文化意蕴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1.传承优秀文化。挖掘徽州墙头画的文化意蕴,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守住文化灵魂、擦亮文化底色、改善乡村文化环境,同時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寻找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契合点,将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精神文化、审美思想融合在一起,以新颖活跃的表现形式开发出具有徽州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如徽州墙头画明信片、纪念邮票、帆布包、笔记本等,使得徽州墙头画这一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2.弘扬工匠精神。徽州墙头画是徽州人文观念、儒学思想的集中反映,也是历代无数民间画工聪明才智和艺术修养的集中展示。根据史料记载,徽州墙头画的绘制主体是普通匠人,在明清时期,由他们经营着徽州墙头画的绘制工作[8]。徽州地区的民间画匠虽然地位不高,但因拥有长期生活在此地的基础,十分熟悉徽州地域风情和民俗习惯,他们的创作方法和内容形式具有鲜明的徽文化特色。画匠的创作不仅着力于体现创作者的艺术风格和思想情感,还会根据民居主人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进行合理考虑。徽州墙头画的绘制体现出精益求精、脚踏实地、持之以恒的工匠精神。传承保护徽州墙头画,挖掘蕴藏其中的文化内涵,弘扬工匠精神、“师徒制”传承工匠技艺。
3.助力乡村振兴。促进“文旅”结合,助力乡村振兴。在当下快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如何发挥徽州墙头画的意蕴内涵价值,需要变革传统形式,融入新媒体传播方式。现代化新媒体视域下应引导短视频、文创产品、网课等途径综合促进徽州墙头画的保護和传承;同时结合“农文旅”一体化创新发展,抓好墙头画保护工作。借助社会力量,突出以点带面,力求小中见大,形成文化、旅游资源的融合体,设计、生产、售卖文创产品、推广徽派建筑乡村旅游。空间形式的创新和传播方式的多样化才能让徽州墙头画在乡村文化振兴中大放异彩。
综上所述,徽州墙头画是一种民间文化艺术,具有内容题材的多样化和文化意蕴的丰富性。首先,其主要有自然艺术类和历史故事类两种题材类型,多样的题材呈现出丰富的文化意蕴;其次,从徽州文化历史、“徽骆驼”、徽派建筑文化等角度分析徽州墙头画丰富文化意蕴的渊源;最后,将徽州墙头画作为艺术载体,结合文化意蕴研究,把握其内在的延续性,从中吸收文化精华并加以创新运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工匠精神的时代价值,守正创新,将乡村旅游和徽州墙头画有机融合,促进乡村文化振兴、经济的繁荣发展。徽州墙头画代表着徽州人民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艺术来自人民,艺术又回归于人民。
参考文献:
[1]丁琴.徽州壁画的创作特点剖析——以黟县关麓村民间彩绘壁画为例[J].黄山学院学报,2014,(02):81-83.
[2]高寿仙.徽州文化[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128-132.
[3]何群.皖南乡村墙绘艺术的价值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22:47-55.
[4]刘伯山.徽州文化的基本概念及历史地位[J].安徽大学学报,2002,(06):28-33.
[5]杨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徽州农耕文化活态保护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9,(06):20-24+118.
[6]胡晓耕.徽州彩绘壁画的历史形成、特征与价值[J].黄山学院学报,2015,(04):82-85.
[7]邓维明.朱熹理学思想艺术审美特征研究[J].合肥学院学报(综合版),2018,(06):13-18.
[8]周雅琼,孙玲玲.徽州民居壁画与寺庙壁画比较研究[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6,(06):158-160.
作者简介:
程美娟,女,安徽安庆人,黄山学院文学院,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