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开展生活化教育的策略

2023-09-19 08:28:10林太和
新教师 2023年8期
关键词:生活化教育方法分析小学道德与法治

林太和

【摘 要】道德与法治有着开展生活化教育的多元载体和优势,为实现教学活动的创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 生活化教育 教学策略 方法分析

生活化教育是由陶行知先生倡导的“生活即教育”思想衍生出来的,是通过有目的、有意识地运用生活化素材和资源来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并逐步培养学生讲文明、懂礼貌、感恩生命等良好品质的教育教学活动。将生活化教育运用到小学道德与法治这门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关联的学科的教学中来,能够极大改善传统教学中课堂氛围沉闷、教学模式单调等弊端,让学生在熟知的生活化情境的影响下更好地感知、理解所学知识,促进学生良好道德思想品质和正确法治意识、观念的形成,道德与法治教学也因此变得更加灵活、高效,多姿多彩。

一、道德与法治开展生活化教育的重要意义

小学阶段学生由于年龄尚小导致思维和认知存在有较大的局限性,加上他们辨别是非对错的能力较差,使得他们很容易受外界各种不良事物的影响和干扰。而生活化教育旨在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教学组织策略能够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角度入手整合资源,促进生动、和谐课堂氛围的构建。学生在这种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感染下也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在积极参与课堂并实现自我反省、教育的过程中更好地感知道德与法治的丰富内涵,促进自身道德、法治素养的内化,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也得到稳步提升。

二、道德与法治开展生活化教育的策略

(一)深挖教材,激活经验,引领反思

教材作为教学的载体和依据在生活化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通过对教材内容进行精准解读和分析能够促进教学目标更快、更好地达成。为此,对教材中蕴含丰富生活资源和素材的挖掘、运用,能更好地引领学生反思、品味生活,让学生在反思、整理以及深入思考的过程中自主建构认知。如此,教材的教学载体作用及其价值也能更好地体现出来。

例如,以《团团圆圆过中秋》這部分内容为例,本课所介绍的准备中秋食物食材、全家欢度中秋等话题都是与学生日常生活有着密切联系且学生十分熟悉的。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利用这些素材和话题与学生互动,让学生谈谈自己和家人是如何度过中秋节的,在这一节日当天一般都有哪些庆祝活动,并由此为切入点引领学生开展一些探究、体验等活动,让学生在深入学习的过程中感受中秋节这一传统节日本身具有的文化内涵,教学目标也能在层层推进教学的过程中得以轻松实现。如此,学生的生活经验在生活化素材的带动下得以充分激活,起到了化繁为简、降低理解和学习难度的良好教学效果,对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产生了积极的意义。

(二)深入生活,感知体验,增强认知

虽然道德与法治课程在教材编排方面极为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和认知规律,但我国地大物博、疆域辽阔的特点又使教材的编排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导致学生很难透过教材认识并感受到不同地区或是城乡的生活差异。为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鼓励学生通过调查、拜访的形式深入到生活中,让学生在查询、搜集资料以及参与调查等活动的过程中更好地了解周边生活,从而达到丰富学生生活经验、增强学生道德与法治认知的教学目的。

例如,以《生活离不开规则》这部分内容为例,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在课前通过深入生活的形式了解生活中哪些地方离不开规则,规则是如何约束人们行为并使社会生活得到规范的。布置完这一任务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课下进行调查、研究,比如到图书馆、超市等公共场所了解这些地方有哪些规则,或是观察马路上行驶的车辆和人群是否遵守了交通规则,以及其他公共场所都需要怎样的规则和秩序来维持运营等等,并让学生以写观察日记的形式将探索发现的内容记录下来。在之后的课堂反馈环节不难发现,学生在公交车、公园、游乐场、图书馆、家里、学校等场所发现了不同形式的规则存在,了解并认识到规则对于人们生活的重要意义。如此,便让学生在深入生活的过程中拉近了自身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距离,对进一步践行生活化教育理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三)引入素材,丰富内容,塑造品质

从实际生活中就地取材,从而不断丰富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素材和内容,是落实生活化教育的重要举措。为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善于从实际生活中选取、运用教学素材,通过对这些素材和资源的整合、加工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性的引导和教育,使学生能够透过这些熟悉的素材更好地感知背后蕴含的深刻寓意和内涵,充分展现道德与法治教学指导、服务生活的作用和价值。

例如,以《买东西的学问》这部分内容为例,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并认识到小小的购物活动蕴含着很多学问,尤其产品的包装袋上包含有许多值得注意的内容,如产品的生产日期、保质期等等,这些都是在购物中应当关注的重要信息。为了增强学生对本课知识内容的理解,教师可以运用一些拓展性的内容创设生活情境,比如让学生思考一杯开口几天但未喝完的酸奶是否还能喝,并顺势给学生展示酸奶的包装,让学生结合具体的实物以及真实的情境更好地感知文本内容,认识到消费者在购物时应具备基本的自我保护意识。如此,便使单调的课堂教学在拓展性生活素材的融入下变得更加充实,生活化教育优化认知、辅助教学的作用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四)实践拓展,内化涵养,优化效果

实现知行合一是生活化教育开展的目的和意义所在。因而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融合起来,让学生在参与实践拓展的过程中逐步内化知识、完善知识体系是极为重要的。为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从实践拓展的角度出发延伸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在巩固课堂基本知识以及学习流程的同时深刻认识到知识学习的意义所在,促进学生完善知识体系的构建及其道德、法治素养的内化发展。

例如,以《可爱的动物》这部分内容为例,教师就可以将一些比较可爱且没有安全隐患的小动物带到课堂上,让学生通过观察或是与之互动的形式了解小动物的特征,激发学生喜爱和保护动物的意识。之后,教师可以在实践拓展环节布置照顾小动物的任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轮流饲养或是照顾小动物,并在饲养、照顾动物的过程中将动物的生活习性或是需要注意的内容记录下来。在参与实践拓展活动的过程中,学生热爱、保护动物的意识也逐渐得到强化。如此,便使课堂教学在实现理论与实践协同发展的过程中变得更加有意义,促进了学生道德涵养的内化以及道德与法治教学效果的不断提升。

总之,生活化教育能够极大拉近学生与书本知识之间的距离,是优化学生认知学习体验、提升学生学习效率的有益尝试。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深入探究生活化教育在自身教学活动中运用的有效策略,促进学生正确道德与法治观念的形成及其道德、法治素养的内化,为实现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略尽绵薄之力。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古槐中心小学责任编辑:念育琛)

参考文献

[1]陈桂萍.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的生命教育实践[J].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21(08):71-74.

猜你喜欢
生活化教育方法分析小学道德与法治
走进文本案例,牵出生活百态
“韦寨之窗”课程:道德与法治时政微课程设计与实施
联系生活实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有效教学
考试周刊(2018年46期)2018-05-18 09:31:38
“体验式”教学激活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路径浅析
实施“生活数学”教育 培养自主创新能力
浅析如何提高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测的技巧
中文信息(2016年10期)2016-12-12 09:57:10
以“生活”为眼,定格美好瞬间
考试周刊(2016年92期)2016-12-08 00:21:22
提升矿业类高校生物工程专业办学优势的方法分析
大学教育(2016年11期)2016-11-16 20:29:27
英语课堂教学导入方法初探
考试周刊(2016年86期)2016-11-11 08:28:40
高中化学生活化教育模式的实践及效果
考试周刊(2016年20期)2016-04-14 01:15:53